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茶韻茗事: 故宮茶話

    作者:廖寶秀

    首輯共八本,分別為馮明珠副院長的<清宮檔案叢談>、書畫處前處長王耀庭<古書古畫今日看>、登錄保存處處長嵇若昕的<雙溪文物隨筆>、器物處處長蔡玫芬的<雜說說雜>、書畫處副處長李玉珉的<佛陀形影>、器物處鄧淑蘋研究員的<古玉新詮>、器物處前研究員廖寶秀的<茶韻茗事-故宮茶話>及書畫處劉芳如副研究員的<丹青之間>。 這八冊叢書所涉主題甚廣,介紹內容包含書法、繪畫、佛教藝術、玉、陶瓷、漆等各類器物、珍玩、茶藝與文獻檔案等,為讀者提供多元閱讀選擇。
  • 苏州诱惑

    作者:叶正亭

    《苏州诱惑》内容简介:看苏州,既要看全貌,更需看文化细节。这些细节,体现在苏州的山水风光、园林景观、名宅故居,体现在双面刺绣、苏作苏工、生活习俗……写苏州的书很多,《苏州诱惑》是其中一朵精美的小花。书中文章均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作,因而读者能感受到春日问梨花消息之兴奋,夏天亲密接触太湖水的凉爽,秋风闻木樨香之惬意,寒冬孵茶馆、喝冬酿酒的温馨。四季都有与众不同的诱惑,这就是苏州的诱惑。
  • 艺术管理概论

    作者:郑新文,Tseng Sun-man

    媒体推荐 关于“艺术管理”,我认为说到底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或者可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来解读。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 钱世锦 今日海内外的艺术行政工作者实宜人手-册,如能融会贯通,工作起来当能事半功倍。 ——香港艺评人 周凡夫 目录 序1 序2 前言 第一章 艺术管理:概念、对象、环境、战略 第一节 艺术管理概述 艺术管理的定义 艺术管理的工作性质 艺术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艺术活动的经济效益 艺术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异同 艺术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思考题 第二节 艺术、社会、政府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概念 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艺术政策——政府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干预 支持艺术活动以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 文化艺术架构——政府的直接监管与间接资助 政府行动的五种工具 问责制下公共资助的新趋势 艺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素 结语 思考题 第三节 计划与战略管理 计划 计划种类 时间管理 战略管理流程 结语 思考题 第二章 艺术团体的灵魂:节目 第一节 节目策划 行政主管在节目策划扮演的角色 节目策划的考量 节目的目标 目标受众/市场 内容、形式及整体吸引力 演出地点 演出日期、时间 潜在竞争者 财政及行政能力 策划系列性节目及艺术节 演出季 思考题 第二节 节目组织与安排 联络艺术经纪公司 艺术经纪公司的工作方式 与艺术经纪公司谈判 洽谈细节及演出合约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危机管理 思考题 第三章 艺术团体的基石:制度 第一节 组织架构、企业管治 香港艺术团体法律地位及成立程序 内地非营利单位成立程序 内部宪章 组织架构图及权力 企业管治与董事的责任义务 董事局与管理层的关系 交待(问责)方面的责任 寻找董事和主席 思考题 第二节 人事管理 分工 艺术及管理分工 人事管理六大原则 职员招聘 发挥员工潜能 工作表现评核 激励与奖赏 领导风格 组织文化 思考题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制定预算 现金流转 解读财政报告 利润表/年度收支表 资产负债表 财政报告及修订预算的制定 财务管理系统 审计 税务 结{吾 思考题 第四章 生存之道:营销与市场拓展 第一节 艺术产品与艺术市场 艺术营销概念 艺术活动作为产品的特色 市场区隔与选定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与市场调查 如何设计问卷 不同形式的市场调查 思考题 第二节 广告与宣传 市场定位 广告 营销主题或独特卖点USP {殳计 宣传文案 客户资料库与直接营销(DirectMarketing) 互联网宣传E-Marketing 公共关系 与传媒合作 常用宣传渠道/途径一览 思考题 第三节 市场推广、售票渠道、营销计划 促销(Sales Promotion) 套票计划(Subscription) 制定票价 售票渠道 个人推销(推票) 营销策划书 营销预算 思考题 第四节 观众拓展 认清目标 了解市民对艺术的态度 使艺术活动更易被接受的技巧 观众拓展计划成功的关键 以学生为对象的观众拓展计划 艺术机构与艺术教育 思考题 第五章 生存之道:资源获取 第一节 筹款及赞助 如何吸引并维系捐助者 艺术活动能为工商企业带来的好处 工商企业能为艺术带来的好处 达成赞助交易的要素 寻找合适的赞助商 为赞助者提供优质服务 筹款所需资源:人员及经费 思考题 第二节 资助申请 申请资助前需考虑的因素 申请前的调查研究 使计划富有说服力的要素 资助计划申请书的内容概览 获资助后需注意的事项 香港主要艺术团体的资助 思考题 附录一 香港艺术管理政策及架构的发展 附录二 建议参考书 附录三 图例、彩图及案例目录 后记
  • 消逝的花样

