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我们台湾这些年2

    作者:廖信忠

    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 作者的话——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蒋氏家族,对台湾人来说有不寻常的意义:蒋介石被说成是“龟精”转世;蒋经国总是一席夹克走天下;蒋孝文狂妄嚣张,喜欢乱来;蒋孝武被“江南案”影响了一生;蒋孝勇虽然性格收敛。台湾族群里,有让人同情的老荣民,也有比《宝岛一村》更真实的眷村生活;台湾教科书上不但有蒋介石的励志故事,更有匪夷所思的地理课题;在金门和马祖当兵,还会冒出“无头部队”和“水鬼”的传说;在浩瀚的书籍和歌曲中,有很多都已经改了名字,甚至被禁,远离人耳目。 从“关着门”的台湾到“打开门”的台湾,真是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在这本书里,我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讲述三十多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与小八卦,与您分享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 为什么是欧洲?

    作者:[美] 杰克·戈德斯通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展示出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图景,让读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其实直到1500年时,欧洲仍然在众多方面的都落后于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崛起并全面超越亚洲尤其是中国则是1800年以后才真正实现了的。对于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进行了多方面地介绍。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一方面广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中的重要学术问题都进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专业学者写给大众阅读的书,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解释历史,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理解历史来掌握现在和未来,在本书的结论中,作者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需要避免的问题,包括注重技术教育、推行开放型的文化和宗教政策、促进社会不同阶层间的交往和流动以及为专业人员开放自主创业的机会等等,大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 中国:传统与变迁

    作者:[美] 费正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明代的国家和社会、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译后记。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作者:易中天

    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有许多电视节目里是没有的精彩论述。 和以往不同的是,对正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来说,"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易,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易中天说。易中天以儒家为线索贯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
  • 我者与他者

    作者:许倬云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 美国人:建国的历程

    作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本卷讲述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的历史,披露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如美国如何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并得到佛罗里达,华盛顿生前死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遭遇和评价,1776年独立宣言的真相等。美国如何摆脱殖民地桎梏,冉冉上升为世界舞台新生力量的过程,极富启示性。本书获得了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 陈寅恪集

    作者:陈寅恪

    《陈寅恪集》再版重印介绍 《陈寅恪集》自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列入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陈寅恪集》共计13种14册,分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凡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各类著述尽收其中,总计约350万字,另附各类图片140余幅,比较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面貌。时逾八载,多数品种市场阙供有年。 今年10月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再版重印《陈寅恪集》,既是对作者表达深切的纪念,也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自初版至今的七八年间,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朋友提供资料及指出《陈寅恪集》中讹误。我们和编者借此次再版重印的机会,对部分内容做了校核文献,订补文字、注释的修订工作。除《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外,其余各册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订,尤其是《书信集》更正了致傅斯年、致胡适、致闻宥少数函件的时间认定,编排顺序也相应有所变动。 在装帧方面,认真地斟酌改进,由平装提升为精装。既保留了首版的设计风貌(深受读者欢迎,在2004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社科类的金奖),也提升了品质,更符合这套书的定位,并且便于读者使用和保存。 为方便不同读者的购买要求,在销售上仍然采取单册定价,同时也有部分的盒装,整套销售。
  • 1968

    作者:马克·科兰斯基

    1968年是一个充满反叛、骚乱和动荡的年代,本书就是那个年代的全景式记录。反叛,却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只有叛逆的欲望和方式,矛头指向大多数机构、政治领导人和政党;骚乱,波及欧亚和南北美洲;动荡,越战、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奥运会前夕墨西哥大开杀戒、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而那个年代撞击了整个世界,并决定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 后望书

    作者:朱幼棣

    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 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作者在后望书中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人文关怀角度,以历史回眸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三门峡水库、挽救敦煌月牙泉等重大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反映了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兴修水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大重要课题,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 趣味生活简史

    作者:比尔·布莱森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最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决定探究每间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强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独具一格的文笔和娴熟的叙事方式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到字里行间,成就了这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 史上最强日本史

    作者:樱雪丸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笔法讲述了从1543年到1868年这三百多年间日本的战国乱世,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任务为主线,并且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江户幕府十五代将军和其他武士,商人等命运进行全景展示,比较注重对当时日本战争历史的叙述,对江户(东京)的“町文化”则着墨最多,并穿插了对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百姓生活的演义。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作者:易中天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理念三千年前就有吗?为什么说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翻开本书,探索中华的文化系统起点,中国人的智慧本源。本书与《易中天中华史:祖先》(史前文化系统)《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世界文明系统)共同构建了中华历史的坐标。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作者:孙机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沈从文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文库)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多为珍品,是一部深受专家赞誉和读者欢迎的名著。
  • 西潮

    作者:蒋梦麟

    《西潮》是蒋梦麟的自传性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1842年至1941年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其中既有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也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整个社会的激烈动荡。 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后,蒋梦麟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时,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被奉为“人生教科书”。
  • 疯子、傻子、色情狂

    作者:迈克尔・法夸尔

    《疯子、傻子、色情狂》一书向我们讲述了古往今来王室成员们干下的最了不起的(或者应该说是最糟糕的)坏事。从古罗马到爱德华七世统治下的英国,从凡尔赛宫最豪华的房间到巴士底狱最黑暗的角落,欧洲的伟大君主们不论在创造暴行、自相残杀或是表现各种病态欲望等方面全都是无人能及的佼佼者,要不然他们就会以最不体面的方法离开人世,或是触到最可怕的霉头。
  • 岁月台湾

    作者:秦风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美]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美] 塞缪尔·亨廷顿

    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 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