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中国绘画史

    作者:郑为

    中国绘画史:插图本,ISBN:9787200057843,作者:郑为著
  • Logo的文化史

    作者:钱定平

    Logo是什么?它有什么念义?它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的? 现代人生活在logo的海洋之中,每天触目皆是的,莫不是形形色色的logo,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logo背后的文化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本书作者查阅了各语种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游目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万千互联网页,爬罗logo的文化渊源及演进,挖掘古老文明中的logo意向,罗列中世纪以降的上至帝王,下及平民的logo意识,为读者编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logo的跨文化发展之网。作为logo文化研究的开创性读物,读者阅读本书,能够在广阔、宽泛、人性、艺术和历史的氛围中去触摸、熟悉logo的文化与历史,进而获取新的知识,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 不只中國木建築

    作者:趙廣超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 絕對衣性戀

    作者:張小虹

  • 品鉴红酒

    作者:朱海宁

    《品鉴红酒》将详细地为消费者介绍红酒的入门知识、红酒的实用技巧、红酒的抗病功效、红酒与美食的搭配,以及红酒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趋势。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令人陶醉。但细品中华的酒文化,因红酒文化的缺失,我们会不会有所遗憾?
  • 愛馬仕之路

    作者:竹宮惠子

    流行界的第一傳奇故事 遠赴巴黎實地取材,結合法國、香港、日本、台灣四地通力合作,集「最華麗」與「最高品質」於一冊的名牌漫畫。 Hermes(愛馬仕)是法國一個擁有一百七千多年歷史的精品老牌,旗下產品的高級程度,甚至在GUCCI、「香奈兒」等眾多名牌之上。 這本書是由日本老牌少女漫畫家竹宮惠子所繪製的一部關於「愛馬仕」的社史。由 19 世紀經營馬具店的「愛馬仕」草創時期,到目前享譽全球的「愛馬仕」精品世界,完整收錄愛馬仕的社史紀錄和 19 世紀的歐洲風情,是喜歡法國古典浪漫氣息的讀者不能錯過的一本絕對珍藏版書籍。
  • 像女孩那樣丟球

    作者: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 巴黎时间

    作者:郑园园

    印张:16
  • 哦.香榭丽舍

    作者:郑园园

    印张:18.5
  • 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

    作者:王晓路 等

    本书撰写主要针对对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目前学界理论话语的言说状况进行。本书中各关键词依据各位撰写者的理解独立成篇,每一关键词后附有该词撰写者所有列出的中英文参考文献,体例大体相同,一些关键词实际上是撰写者自已深入研究的领域。
  • 文化研究选读

    作者:王逢振

    文化研究选读,ISBN:9787560064451,作者:王逢振
  •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作者:Andrew Keen

    Amateur hour has arrived, and the audience is running the show In a hard-hitting and provocative polemic, Silicon Valley insider and pundit Andrew Keen exposes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today’s new participatory Web 2.0 and reveals how it threatens our values, economy, and ultimately the very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hat forms the fabric of American achievement. Our most valued cultural institutions, Keen warns—our professional newspapers, magazines, music, and movies—are being overtaken by an avalanche of amateur, user-generated free content. Advertising revenue is being siphoned off by free classified ads on sites like Craigslist; television networks are under attack from free user-generated programming on YouTube and the like; file-sharing and digital piracy have devastated the multibillion-dollar music business and threaten to undermine our movie industry. Worse, Keen claims, our “cut-and-paste” online culture—in whi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freely swapped, downloaded, remashed, and aggregated—threatens over 200 years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obbing artists, authors, journalists, musicians, editors, and producers of the fruits of their creative labors. In today’s self-broadcasting culture, where amateurism is celebrated and anyone with an opinion, however ill-informed, can publish a blog, post a video on YouTube, or change an entry on Wikipedia,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ained expert and uninformed amateur becomes dangerously blurred. When anonymous bloggers and videographers, unconstrained b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r editorial filters, can alter the public debate and 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 truth becomes a commodity to be bought, sold, packaged, and reinvented. The very anonymity that the Web 2.0 offers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we receive and creates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sexual predators and identity thieves can roam free. While no Luddite—Keen pioneered several Internet startups himself—he urges us to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blindly supporting a culture that endorses plagiarism and piracy and that fundamentally weakens traditional media and creative institutions. Offering concrete solutions on how we can reign in the free-wheeling, narcissistic atmosphere that pervades the Web,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is a wake-up call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作者:(荷)祖伦(L.van Zoonen)著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是一部有关女性与大众传播的学术著作,是该领域第一部由单一作者撰写的系统性作品。它从文化研究的理论途径入手,分别从媒体生产的结构,文本、心理分析,及受众收讯等方面,对媒介作整体的重点回顾,同时也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提出讨论;是研究女性主义传播领域的必读书。
  • 中国巫术

