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山河判断笔尖头

    作者:陈洁

    《山河判断笔尖头》内容简介:我喜欢人。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却是事实。我喜欢不同的人生中流露出的人性,看不同的人格和人品用各自的方式展示。所以,有了这本《山河判断笔尖头》。当然我很清楚,每一次采访他们都不可能对我完全开放,他们的讲述都是有选择的。这曾经是相当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我也曾经将全部的力量用来跟他们较劲,甚至冒着惹毛对方的危险,提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总不能满意,绝对真相似总如早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构成困惑了。并没有一个完全客观和真实的“过去”存在,过去只能以“被回顾”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历史。 所以,我所谓的“读人”,不仅是使劲挖他们,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了咂摸他们为什么说这些。这是“读”的趣味。这个趣味,不是讲述者提供的,而是要读者自己去完成的。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作者:季羡林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 犹太人卡夫卡

    作者:林和生

    “没有人能够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句有悖常理的话出自20世纪天才的文学和思想大师卡夫卡。即便对卡夫卡毫无了解,仅凭这句话,经验丰富的人也能嗅出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气息:自我折磨、自我谴责、恐惧、甜蜜和怨毒、刻薄、牺牲和逃避……
  • 驯服的艺术

    作者:[美]尤里·叶拉金

    1930年代,小提琴手尤里•叶拉金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传神记录下苏联艺术世界的万千景象。形形色色的戏剧家、音乐家登场亮相,其中也包括了那些永恒闪耀的名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杜纳耶夫斯基…… 艺术家们得到了生活上的特权待遇,也遭受了艺术上的创作束缚。他如何获得公民权、他的母亲如何获准留在莫斯科、他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及最后的分配都极富戏剧性。剧院为了获得好剧本而讨好阿•托尔斯泰的欢迎场面,滑稽而令人捧腹。作者对他经历的十年间的文艺政策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一个艺术家渴望遵循艺术规律的心声。 本书1951年在美国出版,成为畅销书,2002年在俄国出版。
  • 剥削好莱坞

    作者:[美] 罗杰·科曼/ 吉姆·杰罗姆

    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 罗杰·科曼 好莱坞独立电影圣经 B级片之王、第82届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得主 罗杰·科曼口述自传 谁在好莱坞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却几乎部部挣钱? 谁能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拍出一部风靡影坛五十年的cult经典? 谁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等人进驻好莱坞的敲门砖和领路人? 答案就是罗杰·科曼。 在这本被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的自传中,罗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电影传奇和创业故事:如何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送信小工,一跃成为反抗好莱坞大公司的中坚力量,以及低成本剥削电影界的领袖人物。 罗杰·科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也是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予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 马丁·斯科塞斯 罗杰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十分伟大,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大师级导演,对电影这一媒介的掌握无比娴熟,在选角、摄影、剪辑,叙事和构图上都有卓越成就。他是位电影巨人。 乔纳森·德米 那时的我一文不名,真心感谢罗杰没放弃我,因为除了他,我再也没有别的希望了。 杰克·尼科尔森
  • 梁漱溟问答录

    作者:汪东林

    《梁漱溟问答录》原由湖南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1991年再版,是汪先生与梁先生相互对谈的记录,当然经过汪选生据史料和梁著整理加工而成,也可以算是汪先生整理的梁先生的口述历史。外国史学界颇时兴口述历史的工作,我国史学界也开始使用这种史学方法。虽然因口述者年事已高,史实上未必确精当,但作为当事人的回忆,仍不失一种资料,供后人研究。
  • 最后的儒家

    作者:(美)艾恺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本书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 《最后的儒家》是我读过的思想史传记中首屈一指的著作。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以及梁漱溟本人的深入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构思和文笔彰显出大师功力,仅仅是第一页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了。本书虽说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各种资料来源不啻几百种,却如小说般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谢伟思(John S. Service)美国资深外交官、1944年作为美军迪克西使团成员访问延安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适之、梁任公等“时代名流”,没有一个超过他的。——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牟宗三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 梁先生的人生有点像个圣人,圣人悲悯持世,进而止不住要救世,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来改善这个社会。一般的读书人安于书斋,只满足于笔下风云,多徘徊于砚中风韵。从这个意义来讲,梁先生有些类似于甘地这样的圣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奔走感化大地,于改造人生与社会中践履一己的感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章润 艾恺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方便我们审视中国革命,思考何为奉献和责任……有鉴于此书与中国目前的问题息息相关,并圈点了当代中国领导人无法回避的思想社会的难题,其出版可谓逢时矣!——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 iGod

    作者:[白俄]叶夫根尼·莫罗佐夫

    史蒂夫•乔布斯究竟是努力改变世界的哲学家,还是精心打造理想形象的营销天才?过去十年间,苹果公司的成功一个接着一个。它的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带来的不只是科技体验,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买一台Macbook、一个iPad、一个iPhone,不仅仅是买一个笔记本、一个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符号价值宣布了购买者的特权。苹果公司的传奇背后究竟是什么? 苹果公司、乔布斯、包豪斯、独裁主义、技术解决主义……《iGod》是一篇不同于任何你读过的关于史蒂夫·乔布斯的作品。叶夫根尼•莫罗佐夫,这个互联网黑暗系顽童,用犀利的笔锋将乔布斯拉下神坛,带来不一样的科技思考。
  • 德国媳妇中国家

