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作者:[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

    在《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中,读者将会读到瑞士著名观念史家斯塔罗宾斯基对弗拉戈纳尔、戈雅、路易•大卫等著名画家及其画作的精彩阐释与分析,配以130多幅插图,对于我们理解18世纪欧洲的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法国大革命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斯塔罗宾斯基亦有精到的分析,因此《自由的创造与理想的象征》不仅是一部欧洲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史。 本书由斯塔罗宾斯基的两部著作《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组成。作者致力于在艺术与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建立关联,试图分析和展现18世纪以及大革命风暴中成形的美学与思想体验之独特性。 在《自由的创造》中,作者力图说明拒绝神学所提倡的原罪意识、重建对人性的信任的启蒙思想是如何首先关注感性生活与情感世界,同时引入启蒙的光芒以作为奥援的。法语标题中的“创造”(invention)来自该词的两个主要语义——找回与创造——从而指代启蒙思想的双重意旨:一方面,重建原初的自由,这种自由已经被现代国家的民众主体所遗忘或丢失;另一方面,为一个重生的时代奠基,这个时代将会是公民幸福的保证。 《理性的象征》在欧洲新古典主义的背景下,审视法国大革命文化的几个典型画面,研究这些画面得以被理解和传播的形式。革命宗旨往往被表现为一束曙光,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这种试图驱除阴影的艺术,仅仅是在这样的一些艺术家那里才能达到它的巅峰:这些艺术家在内心和身外,为阴影复来的威胁而感到担忧。
  • 南美洲

    作者:刘莹,田野

    南美洲,对阅读者来说,到底是什么?这些天才般的南美作者——聂鲁达、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曾留下他们的话语—— 聂鲁达在他最好的诗《马丘比丘之巅》里问: 『石块垒着石块;人啊,你在哪里? 空气接着空气;人啊,你在哪里? 时间连着时间;人啊,你在哪里? 』 博尔赫斯,他知晓世间真理: 『我总觉得布宜诺斯埃利斯有些什么让我喜欢的。我那么喜欢它以至于当别人也喜欢它时我就不喜欢它了。就是这样一种爱,带着醋劲儿。』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发言: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一位曾陪同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航海家,在经过我们南美洲时写了一本严谨的编年史。然而它却像一部凭空臆想的历险记。他说他见过一些肚脐儿长在背上的猪,见过一些没有爪子的鸟儿,母的卧在公的背上孵蛋,还有一些鸟儿像鲣鸟那样没有舌头,嘴巴像汤匙。他说,他还见过一种怪兽,长着骡头骡耳,驼身鹿蹄,吼叫声像马嘶。他说他们在巴塔哥尼亚遇到的第一个土著人面前放了一面镜子,那个容易激动的巨人看见自己的形象后竟恐惧得失去了理智。』 南美,是聂鲁达的提问,是博尔赫斯的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然而,对阅读者、尤其是崇敬这些南美作者和作品的阅读者来说,南美,到底是什么? 需要你打开这本书才能知道。 这本《南美洲》所具有的魅力,皆来自南美本身的魅力——从神秘的亚马孙河豚,到巨鸟安第斯神鹰;从伊瓜苏瀑布,到阿塔卡马沙漠;从马丘比丘的悠久遗址,到的的喀喀湖的迷人美景;从独一无二的热带雨林,到冰洁的莫雷诺冰川……瀑布、火山、群岛、沙漠、盐沼、雨林、高峰、冰川、湿地、草原、珍稀动植物…… 精确地介绍南美洲的30个地点,以及其中天赋的景观和动植物,告诉你南美洲想不到的美丽。
  • 枕/万物简史译丛

    作者:矢野宪一

    本书系“万物简史译丛”之一。本书以幽默风趣的笔触 , 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 线 , 结合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 以独特的视角详尽地阐述了枕头的文化史。 作者摒弃了以往此类书籍枯燥乏味的叙事手法 , 加入了与枕头有关的民俗、民间传说以 及大量的插图 , 内容贴近生活 , 使全书通俗易懂 , 趣味性十足。这不仅是有关枕头的文化 史的学术性书籍 , 更是一本可以置于床头愉快阅读的枕边书。
  • 大学

