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
本书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典之作,自1959年初版以来,已经十余数重版,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出版。作者弗雷德里克.巴特是社会人类学的前辈,他50年代在斯瓦特(现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这一相对独立、闭塞的地区作了周详的实地调查,书中描述了该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关系,包括血缘的、政治的、宗教的关系及其政治互动过程的基本政治结构。更重要的是,作者建立起一个用于分析复杂的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一套人类学研究方法,即从微观层次的观察来发现其与宏观层次间的联系,并研究宏观层次的理论问题。 -
“裂缝间的桥”
经典名著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而成为传世之作;名家解读经典名著的著述,也同样会因为名著的光辉和名家独有的智慧魅力而成为传世之作。 本书以知识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来解读摩尔根的经典名著《古代社会》。 摩尔根在力求使社会研究脱离神的支配的同时,采取了一种自然史的立场。但是,他的思想与进化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以往想像的复杂。他的研究和著述带有社会科学的色彩,但这一色彩并没有简单的决定论之意味。他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西方政治生活和宗教变革的状态,而为他所尊敬的易洛魁印第安人,则为他在思想上所做的时间旅行提供了过渡桥梁。 -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本书以提要方式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家代表作46部,读者从其精当的提要中,可以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脉络、理论革新概貌及方法转变过程,从中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人类学家的思想视野。 本书的主旨,是向读者介绍西方人类学家的代表作,意在使读者在把握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局部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它的思想演变脉络、理论革新概貌及方法转变过程,从而理解以这门学科的研究为天职的人类学家的主要关怀及思想视野。 -
李亦园自选集
本书包括人类学论说、台湾高族研究、民间宗教及神话传说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的学术价值。本书既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又有着开阔的视野,不仅能为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适合关心历史文的一般读者阅读。 -
Flexible Citizenship
Few recent phenomena have proved as emblematic of our era, and as little understood, as globalisation. Are nation-states being transformed by globalisation into a single globalised economy? Do global cultural forces herald a postnational millennium? Tying ethnography to structural analysis, "Flexible Citizenship" explores such ques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links between the cultural logics of human action and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Asia-Pacific,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these forces on women and family life.Explaining how intensified travel, communications, and mass media have created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public, Aihwa Ong argues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mistakenly viewed trans-nationality as necessarily detrimental to the nation-state and have ignored individual agency in the large-scale flow of people, images, and cultural forces across borders. She describes how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global markets have induced Asian investors, in particular, to blend strategies of migration and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ow these trans-national subjects have come to symbolise both the fluidity of capital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and personal identities.Refuting claims about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and about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ng presents a clear account of the cultural logics of globalisation and an incis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sia-Pacific modernity and its links to global social change. This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trans-national cultural forms will appeal to those in anthropology, globalisation stud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history, Asian studies, Marx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
The Golden Bough
A world classic. The Golden Bough describes our ancestors' primitive methods of worship, sex practices, strange rituals and festivals. Disproving the popular thought that primitive life was simple, this monumental survey shows that savage man was enmeshed in a tangle of magic, taboos, and superstitions. Revealed here is the evolution of man 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 from the modification of his weird and often bloodthirsty customs to the entry of lasting moral, ethical, and spiritual values. -
他者的眼光
在这部内容新颖的著作中,罗伯特·莱顿回顾了曾经启发过世界人类学者之研究工作的各种观点,对理论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并回顾了这些理论被导入人类学争论的过程。开篇便阐释了由霍布斯、卢梭、马克思和涂尔干等人提出的经典理论观点;随后的章节讨论了功能主义、经构主义、互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概要最后还描述了社会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争论的范例。莱顿教授有详细的案例研究勾勒出了各种理论观点何以形成对特定的人类社会充分而有说服力的描述。 -
非我与我
本书依据论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两篇论文,论述的是西方社会人类学在20世纪的状况;第二部分六篇评论,集中于人类学的文化论,尤其偏重从解释论、象征论与普遍主义的矛盾来体现文化论缘起的文明史背景;第三部分从学术表述的文化困境出发,探讨西方借以“把握”东方的工具之实质;最后一部分的两篇(实际上包括四篇)文章,则从中国民间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方面人手,论述文明内部的“非我”(即知识界以外的民间文化)对于知识反思的意义。 -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西方人类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学派纷呈,各有见解,从不同角度做出建树。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不同群体社会主义异同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规律。《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对文化人类学各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论,从学科诞生至当代人类学思潮,逐一作扼要的介绍,并加以评论。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撷其精华,以供借鉴。书中引用中外文资料很丰富。作者联系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际,阐述了研究心得。 -
村落中的“国家”
