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无计花间住

    作者:扬之水

    扬之水先生对文物研究一往情深,十六年来专意于名物考证,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从诗词中,找到原始的面貌,恢复古人生活中的细节,恢复真实的历史。
  • 随机生存的智慧

    作者:[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最新作品 知识、优雅、勇气的结合  入木三分的思想  睿智揭示你所处世界的随机本质,道破思维陷阱的格言警句  学习随机世界中的生存智慧,破除我们惯用的虚假模式,助你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各种难题  思维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自我欺骗工具,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多的错觉  反思 你迷失其中的现代文明,展示你从未意识到的终极奥秘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用最出人意料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个荒谬世界的看法。 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它惯于通过改变人来适应科技,责怪现实不符合经济学模型,为了推销药品而发明新的疾病,把智力定义为可以在教室里考核的东西,说服人们相信雇佣并不是奴役。 本书认为,智慧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归结为削足适履的结果。作者在书中入木三分地分析了你所处世界的随机本质,道破人们视而不见的思维陷阱。 本书汇集了塔勒布深入洞察生活的格言,轻松活泼,毫不刻板,但却能让你大吃一惊,因为它揭示出你其实无意识地生活在错觉之中。凭借尖锐的才思和深远的智慧,塔勒布为我们剖析了这些错觉的本质,倡导用勇气、优雅和博学等经典价值观来抵抗庸俗和虚伪等现代病态。 ...(展开全部)
  • 认得几个字(普及本)

    作者:张大春

    著名小说家张大春温馨逗趣的家庭小品,作为父亲的张大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说文解字,谈古论今妙趣横生。原为教导小儿女的家庭课堂,却引申出巨大的文化意蕴与深刻的社会内涵。 本书简体版于2009年出版,荣获年度“十大好书”称号,作者本人获得新浪2009网络盛典“年度文化人物”奖项。最新普及本,内容充实扼要,更富阅读质感,深入体味鲜活的文字与世界。
  • 东写西读

    作者:陆灏

    本书是陆灏“近年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里面充满了这类有趣的中西文史资料,甚至直接就是由“文化八卦”组成的小品,读来让人甚生愉悦——按照“知趣相得”的信条,读书就不妨像陆灏那样。 在本书中,你可以读到:钱钟书和杨绛曾怎样捉弄傅雷,潘光旦巧译希腊美臀爱神名字等谐谑故事,牛郎织女神话经过什么样的解构,赵孟頫代夫人写信到末尾,竟顺笔署了自己的名,《洛丽塔》电影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福尔摩斯是不是以王尔德为模特,西方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如何不爱惜书籍甚至以毁书为乐,《花花公子》原来刊登过好些文学名家应约写的严肃作品……都是一些妙趣横生、幽趣别具的小文章。
  •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林达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作者: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第8辑)》作者蒋勋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的、人性的、悲悯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回到文本”,真正感受到《红楼梦》非凡的魅力。
  • 中国人的精神

    作者: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ISBN:9787542631312,作者:辜鸿铭 著,李晨曦 译
  • 文化与中国转型

    作者:袁伟时

    《文化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媒介社会的来临是一个全球性的公众话题,媒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浸润到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新的媒介技术的爆发使得人们面临困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因之更近了,还是更远了?MSN、手机、视频、电邮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沟通工具和区隔工具,粘稠度变高的媒介工具正在“拟人化”。本书作者以预见性的勇气,指出“共谋”是媒介社会来临的征兆。该书是创意、广告、营销及大众文化诸阶层人士所需要了解的、来自中国传媒内部的报告。对21世纪的本土传媒和中国现象予以鞭僻入理的分析,并指认出一个深刻的传播洞见:“没有不道德的传播”――在你不愿意接收的信息面前,你可能不赞同,但必须面对和化解。
  • 谈话录

    作者:王安忆,张新颖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王安忆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第一次全方位展示王安忆文学人生的方方面面。 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访谈不拘一格,坦诚、率性、随意,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一窥作家独特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简明目录: 第一章 成长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母亲 三、父亲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开始写作 六、职业化的状态 七、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文学讲习所 二、《儿童时代》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陈丹青 五、史铁生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写爱情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对知识的兴趣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宗璞 三、汪曾祺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王蒙、张贤亮 六、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张承志、张炜 二、莫言、贾平凹 三、阿城、王朔 四、刘庆邦、刘恒 五、迟子建 六、苏童 七、余华 八、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小鲍庄》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五、《叔叔的故事》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纪实与虚构》 八、《长恨歌》 九、《长恨歌》之后 十、还在过程之中
  •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 创世记

    作者:冯象

    《圣经》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被言说,被考证,被阐释,被编码、解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话语空间。 作为东方人,要想真正融入全球化的浪潮,真正理解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新教伦理,《圣经》可能都是一块敲门砖。而要真正理解它,在本书的作者冯象看来,故事新编可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本书是作者在译注《圣经旧约/摩西五经》时,利用所谓的“下脚料”写就的。上编20篇,讲了《创世记》中的20个故事。比如:上帝创造天地、亚当和夏娃、该隐杀弟、挪亚方舟、亚伯拉罕、犹大等等的故事。 把故事讲得精彩,把旧故事讲出新东西来,在我看来,是一种很大的文学才能。这之前,在我所读过的新编故事中,值得推崇的只有鲁迅。本书的作者冯象为哈佛客座教授,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兼有深厚的写作功夫,把另一传统中的故事拿来新编,其对另一种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领会,再加驾轻就熟的文字,堪称当代中文写作的经典。
  •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作者:查建英 主编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 于丹·游园惊梦

