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作者:【德】斯威布

  • 心中之旅

    作者:余秋雨

    《心中之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是国内首套彩色图文版余秋雨旅行散文集,一共包含《中国之旅》、《欧洲之旅》、《非亚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独立作品。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导游”人类文明大空间大历史的睿智而优美的文字,由此开了“文化大散文”之先河。
  •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作者:(德)艾伯华

  • 大城北京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以英文写出多部传世的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该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本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 四十不坏

    作者:孔庆东

    《四十不坏》讲述人生的四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很牛,文武全才,混乱不挡,耳聪目明,头重脚轻,跟天天服用了“脑白痴”似的。四十岁时很衰,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双兔傍地,莫辨雄雌,好像《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的亲爹似的。   四十岁绝对是男人的钻石年龄,青春期刚过,更年期尚远,食有鱼(虾皮也算),出有车(自行车也算),智勇双全,人才两丰,年富力强,前列尚康,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论被挖到什么单位都是领导的随身膏药——哪儿疼往哪儿贴。   四十岁了,我更加理解了苏东坡的处世姿态: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四十岁了,还有这等幼稚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拯救与逍遥》系刘小枫的代表作,曾引起中国学界很大的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在于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际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 本书的比较并非坊间流行的泛泛之论,言约指博,而文辞犀利,在特定方面充分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争论。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观的态度对东方文明中诸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特出人物与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彰显既往文化比较之误区乃至荒谬,以突显在本书中,作者所涉猎的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承担之际可能的希望与真理之路。 本书开篇分析了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绪论研究了诗人自杀的意义,以下五章系统诠释了中西方思想在社会价值、文化背景、文学意义及思想形式上的异同。全书结构清晰、理论深刻、观点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背景、文学意义及思想形式上的异同。
  • 神话:希腊、罗马及北欧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依迪丝•汉密尔顿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独特解读。 神话是早期的科学,也是早期的文学。作者通过相关文学作品全面系统地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北欧神话做了细致分析。本书娓娓道来,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是我们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也是了解神话知识的必然读物。 编辑推荐 我们在奥林匹斯山与希腊诸神相遇,在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 我们演绎特洛伊战争和俄底修斯历险的戏剧; 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普叙刻、弥达斯国王的故事; 我们发现星座名字的起源…… 《神话》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名人推荐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身学问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古典教育。成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55岁退休后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让她蜚声读书界。此后陆续出版了《罗马精神》(The Roman Way,1932),《以色列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1936),《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Witness to the Truth:Christ and His Interpreters,1949),《神话》(Mythology,1942),《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 Literature,1943),《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1949)等。每一部都基于深厚的研究,写作则面对普通读书人,行文流畅易读,让人读后受益甚丰。她还翻译了几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的对话,也成为希腊经典英译的名篇。汉密尔顿出版最后一部主要著作《希腊的回声》(The Echo of Greece)时,已90高龄,文字仍青春蓬勃。 西方文明主要由希腊、罗马、希伯莱、基督教汇流发展而来。希腊、罗马代表此岸理性,希伯莱、基督教代表信仰。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精神领域,希腊人创造了无尽的奇观。在政治组织的艺术方面,在世俗生活的文明方面,罗马则为后世提供了辉煌的典范。汉密尔顿说到希腊、罗马,如数家珍。对希伯莱、基督教传统,汉密尔顿也有深入研究。在《上帝的代言人》序言中,她提到自己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优点。宗教首先要求信仰,不过,我们不能什么都信仰,我们早已生活在多种精神传统的融会之中;心怀景慕,从多种精神传统中汲取心的光华与智的能量,是现代人,尤其现代的中国人当行之道。更多了解,更多赏慕,不宥于粗陋框架中的中西之争,岂不善哉! 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在旧书摊上买到汉密尔顿的几部书,都是一口气读完,尤喜爱《希腊精神》,读了不止一遍。后来,年轻友人葛海滨有意读一点儿希腊,我就推荐他读这本书作为入门,他读得高兴,就断断续续把它翻译出来,作为翻译练习,有些难译的句子,我也曾与他切磋。现在,华夏出版社又行一桩功德,推出这套“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丛书,包括译文经过修订的《希腊精神》。这些书,博学、明达、丰满、优雅,我相信,必有益于滋养我们的心智,必为读书人所喜。(陈嘉映) 媒体推荐 伊迪丝•汉密尔顿——“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师和学者之一。” ——《华尔街日报》 《神话》“既可供查阅,又提供阅读的兴奋和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世界知名的经典,令无数读者着迷而欣喜的作品,包含着超越时间的神与英雄们的故事。 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神话》是空前的成功,作为西方文化基石的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那些从古至今激发着人类创造力的神和英雄们的故事——在书中变得栩栩如生。我们于奥林波斯山与希腊诸神遭遇,于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我们追随演绎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漫游的戏剧。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赛姬、大力王迈达斯的故事。我们发现星辰名字的起源。我们又发现数不清的艺术、文学和文化探究作品争相引证的要点——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到瓦格纳的“指环四联剧”,再到奥尼尔的《伊莱克特拉戴孝》。《神话》的权威性和晓畅受到全世界好评,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伊迪丝•汉密尔顿重述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具有可靠的品味和学术性,让这些有关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的故事依然经久不衰却又耳目一新。” ——《纽约客》 “现时代还没有一个人像伊迪丝•汉密尔顿那样,如此生动地展现了‘希腊的荣耀与罗马的壮阔’。她从枝繁叶茂的古典文学丛中,筛选出灿烂的精华,向我们证实,两千多年以前的幽默与智慧依然适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纽约时报》
  •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陈乐民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作者晚年病中随笔、日记及生前文章,披露作者病中所思:疼痛的感受、对时事的忧思、对启蒙的思索及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总结,淋漓展示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是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发声。 常说“述而不作”,我是“述多于作”。近几年,耳聋日剧,与人交流困难多多,“述”也难了,但是思想却还活跃,于是“想”(或曰“思”)多于“述”了。思想如同散云,风一吹就散去了。如果打算留住这些散云,就只有把它们“书”下来。这就是“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的由来。——《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 陈先生不爱高谈阔论,不像有些恃才傲物的学者喜欢把持“话语霸权”,他总是言简意赅、平静沉稳,但讲出的道理却令人深思与难忘。我要冒着片面与偏颇的风险说,陈先生在告别人世前留给我们的一份思想文化遗嘱,就是伸张、捍 ——徐友渔 “阅读陈乐民”在某种程度也就是阅读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思想;阅读时代的方方面面;阅读人们一直想厘清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时代大潮中的纠葛缠绕。——雷颐
  • 執正中文