    作者:

    《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将所搜集到的进宝斋花样(伊德元剪纸)选精摘萃,分类编集,同时配以当时津城妇女旧影以及各类绣件的实物图片,将遗存的绣品与当年的剪纸花样相互对照起来,以呈现出历史的面貌,并使《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具有生动的历史感。《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还辑录几篇史料性文章,都是“进宝斋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的历史写实。作者皆为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资料价值十分珍贵与难得。
  • 緙織風華

    作者:童文娥 主編

    此書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展》圖錄。中英文對照。 目次: 序 圖版目次 展覽概述 圖版說明(分“栩栩如生”、“吉慶瑞相”兩部分) 附錄:實體顯微鏡拍攝圖版舉例 專論:緙織風華——宋代緙絲的成就與表現 圖錄刊布全部展品圖版,圖版目次如下: 宋 沈子蕃 緙絲花鳥 軸 95.7 ×38 宋 緙絲荷花 軸 91.5 ×62.8 宋 緙絲芙蓉雙雁 軸 64.4 ×70.2 宋 緙絲蓉塘戲鷺 軸 123.5 ×48.9 宋 朱克柔 緙絲鶺鴒(鏤繪集錦冊2) 冊 27.4 ×19.8 宋 緙絲八哥桃花(鏤繪集錦冊3) 冊 25 ×27.8 宋 緙絲菊花(鏤繪集錦冊4) 冊 28.1 ×21.9 宋 朱克柔 緙絲鶺鴒紅蓼(鏤繪集錦冊6) 冊 29.7 ×24.8 宋 緙絲山果寒禽(鏤繪集錦冊7) 冊 29.4 ×23.7 宋 緙絲花鳥(鏤繪集錦冊8) 冊 25 ×24.1 宋 緙絲鴨(鏤繪集錦冊9) 冊 21.4 ×35.9 宋 緙絲翠羽秋荷(宋元集繪冊 1) 冊 24.7 ×25.4 宋 緙絲歲朝花鳥 軸 166.5 ×71.5 宋 緙絲富貴長春 軸 87.5 ×39 宋 緙絲和鳴鸞鳳圖 軸 148 ×48.5 宋 緙絲喜報生孫圖 軸 113.2 ×68.1 宋 緙絲文石錦雞 軸 160.2 ×100.9 宋 緙絲萱蓉芝秀圖 軸 70.6 ×48.9 宋 緙絲紫芝仙壽圖 軸 94 ×60.3 宋 緙絲孔雀 軸 106.7 ×64.7 宋 緙絲花間行龍 冊 22.5 ×31.3 宋 緙絲仙山樓閣(鏤繪集錦冊5) 冊 25.5 ×40.8 宋 緙絲芝蘭獻瑞圖(宋元名繪冊 1) 冊 27.1 ×33 以下為展覽相關文字: 《緙織風華——宋代緙絲花鳥特展》,展期:2009/04/01 ~ 2009/06/25,地址: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陳列室: 208,216。 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采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書成於543年)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緙絲的製作原理極其簡單,但過程卻十分繁複。首先,需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其次,將畫稿粉本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面下,再用毛筆把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照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將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完成後將毛頭修剪乾淨,即為緙絲成品。為了將畫稿如實呈現在織面上,緙絲的織造技法有“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之多,依畫稿圖案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細微處用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緙織出各式優美作品,創造緙絲工藝的非凡成就。 臺北故宮博物院緙絲作品收藏多且具獨特性,尤以宋代緙絲最具代表性,題材以花鳥為主,不論構圖、設色、表現手法,均與宋代繪畫中的寫生小品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緙絲鮮少展出,今特辟專室,以宋代緙絲單獨作為展覽主題,呈現我國緙絲藝術的卓越造詣。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女士序: 我國絲織工藝源遠流長,品目眾多,有錦、綾、羅、綢、緞、絹、紬等,織造技術與用途更不勝枚舉,其中以緙絲和刺繡藝術最受重視,在宋朝這兩種工藝與繪畫、書法結合,從裝飾與實用工藝品演變為藝術品,在廳堂陳列,供人欣賞。世人對刺繡技術知之甚詳,但緙絲技術,因近世已失傳,所知有限,各大博物館收藏更稀有。本院典藏文物主要來自歷代宮廷舊藏,除書畫、器物、善本與檔案圖籍以外,緙繡收藏約有三百餘組件,又以緙絲作品最具獨特性,圖案精美,技術精湛,是歷代傳世的精品。 由於緙絲鮮少展出,本次特闢專室,展出宋代緙絲作品。宋代緙絲以摹織書畫作品為主,其中尤以花鳥作品為代表,不論是栩栩如生的寫生花鳥,或是寓意吉慶祥瑞的作品,都能捕捉花鳥的特徵和神態,這些作品構圖與繪畫、書法,極富觀賞價值。 為了呈現緙絲技藝精微之處,本院策展同仁特別利用「實體顯微鏡」的照相技術,仔細拍攝每件作品經、緯色線的結構與組織,並製作成透明片,讓觀眾清楚地看到經、緯色線交織的實況,觀者當能領略宋代緙絲藝術家細膩精湛的技藝,以及他獨特的視覺美感。 相關圖片可參見: http://tieba.baidu.com/f?kz=572624926。
  • 京剧的知性之旅

