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中国方术正考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
可卡因传奇
无畏记者孤身犯险,深入南美丛林,近距离接触毒枭、特工与反政府游击队提供第一手材料,还原历史真相,披露最真实的可卡因世界。 500年前一次征服世界的旅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令西方社会胆战心惊的力量。为了传说中黄金国度的宝藏,西方探险者们跟随哥伦布的足迹,打着教化的旗号,在攫取南美大陆的黄金、白银和文化的同时,也把印加人心中的圣物带到了欧洲。古柯,印加文化5000年的传承者,却成为了欧洲人眼中的梦魇。历史的玩笑冷酷无情。欧洲征服和美洲,古柯征服了欧洲。从弗洛伊德到福尔摩斯,现实的的人物和虚构的英雄一根未能幸免。 古柯以可卡因的行头杀回美洲后,所到之处无不人仰马翻。政变、腐败、谋杀,美洲后院浓烟滚滚,山姆大叔自顾不暇。毒品向国家、社会和文明宣战。穷与富、白与黑、灵与肉,可卡因教唆着阶级的对峙,刺激着失落和渴望,将理性变回了兽性,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血泪史。 -
潘金莲的发型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
时光里的欧洲
《时光里的欧洲》内容简介:作者带着简单的行囊,在欧洲的大地上,辗转于著名的城市,穿梭在巴黎、伦敦、柏林、罗马、维也纳等城市之间,用东方的心灵去感知西方的文化。 全书依循历史顺序,串连起10个城市,讲述历史上的欧洲文明。这些城市代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三千年时光依次展开,欧洲由现世的繁华向时光里延展开去,传说与历史流淌笔下,欧洲文明的画卷一点点展开。 雅典的文艺与民主,罗马的教会和共和,米兰关于信仰的扩散,巴黎经典的哥特风格,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维也纳的古典主义……自公元前800年到今天,从英、法、意到西班牙、奥地利,整个欧洲的脉络在大地上勾勒。 这是一本深度旅游背景书,为所有准备前往欧洲的人介绍城市的故事。 -
罗马人(插图第4版)
听西塞罗、李维、塞涅卡集体吐槽罗马城的糟乱 跟随贺拉斯、维吉尔来一场为期15天的古意大利旅行 尝试按照食谱做一顿罗马家常菜:烤鸡、杏炖肉丁、栗子小扁豆、玫瑰酒…… 穿越两千年,罗马人的衣食住行历历在目 刺杀恺撒的布鲁图斯,但丁和莎士比亚为何给出相反的评价? 相貌平平的“埃及艳后”,到底凭什么左右罗马政局? 弱者的宗教基督教,是如何一步步征服强大的罗马帝国的? 穿越纷繁史料,还原拨动罗马历史发展的人与事件 作者告诉你,好莱坞如何把斯巴达克塑造成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与你一起欣赏,庞培古城墙壁上五花八门的涂鸦 作者向你论证,人们在“条条大路”的左侧“通罗马” 作者邀你一同漫游五彩纷呈的古罗马世界 —————————————————— 本书是《希腊人》一书的姊妹篇,同样把视角聚焦于历史中活生生的个人。与常见的罗马史宏大叙事不同,本书提供了真实的罗马人的立体画卷。 书中从罗马城娓娓讲起,带领读者游历一千余年的罗马历史。每章皆选取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或一个主题的几位人物,通过信件、史书重构起他们的生活历程和心理过程,让读者亲临城邦对垒、奴隶起义、刺杀恺撒、维苏威火山爆发、角斗竞技现场,体验猎猎古风。 书中设有与《希腊人》一样有趣、信息丰富的专栏,对好莱坞诠释古代罗马和罗马人的影片中无知行为展开毒舌批评,还有许多展现罗马社会某个侧面的趣闻轶事,多角度构建出了罗马人的整体形象。 -
鱼羊野史·第3卷
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有的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 《鱼羊野史•第3卷》 人类,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傻,但始终在进化。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 跟高晓松一起,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本书是高晓松至今为止最用心、最全面的历史爆料。 30万字的超级读本,将《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节目5—6月未公开的细节秘史完整收录。 该书讲的是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或有趣的事,以高晓松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事件,风格轻松幽默,与严肃的讲历史的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晓松说》这一系列脱口秀爆红于网络,点击率早已破亿。但因电视播出的时长限制,也因为大众平台的尺度制约,电视节目版剪掉了很多内容,而高晓松2015年最新出版的这本《鱼羊野史•第3卷》,是30万字的超级读本,将《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节目中5月、6月未公开的细节、秘史等完整收录书中。 《鱼羊野史》在当当网上一直位处热销排行榜,当当网五颗星极力推荐。而作者高晓松也是当当网的热门作者排行榜之首,尤其是《鱼羊野史》系列作品倍受粉丝读者追捧,是当当图书推荐的力荐作品。 《鱼羊野史》全套图书,共分为六册。全套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趣事。高晓松以他独特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历史事件,风格轻松幽默,与严肃讲历史的不同,书中有很多高晓松个人的见解和趣闻。是高晓松至今为止最用心、最全面的历史爆料。 谈到《鱼羊野史》这一讲史系列秉持的“历史观”,高晓松引述美国历史大师威尔•杜兰特的观点“大部分历史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见”。 -
乌托邦的年代
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
世纪末的维也纳
