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
本书叙录明末迄清末三百年间人物年谱,收录谱主1251人,叙录年谱1581篇。全书分为十卷,前八卷为书录,按年代编次,卷九为知而未见录,卷十谱主、谱名、编者、谱主别号索引。所著录者,除卷九,均为编著者经眼。著录内容包括谱主小传,年谱著录情况,年谱内容特色、价值等,十分丰富,一书在手,既可以指引门径,又有省却翻检之功。 -
可萌綠,亦可枯黃
储安平、康同壁、张伯驹、马连良、言慧珠等文人、艺人,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故事,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直抒胸臆,透人心扉。章诒和优美的文字超越了意识形态,她倾诉的情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中国散文大家的气派。本书所述的五位人物,他们像传说一样过去了,每一个都是夺目的、悲伤的。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宿命,谁也无法藏匿货逃避。他们像瑰丽却肃杀的秋景,搅碎了人生如梦的愁肠。连我自己都没有重读的勇气,怕老泪涌出。” -
容忍与自由
为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胡适先生所著《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由台湾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先生重新编辑。《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选取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第一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选录了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之思考。第二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选录了胡适关于自由民主的文献。第三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选录了胡适思想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文献。《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对大众普及胡适先生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配以大量珍贵图片、历史背景、延伸阅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还原胡适先生思想精华,以当年文章回应当今时代主题。 -
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
田家英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公务之余,潜心于为研究清史而收集、庋藏清代学者墨迹,积之既久,渐具规模,成就了闻名海内外的“小莽沧桑斎”的收藏。本书从“小莽沧桑斎”藏品中精选百余件明清近代人的诗文手稿、楹联、条幅、信札及印谱、铭砚、善本等珍贵文物,读者在清赏翰墨胜迹的同时,可以从生动有趣的文章中,了解田家英收藏的故事,藏品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从中见出田家英的的书生襟抱、历史关怀和风骨逸韵。增订本补入多篇新作,新增多幅藏品图片,经增删调整后,更为精彩、丰富。 -
浪淘尽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道路分歧在哪里?章太炎与俞樾、周作人与章太炎,历史链条中的“谢本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胡适与冯友兰为何互相瞧不起?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对师道尊严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聚焦堪称学术界文化重镇的名师与高徒,以师道变迁映射出20世纪的历史风云。20世纪,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运动纷至沓来,问题与主义,革命与战争,交织在苦难的神州大地,这些名师与高徒在动荡的时代,选择各自的人生道路,他们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 从排满革命的晚清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度尽劫波,回首一望,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背影,为后人留下诸多悖论和谜团,需要我们省察,追寻消逝的师道尊严。 -
爷是玩家
刘一达,是当今文坛的畅销书作家,著名记者。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全国“报刊之星”称号。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40多部。刘一达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出版的每本书都在市场畅销,并多次再版。代表作品:《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门脸儿》等。其中《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爷是玩家》、《开眼》是刘一达最新推出的京味儿力作。 -
走在历史的路上
本书收录了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所定的序,历述他求学的经过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证、辨伪及民俗学的因缘,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踏入学术界的心路历程,而且他的治学方法也值得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借鉴。《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是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现附其后,以呈现给读者该序言的全貌。书中还收录了《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以使读者了解顾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 -
孔子评传
《孔子评传》内容简介:这是1985年3月《孔子评传》在齐鲁书社出版后的修订本,因已列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故现和全部丛书一道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根据几年来学习研究所得及读者建议,我对前版作了较大的修改。 修改方法可概括为三个字,即增、删、改。增,主要是增写第七章《经济思想》。删,主要是删去代序《对孔子进行再研究和再评价》、第三章附录《考察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解放前领主制封建社会时四位老人的谈话》和书末附录 箴言六十条译释》等。改的方面较多,有大改、中改、小改三种。中改、小改遍于各章,不一一列举;大改的主要有第一章《导论》、第四章《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第五章《伦理思想》和第十章《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等。修订本和原本相比,虽然改动很大,但立论行文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态度则坚持不变。 -
The Cult of Mac
