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民国教授
目录 承担、独立、自由/钱理群 王国维(1877~1927)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梁启超 王观堂二题/陈寅恪 王静安/马叙伦 辜鸿铭(1857~1928) 记辜鸿铭/胡适 辜鸿铭/周作人 回忆辜鸿铭先生/罗家伦 已故的辜鸿铭先生/温源宁 英文门教授辜鸿铭/冯友兰 我所知道的槟城与辜鸿铭有关/凌叔华 刘半农(1891~1934) 忆刘半农君/鲁迅 半农纪念/周作人 刘半农三十年祭/曹聚仁 刘复博士/温源宁 黄侃(1886~1935) 黄季刚/周作人 南京怀旧绝句/吉川幸次郎 关于黄季刚先生/徐复观 附:我的丈夫——国学大师黄季刚/黄菊英 章太炎(1869~1936)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 章太炎先生在上海/曹聚仁 钱玄同(1887~1939) 玄同纪念/周作人 钱玄同与刘半农/周作人 钱玄同令兄/曹聚仁 蔡元培(1868~1940)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蒋梦麟 蔡元培二题/沈尹默 蔡孑民/周作人 蔡元培校长/冯友兰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何兆武 闻一多/何炳棣 刘文典(1889~1958) 刘叔雅/周作人 刘叔雅/张中行 关于刘文典的几件事/何兆武 胡适(1891~1962) 胡适之/周作人 关于胡适/沈尹默 我不大懂胡适/金岳霖 哲人,胡适博士/温源宁 胡适/何炳棣 周作人(1885~1967) 知堂老人/废名 知堂老人三题/曹聚仁 周作人:铁的优雅/温源宁 忆周作人先生/梁实秋 熊十力(1885~1968) 有关熊十力先生生平的只鳞片爪/徐复观 怀念熊十力先生/梁漱溟 怀念熊十力先生/冯友兰 陈寅恪(1890~1969) 谈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怀念陈寅恪先生/冯友兰 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两件事/何兆武 附:记先父陈寅恪教授抗战前后教书生涯/陈流球 吴宓(1894~1978) 胡子先生——吴宓/曹聚仁 吴宓先生,一位学者与君子/温源宁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汪曾祺 附: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毛彦文 -
范曾谈艺录
《范曾谈艺录》辑录了范曾多年来关于艺术、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随笔、札记。从他的文字中,世人不难领略他作为书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作为艺术理论家的深邃哲思,作为诗人的清新妙语。书中还附有数十幅多位名家的书画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这是范曾对自己的认知。 -
历史的风骨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是一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史,透过历史的残篇断简,力图复制古代文人在乱世的探索和寻找,煎熬与坚持,妥协与反抗。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人的血泪史,告诉你在那个英雄的时代,还有另外一群,平凡而又高贵的人,是那么真实、无助。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娱乐圈早就成了一个大舞台,不但生产戏剧,而且本身就是一台好戏。你方唱罢,我又登场,有喜有忧,有来有往,有正剧,更有闹剧。在这些或者轰轰烈烈或者阴暗沉郁的故事里,无论你曾经怎样光鲜和耀眼,都耐不任时间的残酷,终究都会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在娱乐圈里红得发紫、而且热潮持续不退的人,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在距离今天1700多年前,就有一个堪比任何大片的黄金组合,他们在朝做高官,隐退做名士,横跨政坛、乐坛和文坛,拥有粉丝无数,直到今天还被很多人提起。他们就是生活在三国时代的竹林名士。这个组合包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琊王戎,此外还应该包括他们的朋友东平吕安。那时候没有电影、电话、广播,网络更是连提都不要提,他们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名气昵? -
万物之要义
《万物之要义》以倒叙的方式,从《牛津英语词典》首版问世的1928年庆典来切人整个编纂事件的描述。本书基于英语民族与语言的发展状况而刻画《牛津英语词典》人物众生相,从而达到对《牛津英语词典》编纂事件的总体把握与描绘,有血有肉,点面结合,引人人胜。 本书作者温切斯特先生以擅长描述历史事件著称,其写作风格主要体现为优美的文笔、幽默的韵味、独特的视角,气势宏大但不忽略细节,常常通过有杰出影响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气质与习惯来描述一些复杂的大事件,小中见大的手法运用灵活自如,可读性极强。 -
哥哥不是吹牛皮
《哥哥不是吹牛皮:安哥的故事》追寻了安哥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伴随新中国诞生、童年回忆、侨委大院的日子、校园时光、在西双版纳相濡以沫的同学和老工人、知青的生活、回城成家、80年代的改革春风、民间摄影的故事以及摄影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还有同行的摄影朋友们。随着安哥的讲述,一幕幕的往事和一张张的面孔又活生生地浮现在人们面前。作者以一种真名实姓的方式,以原生态的故事情景、细节,向我们诉说了属于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故事,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因果相袭的故事。 -