该书不仅对早期现代主义在政治环境下的诸多方面做了精彩的探索,更体现出最具才干与雄心的巨匠研究思想史这门学科所用的方法,同时面对现代主义有关历史早已过时的轻蔑所指,对史学自身做出了有力维护。——David A. Hollinger,《史书俱乐部评论》 七个单独的专题,均可分别阅读……然而各专题构思之巧妙、结合之完备,如若依次读来,又会折服于本书的浑然一体以及有力论证。——Gordon A.Craig,《新共和》 一部有关现代思想史上重要一章的深刻著述。——H.R.Trevor-Roper,《纽约时报书评》头版 对社会历史学和政治历史学专家,以及关注艺术的人们,此书具有无可衡量的价值。——John Willett,《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在归纳汇总与学术研究上均属原创的著作,实在引人入胜。——《新闻周刊》 本书作者运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析论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作者发现,19世纪末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同构型,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秩序;在文化上,则是反对资产阶级庸俗的文化。作者试图把握这些转变过程中所透露出的 “历史趋势”。 -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作者正是从这点出发,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我们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
技术与文明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本书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部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 -
传统的发明
简介: 本书由六个个案研究构成,分别研究威尔士的民族服装、苏格兰的典籍再造、英国皇家仪式变迁、英国统治下印度庆典礼仪的变化、非洲民族对英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模仿,以及1870—1914年英、法、德三国民族节日和大众文化方面的变化。作者用翔实的材料与生动的叙述向我们揭示,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远的传统,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我们一直处于而且不得不处于发明传统的状态中,只不过在现代,这种发明变得更加快速而已。 导读: 这是本年度我们看到的最有激发力的史学著作。 ——《今日史学》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目前欧洲人所热衷的那些传统,至多只能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像苏格兰的格子呢、英国王室的浮夸等等,这些现象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古老,它们只能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更有趣的是,许多备受赞美的传统竟然是舶来品。 就算如此,这样一种对“传说”真理的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它会使我们不再珍视我们的传统吗?不会。传统当然不全是真理。许多传统的确含有谎言的成分,但是不断和重复会使它们变得珍贵与崇高。关键不在于它们曾经是谎言,而在于它们从谎言变为传说的过程。 ———亚马逊评论 -
黄仁宇全集(全14册)
黄仁字先生以“大历史”(macro-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成为广受海内外瞩目的史学家。在本书中,他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月旦人物。一支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写生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本套书是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黄仁宇全集》由九州出版社首次全部出版。全集由十四卷组成,涵盖学术专著、历史随笔和小说,其中《从大历史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为内地首次出版。 全集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校严谨、制作精美,除了收入广为传播的《万历十五年》等语言浅显的作品,还收入了《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学术专著,以及展现作者传奇人生的自传《黄河青山》、《缅北之战》。黄仁宇的儿子黄培乐、黄仁宇的弟弟黄竞存、出版家林载爵分别为本书撰写了序言,黄培乐为全集的每一卷都提供了珍藏的黄仁宇照片,其中的一些照片属于首次公开。 全集十四卷,分别为第一卷《明代漕运》、第二卷《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之财政与税收》、第三卷《万历十五年》、第四卷《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五卷《中国大历史》、第六卷《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第七卷《放宽历史的视界》、第八卷《地北天南叙古今》、第九卷《关系千万重》、第十卷《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十一卷《大历史不会萎缩》、第十二卷《缅北之战》、第十三卷《汴京残梦》、第十四卷《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
启蒙札记