    作者:陳雲

    學好中文,保住香港。 政府、商界齊齊用「程式中文」炮製「病壞」公文。「程式中文」即以新造的合成詞彙及洋化句式來堆砌句子。研究、參詳、權衡輕重、斟酌情況……今日只是「積極考慮」;震怒、激憤、痛心疾首……用不得,就隨官腔說「極度遺憾」、「深切遺憾」和「強烈譴責」。 中英夾雜的程式語言如「極富娛樂性,又有教育性」,卻忘記上世紀的說法「寓教育於娛樂」;有「請你被告知」卻不懂「敬告閣下」。程式中文令語言貧乏、思想單一,社會表達難免都變成廢話。 《執正中文》分析各式公文寫作法,詳述公文三通則:簡明、完整、情味,對治冗長累贅、機械程式中文,遭受港式學校教育及官僚洋化中文,再探如何鍛煉文心、文理、文氣,將之還原為天真自然、合乎章法。概說中文章法之原理,充當津樑。
  • 亂世文談

    作者:胡蘭成

    在一個時代裡看來是否定的東西, 在一切時代之中卻有它的肯定。 人類生於一個時代,同時也生於一切時代之中。它既然在千萬年中存活了下來,這就有它的永恆。是這永恆,使人類能忍受一時代的苦難,並且通過它,一節節開出花來。——胡蘭成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波詭雲譎,文學與國族、戰爭、意識形態等百般糾纏,不過胡蘭成所留下的許多風格見解獨特的文藝評論:提出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揭示「魯迅之後,有張愛玲」,以及同樣風韻獨具的散文隨筆,卻不應因此為現代文學論者所疏忽略過。本書選編胡蘭成四○年代文藝創作和評論方面之佚文,有對張愛玲、魯迅、周作人、路易士(紀弦)等之評論,也談《紅樓夢》、《金瓶梅》,說書法花卉,品評當代思潮,力求還原歷史語境,提供真實文本,期能對胡蘭成研究有所裨益。
  • 明治维新生活史