    作者:徐城北 著 丁聪 漫画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京剧的知性之旅》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京剧的知性之旅》文字相得益彰。
  • Outrageous Chinese

    作者:James Wang

    http://rs357.rapidshare.com/files/136254219/Outrageous_Chinese_pdf_0835125327.rar
  • 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作者:冯汉骥

  • 唐卡中的法器

    作者:诺布旺典

    《唐卡中的法器(全彩插图珍藏本)》特别选取100余幅精美唐卡,其中包括25幅故宫珍藏的唐卡绝世珍品,为您全面揭示法器中的奥秘。唐卡是西藏传统文化和藏密艺术中的瑰宝,散发着宗教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藏传佛教常借用唐卡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佛教理论,透过唐卡中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等神明手中的法器这一图像细节和符号系统,清晰、生动描述出诸佛或神明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及密教的象征意义。
  • 哈佛家训

    作者:哈耶克 编

    《哈佛家训:改变一生的智慧》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哈佛家训》收录了百余个精彩动人、发人深省的隽永故事,它向读者传达的不是对和错的是非标准,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哈佛智慧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你的生活正在改变。
  • 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

    作者:羅淑敏

    國畫果真乏味沉悶?西畫難道較國畫更具可讀性?羅淑敏身為藝術教授,多年教學經驗下深明學生「輕國畫、重西畫」之因由,遂寫下了《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Beyond Forms & Colors: Six Ways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向有志學習與欣賞國畫人士、藝術通識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深入淺出解說閱讀國畫的六大方法,全書輔以大量中西畫作比讀,讓讀者對準焦點,進一步了解兩者間之分別與欣賞角度之差異。 隨著羅淑敏「領航」的這趟「國畫之旅」,讀者將逐步瞭解國畫的承傳概念,還有箇中的寫意筆墨及留白構圖,及閱讀手卷與人物畫之關鍵事項。羅淑敏行文條理分明,解說清晰俐落。此書本身就是一幅「畫論式」手卷──層層拆解有關閱讀中國畫的重點竅門,讓不曾對國畫有認識的讀者,也能置身其中,輕輕鬆鬆閱讀之,吸收之,認識之,享受之。 一本讓不太懂國畫的一般讀者,也會讀懂,甚至愛上的書。也是藝術學好者、藝術通識教育工作者及藝術系學生的必備手邊書。
  • 画禅

