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重构中国精神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面临挑战;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一些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也产生摇摆。 不受节制的商业化浪潮,最彻底地冲刷了人们的心灵,一些中国人变成了虚无主义者。 其实,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不能没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迹象。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 一旦人们获得自然的自由,则人们会本能地寻找一种更为正当、自己的文化,也可以和悠远的历史接上脉,滋养健全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安顿中国人的身心。 本书将透过目前看似混沌的社会乱象,掘发那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 -
英美文化博览
《英美文化博览》目录简介:一、英国文化;二、美国文化;三、英美综合文化。 -
中国吃的故事
“吃道”是仅次于孔孟大道的学问,如向不了解东方国情的外国人打听打听, “吃学”可能盖过孔孟之学。可是很怪,中国样样书都有,惟独“吃”的书很少。如此一门皇皇大道竟无经典可循。我在大图书馆中找了几个月,关于“吃”的记载最古的有《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写的。其中有不少烹任方法,那时代砂粮和酱油尚未发明,菜也好不了多少。其次是唐人写的《膳夫经》,草草数百字,一鳞半爪,无中参考。一晃数百年,一片空白,到了元朝才算有了一部《饮膳正要》,内容全是做补药的菜。 -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
这是首次把近现代以来基层民众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作为集中展示的对象。作者明确的拍摄理念和高超的摄影技法,使这些隐藏在平民历史深处的正在消失的老物件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显影。于是,窗台上的煤油灯;木桌上的几个锔了又锔的青花碗;老门上经几代人摩挲而发亮的门锁、门环……这些曾经附着我们寻常人生情感的老物件,使那一段往昔渐渐清晰,慢慢温暖。这些老物件,跟人久了,年代远了,就沾染了人的灵气,那圆润的把手儿,平滑的表面,分明是一种人性的痕迹,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它的气息,它的温暖,以及它自己的生命事件。 那么,现在,当我们对以往平凡而真实的生存状态进行缅怀并保有温情时,让我们向这些老物件和拍摄它们的人致敬。 -
日本和服
《日本和服》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
解读德国人
我们自认为很了解德国人吗?毕竟,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多,而且现在有500万美国公民声称有德国血统。然而事实是,德国人和我们不一样,而且这种不同表现在比我们所知道更多的方面。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差异才能同德国人进行有效而令人满意的交流。葛里格·尼思在《解读德国人》中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尼思研究了德国的文化主题:渴求秩序,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思考清晰,喜欢分类;对理性思考和抽象辩论的热爱,自己人和外人的严格区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德国人交流方式。作为同德国人一起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商务顾问,尼思特别注意到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工作场合的文化差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尼思在最后一章中展望未来,谈到了德国人在21世纪树立新的德国人意识的努力,提及文化多元现象、美国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欧盟以及全球化。 -
建築的表情