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作者在卷首语中写到:“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何谓启蒙?作者引领读者去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思想家的代表、反思中国的启蒙。在今天人们对“启蒙”的理解五花八门的时候,看看这部小书,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将围绕冲突中的融合这个主题,追溯现代英国形成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加深了解英国独白的民族精神,或许还可以提供一种参照,让我们沉思其他民族不同的(或相同的)经历。斗争与和谐是社会前进的两个侧面,没有斗争,则社会难以进步;失去和谐,则社会难以维持。如何取得这两方面的平衡,是每一个前进中的民族所面临的难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当然受制于各国各自的国情。 -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作品系列)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
古希腊风化史
本书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性"来解读古希腊的风俗文化,通过挖掘性爱在爱情生活、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公众生活、娱乐消遣、节目舞台表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而解读整个古希腊文化和历史的各个方面。文字耐读、资料详实,并附有大量图片,是研究古希腊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奥斯维辛犹太法医冷峻而客观的回忆 有关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最具争议性的纪实作品之一 【相关评论】 人们,不要忘记,要大声说出来,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西蒙·杜布诺夫 著名犹太裔历史学家,这是1941年他在临刑前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这是一 个作恶而不自知 的人 ?还是一个怯懦而不抵抗的人?……抑或是一个勇敢留下见证以警示后人的人?请读者诸君根据回忆内容自行判断。 ——理查德·J·伊文思 世界著名德国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历史学钦定讲座教授 不可否认,在集中营内外,都存在一些灰色的、立场模糊的人,准备出卖人格和道德。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囚犯们的错误和缺点不足以让我们把他们等同于加害者。在骤然坠入地狱般的环境后,我们也没有道理要求他们达到圣徒或哲人的行为标准。除了刚开始时他们的健康条件可能都很好,试图在他们的命运中寻找一些共同点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意义。 ——普里莫·莱维 意大利犹太人,奥斯维辛幸存者,著名作家和诗人 这是已知的对奥斯维辛经历最好的简短纪述。 ——《纽约书评》 【编辑推荐】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米克洛斯·尼斯利和特遣队员关押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事实上 是有关“特遣队员”存在与劳动内容的唯一 记录,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二战之后,尼斯利曾前往纽伦堡法院出庭作证。尼斯利的证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这些证据涉及用毒气屠杀囚犯,虐待体弱多病的囚犯,以及门格勒的人体实验等。《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正是脱胎于这些证词。奥斯维辛的惨痛教训不仅是欧洲犹太人应铭记的历史遗产,也是全人类应共同守护的价值底线。 【内容简介】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
荷兰
《荷兰》为《大国崛起》系列图书之一,它展示的历史细节和专家观点,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通往浩淼历史和繁杂现实的路径。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影响着世界…… -
阿拉伯通史
本书是希提的主要著作之一,1937年问世,此后陆续修订重版或重印,到1970年已出到第十版。全书共计五十二章,篇幅较长,因此译本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三十三章,从早期的阿拉伯人讲起,叙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国家的诞生,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衰败,以及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上的成就等。下册包括后十九章,主要内容,是讲述阿拉伯人在欧洲建立的国家,其他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以及直到本世纪阿拉伯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介绍了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西方所产生的影响等。 这部书的史料丰富,脉络清楚,文笔也较生动。书中谈到关于蒙古人的部分,有的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历史可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在边缘看世界
一千个旅美人士的笔下有一千个美国,林达的文字自称来自边缘,可也有人说那是用中文写成的美国式文章。“活的历史,正在迅速消亡。当历史以书本的形式再度出现,许多细节可能遗失,许多历史事件可能被扭曲。”林达的随笔大多由美国的历史事件或现实事件而来,试图用独特的选材与视角,把握美国社会文化的精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