    作者:林谷芳

    《画禅》讲述了: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减法,而且是彻底的减法,直说之,它就是生命的归零。既然是归零,一切都放下,禅其实也就不应该“是什么”。禅不是什么,但因为这不是什么,它却又尽是什么,不是什么,是它“只破不立”,尽是什么,是它“触目皆道”,有一句话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直指的正是这禅者的生命风光。
  • 憂鬱的文化政治

    作者:Emily Martin,Christo

    書介part I 《憂鬱的文化政治》的跨界視野,讓憂鬱重新解放。 這裡沒有對憂鬱的定論,沒有對理論的定論,也沒有更燦爛的憂鬱,更沒有一定要走向光明未來的答案。哀悼殘存 / 持續,在拒絕結束的憂鬱裡,開啟失落的意義。 給精神病患者:愛密麗.馬汀的〈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讓精神病院的的喘息與腳步聲可以被聽見,讓田野筆記中的人告訴你他們服藥與看診的故事。 給失語的詩人:麥克思.潘斯基〈憂鬱的辯證.序〉告訴你怎麼珍惜荒蕪的話。 給運動分子:海澀.愛〈拒絕的政治〉會告訴你為什麼總有人不陽光,走不出去,不敢參加遊行。 給左派與懷疑左派的人: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詮釋了左派的情感結構。 給期待快樂的人:在嘆逝與追憶之外,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裡重讀了但丁的話,「最巨大的悲傷,莫過於在悲慘中回想起快樂的時光」。 給不想不分的女同志:海澀.愛〈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有最驕傲、最不堪、最不被容許、最不應該被忘記的身分記憶。 給總覺得自己理論讀得太少的人: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的〈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從她小時候一個無法買到的大娃娃談克萊茵,讓理論成為一種互相了解的溫柔語意。 給groupies:愛密麗.馬汀的〈躁鬱簡史〉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會隨著樂團吶喊。 給當代的好孩子們:這個世紀要當活潑、快樂的小朋友才能上電視,能夠開朗、大方才會推甄得上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學校,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會告訴你害羞是怎麼不見的。 給失落的人:朱帝斯.巴特勒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從歷史的尖叫聲裡告訴你哀悼的意義。 書介part II 憂鬱(症)的討論,常溯及佛洛依德的〈憂鬱與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對失落的摯愛,或對某種抽象體所經歷的一種「成功」的心理過程,而憂鬱症則是這種轉化的失敗;但晚近討論這些語詞,已走向非單純的個人性或精神分析脈絡,《憂鬱的文化政治》主張哀悼、憂鬱症、懷舊、哀感、創傷、沮喪,不再只是一種失敗性的病態,憂鬱(症)或憂鬱書寫,其實是政治的──「情感」不只是精神分析論述處理的內容,而是一種社會、政治、法律、美學關係的建構,同時也漸漸形成一種情感政治。 伍德堯和大衛.卡贊堅在〈哀悼殘存 / 持續〉(“Mourning Remains”)所言:「失落」是一種「理論性的虛構」,“remains”不只是一種殘留,只是剩下的、得丟掉的殘渣般的過去,哀悼歷經著歷史、文化的政治性過程,而憂鬱具有它自己的意義。 當代人類學家愛密麗.