    作者:[德]海珮春

    这是一个德国人,讲述她丈夫关愚谦和丈夫的大家庭的故事。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上作者认识了关愚谦这位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并从一个对中国了解甚少的德国少女,成为了“中国媳妇”,成为了中国几十年变化的见证人,成为了一个中国菜的烹调高手——反而对西餐烹调不甚了了。关愚谦是偷渡出国的。她第一次到中国大陆的旅行,是在1975年,走到他家楼下,却不敢相见,连打听一下都不敢做,但此行给她留下了充满矛盾却还不坏的印象。后来去台湾学习了半年汉语,并和丈夫偷偷回大陆旅游。他们第一次到正式到中国大小行李七大件,而现在“回国”,两手空空地来,然后满载而归。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讲这个“中国家”——把最崇高的爱献给了自己祖国、为了中国富强奋斗不息的两代人,一个庞大到连中国人都很难短期理清复杂关系的大家族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家族成员。她的许多见闻,对80后来说,都有些匪夷所思,同时,也唤起40后、50后、60后的记忆。
  • 隐秘的火焰

    作者:(英)贝尔

    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 目录: 导言 1914年前的布鲁姆斯伯里 战争 1918年后的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的个性 译后记
  • 女艺术家镜像

    作者:萧耳

    《女艺术家镜像(插图本)》内容简介:她们是谁?她们是噼啪女郎。英国最聪明的女人。终老精神病院的女雕塑家。左岸丑女。前卫文学王后及性猎手。布鲁姆斯伯里女王。“体验过该体验的一切了”的天才女作家。一生多情的“现代主义之母”。以自杀终结的女诗人。琴弦上的古怪精灵。令厄普代克着迷的布鲁克林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让尼采又爱又恨的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独立于情人海德格尔而存在的思想先锋。把一切交给了爵士乐的黑人女伶。 一共14个女人,她们魅力四射,总想改变世界。 她们都在20世纪的某个时期生活过,处于欧美文化的体系之中,都扬名立万,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过,她们都有意无意地要给女性被定义的“第二性”摘帽。她们以各种有时明朗,有时隐密的联系,或是某一种内在的历史与情感的逻辑,因缘际会于20世纪,那个人们无比向往的、精彩的20世纪。
  • 日本黑帮

    作者:辛磊,萧亮

    一把刺穿日本社会原生态的东洋刀 一部还原黑帮江湖潜规则的另类史 这是日本黑帮山口组第三代掌门人田冈一雄的生平传记。本书全景式地讲述了田冈一雄从苦难童年到努力的少年时代,从加入山口组成为干将到逐步成为山口组第三代掌门人的传奇一生。 他幼时苦难,却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日本显赫一时。他最重感情,却向出生入死的兄弟捅出致命一刀。他是古惑仔,却以扶危济困的社会理想怡然自居。这就是日本头号教父田冈一雄,日本二十世纪中期最大黑帮组织山口组的第三代掌门人。
  • 天涯晚笛

    作者:苏炜

    《天涯晚笛》,“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的口述实录故事。 民国时期,她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她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诗词、书法造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坛轶事,汪曾祺赞她唱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欧阳中石称她书法非常精到“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她为姐夫沈从文写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传诵一时;她因诗人卞之琳起争议,“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文坛哗然;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她说自己的同事朱自清,他和冰心早期的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sentimental,即感伤,滥情)…… 本书作者苏炜是张充和的耶鲁晚辈与居所近邻,多年来时相登门求教,学习书法、诗词。《天涯晚笛》即为张充和自本世纪以来向苏炜断断续续口述的人生故事,其中披露珍贵影像一百多幅,包括杨振声、查阜西送给她的结婚礼物“八卦墨”和“寒泉琴”,又特别附录“合肥四姊妹”的张家谱系图,厘清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其中主要篇什均经张充和亲自审阅修改。 编辑推荐: ★ 百岁张充和的“朝花夕拾”——她从民国走来,今年100岁,还跟我们一样活着。听张充和讲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学他娘家的书法,闻一多生活拮据却主动刻图章相赠,胡适访学喜欢到美国西海岸她家去挥毫,张大千在耶鲁拿她的旧宣纸画芍药与人物……她的相交师友,一众名家,灿若星辰,她的曲艺小楷,格调极高,秀逸超凡。 ★ “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口述实录——《天涯晚笛》同路走来的旧雨新知,她看程砚秋,觉得闹;她看马连良,嫌他油;她看杨荫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原来是在给音乐算节奏;她看陆小曼,也会唱曲也会画画,有不错的印象;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她看苦苦追求她的卞之琳,好意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她看朱自清和冰心,早期白话文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 ★ “合肥四姊妹”的世纪长河——余英时认为,周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天涯晚笛》特别附录“合肥张家谱系图”,厘清“合肥四姊妹”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今天回望四对夫妇(张元和嫁顾传玠,张允和嫁周有光,张兆和嫁沈从文,张充和嫁傅汉思),四妹张充和100岁,二姐夫周有光108岁,仍未止歇,可敬可佩!
  • 我的人生故事

