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蒙元史

  • 学史与史学

    作者:周清澍

    《学史与史学:杂谈和回忆》为半学术半回忆的文集,内容有:一、"史学家",除10篇回忆师友外,另增蒙古史学者传记4 篇;二、史籍与文献,包括对《元史》、《全元文》、日本藏书、蒙、藏、波斯文史籍的评论;三、杂谈和序跋;四、包括作者入大学前、初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的片断回忆,反映其从有志学历史到学习、工作阶段的经历。 《学史与史学:杂谈和回忆》考据精审,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平易,回忆文章生动形象,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 蒙元时期的宗教变迁

    作者:李鸣飞

    丘处机为什么能够得到蒙古大汗的信任?成吉思汗在见到丘处机之前信仰什么宗教?蒙古人有自己的宗教吗? 道教和佛教为什么会展开辩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必然的?辩论的主题和过程如何?佛教为什么会取胜? 道教失败之后遭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其地位是否一落千丈? 为什么是藏传佛教而不是汉地佛教取得胜利? 藏传佛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它的历史如何? 道教和藏传佛教这两种宗教,先后对蒙元王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蒙古平民也都先后信仰这两种宗教吗? 本书《蒙元时期的宗教变迁/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作者李鸣飞带你寻找这些答案。
  • 元朝秘史

    作者:佚名撰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元朝秘史十卷续集二卷 元秘史注十五卷 [清]李文田注 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 [清]高宝铨撰 元秘史注补正续编一卷 [清]高宝铨撰 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十二卷 [清]施世杰撰
  • 元史十八讲

    作者:李治安

    本书共分十八讲,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为读者讲述了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开始,到元顺帝亡国为止蒙元帝国的兴衰历程。并对诸如蒙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马可波罗来华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帮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蒙元帝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在每一讲之后,还为读者提供了与本讲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资料,方便读者依据自身兴趣拓展阅读和学习。
  • 世界史的誕生

    作者:岡田英弘

    世界史與蒙古帝國一同揭開了序幕!中央歐亞草原民族的活動改變了地中海文明與中國文明的命運,同時超越了東洋史與西洋史的界線,讓世界史變得可能。從蒙古的發展與傳統,重新認識世界的歷史。 所謂歷史是沿著時間與空間的雙軸,以超越一個人可以親身經歷的範圍尺度,把握、解釋、理解、說明、敘述人類住的世界。並不是只要有人就一定有歷史。 並不是地球上的所有文明都有歷史這項文化。歷史分別於西元前五世紀與西元前一○○年,誕生於地中海文明與中國文明。這二大文明之外的文明原本沒有歷史這項文化,就算有也是從這二大文明的歷史文化中衍生而出的。 創造出歷史這項文化的是二位天才。一位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臘語寫下《歷史》的希羅多德。另一位則是東方中國,以漢文寫下《史記》的司馬遷。在這二人寫下最初的歷史之前,希臘語的「historia」(英語「history」的語源)與漢字的「史」都不具有我們現在認知的「歷史」的意思,當然也沒有「歷史」的觀念。 同樣是歷史,希羅多德所創造出的地中海型歷史,記述的是強國變弱、小國變強等命運的轉換。敘述的是國家甚至都還沒有統一的弱小希臘人如何戰勝亞洲大國波斯的故事,從中確立了「歐洲戰勝亞洲是歷史的宿命」這樣的歷史觀。這樣的歷史觀與基督教〈啟示錄〉善惡對決的世界觀相互重疊,「亞洲是壞人,歐洲是好人」這種相互對決的歷史觀甚至對現代的西歐文明都留下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史記》是皇帝制度的歷史,敘述的是皇帝權力的起源,以及權力傳承給現在皇帝的原委。「天命」(最高天神的命令)賦予皇帝統治「天下」(世界)的權限,天命傳承的順序被稱作「正統」。天命的正統如果出現了變化,皇帝將無法維持他的權力,因此,中國型的歷史無論現實世界中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記述時都會盡量忽視這些變化。 就是如此,同樣是歷史,地中海文明是以變化為主題的對決歷史觀,而中國文明則是不承認變化的正統歷史觀。二者以各自的歷史觀記述歷史,這對於今日我們的歷史觀,甚至於世界觀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而擁有歷史的兩大文明──地中海(西歐)文明與中國文明各自在西元前五世紀和西元前二世紀末創造出了固有的歷史觀之後,直到西元十二世紀為止,各自在各自的地區,以各自的歷史架構書寫歷史。西元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出現,蒙古人四出征戰吞沒大半的歐亞大陸,讓東方中國文明直接連接了地中海(西歐)文明。這讓兩大歷史文化首度接觸,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史從此變得可能。反映這樣的狀況,在西元十四世紀蒙古帝國全盛時期,歷史學家開始書寫人類第一本真正的世界史─《史集》。
  • 穹庐集