    作者:柳田国男

    《明治维新生活史》原名为《明治大正史•世相篇》,成书于1930年,距离1870年代明治维新已经一甲子的时光,日本社会在经济、文化、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正是为了详尽记录、解析日本社会在这数十年中如何激烈变化而编篡的,其着眼处绝无空泛,而是直接将当时日本人身边所亲身接触的人、事、物拿来解析。 如首章论述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解析对象便是新潮的衣物材料、染色以及鞋子等,先讲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的木棉衣物、植物染色以及穿着木屐,再讲日本人是如何一步步学会制作现代纺料衣物、化学染料等。其后每一章基本都是如此,食物的变化、建筑的变化、对环境的改造、交通的进步、酒对社会的影响、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家庭制度的演化、劳动制度的演化、对贫穷病害的对应等,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凡有赞有贬之处,均以实在的证据加以佐证,即对日本过往数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加以自豪的褒扬,同时也对日本人的某些民族性格弱点、社会上不公之事加以温和的批评,乃至于自嘲。 本书绝无高高在上之感,所用语言亦通俗易解,其问世即是为了将当时的日本社会状态、发展进程加以记录留存,其读者便是广大日本普通民众。本书是对过往岁月的记录,我们可借此知晓现代日本从何处来,思考日本及我们这个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又往何处去。
  • 方道·文山流