英國作曲家衛斯理(Samuel Wesley)說:「風格是思想的外衣。」 英國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也說::「在重要的事情上,風格就是一切。」 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及居家裝潢的風格,常透露出他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他的價值觀:是極端前衛或堅守傳統?是波西米亞風格或古板保守?是世界主義或純真樸實?建築師也不例外。大多數成功的建築師,都對「風格」有強烈的意識,這不只是表現在其建築設計上,也反映在他們的服裝打扮,甚至家具、汽車,還有鍾愛的鋼筆品味上。 法國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圓框眼鏡與其「白色別墅」,一樣經典;美國建築大師萊特的披肩及捲邊平頂帽裝扮和其「草原住宅」,同樣獨樹一幟;後現代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皺皺的襯衫與其雕塑般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同樣搞怪。在文學上,「風格」描述的,是書寫、表達或演出的方法;在建築上,「風格」形容的,是興建的方法。然而,大多數的現代建築師卻避諱談論「風格」這個話題。柯比意甚至說:「風格就像是插在女人帽子上的一根羽毛,如此而已。」表達出大多數的現代建築師對這個話題的鄙視。本書作者魏滔.黎辛斯基則不以為然,在書中為「風格」對於藝術之母的重要性,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辯護。 本書充滿了黎辛斯基銳利的觀察──形式並非追隨機能;最卓越的建築物並非超越時代,而恰恰是時代的產物;細部裝飾不只是彌補建築的不足,細部裝飾就是建築。同時,也闡明了建築、室內裝潢和時尚之間無法逃避的關係。為了清晰地突顯出這些觀點,他向我們說明,二十世紀現代建築大師──包括密斯凡德羅、貝聿銘、法蘭克‧蓋瑞、查理‧麥金、艾倫‧格林堡、羅伯‧范裘利、亨利‧諾頓等建築師,是如何表現風格和時尚,以及面對古典傳統和現代生活需求時,所做的種種探索。他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建築師的作品,並用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環境。 《出版人周刊》:「黎辛斯基…建築寫作者中的佼佼者,以一種令人愉悅的方式傳遞豐富的訊息。這本書既破除了專業界因襲的成見,而且又十分好讀。」 -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In this incisive book, Michel de Certeau considers the uses to which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s of social behavior are put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describing the tactics available to the common man for reclaiming his own autonomy from the all-pervasive forces of commerc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exploring the public meaning of ingeniously defended private meanings, de Certeau draws brilliantly on an immens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to speak of an apposite use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
右手、左手
◎本書榮獲全球科普書最高榮譽安萬特獎(Aventis Prize) 尋求對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然而,不對稱才是自然的常態、宇宙的本質。 在人類左右對稱的外表下,為什麼心臟位在胸腔左側? 為什麼左腦與右腦的差異這麼大? 為什麼人體是由左旋胺基酸與右旋糖類所構成?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而大多數鸚鵡卻都是左撇子? 為什麼歐洲語文的書寫是由左至右,而阿拉伯語系卻恰好相反? 從次原子結構到人體、宇宙,從文化到社會生活,本書將破除你對左、右的誤解,徹底揭露不對稱的力量。 從人體本身到次原子粒子層次,乃至於宇宙,都普遍存在著不對稱的現象。作者麥克麥納斯旁徵博引,廣泛採擷各種資料來探討這些問題:從醫學史、認知科學、分子生物學、量子物理,到林布蘭的油畫、達文西的素描、加拿大鶇鯛魚的行為、早期地圖製圖故事、中世紀肖像學,甚至還包括他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個是右撇子,一個是左撇子)。麥克麥納斯認?,這一切的不對稱有著一個共同的起源,而這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存在這深邃宇宙中的一種根本的不對稱性。 -
德国文化解读
