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远去的山火

    作者:尹绍亭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著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写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 生命与言辞

    作者:[印]微依那·达斯(Veena Das)

    《生命与言辞》通过人类学研究的方式观照了当代暴力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这份民族志研究主要针对1947年印巴分治事件中的极端暴力问题。以及1984年英迪拉•甘地遇刺后对锡克教徒的大屠杀事件。与主流人类学研究不同。达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类暴力是如何进入到“日常的隐秘之处”的。这部著作讨论了集体暴力、谣言、宗派冲突、新型亲属制度、国家和官僚制几个面向。及其与暴力、性别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达斯对“日常”这一概念的分析交织着人类学和哲学两方面的反思,从而为理解社会和文化中的暴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 中国民间信仰

    作者:乌丙安

  • “故乡”与“他乡”

    作者:[日] 奈仓京子

    《"故乡"与"他乡"》内容简介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归侨及华侨农场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世界上有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国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他原因,有一部分人又返回祖国,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归侨。笔者研究的分析基础是归侨社区的多元结构和群体关系,而社会变迁及文化适应则为其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令人折服的研究视角。她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广泛的文献阅读、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敏锐的学术思索,但最终动力则是对人类学社会结构理论与文化动态理论的深刻领悟和交叉应用。
  • 娘家与婆家

    作者:李霞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是一本人类学调查作品,作者以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学术领域。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已婚男性这一立场出发,关注父系方面的亲属组织和已婚男性的亲属关系,他们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属于同一个亲属关系体系。而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已婚妇女的亲属关系往往具有娘家、婆家并行并重的特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

    作者:谢立中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内容简介:201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教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我们选辑了费孝通晚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期间对己所传承的马氏功能主义学术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代表性文章5篇,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同仁学习和讨论费老相关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9篇,合成本辑。希望借此机会,一方面展示我们对费老学术思想的学习体会,另一方面则表达我们对费老的追思、缅怀和景仰之情。作为中国社会学发展道路的一个回顾,《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Cultural Anthropology

    作者:William A. Haviland,

    Explore the most fascinating, creative, dangerous, and complex species alive today: you and your neighbors in the global village. With compelling photos, engaging examples, and select studies by anthropologists in far-flung places, the author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provide a holistic view of anthropology to help you make sense of today's world. With this text you will discover the different ways humans face the challenge of existe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i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shaping of human beliefs and behavior,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peoples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作者:丹尼尔·米勒

    丹尼尔·米勒是当今消费研究的领导学者之一。他于1987年出版的《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艺术,是消费研究的当代经典,对当代大众消费的先趋性探讨,他不仅有理论上的建树,也兼顾实证研究。从详细的考古学、人种学研究的基础出发,作者将再次考察过去与现在、物质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将提供人类学中的视野与方法,这些视野与方法受社会理论及人种学发展理论的影响,特别强调民族意志的取向。
  • 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

    作者:彭文斌 主编

    本书收录了海内外十多位专家学者在西南地区长期从事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或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访谈,体现出当今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普遍关怀的形势下,人类学西南研究在中西交流、范式更替等方面反思的过程。
  • 全球族

    作者:(美)科特金

    本书是资深都市学者乔尔·科特金的经典之作,在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作者以其宽广的视角,发现全球化部落这一主题的敏感性。全球化部落不仅仅承担了自身繁衍的功能,其全球范围的流动和强烈的族裔意识使其在扎根的同时,传承着人类社会的真谛。
  •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K. C. Chang edited