    作者:张紫晨

  • 英国文化产业

    作者:毕佳 龙志超

    《英国文化产业》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最新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于2004年初开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编写,目的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提供一个嘹望、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实证。
  • 文化研究

    作者:陶东风,和磊

    《文化研究》探讨的“文化研究”不能顾名思义地理解为是“对文化的研究”。作为专门词组的“文化研究”具有更限定的含义,它特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知识—思想探求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斯(R.Williams)、汤普森(E.P.Thompson)、霍加特(R.Hoggart)。文化研究是一种新出现的、特定的研究文化的方式。
  •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作者:常建华

    年复一年,我们生活在周期性的时空转换中,从孩提时代至今,约定俗成地在特定时间进行民俗活动。岁时节日带给我们新鲜、欣喜、娱乐,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得以调整,内心的情感得以表达,节日使生活绚丽多姿。 从元旦的拜年至岁末的守夜,节日有着古老的历史;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七夕乞巧,都有动人心魄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象征食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人类了解自己的历史,不能忽略岁时节日。 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现传统中国人生活百态。 本书在比较系统地占有资料,特别是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注意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日本学者的成果,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 话题2005

    作者:萨支山,杨早

    这不是一本“年度文化盘点”,我们无意、也无力讨论所有的热点,所有的“事件”。我们不应该摆出媒体大小通吃的贪婪姿态,也不必仿效蓝皮书提纲挈领的权威架势。笔有所及,前提当是心有所感。 从专业角度看,这册书中的大多话题,都不是身为文学博士的人应当置喙的,偏偏这群人要“越界发言”,偏又要说出不同于法学家、经济学家、国际关系学家的话来,这就要求发言者考量事态、评骘时论,仍要从我们熟悉的文化角度切八,秉持固有的人文立场,凸显独特的个性。 只有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新闻,才是重大的新闻,只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仍在持续发展中,并有可能酿成更大变动的事件,才具备“进入历史”的资格。正是因为本书成稿的滞后,热闹新闻沉淀成历史事件,浑水澄澈,泡沫散去,水落石出。 我们强调要引入“别的声音”,一家之言不掩多元话语,自说自话后接众声喧哗,即每篇评论,都附有他人对这篇文章。这个话题的评议或讨论。为此,我们不惜将本来已经显晚的出版时间一再后延。
  • 修补裂痕

    作者:伊凡·休伊特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 中国乡土手工艺

    作者:高星

    中国乡土手工艺的没落与衰亡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唱,愈来愈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本书是继颇受好评的《中国乡土手工艺》一书之后,作者历时两年再次推出的续篇。作者从这两年中各地辗转亲身采访而获得大量一手资料中,辑录了手工制纸、炒茶、印经、鞭炮等30种乡土气息浓厚、紧密结合生活的手工艺以及相关的制作工序、传承历史和当地人文景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书中以清新质朴的文字、生动鲜活的图片,记录着这些受大地水土孕育的传统手工艺,以期留住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