德国真是谜一样的国家,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那可怕的军事力量一度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恐惧;经过两次大战的惨败,它又像传说中的不死鸟那样,浴火重生,再次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对于德国和德国人,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他们?本书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德国和德国人,把握住了德国人的民族特性,也就把握住了德意志民族长期以来呈现出巨大活力的源泉。 美国学者戈登·A·克雷格认为:“对德意志这个国家来一个概括,人人都感到很难,大概是因为德国人总是不像其他各族人民那样服从逻辑法则。”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德意志的灵魂道德是多重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而同时从任何意义来说又是中心民族,因此,德意志人比起其他民族来,对他们自己就更为不可捉摸、更复杂、更矛盾、更不可知、更难预测、更令人吃惊,甚至更为可怕。” 正因为存在诸多的矛盾之处,作者认为,将让人着迷却又难以理解的德意志文化称为人类文化苍穹中的“双子星座”是非常形象的。 -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就是茶这种饮料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联系而形成的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正如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而形成的,但其决定性的因素则不外乎两点:一是茶这种饮料特殊的性质;一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是使人清醒;从滋味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特点是微妙。正是茶的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构成了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即将物的某一外在特性与人的精神、思想品质相对应,从而赋予这物以某种思想内涵。例如,蝙蝠本来是种丑陋的动物,但因“蝠”与“福”同音,蝙蝠就成为了幸福的象征;竹子有节,因与“气节”的“节”字同音,于是竹子被视为了气节的象征;荷花因长在污泥里,故被认为出污泥而不染,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茶也是由于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而被赋予了思想内涵的。 -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唐君毅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超然客觀的態度,針對國人失卻文化主體性、否定自我價值根源性等現象發出警語,期盼時人能在求新求變的思潮裡,與傳承智慧的保守中尋求平衡的發展。在本書中,唐君毅先生以儒家關懷社會之用心,提點世人省悟中華文化臻至美善之理想與價值,企圖打破忘本求外之迷思,重建民族之自信心。本書〈中國文化與世界〉一文是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張君勱先生與唐君毅先生四人對西方人士之共同宣言,文中釐清了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的誤解,並藉此傳達正確之認識與其應得之定位,是研究中國思想與新儒家不可不讀的首要文獻。 -
BOBO族
•《哈佛企管評論》2000年度十大好書 過去要區分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世界和波希米亞反叛文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布爾喬亞人和波希米亞人已經混合在一起了,就像大衛.布魯克斯在這本描寫美國高層文化的趣味著作裡面所提到的一樣。現在要把啜飲著義式濃縮咖啡的教授和猛灌卡布其諾的銀行家分門別類已經沒那麼簡單了。讓你隨著閱讀資訊時代經濟的新主導階級而微笑或啜泣吧;你將會訝異於這些人對道德、性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態度,以及這個新菁英階級身上的特質是如何結合了反叛文化的六Ο年代,和努力進取的八Ο年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是為你和這個社會建立典範的人,他們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當中的波希米亞人,我們稱他們叫作布波族(Bobos)。 -
漫画哲学经典系列(套书精装本)
收录蔡志忠作品《漫画儒家思想》《漫画佛学思想》《漫画道家思想》《漫画禅宗思想》四册图书。是蔡志忠以连环漫画形式、浅白语言阐释东方哲学思想的最佳休闲读物。 -
調香師日記