  • 逢场作戏

    作者:庄雪婵,曾年

    内容简介: 据说本书的摄影作者曾年一直有些担心,书出版后会被人当成一本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学术书。事实上,能把日益衰败的中国戏曲展现得如同神秘宝藏一样深刻、有趣和有魅力,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这跟作者是一名法国人有关,也跟作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有关。作者把目光聚焦于真正的“民间戏曲”,也就是说,一直与人民保持深刻联系的戏曲,以文字配合着曾年拍摄的照片,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她实地考察的不同剧种。为了寻找这种戏曲,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进行田野调查,在原汁原味、不加矫饰的生活中寻找民间戏曲的故事。 目录 序《逢场作戏》(叶兆言) 前言 石邮傩戏 川剧:火把剧团 黄河蒲剧 皮影戏 京剧票友 后记 让想象里飞起来的画面(代后记)/沈晓平 致谢 叶兆言的序言选摘 与我们习惯于用一种猎奇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不一样,庄雪蝉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功力深厚,完全是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它们与中国古代或当代社会的深刻关系。为了寻找日益衰败的“民间”,过去的许多年,庄雪蝉去了不同的地方,研究了不同戏曲种类,比如属于面具系的傩戏,比如川剧的火把剧团,比如山西的蒲剧,比如皮影戏,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深入到了那些自主经营的剧团和戏曲爱好者中,比如对京剧票友的独特研究。 ——叶兆言 后记选摘 在我看来,中国戏曲,不管是这本书里描绘的哪一个剧种,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种持久和一致的画面。中国戏曲剧种的差异显示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在这纷繁的差异中,我这双西方的眼睛却看到了一种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礼乐关系的普遍存在。 在我看来,在急速变幻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戏曲代表了一种永恒。我不敢断言中国戏曲能够抵制住现代化的浪潮生存下去,但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向我证明许多中国人依然在从事戏曲:尽管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变革,但他们仍然认定了戏曲具有根本的价值。2007年,就在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在石邮村的厅堂里,年轻人们依然在嬉闹着“挤判”;在四川,火把剧团依然在演出改良了的传统剧目;在河北,农民们依然相信皮影戏具有保佑的神力;在北京,票友们依然在聚会活动;在山西,各个剧团依然在走村串巷。在官方布置的橱窗后,中国戏曲依然在人民的生活中存在着。
  •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作者:(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是人类学学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并讨论了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异性、流言飞语、控制、亲属关系、阴性书写、人权、家与无家、叙事、暴力等。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条目都配有相应的交叉参考说明以及详细的参考书目。《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第2版)》讲述了以往和当前以及未来可预见的讨论,将人类学置身于一个宽广而变化的人文视野之中加以审视,汲取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等。对于学习和教授人类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亦可为存兴趣了解“人类学智慧”的人提供一个问题式的研究性路标。
  • Tokyo

    作者:Hidenobu Jinnai

    Tokyo: destroyed by the earthquake of 1923 and again by the firebombing of World War II. Does anything remain of the old city? The internationally known Japa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Jinnai Hidenobu set out on foot to rediscover the city of Tokyo. Armed with old maps, he wandered through back alleys and lanes, trying to experience the city's space as it had been lived by earlier residents. He found that, despite an almost completely new cityscape, present-day inhabitants divide Tokyo's space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their ancestors did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Jinnai's holistic perspective is enhanced by his detailing of how natural, topographical featur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yout of the city. A variety of visual documents (maps from the Tokugawa and Meiji periods, building floorplans, woodblock prints, photographs) supplement his observations. While an important work for architects and historians, this unusual book will also attract armchair travelers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symbolic uses of space. (A translation of Tokyo no kukan jinruigaku.)
  • China's Motor

    作者:Hill Gates

    This monumental work reveals the continuities that underlie the changing surface of Chinese life from late imperial days to modern times. With a perspective that encompasses a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China's Motor provides a view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that have prompted people in widely varying circumstances to act, believe, and behave in ways that are labeled as Chinese. This original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s meticulous in detail as it is vast in scope, will revise not only the study of China but also the very terms of social analysis.
  • 圣经密码

    作者:王少辉

    《圣经密码》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诠释《圣经》背后的史实,虽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却也可以称之为凤毛麟角。这部有趣的著作,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原始文化。所以,当我们试图揭露《圣经》背后的秘密时,我们也就是在复原人们原本所不知道的历史,复原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经历。
  • 艺术人类学

    作者:(英)罗伯特·莱顿

    《艺术人类学》是莱顿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在伦敦大学人类学系所授课程教案的基础上完成的。莱顿为读者介绍了非西方社会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调了跨文化的审美赏析问题,讨论了多样化的使用艺术的种种形式,进而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构成了艺术?莱顿将特定的艺术产品和仪式、神话与权力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他还探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当代理论的艺术观。
  • 族性

    作者:[英]斯蒂夫·芬顿

    本书论述了民族学概念的基本问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作者以整体比较的视野,就民族学的基本概念——族体、族群、种族、民族、人民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书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研究颇有深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族体:血统与文化共同体 第二章 论美国、英国及马来西亚三种环境下的族性 第三章 种族的逊位:“族裔”一词的登场 第四章 关于原生论的争论 第五章 族性文献中的要点 第六章 移民、族性及其动员 第七章 族性的前提条件:全球经济状况与不安定的国家 第八章 国家、民族和多数者族裔:现代性的一个问题 第九章 族性和现代性:一般结论 参考书目
  • 艺术人类学新论

    作者:王建民

    《艺术人类学新论》出版之际,有必要对《艺术人类学新论》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可以成为全书的导读,也尽力将散落的论文勾连起来,使之有更强的整体感。艺术人类学究竟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在人类学家心目之中的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是另外一些学科的学者确定的学科归属,这似乎是研究艺术人类学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一文,从学科定义、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的定义、艺术人类学学科的认识和处理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可以为艺术人类学研究者从事相关田野工作和理论分析时,在学科定位和学术认同上增加思考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