    作者:方文山

    编辑推荐 华语乐坛顶尖词人 音乐文学创作达人方文山 【属于方文山的文化观察】 【属于方文山的散文闲笔】 【属于方文山的私房影像】 【属于方文山的乐谱中国风】 首度集结成册-《方道·文山流》 颠覆流行文学与传统文字的第三类视觉思想! 听,视觉文字;看,音乐流转…… 跨中国风外剖析素颜方文山 真实解读乐坛过稿率最高的『方周』组合 你未能触抵过的私密地带 天王周杰伦作序站台力顶 艺文界&音乐圈友人合力推荐! 特别推荐:简谱版【乐谱中国风】 重磅加码:单辟别册,探秘台前幕后方文山 逐返岁月时光,聚光灯后留底纪念人生轨迹。 方文山言:我生命中,无法被切割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湖南文艺出版社、台湾卓著出版社共同策划· 「文字在这片疆域里,自成王道,蔚为流派。」 【属于方文山的文化观察】 【属于方文山的散文闲笔】 【属于方文山的私房影像】 【属于方文山的乐谱中国风】 在这本书的图文疆域里,尽性驰骋的尽是方文山个人多元的文字创作,可谓包罗万象、天马行空,其内容可以说很“方文山”。 本书的内容还有三大区块,一是方文山个人从事音乐创作以来的各项纪录,如歌词创作年表、得奖与入围纪录等。另外还有二十多首中国风歌词作品的简谱,这部分是本书相当特殊的内容,一般的简谱书是将同年度或同月份发行的音乐创作集结成书,市场上还没看过将同一作者的音乐创作集结成书的。除以上文字与实用简谱的互补集合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单辟制作的“份量型”别册。与常规美图写真不同,册内全是方文山于人后最真的日常生活工作记录。怀念多年前关于打拼的“那一整个消失的年代”,找寻潜藏心底的“那好几个我”,关于亲情与友情,以及堆积纯个人喜好的私密空间……这些不是故事的故事,最让你了解歌词背后的方文山。 【出 品 人】 刘清华 【总 策 划】 孙 佳 卓锦汉 (台湾) 【策 划】 赵青梅 胥艳阳 左可 小虫子 【责任编辑】 刘人博 熊宇亮 【印务总监】 邓华强 【责任校对】 向朝晖 【外事协调】 唐 敏 【书籍设计】 可塑空间设计工作室 【鸣 谢】 黄媫熙(台湾)、陈新昱(台湾)、孙晓红、罗行、刘笑华、王雨、何征、张玥、周南希、任娟、吴尚、汪勇、彭智、刘亚、许阳等人为本书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卓越努力。 目录 ◎卷壹◎ 01_ 低调的方老师_推荐序_周杰伦 02_ 方道·文山流_自序_方文山 05_ 关于方文山的个人档案 10_ 关于方文山的创作大事记 【属于方文山的文化观察】 17_ 所谓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19_ 一个只剩标本建物的城市 22_ 从门牌谈起的文化识别度 26_ 有故事的收藏品 28_ 文化多元的意义 30_ 我所收藏的是记忆 33_ 具体而微的历史断层取样 36_ 所谓全球化就是西化 40_ 历史建物是一个城市的共同记忆 44_ 上海,一个表情丰富的城市 46_ 拼贴日记 ── 另类的装置艺术 【属于方文山的散文闲笔】 055_ 善待那些给过你的真心 057_ 曾经太过年轻 059_ 百般无聊的青春 061_ 有些感情保持微笑路过就好 062_ 想我铁竹堂的兄弟们 064_ 分手后的关系 066_ 属于我个人的烟味 068_ 犹如漫画情节般的龟山少棒队 072_ 我的记忆无价 074_ 只要是可爱的有什么不可以 078_ 长安城模型 080_ B型偏多的北一女中 084_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086_ 方道文山流之私部屋 108_ 爱情智商退化症 110_ 节日恐慌症 112_ 一整个消失的年代 【属于方文山的影像志】 115_ 别册 ◎卷贰◎ 【方道·文山流之乐谱中国风】(简谱版) — 听觉化的文字 音符化的故事 — 歌名 主唱 词 曲 06_ 上海一九四三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08_ 刀马旦 李玟 方文山 周杰伦 10_ 东风破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12_ 魂 信 方文山 李荣浩 14_ 牡丹江 南拳妈妈 方文山 盖瑞 16_ 千年之恋 信乐团+戴爱玲 方文山 Keith Stuart 18_ 发如雪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 双刀 属于东方的骄傲 — 22_ 胡同里有只猫 温岚 方文山 周杰伦 24_ 风沙 梁朝伟 方文山 陶喆 26_ 菊花台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28_ 青花瓷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30_ 霍元甲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32_ 小小 容祖儿 方文山 周杰伦 34_ 周大侠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36_ 千里之外 周杰伦+费玉清 方文山 周杰伦 — 爷爷泡的茶 找盘棋来下 — 40_ 黄金甲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42_ 兰亭序 周杰伦 方文山 周杰伦 44_ 醉赤壁 林俊杰 方文山 林俊杰 46_ 大敦煌 刀郎 方文山 刀郎 48_ 茶汤 明萌派 方文山 陈子鸿 50_ 鹰之恋 童安格 方文山 童安格 52_ 梦红楼 黄家强 方文山 黄家强 54_ 花恋蝶 南拳妈妈 方文山 詹宇豪 — 无双 武林世界里的感叹 — 【附录】 58_ 方文山历年歌词创作总表 76_ 中国风歌词创作年表 78_ 方文山曾获音乐奖项一览表 媒体评论 我对里面的简谱很感兴趣,唉呦,还不错,这个点子,改天我也来出一本我作品集的简谱书。 ——周杰伦 音乐与文学,双封面设计。设计语言与文字和乐谱交融,呈现人文·中国风特质。 整书全部采用环保再生特种纸,打开中间的信封,相信会有特别的惊喜哦。细细品读台前幕后方文山,可以发掘那些绝妙好词是有迹可寻的。 ——可塑空间 方道·文山流,自成王道,蔚为流派。注定这本书不平凡。 ——刘人博
  • 《读书》十年(二)

    作者:扬之水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 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已出版《〈读书〉十年》的第一本,本书1991年—1993年是第二本,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 宝贝,你们好吗?