    作者:于丹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主要内容:在于丹看来,昆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说:“我喜欢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作‘昆曲’。”她认为,昆曲那种细腻、婉转、精致、唯美的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时尚生活。比如,我们现在流行一种“慢活”的生活方式,所谓“慢活”,“它是指我们每天可以做一些从容舒缓的运动,比如说打打太极拳,练练瑜伽;过一过环保的生活,能够节约能源,能够有大段悠闲的时间与家人、与朋友分享。所有这些健康从容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慢活”的例子和元素,在昆曲中,触目皆是。于丹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为梦中遇到俊逸书生柳梦梅而情不能自已,醒来后要去“寻梦”,并因梦而亡又因梦而生。我们往往要问:这种追寻有什么结果?这种投入是否值得?于丹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爱的过程。过程关乎人心,不仅体现一种意愿,而且体现一种能力。能够享受过程,也就是能够享受人生。
  • 自由的老虎

    作者:沈诞琦

    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第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写作靠的大半是坚持和耐心。在大学毕业后,人所作的选择往往更重要。我很高兴你的书快出版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作家、纽约客记者,著有《江城》、《甲骨》、《寻路中国》) 离开普大已很久,但校园常萦绕在我心头。优雅的环境,杰出的师友,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使我深得教益, 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本书作者是普大的后起之秀,以清新平朴的文笔描述莘莘学子中的数位。我忝列其间,深感荣幸和惶恐。望作者继续创作,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大校友的人生。 ——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的文风活泼、清晰、易读,是对书中所采访和研究的人物的忠实呈现。作者努力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很高兴能成为采访对象之一,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普林斯顿著名学者和校友的文章。 ——Paula Chow 宝拉·邹(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国际学生中心Davis International Center创始人) 在普林斯顿我交了许多患难知己,我的意思是,在我穷困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替我付饭钱。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饭钱不超过三美元。为了度日我常常只吃麦片。所以我十分感激那些永远支持着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谁知道当初普林斯顿招生办为什么会看上我。但是我很高兴他们录取了我。我汲取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精髓。 ——Christina Gelsone克里斯蒂娜•吉尔森(美国大苹果马戏团小丑) 我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岁月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些由睿智的教授所主持的小研讨会、惊喜地发现班上有比我更聪明的学生、在横穿校园的静谧小道上散步、还有我的初恋…… ——Alan Lightman 艾伦·莱特曼(作家、天体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写作项目创始人) 在意大利的大学,学生被放在最末位,学生要见教授非常困难。所以对我来说普林斯顿好极了,教授敞开大门,待学生如朋友。这些源源不断的智性资源是普林斯顿给我的最珍贵礼物。 ——Giovanni Olivei 乔万尼·奥利维(美国联邦储蓄所波士顿分行副主席) 我要通过传记钻进采访对象的皮肤。 ——A. Scott Berg 斯科特•伯格(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所著传记包括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等)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作家、著名金融记者、《名利场》杂志编辑,著有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弱点》、《点球成金》等)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更是精华。他结合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使他的文章显示出主人情、通灵性、富幽默的特色。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 观看,书写

    作者:(法)鲍赞巴克,(法)索莱尔斯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第一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
  • 文字的故事

    作者:唐诺

    这本书的缘起,是作者读《说文解字》未能过瘾,转而到甲骨文中寻找中国文字原貌,谁想因爱成痴,于是有了这个由文字和故事构成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么?也许我们在里面待得太久,已经感官麻木了。而唐诺,一个游手好闲的漫游者,随手拾起散落在历史途中的文字碎片,抹去上面的灰尘,拨弄它们发出“叮当”的脆响……于是记忆部分复活,古老的灵魂被召回那么一点点,历史和当下碰出火花。我们有幸跟随作者进入一座座歧路花园,希望找回与文字曾经亲近的感情,以支撑我们脆弱的智慧…… 唐诺的文字学 文字可以只是绳子,不告取走或丢弃都不是什么大事,大事是绳子另一端拴着的那头大牛——需要保护的当然不是文字,而是保护我们不变笨,不会一代一代地白痴化下去。
  • 传家

    作者:任祥,刘振祥

    《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是一本「美的百科全書」,任祥說:「祈望我們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傳。」這讓我想起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怎樣讓一滴水不乾涸?把它丟入大海裡。」文化大河因諸多善念與創意匯聚而成,而我們都是大河裡的一顆顆小水珠,因為大河,所以我們不乾涸。 《傳家》結合文字、影像與生活,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套生活鉅著,以創新的手法整理了我們的文化資產,以誠懇的心意宣揚家庭價值與環保養生,她描繪了一張嶄新的生活地圖送給中華兒女;任祥從女兒、妻子、母親的三重角度,串連全套書的內容架構;於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的嘆服」。
  • 北京的味道

    作者:胡赳赳

    《北京的味道》是新周刊主笔胡赳赳的随笔集。《北京的味道》的作者是一位秉持独立精神的写作者,他以满身才情,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如果说《北京的味道》呈现的只是北漂的感悟,不免小看了胡赳赳;如果说《北京的味道》展现的只是在北京的生活和思索,又不免小看了北京。虽然这一切都打上了独特的北京烙印,但这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漂泊、通有的困惑、感悟和喜悦。这些文字属于作者,属于某个圈子,属于一些群体,更属于每一个人是对人类处境的思考,是超越个体与地域的人生透视。我们都漂在这个世界,你能将世界看清多少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深度!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