西潮与新潮
《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西潮与新潮》由作者蒋梦麟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但因作者病逝而未能深入展开论述。《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西潮与新潮》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最新出版社。 -
天生喜剧狂
★好莱坞的演艺全才史蒂夫·马丁对自己单口喜剧生涯的深情回忆,幽默睿智,引人入胜。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缩影,马丁用他对喜剧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的人性华彩。 ★喜剧类自传的最佳作品,《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盛不衰,众多媒体联袂推荐。 ★人人影视字幕组倾情翻译,尽力还原马丁的幽默风格。 内容简介: 70 年代中期,史蒂夫·马丁开始在喜剧表演舞台崭露头角。1978 年,他已经是单口喜剧表演舞台上的大明星。而在1981 年,他永远退出了这一领域。这本书,用马丁本人的话来说,即是关于他“为什么开始单口喜剧表演,又为何选择离开”的故事。 马丁在书中回忆了使他成为喜剧明星的诸多因素,那些牺牲、自律以及原创性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他。一次接一次竭心尽力的演出让马丁陷入了孤独,他温情地叙述了之后为弥补跟父母的裂痕所做的长久努力。马丁以风趣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己在那个时代的画像,包括对自由和爱情的追寻,对越战的抗议,60 年代末在斯马塞兄弟俱乐部的放荡不羁,以及70 年代在《周六夜现场》初试啼声。这本书娓娓道来历史上最伟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喜剧表演家之一——史蒂夫·马丁的韧性、专注与勇气。 编辑推荐: 仅仅把史蒂夫·马丁当做一位喜剧表演明星,实在太不公允。马丁除了表演,还是才华横溢的主持人、编剧、制片、作家、班卓琴艺人和艺术品收藏家。而七十年代的单口喜剧秀虽然已成为历史,却如马丁所说,是奠定他“今后喜剧艺术风格的时期”。对这段记忆的梳理,马丁怀着真诚恳切的态度,包括战争年代的动荡、自己的困境和怀疑、与家人的疏离和为弥补而作的努力,以及每一件所得所失。难能可贵的是,马丁在其中仍然贯穿了自己充满温情的幽默智慧,谦逊却蕴含着引人向上的坚韧力量。“喜剧应该是对喜剧的拙劣模仿”,“取笑自己比取笑别人更搞笑”,马丁对喜剧实质的不断思考总结,最终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成为一代喜剧大师。这本书揭开马丁饱满的内心世界,诚然,它与励志无关,但很难有一本书像它如此激励人心。 媒体推荐: “本书将他在塑造角色时的种种准备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马丁向我们展示了他伟大的单口喜剧1 成就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努力而成。” —— 拉里·吉特伦,《纽约邮报》 “聪慧非凡,幽默无比……马丁向我们讲述了他绝不是一夜成名,除非这‘一夜’等于长达15 年在荒芜的单口喜剧界的艰苦打拼……在《天生喜剧狂》一书中清晰地传达着一个讯息:史蒂夫·马丁充满动力,谦逊并具有淋漓尽致的喜剧天赋,但他也明白,成功需要自己具备近乎疯狂的自信、不屈不挠的执著,需要时间和不断地试炼。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艺人所撰写的别出心裁的书。” —— 查克·莱迪,《哈特福德报》 “他可以让人无条件支持他,连问都不需问。” —— 亚历克斯·维特尔,《纽约时报》书评专栏 “一部感人而谦逊的回忆录……马丁是真正的作家。” —— 路易斯·贝阿德,《华盛顿邮报》 “美国喜剧方面最著名的自传莫过于连尼·布鲁斯的《如何出口成脏》(How to Talk Dirty and Influence People )。不过呢,现在本书要比它好上一倍……文笔极好:充满欢乐的趣闻轶事,对名人大腕到无名小卒都精心描绘的人物形象……坦率得让人吃惊又感动。” —— 本·雅戈达,《石板》杂志 “干脆利索,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作者十分擅长讲故事。” —— 詹姆斯·赫伯特,《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在史蒂夫·马丁成为电影明星、编剧和艺术品收藏家之前,他曾是全球最著名的单口喜剧表演家之一,而这部谦逊坦率,饱获赞誉的著作向我们说明了他成功的原因。” —— 本·格林曼,《大众文化杂志》 “今秋最具吸引力的自传……最吸引人的是,马丁即使在描写自己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对他的喜剧形式产生的影响时,仍然没有忘记将幽默贯穿其中。” ——英国《伦敦晚报》 -