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把中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刻也最为广泛的变革时期。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无一例外,都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变!经过20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济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仅仅是如何尽快地使这一蓝图成为现实的问题,或者说是时间问题;在政治领域,尽管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的方向和蓝图都还十分模糊。然而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进行。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第三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由于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所以说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的支持,而研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积聚队伍、积累成果、涵养资源,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一个长期的组织目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青基会还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资助建设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
金枝精要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阐释有关继承阿里奇亚狄安娜祭司职位的奇特规定。 阿里奇亚狄安娜祭司阿位的继承问题看作一种奇特的规定,它其实只是这种普遍存在的习俗的一个很好例证。而到目前为止,发现与此类似的习俗最多的地方则是非洲。这些事实说明古代非洲对意大利有多大曩,甚至对南欧非洲人口的存在有多大影响,对此,我不拟在这里妄加臆测。 -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为是学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员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为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它的在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中最主要的领域有亲属制度研究、经济人类学、政冶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理解人类群体之间的并异与相似性,进而全面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本书系统地认识人为自身。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这的基本内容,从经济、玫冶、社会、宗教、艺术以及心理、语言等方同,探讨了人灯文化活动或日社会生活的基本状貌。全书简洁明快,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本较为理想的文化人类学的入门著作。 -
物理与人理
本书是第一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科学共同体的民族志专著。在这一科学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规范作品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高能物理学共同体: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共同体成员科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成员共享的物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工作所建造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通过细腻地描述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分工的人群的差异,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男性和女性,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同类实验室的竞争与合作,物理学家的婚姻和友情,作者清楚地展现了这里的人的社会网。本书关注和提供解释的问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共同体、物理学文化的社会范畴到底在哪里?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本书描述了物理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发展周期、宇宙观和物质文化。 -
义序的宗族研究
福建义序乡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近万人中有98.4%的人中为黄氏族人,宗族制度发育得非常充分。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 -
印第安人的诵歌
本书汇集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中国人类学家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成果,并将之与亚洲汉藏族相比较,从而发现美亚文化在社会结构、概念、艺术、思维方式等诸方面所展示出来的雷同,构成一个对美亚的文化关联作有系统性的探讨并进而求证其源起的基础。 我觉得全身都处于一种迷湖,失控的状态之中,我觉得有某种力量在我的臂膀仙游走,穿越双手,从指头冒出来,接着,我的双手开始簌簌发抖。这一切就发生在下午,人的手整个下午都在发抖,直抖到太阳下山,然后停止了一会儿,天黑之后又开始抖动,我自己感觉不到自己抖动得有多厉害。我当时正坐在六角形屋的西北边。双手断断续续地一直在抖动。这时外面漆黑一片,但我在心里去感觉到太阳正照耀着我,我觉得好偈阳光穿截止屋门射了进来,阳光就像今天这样亮堂,照在当时我坐的地方。 -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is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the West in it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societies. Analyzing 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anthropology, travel writing, collecting, and museum displays of tribal art, Clifford shows authoritative accounts of other ways of life to be contingent fictions, now actively contested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His critique raises questions of global significance: Who has the authority to speak for any group's identity and authenticity? What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and boundaries of a culture? How do self and "the other" clash in the encounters of ethnography, travel, and modern interethnic relations? In discussions of ethnography, surrealism, museums, and emergent tribal arts, Clifford probes the late-twentieth century predicament of living simultaneously within, between, and after culture. -
中國女工
「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社會暴力,在社會主義中國逐漸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尋找中國打工主體的漫漫長路,並嘗試在當代中國 ——它正迅速成為一個為全球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世界工廠——提出一種社會抗爭的次文體(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潘毅寫了一本充滿『社會想像力』的書。她能夠得到社會裏舉足輕重的『米爾斯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資深文化、時事及閱讀評論專家 「如今,中國經濟所發生的一切正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潘毅的著作應被視為必讀書。」 —— Andrew Ross, “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潘毅以一種烈的批判視角,向我們展示出全球資本與中國政府如何聯手將中國變成一間世界血汗工廠。」 ——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作者 中國正處身一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巨變時代,而新的社會身體──打工妹,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時代的產物。 本書是一部關於打工妹主體、權力、欲望與抗爭的民族志研究專著。也是一部關於打工妹的反叛政治學,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工廠中支配與抗爭之間的複雜關係,打工妹生命中所經歷的夢魘、尖叫與身體痛楚,正是她們在國家、資本與文化的巨大壓力中進行抗爭的最真實形態。 作者「以身犯險」,為為芸芸打工妹一員,通過對深圳一家港資電子廠所進行的深入而細緻的民族志研究,生動呈現出打工妹主體的建構過程。作者將打工妹這主體,放置在中國社會急劇重構的廣闊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分別從生產機器、現存社會關係及地方性文化實踐等角度,分析了規訓技術、身分認同與差異的政治等,對打工妹主體進行形塑的過程。 本書更成功擊敗世界各地80位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美國C. Wright Mills 2005年最佳書籍」獎項,成為自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