馬汀《雙極探險》其中的〈躁鬱簡史〉,將藝術品味、流行文化視為一分析對象,敘述躁狂在美國如何成為一種病癥,以及躁狂如何成為當代被擁戴的文化現象。〈躁鬱簡史〉提到了許多中文讀者所熟悉的藝術家,紀德、梵谷、馬勒、普拉絲……在1980年代以後,他們因為憂鬱與躁狂而被認證為更「真誠」、「真實」的藝術家──憂鬱症的建構與行銷並不只建立在藥廠與醫院的消費關係,在一個躁狂歷史脈絡中,憂鬱被戴上花冠,輕躁狂是最受享譽的成功人格,這讓人看不清憂鬱所帶來的難捱與苦痛。 而愛密麗.馬汀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中,做了令人敬佩與感動的田野,她記錄了精神病院中的八個故事,所謂的譫妄、躁狂、情緒週期、思考障礙……等等病徵,是怎麼真實地發生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批判性地讓讀者知道「病」是怎麼被宣稱、運作。而文中提到的藥物,全部都是台灣的藥單上看得見的,這份田野的中文化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病例書寫的中文視野,更拓寬了服用這些藥物的在地讀者能夠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 引爆在地的閱讀意義一直是《憂鬱的文化政治》的初衷。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收於他的《害羞》一書,除了甫發行的英文版,在三、四年內間已譯有日文、韓文、法文等不同版本。希望連恩的作品第一次的中文化,能夠讓台灣很少被討論的「害羞」爭取一些發言空間。文中論述的是「害羞」、「靦腆」等詞彙所形容的人格特質,漸漸地在1980年代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定名與治療的疾病。扭捏、內向、古怪、拘謹等等與害羞相關的氣質,漸漸成為了「社交恐懼症」、「逃避型人格障礙」等等病徵。「害羞」的修辭內涵與其所指徹底的轉化了,面對「社交焦慮」的疾病與威脅,只能夠「不再靦腆」。 盡力想讓「憂鬱」能展現出最大張力,《憂鬱的文化政治》選譯了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布朗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她所批評的左派,總眷戀著過去,總凝視著過往的政治依附,不願意卸下悲傷,也不憧憬復元,於是自戀 / 戀物的憂鬱症結構,讓政治只能朝向一種永遠失落的哀痛;抱緊過去的耽溺慾望,超越了任何現今對於政治動員、結盟,或是轉變的投資的可能性。 當代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朱帝斯.巴特勒,她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一文,鄭重地面對憂鬱,以哀悼的特殊位置,回應了「時間」與「歷史」的複雜性,她認為正是在「失去」裡,銘刻了所受的磨難、暴力、汙名,而早期精神分析中「癱瘓業已麻木」的狀態,其實正賦予了歷史的新的創造性,哀悼可以賦予主體戰鬥力、能動性。哀悼的暴露與「由內翻外」,正是她「然後怎樣?」的問題,哀悼的「時間」、「歷史」,就是身體性地、肉體地與物質相遇的政治。 《憂鬱的文化政治》透過麥克思.潘斯基在〈憂鬱的辯證.序〉試圖延伸對憂鬱書寫的關注,在台灣已經擁有了中文化的傅柯關於「自反性語言」的思想資源,提供了許多關於沈默、空白的話語的政治,而克里斯德瓦的《黑太陽》可以說是做了一種失語的重要標誌,她試著將語言的解構與作者的情感狀態做出連結,《黑太陽》裡誠懇的告訴讀者,書寫憂鬱的意義,正是因為遭受憂鬱折磨的人所書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來自憂鬱──而麥克思.潘斯基接著說,這是「以書寫填滿了『蒼白的倦怠』,那空白的一頁」。麥克思.潘斯基藉班雅明對歷史主義者的批判,對憂鬱書寫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正是憂鬱書寫可以抵抗這收編的歷史體系,而「那空白的一頁」就是憂鬱書寫。