    作者:安德鲁·德尔班科 (Andrew Del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令人瞩目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追捧,“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教改依据,各国赴美留学人数也屡创新高。以中国为例,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 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名增加到194,029名,增长率为23.1%,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 在这样的“学美热”中,也不乏有理性观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小型学院,到改革时代的研究型大学;学生从早期的单一男性白种人,到现在多性别、多种族;课程发展从早期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经典名著、数学和道德课,到现在可供学生选择的大量选修课…… 在诠释美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教育面对的危机:高等教育资助减少、学费增加;轻视本科教育、师资匮乏;高等教育的意义遭到质疑……未来只有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才能改变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学的使命在于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点燃求学者的思想。
  •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日本

    作者:澳大利亚LonelyPlanet公司

    日本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独特的文化孤岛,在这里,现代文明蓬勃发展,与传统文化形成有趣的反差。日本人的精神是强大而热情的,也是好客的。日本位居丝绸之路的最东端,接受整个亚欧大陆的影响,日本人用了几千年时间来吸收和完善承泽于亚洲的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华丽的京都艺伎舞蹈到悠闲的禅石花园,即使最疲惫的游客也能被日本所吸引。而且,传统文化只是故事的一半:走出东京的涩谷车站,沐浴在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声光魅影之中,闪耀的霓虹灯和直插云霄的高楼组成了它科幻小说般的街景,就像迈出时间舱进入了未来世界。每个人在东京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不管是西装革履的工薪族、沉迷漫画的宅人一族还是公主萝莉,总有一款适合你。
  • 话题2013

    作者:杨早,萨支山

    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那些公众事件,以及围绕它们的喧嚣,我们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会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并在其中思考、批判,和预测。 我们为2013总结的年度关键词是“观弈”。大家都知道“烂柯”的传说:晋时王质伐木入山,见数童子“棋而歌”。其中一位给了他一颗枣核,王质含着就不觉得饥饿。不一会儿,一个童子对他说:为啥还不走?王质回头一看,自己斧子的木柄都烂了。 王质就是咱们这些芸芸众生,(拜现代传媒之福,仙人不再是《崂山道士》里月宫中朦胧的身影。走进深山,看见真身,现场感无比强烈,共同呼吸满天的雾霾。只是,)他们下的棋,他们唱的歌,你都看见了听见了,你看懂了听懂了吗?(你知道下一子走在哪里?你知道下一句歌词是啥?)你就是那个傻傻的观弈者,嘴里含着他们给你的枣核。
  • 科场现形记

    作者:郑也夫

    ※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
  •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作者:Guy Deutscher 蓋伊.多徹