一位嗅覺詩人的365天,一名世界級藝匠的思考筆記 艾連納之於香水,就像莫扎特之於音樂。--《金融時報》 莊卉家(前 Ralph Lauren 香水部門藝術總監、Tom Ford 美容特約設計顧問,現於瑞士主持Della Chuang Creatives) 專文推薦 「氣味一旦融合思想,我就是調香師了。」--尚-克羅德.艾連納 投身香水創作這一行將近五十年,愛馬仕專屬調香師艾連納不只是位技藝精湛的匠人,更是位藝術家。從各種氣味中物色新的面貌,讓他得以沉迷在試驗與新發現的趣味。「我要用尋常氣味讓人驚嘆不絕」他說。 艾連納形容自己是「氣味的作家」。他把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思,包括在工作室裡的香氣試驗、外出尋訪素材、參與香水命名與產品發表會等等,寫入一整年的日記裡,揭露唯有調香師才能破解的密碼。 艾連納簡潔的文字,記錄了他漫步花園、市集,欣賞爵士樂、浮世繪、中國書畫時獲得的觸動與思考,也分享他運用符號喚起氣味,用故事來鋪陳延展香水,創造不同的氣味幻象之獨家法門。 艾連納認為,香水從不只是喚起一種感官,而是刺激著所有的感官。他的創造不是要堆疊氣味,而是企圖讓氣味保持曖昧不明。「『如幻似真』這詞漠視現實與表象,將我的作品完整扼要的表達出來。」 這本日記既是他別具觀點的嗅覺經驗結晶,同時領我們進入充滿想像的氣味宇宙,窺見大師級的創意心靈。書末收錄了琥珀、櫻桃、葡萄柚、焦糖、梔子花等20種自然氣味的配方摘要,滿足讀者悠遊氣味遊戲的可能。 -
德意志星球
以调侃式幽默的语言写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各种情况的看法。当他们自我凝视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民族,乡气十足,被其它民族推来搡去。如果他们能站在局外来观察自己,就像我作为一个美国人去看待他们一样,那么他们会认为,这种自称为德国人的奇特人种定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
参与的恶梦
《参与的恶梦》一书希望超越人性本善的想法。传统的参与模式都建基于包容,它假定在一个平等社会里面,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同等的重要性。通常,通过简单地提出一种结构或情境而推行由下而上的包容参与时,这些政治活动者或机构就会被冠以“善人”的称号。本书是对当今流行的所谓“参与艺术”的深刻批评,探索了艺术在今天独立立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真味
【内容提要】 《真味——日本料理的奢华》一书,是有着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日本名厨神田裕行,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烹饪经验、对日本料理的所思所悟,以及制作日本料理的方法结集而成。从食材的选择搭配、烹饪的火候与时间,到各种酱汁调料的制作,无不蕴含着作者对日本料理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神田裕行所追寻的,是一种永不会厌倦的味道。这种味道的终点便是“淡”,而这也正是日本料理的奢华之处。 【媒体推荐】 在神田裕行看来,制作日本料理的过程中,即兴感是很重要的。 ——日本《朝日新闻》 神田裕行希望借着自己的料理将“微笑”散发出去。 ——香港《郎潘》(LE PAN) 神田裕行秉持“真味只是淡”的料理精神,强调真正的美味在于食材本身,他不追求华丽炫技的料理手法,而是以“减法哲学”细腻地将食材本身的美味抽丝剥茧呈现出来。 ——台湾《中时电子报》 在日本,神田常与人们分享在家也能轻松制作的美味料理。这是一种自信,因为越是平凡的食材,越能见出过人的功力。而在神田简单的做法与食材里,我尝到有深度的真味。 ——台湾《天下杂志》 【精彩书摘】 日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度。用于烹饪的食材自然也随着四季的更迭而改变。 春天,是吃嫩芽的时节。常见的食材有楤木芽、荚果蕨嫩芽、玉簪嫩芽等。整个冬天,太阳都有气无力地悬挂在天空中,而到了春天,万物复苏,太阳也恢复了生气,播撒阳光,照耀大地。于是,土壤的温度开始上升,微生物开始活动,各种植物也渐渐发芽。荚果蕨、蜂斗菜、欧洲蕨、玉簪、土当归、竹笋……所有植物竞相拱出嫩芽。春天是食用植物嫩芽的季节,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将生命的能量摄入体内。 夏天则要吃“果实”。黄瓜、茄子、西红柿、苦瓜以及吸收了太阳的能量而结出果实的各种蔬菜。西瓜、甜瓜、南瓜等各种瓜类都是藤蔓类植物的果实。从“吃嫩芽”到“吃果实”,说明人类从古时候起,就已经知道根据营养的流动来食用蔬菜的相关部位。还有一样也是要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叶子。夏天,植物的叶子沐浴了充足的阳光,吃起来十分美味。 到了秋天,树木开始积蓄能量,为留下来年的种子而结下果实。有柿子、梨、银杏、栗子……这类孕育着种子的果实中储藏了丰富的营养。不久后,果实掉落地面,回到土壤中,又或者被动物吃掉,将种子带到陌生的土地上,在那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冬天来临,植物的枯枝败叶和种子一起落到地上,为土壤提供了营养。这个时候最好吃的,是那些在大地中不断积蓄营养的蔬菜,比如萝卜、芜菁、胡萝卜等根菜类蔬菜。在寒冷的季节里,生命在土壤中静静地孕育并成长。 日本人便是依着四季的更迭来安排饮食,我觉得这就是“时令”。品尝和享受日本四季里新鲜的时令食物的味道,称得上是日本料理的精髓。当然,日本料理也有其独特的烹饪技术、风格和哲学,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时令食物本身的味道。 -