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一文裡圍繞著雷納多.阿里納斯的自傳《在夜幕降臨前》展開分析,她強調了「快樂」在政治中如何地得來不易,更告訴讀者書寫「快樂」背後的重要與艱難。「快樂的政治」絕非是企圖擦拭掉壓迫與悲傷的記憶,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事都看成快樂,更不可能是對悲傷與憂鬱的「超克」或是「放手」。〈憂鬱的辯證.序〉與〈快樂的回憶〉分別回應了中文語境裡對「失語」的寫作語言狀態的認知,以及對文學史中「嘆逝」的追憶傳統,企圖讓文學中的憂鬱能夠更深的問題化。 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在英語世界有著曖昧性的崇高地位,它既是最被廣泛閱讀的同志文本,同時也是讓拉子困擾、憎恨的作品。書中主角史蒂芬太過時、太逕渭分明的陽剛認同,在訴求流動、進步、拋下悲情的當代論述中,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並且滿溢的絕望、自恨,讓理論家們想要從中找正面的可能性都無法辦到。在〈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海澀.愛認為史蒂芬之所以受爭議,正因為她受苦、自厭、愛的挫敗與絕望,都恰恰為近代同志形象的相反典型,她批判性認為越是閃避、跳躍、轉化甚至是誤讀史蒂芬的困境,反而越顯示出造就同志困境的社會規範的有效性;但正是要回頭看待自身的厭惡、羞慚又難以切割的拉鋸,才有可能接納並且開始處理酷兒歷史的艱難性。〈拒絕的政治〉裡,海澀.愛延續了她的關懷,把命題放在美國酷兒運動裡常被拒絕、抹拭的壞情感。她認為情感裡不論好的與壞的,兩者都構成了運動的可能;她追認這些沮喪、不正確的情感,試圖為這幾乎是羞恥的秘密的長遠歷史作些辯護。雖然這些壞情感看似根本就是對行動無益,更甚者就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能動性而言,它們會使得那些如此感受的人喪失資格。但海澀.愛的訴求,正是期待一種政治能動性的視野,而它所處理的政治性,是可以將所經歷的壞情感,納入希望修復的傷害之中;因為,能夠認可這些苦難的存在,並藉此發展出的相關論述,才是能夠處理酷兒經驗的運動。 當代酷兒與女性主義運動中重要的推動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在逝世前完成了〈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她在罹患乳癌多年後,想到了從年幼時就經常幻想能夠抱著的、卻一直沒能買到的大娃娃,並且以這個大娃娃替克萊茵的理論做了一個巧妙、溫暖而厚實的譬喻。賽菊蔻從情感層面來理解理論,直接靠近讀者的真實人生,在「抑鬱型位態」的概念中,她看見「憂鬱」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可能,在「妄想型—分裂型位態」中,她充滿同理心地試圖解釋1980、90年代初期面對愛滋恐懼時,酷兒理論所衍發出來的動能,及其後續發展的疲態及限制,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批判運動路線的正確與否,更像是期盼著讓參與運動的人可以減少一些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在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賽菊寇理解理論的溫暖、寬大的大格局,雖然她小時候沒有買到合意的大娃娃,但閱讀她的文字,正如抱著一個她給讀者的大娃娃。 希望《憂鬱的文化政治》也會是讀者手中的棉花糖與大娃娃,希望在這本書的盡頭,不論是不是藥效的副作用,不論酒精與政治正確的比例,不論我們的身體毀壞與不宜人居的程度,我們都可以靠近一點。
  • Dirty Chinese

