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日本动漫史话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精致典雅的图片和密集的信息量展现出日本动漫史的瑰丽与庞杂!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将动画与漫画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它在世界不同国家的演变,以及动漫大国、重量级大师、重要作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进行横向与纵向、艺术语言与艺术方法的比较。为相关从业人员及动漫爱好者提供有关资料、借鉴、启发。 -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本书是荣念曾在大陆首部作品集,作为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被认为是“香港文化教父”的荣念曾三十多年来的重要文字创作全部收录于此书中,包括剧场概念文字、与刘索拉、阿城、赖声川、杨德昌等人的创作通信、名家访谈及影响整整一代香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天天向上”形象和概念漫画,可谓是他本人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艺术评论文集。 -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
技术垄断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
古代战争与西方战争文化
为什么古代西方人钟情阵地战?为什么围城战特别血腥? 从烽烟四起的古代战场到战事更迭的现代世界,似乎有一种“西方式战争”的观念贯穿始终,即西方人纪律严明、勇气可嘉、惯用阵地战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常立于不败之地。这种观念符合历史实际吗? 本书通过探寻隐藏于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编码中的西方意识形态对“西方式战争”的历史渊源作了饶有兴味的剖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社会道德、人性及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
涉渡之舟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
逼视的眼神
《逼视的眼神》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小小十年”埋藏着未来的种子。 -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 -
韩国人的心:这就是韩国
本书是对《这片土,那缕风》(韩语版书名)添加了一些注释后形成的。当时,书的主要内容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京乡报》上连载,那时作者每天都在报社关门之前把自己当天即兴写下的东西送过去,其中肯定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不过,就像人喝醉时一样,无序的语言中往往会透出真实,所以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做过多改动。 本书主要是从作者的风土、习俗来看韩国的,作者并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见解完全正确,但作者相信,那些和作者一样有着黄皮肤、和作者有着相似名字的邻居们对此不会无动于衷。 作者不否认作者是在深夜的黑暗中、在疾风暴雨中、在逆势可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下的所有内容都是那些让作者痛苦和难以忘却的悲伤。 -
另一種影像敘事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
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经济时代来临,创意成了个人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意可以“学”吗?创意该如何“学”呢?有没有一门学问可以让人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创意? 创意大师赖声川认为:“创意是可以‘练’的!”他相信,创意固然神秘,却是有法可学、可管理的。赖声川累积多年创作经验与创意教学心得,突破过去创作风格,提出个人第一本专业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不漫谈剧场艺术,而是透过系统化的架构,提出实用的“创意金字塔”,期待为读者找到“学会”创意的道路。 -
美国电视剧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同国外同行的交流不多,国内对外国电视的专门研究不够,我们对于美国电视剧的全貌和具体状况了解很不全面,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至于有关美国电视剧的结构体例、制作程序和播出体制等万面的情况,由于一知半解而产生的误会更多。 要有效借鉴必须先全面了解,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美国电视剧进行一番概貌式的描述,给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基本轮廓。 我想,对于我国的电视剧工作者和电视剧研究者,以及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其他人,这本书多少会提供一些有用、有趣的东西。 -
寫在家國以外
本書收集作者論及香港文化的五篇論文, 如作者在新寫的「代序:不懂中文」中所說的,這幾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每篇內容雖然不同,但寫作的意圖都是藉著一些涉及香港的文化現象,去討論一些不止於香港的理論性問題。意旨並非是用論及的例子去代表或概括香港文化,而是希望為香港文化作出較公道的分析,在辨別出香港文化的獨特的價值之餘,同時引導出香港文化的世界性。 -
镜像的历史
镜子曾经昂贵和珍奇至极。从模糊的金属镜子到玻璃镜子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今天,镜子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已经成了寻常之物。 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因为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照镜子的人的惊恐和迷惑。但人们从镜像中认识了自身的形象,有了自我的意识,更超越了有形。获得无形的观念。镜子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不过镜像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样,映出的是一个个十分相似但略有区别的影子。由此,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像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 者在书中穿插了科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历史与思者。思索着人与镜像之间的矛盾冲突。思索着各个时代中,从镜像中衍生的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男人与女人,自我与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哲学上。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多重关联。论说清晰。趣味无穷。 -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
文化符号学导论
本书从中国哲学、文学、语言学、史学中的术语出发,以西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文化的概念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系统地介绍了文化符号学。本书分八讲:符号的思维:言;符号的思维;象;符号的思维;数;符号的思维;字;象的文化符号学;汉语文化学的历程;语言美学的探索;语文意义的诠释。作者努力将西方的符号学理论本土化,以期构建中国的文化符号学。 -
蓝调百年之旅
《朗朗书房·音乐坊:蓝调百年之旅》:马丁·斯科塞斯等七大导演诠释人类的灵魂之乐。 -
告诉你真实的韩国
现在国内韩流滚滚,哈韩成为时尚,也有人将韩国骂得狗血喷头。然而真实的韩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本书作者在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真实的韩国。作者在韩访问讲学一年多,对韩国社会、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的观察、思考和研究,长期在《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经济学家茶座》等国内知名媒体撰写评论韩国的文章。本书涉及弹劾总统、议会选举、人质被杀事件、迁都风波等韩国大事,记录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及波折,有中韩经贸飞速发展的喜悦,“汉流”席卷韩半岛的自豪感,也有因为农产品贸易、高句丽历史问题带来的两国关系波折的隐忧,力图向国内的知识大众客观介绍一个真实的韩国:大至多党政治、宏观经济、大国环伺下的韩国外交、与中国极为相近的文化,小至韩国普通百姓的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升学压力、韩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等等。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由经济学者实地长期考察现实韩国后写作的日记体著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