    作者:韩儒林

    《穹庐集》是韩先生晚年亲自编订的论文选集。此书收录了先生于1940年至1981年间发表的34篇论文,分为四组,第一组为蒙古史、元史(22篇),第二组为突厥诸族史(4篇),第三组为西藏史(4篇),第四组为西域、西夏、女真以及中俄关系的研究(各1篇)。这些论文半数以上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后方的刊物上发表的,很不容易找到,《穹庐集》的出版遂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可见对学术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 蒙元史研究导论

    作者:陈得芝

    陈得芝所著的《蒙元史研究导论》系以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甲编《序说》(汉文史料部分原由丁国范教授执笔)为基础修订增补而成。该书初版于1997年,2004年再版时《序说》部分没有进行修订。最近十多年,蒙元史的汉文史籍又出了若干新点校、增补本或新发现的资料,蒙、藏文及其他多种文字史籍也出有新的刊本和译本,中外学者的研究更有显著进展,新成果层出不穷。白先生总主编的这部大型通史多达12卷22册,两版都是整部销售,对只需要断代史的读者不便。第八卷的《序说》对中外多种文字史料和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蒙元史研究有比较详细的评介,据反映颇适合于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入门书使用,所以抽出来作了较大幅度增订,改称《蒙元史研究导论》,单独刊行。
  • 元朝秘史(校勘本)

    作者:乌兰 校勘

    《元朝秘史》对于蒙古史乃至整个蒙古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形成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作为一部史书,首先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研究本身的难度,学界一直缺少一部完整的、高质量的校勘本。本校勘本对原书所有三个部分都进行了校勘,利用的参校本多达11种,搜集较全,还参考利用了与《元朝秘史》蒙古文原本有间接关系的罗桑丹津《黄金史》,因此能够较好地保证校勘质量。
  • 画境中州

    作者:温海清

    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特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点。设若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点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本书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s—1260s)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瞩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书腹里以及其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进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 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作者:[亚美尼亚] 乞拉可思.刚扎克赛,[意大

    《海屯行纪》是13世纪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出使蒙古的“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是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僧侣鄂多立克口述的“游记”;《沙哈鲁遣史中国记》的作者盖耶速丁是明永乐年间波斯国王的旅途见闻。该书涉及范围广泛,对研究中外交通史、中亚史、蒙元史、明史、历史地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中国的历史文献也可相互参照。
  •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作者:贾敬颜

    全稿以书为篇,凡十有三篇,约字30万字,其中五代后晋一人,元人王恽、张德辉、周伯琦三人,而以宋人胡峤、路振、王曾、许亢宗、王寂等五人为最多。明以前有关东北边疆地区之主要游记,大抵均囊括于此。贾子以其一已的比较完整地学术休系和独到的风格,一一为之热电厂比较勘,爬梳钩稽,间附已意 ,每篇以本书原文为纲,有原注者次之,已之注释又次之。注释或云“颜案”或否,均另起行,序次井然,尤便读者,释文短者数字,长者数百或过千字,无则从阙,不著一字,不强以不知为知,知必引史为证,以伸已说,亦有引而不发,以俟来哲。
  • 忽必烈的挑戰