    作者:Matt Coleman,Edmund

    Nothing is censored in Dirty Chinese. By reveal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oquial language locals actually speak, this book presents cool things to say for all casual situations — shopping, parties, nightclubs, sporting events, and even romance and sex. There are truly phrases for every situation, from sweet words to entice a local beauty to less-than-comrade-like rebuffs for overly zealous street vendors. Fun to read with an attitude that reflects the outrageous content, Dirty Chinese even includes the harsh expressions one might use to convince a local police officer that the delay needs to end and he has been tipped enough. An invaluable guide for the off-the-beaten-path traveler, the book features a pronunciation guide and sample dialogues and is packed with enough insults and swear words to offend every person in China without mentioning the age of their Olympic gymnasts. It even includes sex terminology graphic enough to embarrass the operators of Hong Kong's infamous "one-woman brothels."
  • 日本文化透视

    作者:杨薇

    日本文化透视,ISBN:9787530954904,作者:杨薇 著
  • 日本物見遊

    作者:張維勝

    從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見日本人對美意識的獨到詮釋。 從盒子、古物、花器、書冊、生活器物與趣味物件中,發現日本人細膩得驚人的感性設計。 三谷龍二的木質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倉俣史郎的壓克力花器、坂野友紀的金屬盤碟、坂田和實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從手感創作認識80位藝匠/設計師的美學主義。 東京/京都/大阪/神戶/金澤/鎌倉:70間日本人都知道的獨立個性商店。 從中發現日本人用金屬創造溫潤,用紙張表現永恆的美學生活。 生活風格與美學檢定 - [光影、時間、材質、生活] 日本人講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創作出超越時間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貫徹和風的經典設計思維。無論是老奶奶生了鐵鏽的粉餅盒,或者清酒的潔白杯身,強調的都是經過歲月和時光洗禮後的沉澱,也總是帶給生命溫柔滋潤的透徹感受。設計師張維勝對於檢視美意識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時間、材質、生活」,源自他在空間設計方面的專業,對於美好事物的敏銳天性,締造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細膩質感。 日式生活物件の創意拼貼 - [盒子、花器、書冊、古物、工藝物件與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來自於對美學與質感的要求,設計師張維勝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羅了充滿設計感與態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設計大師的禪藝作品,發掘歐美設計師眼中的和風詮釋。讓日本帶回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繼續延伸旅行的記憶,巧妙地排列出各種創意與風格組合。日本名家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樸瓷盤;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數十個骨董印章的趣味組合;共同提煉出寧靜的禪意知覺,與日式手感的創作美學。因為創意,物件從此不再只是一種無生物體的存在,反射出來的是人和物之間,合而為一的美麗性格。
  • 图解葬书

    作者:(晋)郭璞 原著

    《四库全书白话图解•术数•图解葬书:助你振兴家业的阴宅风水经典》不仅涉及已逝之人的身后事宜,更是在世后人福祸的关键。在高山寻一处真龙脉,或在城市觅一块顺风顺水的公共陵园,直接关系到后人的婚姻、财运、学业、事业诸多方面。然而,阴宅风水一直是风水师秘而不宣的绝学,很难被参透。《四库全书》中以《葬书》为代表的阴宅著述,都堪称阴宅风水学的权威和经典,是快速振兴家业和运势、参悟阴宅风水的最佳典籍。 郭璞编著的《图解葬书(白话图解)》以《四库全书》文渊阁版为底本,精选其中七篇阴宅经典,首次对其进行了白话阐释,并采用现代图解手法,精心编撰而成。《图解葬书(白话图解)》内容涉及阴宅风水的方方面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大大优化了现代读者的传统文化阅读体验,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有力尝试。
  • 不可思议的印度

    作者:

    《不可思议的印度》中的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
  • 鎏金舞台

    作者:[英] 丹尼尔·斯诺曼

    《鎏金舞台:歌剧的社会史》是首部描述歌剧这门艺术全球社会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歌剧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兴起,随后迅速横框欧美大陆,风靡世界各地,直至数字化普及的经久不衰的历史。全书向读者阐述在众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歌剧一路所经过的发展历程。
  • 裸城

    作者:Sharon Zukin

    珍.雅各1961年傳奇之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現代升級版 隨著城市的縉紳化,有教養的都市人逐漸開始珍視他們所認定的「純正」都市生活,像是古老建築物、藝術館、精品店、高檔食品市場、民族風味餐館等。這些都顯示出一個地方的「純正性」,與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的都會規劃截然不同。然而,人們對於「純正性」迅速而膨脹的需求——顯現在飛漲的房價、昂貴的商店、嚴密監控的都市街道——卻使得最初賦予鄰里「純正」氛圍的人們遭到驅離,包括外來移民、勞工階級及獨立藝術家。 朱津以記者的敏銳眼光、資深評論家與觀察員的透徹理解力,對當代紐約進行全景式的調查,追溯六大原型區域的經濟與社會變遷,並帶領讀者參觀紐約第一間宜家家居、憑弔世貿中心遺址。她指出地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聯手抹平城市街貌的粗礫與差異,消除社區的歷史與認同,試圖讓一切變成乾淨和嶄新的。《裸城》喚起我們思考如何捍衛一般民眾與弱勢者的生存權,如何讓年輕文化人有空間可以開創新的想像,以及如何讓城市保有多樣的風貌。 本書特色 作者活用網路媒體(地方維基、部落格等)做為分析的素材,這是一般都市作家感興趣、卻礙於方法論限制而鮮少運用的。此外,都市空間深受消費文化的重塑與影響,作者特以消費做為分析的重要視角。最後,飲食在當代都市文化體驗中佔有關鍵地位,作者引領讀者穿梭在紐約的各式食物間,並指出各種食物的競逐,其實是一種權力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