There is no product on the planet that enjoys the devotion of a Macintosh computer. Apple's machines have legions of loyal, sometimes demented fans. The Cult of Mac surveys the devoted following that has grown up around Macintosh computers. Like fans of a football team or a rock group, Macintosh fanatics have their own subculture, with clearly defined obsessions, rites, and passages. Famously dedicated to their computers, many Mac fans eat, sleep, and breathe the Macintosh. Fans who get Mac tattoos and haircuts, people who attend Apple Store openings like they are Grateful Dead shows, counterculture icons who love the Mac, people who turn old Macs into aquariums (or bongs), Ellen Fein lookalike contests, erotic fiction featuring Steve Jobs; it's all here. Technology reporter Leander Kahney exposes all sides of Mac fanaticism, from the innocuous to the insane. -
The Receptionist
Thanks to a successful interview with a painfully shy E. B. White, a beautiful nineteen-year-old hazel-eyed Midwesterner landed a job as receptionist at The New Yorker. There she stayed for two decades, becoming the general office factotum—watching and registering the comings and goings, marriages and divorces, scandalous affairs, failures, triumphs, and tragedies of the eccentric inhabitants of the eighteenth floor. In addition to taking their messages, Groth watered their plants, walked their dogs, boarded their cats, and sat their children (and houses) when they traveled. And although she dreamed of becoming a writer herself, she never advanced at the magazine. This memoir of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is as much about why that was so as it is about Groth’s fascinating relationships with poet John Berryman (who proposed marriage), essayist Joseph Mitchell (who took her to lunch every Friday), and playwright Muriel Spark (who invited her to Christmas dinner in Tuscany), as well as E. J. Kahn, Calvin Trillin, Renata Adler, Peter Devries, Charles Addams, and many other New Yorker contributors and bohemian denizens of Greenwich Village in its heyday. During those single-in-the-city years, Groth tried on many identities—Nice Girl, Sex Pot, Dumb Blonde, World Traveler, Doctoral Candidate—but eventually she would have to leave The New Yorker to find her true self. -
精神的雕像
本书讲述了1937年,中华民族再次遭受外来强敌的入侵,半壁河山沦陷时,中国学子们的故事,包括“中国没有最后一课”、“警报声中的西南联大”等16章内容。 -
自由风格
这本书是对崔健的访问记,包括周国平和崔健的五次对话。一个哲学学者和一个摇滚歌手的碰撞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事件,更多地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崔健,第一次选择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成为两人谈话的主角。崔健在书中表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广泛问题的见解。 -
十个人的北京城
城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历史。对于拥有850年历史的北京城,近现代史只是其中的篇章,但因为有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鲁迅与老舍等文化大家活跃其中,便牵出城与人之间深深浅浅的情缘。北京是蔡元培培育自由、民主学风的城市,也是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地方。是康有为壮志理想的失意地,也是徐志摩爱情的追寻地。平静的太平湖,接纳了老舍先生无法释怀的一腔委屈;但消失的城墙却只能陡增梁思成先生的扼腕叹息。读一代大家与北京的故事,既是读城市的历史,也是读一个城市的心灵史。 -
蹉跎坡旧事
钱理群 秦晖 推荐 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 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 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极左”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 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 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十年砍柴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
逝去的武林
《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
京华忆往
谨以此书纪念王世襄先生。他久居京华,京华的花鸟鱼虫、菜肴点心、器物文玩,又是他绝学的一部分,他学既是玩,玩又是学,所以本书辑录的文章既有学问又好玩。百灵的歌唱、蝈蝈的冬鸣、萨其马的香气、铜炉的妙趣……就让的音容笑貌和他妙趣横生的文章,带我们回望他的世界。 -
朝闻道
《朝闻道: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100位名士珍闻录》讲述了: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先生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
浪漫主义者的生活
浪漫主义不但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关键时期,催生了雨果、乔治·桑、波德莱尔、德拉克洛瓦、柏辽兹等一代惊才绝艳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且在思想史上亦不可轻忽,因为无论是“现代性体验”的诞生,还是“自我意识”的膨胀,都与浪漫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仅文学理论家关注浪漫主义,思想史家和政治哲学家一样关注它。 《浪漫主义者的生活》是目前中文世界里材料最丰富、呈现最生动的浪漫主义图景。虽然作者在思想挖掘上有所不足,但其资料收集、整合的工作却做得相当出色。书中的隽语逸事多得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
梨园外纪
《梨园外纪》记述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京剧名伶生活和艺术活动,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时的社会兴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以一系列的生动图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