    作者:梁启超

    1948年4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同列榜上。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 一门三院士,何等风光,何等令人羡慕。这在当时的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 三院士为谁? 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对不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三人也许多少有点陌生,但他们的父亲却是谁也都知道的,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任公。 任公育有子女十四,成人者九,除此三子〔梁思成(二子)、梁思永(三子)、梁思礼(八子)〕因列名院士而爆得大名外,其余六子也各有成就。 长女梁思顺,自幼聪慧,还在很小的时候,课暇之余,曾编有词选《艺蘅馆词选》,颇受时界好评。 四子梁思忠,先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后参加十九路抗战,可惜因病早逝。 三女梁思庄,一生致力于图书馆事业,是公认全国首屈一指的图书馆专家。 五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 五女梁思懿,即任公信中的司马懿,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曾任职于中国红十字对外联络部,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六女梁思宁,任公常称其为六六,早年投奔新四军,是陈毅手下的“特殊的兵”。 古人言:苟不教,父之过。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任公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任公虽然忙于政治,却丝毫没有疏于对孩子们的教育。任公对自己的卓越智能信心满满,一心想把儿女导向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轨道上,给与适当的教育,为他们将来铺路,使他们都有好的职业、婚姻,乃至前程。正如任公自己所言:“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保留至今的400余封家书中,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学者梁容若曾说,“(任公)有一部分白话信件,自然真挚,充满情趣,可以说是绝代妙文。有些寄给子女的信,看出似乎是模仿谢婉莹女士《寄小读者》的笔调。文坛名宿梁任公,追随后进的胡适之,从风而靡,这是有人指出过、惋惜过的,却绝料不到暗暗的他正在向小儿女行辈的少女作风看齐。任公的进取、虚心、无我,真够令人惊叹了。”
  • 作者:【美】奚密

    芳香文化在人类历史里无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医学、建筑、园艺、文学、艺术等层面。它既诉诸感官,也触动心灵;既体现恒久的审美尺度,也具有多元的实用价值。芳香文化是人类和自然最古老、亲密与神秘的联系。 本书是一位从事多年诗歌与文学研究的女子施展的一项“芳香魔法”,内容包括她多年来对芳香的来源、名类、特色与创造的整理、研究和实用。书名为“香”,它既是文学的、历史的,也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
  • 金克木集(全八卷)

    作者:金克木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举世罕见的奇才。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但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先生的日语也很不错。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生前也自称是"杂家"。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自然科学素养。他对天文学有特别的兴趣,不仅翻译过天文学的著作,还发表过天文学的专业文章。数学也一直为他所好,他曾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还涉及高等数学的问题。 金克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等。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寓意深刻,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猎疑》、《书城独白》、《无文探隐》、《文化的解说》、《艺术科学旧谈》、《旧学新知集》、《圭笔辑》、《长短集》等。翻译作品《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通俗天文学》、《甘地论》、《我的童年》、《印度古诗选》、《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本次出版《金克木集》,凡八卷,四百余万字,收录了先生迄今所能搜集到的诗文、学术专著、随笔杂感、译文等作品。
  •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作者:徐贲

    文化批评基于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它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为;它剖析、评价与“共同的善”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观念和群体价值,难免会触及“不方便”的政治敏感议题。1990年代的“文化讨论”撤离了1980年代业已形成的政治敏感议题,丧失了文化批评的公共政治锋芒,变成一种精致而无目的的游戏,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 叩问“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就需要重申文化批评的公民政治作用和坚持知识分子的思想批判传统。这样的文化批评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和宪政民主建设所必不可少的。
  • 蒋勋和他的红楼梦

    作者:蒋勋

    《蒋勋和他的红楼梦》写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遗憾,那遗憾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只是留在心里,便纠结牵连成永世不尽的缠绵。《红楼梦》中青少年的性爱,常在一种流动、变换、不定型的状态。宝玉爱黛玉、宝钗、袭人、金钏儿,他也爱秦钟、蒋玉菡,甚至柳湘莲、北静王。男性或女性,对他而言,并不是重点。他眷恋美、善良、才情,他眷恋前世与他有缘的生命,他的眷恋,情多过于欲,情深如此,并没有性别的差异。黛玉葬花使许多人感动,因为我们或许已经埋葬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我们妥协地活着,但是我们埋葬自己的“花冢”还在某处,作为曾经美好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