    ◆ BBC山謬強森獎、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讀物! ◆ 已售出十四國版權, Amazon讀者四顆星推薦! 為什麼古希臘人覺得羊是紫色的,蜂蜜是綠色的? 解開語言學百年來的大謎團,本書將告訴你語言如何影響你我的思考及知覺方式。 常有人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了該國的文化、心靈和思維模式。德語格外有秩序的特性讓德國人的思想如此井然有序?聲調優美曼妙的法語則是讓法國人如此浪漫的原因?只要比較葡萄牙溫潤的聲音與西班牙語的艱澀音調,就能理解這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 語言會不會影響你的思考方式?換個語言,我們會不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 過去兩百年間,這個擾人卻又迷人的問題在學界中掀起大戰。語言的影響力曾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語言學家們一度認為語言就是我們思考的局限,歷經長久激烈的論戰,當今語言學的主流看法則認為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事實上是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多徹在這本書一反當今公認的看法,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看到,不同的語言不但會影響說話者所著重的資訊,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與記憶的方式: 1. 跟澳洲某一原住民溝通時,你可能需要隨身攜帶羅盤,因為他們所用的語言中不存在「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而只使用「東西南北」的絕對位置,因此他們可能會說:「請往東邊坐一點」、「舉起你北方的腳向你手的南方移動」,這樣的語言使得此族人自小便擁有超人般的方位辨識系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一般,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永遠都知道北方在哪裡。 2. 在許多語言中(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名詞會區分為陰性與陽性,同一個字,例如「橋」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德語中則為陰性,因此西班牙人在形容橋的時候,常會說「沈穩的、有力量的」,而德國人則常用「優雅、美麗的」的形容詞。這種傾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偏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更可見一斑。 3. 在某些印地安語言中,「藍色」與「綠色」都是同一個字,而在俄語中,被我們認為同樣都屬於藍色調的「深藍」與「淺藍」是完全不同的字,而研究顯示,這些人的色彩視覺經驗可能真的與我們有些不同…… 本書將會帶領你穿越時空,從古希臘的荷馬到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蠻荒野人到白袍科學家,多徹在書中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歷程,以極其豐富的有趣實例,向我們展示不同語言的特殊性,深入探討許多有關語言、文化和大腦的勁爆問題,並藉此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 【名家推薦】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語言是否影響思維?是語言學界的跨世紀永恆大哉問。本書作者藝高膽大,縱橫文學、心理學、人類學、自然科學、認知科學等的觀點,一步一步論證『語言會影響思維』的立場,閱讀起來猶如偵探小說尋找答案般的精彩,也樹立了語言學科普書寫逸趣橫生的典範」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讀來趣味盎然,又不失學理深度的好書!作者以博古知今的知識背景,機智中帶著辛辣的筆觸,兼具實證與思辯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語言學研究裡迷人而深刻的歷史公案,抽絲剝繭地探討語言,思想,大腦和文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一本十足讓人驚豔又驚嘆的書。在學術上或歷史上皆相當有深度,卻又不失清晰透徹。」 ——史蒂芬‧佛萊(英國諧喜劇演員) 「讓人讚嘆的作品。多徹將鮮為人知的語言學歷史織進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裡。」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把一個世紀以來,照亮文字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的迷人人物、事件和實驗結合起來,以相當有力的方式說明語言對思想的影響。」 ——《新科學人》雜誌 「寫得娛樂性十足又發人深省,讓科學史讀起來像是一趟吸引人的冒險一樣,這本充滿智慧又引人入勝的書,推薦給所有想要開始探究語言、思想和文字之間的關係的讀者。」 ——PsycCritiques 「多徹結合他的熱忱和學術辯才,成就了一部異常豐富、發人醒思,又充滿智慧的科普著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啟發性十足的書綜合了文化史和科學,寫得非常優美。」 ——英國《金融時報》 「讀起來是一大享受。」 ——英國《旁觀者》雜誌 「一部讓人驚嘆的研究,描述了每種語言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切割這個世界。論辯相當完美。」 ——《倫敦晚旗報》 「本書之於語言學有如科費曼之於物理學;就算你完全不懂語言學,也一樣可以享受這本書!」 ——《科技新時代》雜誌
  • 文化造城

    作者:张子康 罗怡 李海若

    本书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解自己是不是要做、能不能够做博物馆、做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规划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建成以后,如何通过实际操作链接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存活下去…… “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博物馆——城市文化生态也是整体城市有机体上的一个器官,因此思考博物馆还要考虑城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城市的其它发展要素的关系,主要是从城市的品牌形象与产业链接的角度出发”。(张子康) 公益性机构最大的任务与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行业标准。(张子康) 我们对每一个我们接触的博物馆,都在对不同的城市从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艺教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其它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社区等基本状况与基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这一系列问题的考察中,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健康的关注、认识与参与。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博物馆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个部分链接的研究、思考与经验。(罗怡)
  • 牡丹谱

    作者:[宋]欧阳修等 著,杨林坤 编著

    本书是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张邦基《陈州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四本书的合辑,是中国古代关于牡丹分类欣赏与栽培最早的几本经典代表作。宋代哲学家周敦颐说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以“国色天香”的尊贵身份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古人也留下了大量有关牡丹欣赏与栽培艺术的著作,而以宋代人的作品最为有名。作者将这四种有关牡丹的经典作品合成一本,对原文进行精要注释与流畅翻译,并在各段之后附有点评,对牡丹的植物学特性和栽培原理等进行充分的现代发掘解读,使读者能在领略古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获得牡丹栽培与欣赏的实际技艺,全书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图,生动易读。
  •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作者:Gordon Mathews