紙的輓歌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 深入探詢紙的意義與內涵,窮究紙的功能與類型 看似輕薄的紙張,卻承載著人類的歷史、生死與智慧…… 誰說以紙書寫的璀璨文明即將告終? 在以悲愴樂曲哀悼紙的美麗與哀愁之際, 發現它竟如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如影隨形…… 「紙的末日即將來臨」?數位化時代,不時耳聞這樣的預言。周遭的一切不斷提醒我們,紙的時代就快走到了盡頭,如今電子書比實體書暢銷、電子機票取代了紙本機票、典藏資料庫也都在數位化。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原是由紙構成的,但現在放眼所及之處,紙似乎都在消失中。 試想,如果全世界的紙都消失了,我們會失去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紙,除了書籍、信件和日記外,還有紙箱、名片、存摺、出生證明、圖板遊戲、鞭炮、標籤吊卡、照片、紙牌、香菸、門票和茶包等。基本上,我們就是一種紙人。我們所在乎的一切都發生在紙上,沒有紙,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紙的生活,令人不敢想像;沒有紙的世界,我們將失去一切。 《紙的輓歌》是一座館藏豐富的紙博物館,全書共分12章,從造紙術、紙的原料談起,廣納地圖、鈔票、廣告、建築藍圖、紙玩具和紙上遊戲、摺紙與剪紙、二戰時期的紙,以及紙與影片、流行服飾、香菸、宗教、科學的關連。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曾說:「今日宣告向紙道別,就像是因為學會寫字,便隨便挑了一個日子決定不再說話一樣。」桑塞姆將帶領我們一同探究紙這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絕佳材料,分析無紙化的迷思,探討人類如此依賴紙的原因和緣由,呈現出紙是如何變得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成為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文章內容不僅具有淵博的學識,而且機智風趣,還以旁白口吻旁徵博引地加上許多枝節,透過種種形式來反駁我們正朝向一個無紙化世界的觀點──桑塞姆真的做到了。 ──《品味閱讀》(Bookmunch) 從書名開始就帶有點嬉鬧的成分,這份「輓歌」,其實是在向紙道賀,頌揚其在社會、文化和生活本身無處不在的角色……內容包羅萬象……顯示出紙如何在我們的集體意識中維持它的中樞地位……穿梭古今,跨越國際,結合學術研究的成果和真摯的情意……探討在狄更斯和達文西的生活中紙所扮演的重要功能,甚至提出安徒生的剪紙技巧高超,其剪紙作品甚至超越他的童話故事。桑塞姆提到紙鈔的偽造和紙藝拼貼,追尋從我們誕生到死亡種種文件所構成紙的軌跡,同時以親密的口吻來談紙能夠發揮的力量……提出一個愉快的論點給我們之中所有的愛書人。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趣味橫生……以卓越手法安排種種史實與想法。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普爾(Steven Poole) 深入且生動。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馬丁(Andrew Martin) 桑塞姆學識淵博,又有無比的熱情……遣詞用字間慧黠有趣,光是一句話,就能讓人會心一笑。 ──《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 桑塞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撰寫這本頗具啟發性的書。 ──《衛報》(The Guardian),西格爾(Victoria Segal) 在這本對世界紙張的迷人調查中,我們見識到紙「短暫又永恆」的榮景,小說家桑塞姆引領我們前往虛擬的紙博館中,展開一場生動而懷舊的導覽。先從在中國發明的紙開始,一路前往阿拉伯世界再進入歐洲,接著我們又看到紙質地圖、紙幣、圖板遊戲、紙藝當然還有紙本書,這些都讓人感到驚嘆和慨嘆不已。參觀完的最後印象是,紙這門古老技術不斷在變化,而不是在消退。 ──《西澳大利亞 》(The West Australian) 本書精彩剖析古往今來的紙製品與各種紙質,就此來看,實際上不該說這是一份悼念紙的輓歌。這不算是本探討紙的歷史的書,感覺起來更像是一本個人手札,好比在數位化時代前的剪貼簿,隨手記下各類資訊以備未來參考。若是說有什麼能貫穿起這一連串歷史軼事和對紙張物質性的沉思,那就是紙仍然存在的想法。 ──《書籍論壇》(Bookforum),霍華德(Jennifer Howard)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