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无论欧洲通史还是西方艺术史, 都不可不提到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自14世纪开始从银行业起家,随后,它凭借其迅速扩张的财富、权力和激情,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把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带给整个世界。 从家族奠基人吉奥瓦尼·美第奇开始,美第奇家族不仅资助了众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尼、达芬奇、多那太罗,而且还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朋友。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卡西摩·美第奇,和本人即为诗人的洛伦佐·美第奇,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资助人。他们修建教堂、学院和图书馆,参与并资助绘画、雕刻、建筑、诗歌、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历史的烟云慢慢散去,而美第奇家族的荣耀将永存于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之中。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这部传记还把美第奇家族长达四百年、历经十三代的漫长历史放在了一个更深远的背景里,以编年史的方式,把当时欧洲大陆各国之间、意大利半岛各公国之间以及罗马教廷中血腥的权力和领土之争,与这个产生过三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的家族的命运编织在一起。阅读这部传记,将会与书中人物一道,经历一场接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 -
刽子手世家
《刽子手世家》内容简介:这是一群在我们视野中消失了的人。先人大多对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敬而远之,刽子手麻木不仁,似乎只是死亡的代名词。但是,谁会在意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才是拥有最强大心志的人。 桑松家族是高贵的,他们接受国王的亲自任命,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特权;桑松家族是猥琐的,众人时刻提醒他们:“你是贱民!”;桑松家族是神秘的,他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庞大的血缘体系;桑松家族是善良的,压缩死亡的恐惧是他们唯一的道义。 桑松家族面对鲜血与死亡,或麻木、或疯癫,或心生厌恶、或虔诚慈悲。书中不寒而栗的酷刑描写让人绝望;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民众对断头台的追捧让人慌张;刽子手对将死之人的尊重让人看到些许虚弱的人文光芒。 -
达·芬奇笔记
本书是关于艺术和认得诸多领域的一流读物,编选得当。每章前的短小评论有助于读者理解达·芬奇的颇为深奥的观点。书中有对他对自然和科学的思索,对绘画理论的研究,还有他对文学创作和生命的感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 -
胡适研究
好在我是搞历史的人,搞历史的人只晓得追求历史的真相,不计其他。胡适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的一名朝山香客,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真面目,都对我们这个时代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值得一个搞历史的人去结一结账。 -
少年凱歌
本書是陳凱歌回顧他在少年時經歷文化大革命的過程,其對文革的反思與一般文革文字大異其趣。陳凱歌說:我一直認為我的人生經驗大多來自那個時期,其大最重要的是,這個革命幫助我認識我自己,認識自己即認識世界,明白這一點,就決定了我的一生。 -
游学生涯
金克木的著作多,出版单位也多,自己编的,放任别人编的,以及身后这几年以各种选集面目陆续重出的,至今到底有多少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确切的数字。金克木1993年自编的《书外长短》后面附有著译书目,是29种;1996年出版的《末班车》,后附著译书目36种;而据陈明2002年的统计,有55种,算是比较全的,但依然以“部分论著”称之;而按刘苏里先生的说法,算上翻译、诗集以及各种选集,署名金克木的集子将近有60余种。我自己最终经眼的,有近60种。 如今,我等好事,又添上这本选集,企图用先生自述的文章,把其一生经历大体接续在一起,名之《游学生涯》。所谓“游学”,在古代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指游侠和儒生。《韩非子•五蠹》云:“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金克木少年时曾涉足革命运动,后一直以教书读书为业,游侠儒生,也能算兼备。“游学”的另一种更普遍解释,是指离开本乡去外地求学。这种情况,自春秋战国至今,一直就为士人所熟悉。金克木的一生,基本上是离开本乡四处漫游的一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金克木这里,也可以算是两得。 然而,在编者看来,所谓“游学”,对金克木而言,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更是一种出入无间的“游于学”。金克木一生涉足领域之广,前所罕有。并且,他能以一颗赤子之心和现实之心,遨游于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学科领域,古今中外各个学科、各种文化,在他那里都能融会贯通,从容不迫。孔子所谓“游于艺”,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在金克木这里,似乎也几近双全。 然而“生也有涯”,也正是生命本身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限制,促成了眼前的这本书。 -
皮克斯总动员