    There is 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quite like Chungking Mansions, a dilapidated seventeen-story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the heart of Hong Kong’s tourist district. A remarkably motley group of people call the building home; Pakistani phone stall operators, Chinese guesthouse workers, Nepalese heroin addicts, Indonesian sex workers, and traders and asylum seekers from all over Asia and Africa live and work there—even backpacking tourists rent rooms. In short, it is possibly the most globalized spot on the planet. But as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hows us, a trip to Chungking Mansions reveals a far less glamorous side of globalization. A world away from the gleaming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hungking Mansions is emblematic of the way globalization actually works for most of the world’s people. Gordon Mathews’s intimate portrayal of the building’s polyethnic residents lays bare their intricate connec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goods, money, and idea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day-to-day realities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the stories of entrepreneurs from Africa carting cell phones in their luggage to sell back home and temporary workers from South Asia struggling to earn money to bring to their families. And we see that this so-called ghetto—which inspires fear in many of Hong Kong’s other residents, despite its low crime rate—is not a place of darkness and desperation but a beacon of hope. Gordon Mathews’s compendium of riveting stories enthralls and instructs in equal measure, making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not just a fascinating tour of a singular place but also a peek into the future of life on our shrinking planet.
  • 美国的逻辑

    作者:玛雅 编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 流行体系

    作者:罗兰·巴特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相当详尽地诠释了这个时装体系中的流行神话。对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话的读者,不仅可在《流行体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观念,并可借由《流行体系》的阅读进程,探索当代思想大师的独特创建,以及当前世界学术、思想的多元风貌。
  • 玉雅

    作者:李凤公 著,赵菁 编

    在中国古代,玉作为礼器祭祀天地、诸神。除此以外,玉常用于人们的装饰、冠饰及玉具剑的佩饰。玉是美好、高尚的象征。《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玉的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时至今日,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及社会文明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玉雅》是以夏商周上三代的玉器、礼器为主要内容。原作为现代人李凤公所撰。本书记述了玉的产地、名称的解释、雕琢工艺、各种玉器的造型以及玉器的各种奇闻异事。
  • 转化的象征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转化的象征•荣格文集(第2卷)》宣告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关系的结束,同时也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奠基。整本书的创作正如荣格所言,是一场心理爆发。他将医疗心理学从当时充满主观与个人偏颇的情势中解放出来,让大家了解潜意识是一种客观的、集体的心灵,并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在进行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原型理论。
  • 丑陋的韩国人

    作者:金文学

    丑陋的韩国人,ISBN:9787221092120,作者:金文学 著
  • 伦敦AB面

    作者:旅游卫视 编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 《伦敦AB面》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 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发现东方

    作者:王岳川

    西方通过全球化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崛起让西方霸权日益变小。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东方,文化输出!我们必得注意国家形象在国际化语境上的“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开来,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外形象面临的共同问题,即构成国家形象大国形象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水平。 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中国形象中的经济形象是辉煌的,政治形象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信任,军事形象也正在崛起和获得认同,但是文化形象却处于不利之境。可以说,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中国文化战略话语,强化东方强国的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危机,表面上是美欧国家搅局南海,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是中国“汉字文化圈”长期以来已经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南海一些国家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因此,只有“再中国化”和“重建汉字文化圈”,诸多问题才能良性解决。 在世界原教旨主义倾向日益抬头,奥巴马主义走向霸权主义老路的危险时刻,我们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抄袭西化的道路,只能在宽容中庸、立己达人中走以中国自身为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路。发现东方,意味着强国文化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世界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作者:丁山

    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 三味日本

    作者:刘迪

    《三味日本:刘迪细品东瀛》从政治文化入手,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日本的万象百态,剖析中日关系的未来。作者曾是《人民日报》记者,深谙国际关系的三味,从小处下笔,最终阐明中日关系的庞大问题,可谓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