    作者:杉山正明

    西元1259年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前線的釣魚山,身為皇弟的忽必烈突然有了爭奪大汗王位的機會與威脅。雖說爺爺成吉思汗生前定下以庫力臺大會推舉大汗的祖制,然而在蒙古擴張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多位統兵大將,這些實力派人物無不覬覦汗王的位置,第三任貴由與第四任蒙哥都是經歷一番較勁才誕生新的大汗。忽必烈能不爭嗎?怕是不行,因為三、四任大汗都曾剷除潛在挑戰者,甚至不惜刀兵相見。如果無法避免被視為挑戰者,那就爭取吧!既然要爭,那忽必烈要如何在競爭者中勝出呢? 在成吉思汗往生後,眾汗王各各都擁有大面積封地與能征慣戰的兵將,加上在先前競爭大汗時各汗之間已有衝突與心結,忽必烈不只要在軍事上擊敗競爭者登上大汗之位,還得創下不世之功與創造財富才能給蒙古共同體帶來繁榮與安定,才能被認定是唯一的統治者。因為這一點讓忽必烈必征南宋,這是因為南宋國擁有當時歐亞大陸最大的財富與人口,雖然征宋戰役才剛剛損失了一位大汗!在此忽必烈的挑戰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險的「空白障壁」與「水的障壁」,才能在軍事上打敗南宋,還要在過程中儘可能減少雙方的損傷,才能達成順利接收江南財富的目標! 忽必烈新國家的基本構想乃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這三個連貫歐亞的歷史傳統基礎上。忽必烈政權一方面將草原軍事力的優勢作為支配的根源加以保持,一方面又部分地導入中華帝國的行政模式,以中華世界作為財富的根源來管理。然後,再利用穆斯林的商業網,創造出國家主導的超大型通商、流通。建設一個打破各地關稅壁壘、由政府保護貿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標準化(一錢4公克,一兩40公克,一錠兩公斤),並以間接稅性質的商業稅為政府歲入的大蒙古國,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歐亞大貿易圈,讓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陸帝國,也讓歐亞大陸首度具備世界史的意義。
  • 重新讲述蒙元史

    作者:张志强/主编,沈卫荣、刘迎胜、姚大力、宝

    蒙元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正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而重新实现了“大一统”;同时,正是经由蒙古帝国的创建和元朝的建立,才使得中国史与欧亚大陆的历史脉络紧密地相互切入,并奠定了今天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 。因而在此意义上,重新讲述蒙元史,或许蕴含着重新认识“中国”的可能性,同时也蕴含着重新认识“亚洲”和“世界”的可能性。 本着这一主旨,《亚洲现代思想》邀请治蒙元史、北方民族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思想史、历史地理等)的专家学者一起,跨学科、多角度地来碰触和探讨蒙元史的各种新旧问题,一方面期待从蒙元史的新认识中,深入理解中国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重新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国,重新认识中国内部的亚洲世界和亚洲世界内部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学者对全球史、新清史、日本东洋学、“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想象的共同体”等等各种新旧范式、思潮与论述进行深度回应,力图在多元与动态的知识图景中洞察中国史的整体脉络的同时,尝试构建立足中国的亚洲论述和世界论述。
  • 突厥世系

    作者: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儿汗

  • 元朝史(上下)

    作者:韩儒林

    本书主要内容是:蒙古国家的建立 、蒙古的征服战争、蒙古国的统治、元朝的建立、元代的社会经济、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元末农民大起义、元代的边疆各族、元代的文化科学、元朝的对外关系、元代社会生活等。 前言 第一章 蒙古国家的建立 第二章 蒙古的征服战争 第三章 蒙古国的统治 第四章 元朝的建立 第五章 元代的社会经济 第六章 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七章 元末农民大起义 第八章 元代的边疆各族 第九章 元代的文化科学 第十章 元朝的对外关系 第十一章 元代社会生活 附录: 人名索引 引用书目
  • 元代社会生活史

    作者:史卫民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元朝的统治虽然只有一百余年,但是在空前的“大一统”局面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本书共分为16章,前3章介绍元代社会的基本情况,包括地政区划、生态环境、人口和民族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并重点说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交融给元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第4章专门介绍元代婚姻家庭状况和婚礼习俗。第5章至第11章记述衣、食、住、行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元代的特点,特别用3章分别介绍皇室住房、城市住房和乡村专述元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丧葬习俗。最后的3章,则分别介绍伦理道德、社会禁约、礼节、岁时风俗和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书后附参考图片60幅,主要选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内蒙古出土文物选集》、《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等图集。
  • 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

    作者:刘迎胜

    本书分别从元代皇室的政权斗争、元代各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历史事件、人物考证等方面,为读者重现了12—15世纪蒙元帝国的社会文化图景。作者大量运用英文、德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蒙文、突厥文等文献资料,着重对蒙元时代的内外交流进行探讨。
  • 蒙古与教廷

    作者:伯希和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作者:姚大力

    结集于本书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 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本书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这一政治制度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着或变相保持着一些蒙古制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