    作者:周有光

    一本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周有光读本” 108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 资中筠先生倾情作序 吴敬琏、沈昌文、易中天、张维迎、吴思、崔永元都尊崇的大家 求知、有爱、讲真话的人都在读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作者:梁漱溟,[美]艾恺

    本书是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的对话实录。在1984年的访谈中,艾恺先生设计的问题侧重于梁漱溟在20世纪上半叶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当时已逾90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思维清晰、娓娓道来,畅谈民国风云,自述行止交往;品评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梁启超、陶行知、李济深、阎锡山、黄炎培、等风流人物;讲述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创办《光明报》期间的种种趣闻逸事,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中西交流的独特文本。
  •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作者:(美)比尔·H·盖茨,(美)玛丽·安·麦

    比尔·盖茨年幼的时候,家人觉得他看起来呆呆的、不善交际、行动缓慢,有一天,比尔从半地下室的房间里看着外面发呆,他的妈妈问他:“你在那里干嘛?” 很少回答这类问题的比尔突然回应道:“妈妈,我在思考。难道你们不思考吗?” 这句话引发了老盖茨先生写作本书的愿望。 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今年83岁的他发现自己对于生活、事业、家庭、子女教育、慈善活动等方面,其实进行了很多思考。身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偶像级人物,他深感自己需要把身为父亲、律师、慈善活动家以及美国公民的思考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分享,因此这些本来只属于盖茨家族的家训得以在他83岁高龄时面世。在这些他原本写给儿女及孙辈的文章中,他谈论了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比如克服障碍、专注工作、实现梦想、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珍惜时间、善用时间的力量…… 三年前,比尔·盖茨设立了“威廉·H·盖茨公共服务立法奖学金”,奖学金总额为3330万美元,计划将持续80年,此计划将专门授予致力于公共服务事业的法律专业学生。 这是比尔献给父亲的80岁生日礼物。 而老盖茨先生这样形容儿子:“他不是最聪明的人,也并不总是最富有的人,但他一定是最幸运的人。”这样的父子关系让我们对老盖茨先生更为好奇。 他怎样看待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他的家训如何影响了比尔·盖茨的人生? 为什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视他为偶像? 为什么在八十高龄的时候,他仍旧愿意全身心投入运作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盖茨基金会? 答案将在他家书一般的温情讲述中慢慢呈现。
  • 苏东坡大传

    作者:李一冰著,中国台湾

    作者从宏观角度论述文人之不宜从政,感慨良多。苏轼大才,致拣尽寒枝不肯栖,仕途之险恶可见一斑。 摘录部分论述如下: --从来文人都不适于从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实际利害,而文人只管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传统的典常来约束一切;而文人则重视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规例。苏轼生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其不适于从政,尤其如操持中书省这样需要最高幕僚技术的实际政务,就处处露出破绽来了。 --苏轼是个文人气质非常浓厚的人,而官僚与文人,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视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离不开权术,需要客观冷静,而文人则一腔热情,但求发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领袖刘挚,曾告诫他家子弟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苏氏家学,本于荀卿何孟子,具有自由批评的特质。苏轼是非观念之强,实不下于司马光,嫉恶如仇,坚持小人之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绝不与人妥协,好用激烈的语言文字,扫荡脏乱。这样做,必然要与现实的权力世界,发生直接冲突,使自己在政治社会中,变成一个可怕的“异端”,异端固常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本身则将遭受无穷的迫害。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苏轼也不例外。自己形容脾气说“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结合毛泽东对苏轼“书生之见”的认识,确实令人深思。
  • 创作大师

    作者:[英]保罗·约翰逊

    《创作大师》是最畅销、最多产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大师》着眼于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男女创作大师:慧眼独具的天才画师丢勒与透纳、不可逾越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与雨果、时尚美学先锋迪奥与巴伦夏卡……一一讲述他们的创作故事和人生故事,其中不乏不为常人所知所理解的人性弱点及生活、创作习惯等。 保罗?约翰逊在《创作大师》中,为你精心挑选了十数个历史人物:乔叟、丢勒、莎士比亚和巴赫,透纳与葛饰北斋,简?奥斯汀、雨果与马克?吐温,普金和维欧勒?勒?杜克,蒂芙尼、巴伦夏卡与迪奥,T?S?艾略特,毕加索与迪士尼……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身处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然而这些创作大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炬手,为后世留下的不只是身后的成就,更包含着灵魂深处人文精神的一份感动。 《创作大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了解创作大师和他们所创造出的伟大文学艺术成果,理解和感受创作大师身上所具有的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大无畏的艺术精神。
  • 马未都说马未都

    作者:梅辰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