《皮克斯总动员》讲述了:《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美食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在这些充满奇思妙想、制作精良、大名鼎鼎的经典动画电影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作为当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缔造者,其技术和创意有口皆碑。在20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从几个电脑动画的狂热爱好者制作动画电影的梦想工作室,迅速成长为比肩甚至超越迪斯尼的动画巨擘。《皮克斯总动员》向我们生动讲述了皮克斯非凡成就背后不为人知、起起伏伏的成长历程,深入展示了这家彻底颠覆电影产业传统观念的公可和创建这家公司的“奇人”们,这些创意天才们从最初的梦想,到真正实现梦想,最终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正如皮克斯的标志——跳跳灯所象征的那样:孜孜不倦的工作、勇于实践的风格、左右逢源的灵感,以及不墨守成规的个性。翻开《皮克斯总动员》,您总能有所收获。 -
看懂李安
2005 年以《断背山》一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引起国际影坛的注目,到《理性与感性》、《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站稳美国主流电影工业界,及至获得世人与票房认可的《卧虎藏龙》、《断背山》与《色|戒》--不论在华语电影界或国际影坛上,李安的专业成就已无庸置疑。然而,除了从华语出版市场上的各种书籍了解他的电影路之外,除了因他征战各影展的成绩而与有荣焉之外,同为台湾人的我们,看懂了多少隐藏在情节之间的李安?透过电影这个媒介,他究竟想说什麽?我们真的了解他在电影专业上的成就吗?而西方的专家与观众,又如何看待他的作品?这个世界,到底怎麽解读李安?本书将为你解答。 -
陈查理传奇
陈查理是美国小说家厄尔•德尔•毕格斯笔下的华人探长,上世纪二十年代首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自1925年以来,共有六部陈查理小说、四十七部陈查理电影在美国面世,使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大智若愚的胖子探长在深刻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并驾齐驱;也有人认为他作为艺术形象,是美国丑化华人的典型,是种族主义土壤中开出的恶毒之花。 旅美华裔作家、著名学者黄运特为揭示这一文化符号背后耐人寻味的意义,上溯陈查理诞生的源头,探访故迹,钩沉史料,梳理出四条与陈查理相关的历史线索,巧妙编织于这部绝佳的非虚构作品之中。美国多元种族文化的发展流变,早期华人移民的艰辛历程,西方艺术中的“中国想象”,以及对华人族裔身份的反观与检视,就此一一呈现于我们面前。 本书荣获美国爱伦•坡文学奖,并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际笔会文学奖等多项重大奖项,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等主流报刊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史景迁先生盛赞其“独辟蹊径、令人陶醉”,认为它“提供了从中西两个侧面探讨中国人经历的崭新方向”。 -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本书的中心是分析胡适在晚清和民国以来的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的疏离感。本书虽以胡适为中心,却对傅斯年、徐志摩、丁玲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政治那种进退失据、辞受两难的处境,对传统文化那种爱之痛苦、破之更痛苦的复杂心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甚至对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态度,都从思想史、心灵史的角度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实际上透视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海妖的歌
《海妖的歌》是发现之旅丛书之一。《海妖的歌》是以画册形式阐述海妖这一传说中动物的读本,从关于这一传说的古希腊故事入手,阐述其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其见证与文献等。《海妖的歌》主要内容:“海里有三种女妖,其中前两种的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是鱼,第三种的上半身也是女人,下半身是鸟。 三个不同的海妖会同时唱歌奏乐。第一个吹响号角,第二个弹拨竖琴,第三个则展现媚人的歌喉。海妖的歌悦耳动听,聆听者无不急切地凑上前去。 待有男人中计,她们就使他们神志恍惚,等他们彻底昏睡过去,就杀死他们。” -
左岸
在希特勒兴起与斯大林去世之间这动荡的几十年间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巴黎是这段罕见历史的一个舞台,艺术家和作家们影响了全球政治。纳粹兴起的十年里,思想界从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那里寻求指引。赫伯特•洛特曼追查并记录了有影响力的人物——纪德、马尔罗、萨特、波伏瓦、毕加索、库斯勒、加缪和他们亲法西斯的敌人在德国占领时期、解放时期以及超级大国的对立淹没了他们声音的冷战时期的活动。 -
我在美国当农民
《我在美国当农民》讲述了一些有蓝白颜色的国旗总让我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大概与儿时所受的惊吓有关。1966年抄家时我刚满5岁,“覆巢”的原因是打唐朝起列祖列宗就读书做官,一直到中华民国我爷爷才断了官脉。我爷爷秉承家风,尚古好旧,举五男五女,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两个是美国康奈尔博士,一个英国皇家植物园硕士,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台湾,可都与仕途无缘。……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