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文化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移民关系及环境保护的民族研究专著,全书主要介绍了研究内蒙古游牧民族及其生态背景、变迁的潜势及展开、对环境的改造、文化演变的限制等内容。《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适合民族问题研究者参考学习。 -
Patterns of Culture
A remarkabl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as relevant today as it was in 1934, Ruth Benedict's groundbreaking study is the book that first brought the concept of "culture" to lay readers. In this fascinating work, Benedict compares the cultures of three peoples: the Kwakiutl of western Canada, the Zuni of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the Dobuans of Melanesia. Featuring an introduction by Franz Boas, a preface by Margaret Mead, and a foreword by Mary Catherine Bateson, Patterns of Culture shows the importance culture has on everyday life. -
血汗和麻将
这是一本描述客家人在海外的家庭和企业发展状况的书,作者欧爱玲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在印度加尔各答这个已颇具规模的华人社会的家园,客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加尔各答客家人为主体,聚焦于家庭、企业和种族角色,对客家华人在当地制革业中的优势地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纵向分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华人制革商的家庭和企业结构,并考察了加尔各答客家人向多伦多等世界其它地方的迁移。 -
欲望都市
本书从世纪交替之际一群“私人生活”美女作家在文化与传媒界引起的骚动谈起,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以长达五年的跨度追踪见证了她们在恋爱、婚姻、性伴侣选择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视角之上,本书借鉴性社会学家Plummer“后现代社会的亲密麻烦”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选择中对自我形象、两性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
公开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
我們從未現代過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 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出「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鉅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出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理解歷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啟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
本书以1960年克拉克洪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 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为基础整理而成,本书显示了他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 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最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第一讲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而第二讲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讲围绕希腊神话的戏剧、诗歌等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关系。 -
香港重庆大厦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
信号与噪音
主流媒介与电影理论建立在欧洲和美国的媒介技术运作方式之上。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布莱恩·拉金提供了尼日利亚媒介的历史和民族志,探寻了以尼日利亚而非哪个欧洲国家或美国为起点时,媒介理论所呈现出的样貌。拉金聚焦于北尼日利亚的穆斯林城市卡诺,记述了技术的物质特性及其代表的文化理想是如何注入尼日利亚都市的日常实践中的。 -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的首要目标是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本书吸取了一些人类学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学生展现了各种研究方式,如演化论、历史特殊论、传播学派、功能主义、法国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相结合的情况。这样兼容并蓄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的信念,即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谈到人类行为的重要属性。 -
丛林、性别与澳大利亚历史的重构
《丛林、性别与澳大利亚历史的重构》是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学者凯萨琳•谢菲近几年的重要论文集。前五篇论文研究的是澳大利亚的历史话语和小说话语。这些文章采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19世纪澳大利亚的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以及它们试图用来定义澳大利亚民族的方式。第六篇至第十一篇论文关注的是20世纪的事件,将视野由澳大利亚扩展到国际范围内,聚焦于全球化与女性主义媒体研究和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和朝鲜的“慰安妇”问题、奥运会中的女运动员问题等女性主义事件。 -
人文类型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ISBN:9787205072353,作者:(英)弗思 著,费孝通 译 -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20世纪的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时代向现代人类学的蜕变。自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并辅以简要介绍,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基本阅读的指南,从而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指南》遴选的58本西方人类学著作,均是对20世纪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创新产生过重要影响且为欧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了作品基本内容和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缘何学理进行探讨、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对作品的简要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通过对书目的选择、对人类学家的介绍,以及对人类学著作的评介,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
中间圈
《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的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中间圈》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主要是在尝试把“民间”成长为公民社会的现代历程与中国文化的世纪变迁并置起来展开论说。作者基于在湖北、河北、粤东北和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实地调查,书写社会中的文化,呈现活生生的“文化中国”,分析民间文化的复兴,讨论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的重构,诊断公民社会的发展。 -
绍兴堕民
《绍兴堕民》内容简介:堕民,曾广布于浙东地区的区域性贱民,主要靠为当地居民的时令节俗和人生礼仪提供趋吉避邪的服役为生。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融。绍兴是堕民历史最悠久、人口聚居最多、堕民特征最显明的地区。 堕民被学者列入清代四类贱民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巫”,宋代以后沦为一个边缘阶层。寄附特性最为典型,对百姓的特色服役成为特有产业和寄附特权。研究堕民的目的,除了尽快掌握这真正的最后机会,收集仅存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堕民外,便是透过堕民进一步了解传统中国的贱民社会。堕民是各种贱民中研究最薄弱的一种。作者花十年之力,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堕民的起源和形成、人口和社会结构、寄附特权、职业生活、习性、特殊信仰和习俗、地位、解放和消融等九个方面的课题。 -
理性与文化之间
《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通过对一起较为复杂的农村土地纠纷的描述与分析,概括出形式理性与文化理性冲突的主旨,并试图以之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方面的重要特征。所谓形式理性,既包括经济理性——个人在市场化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科层理性——政府在法律和政策的既定框架内对效率的追求。与之相对,文化理性则是基于地方社会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脉络的实质理性。《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的重点在于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脱文化式的形式理性看似强有力地支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但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实际证明:无论经济理性还是科层理性,都不断遭遇文化理性的挑战。 -
From Ritual to Theatre
How is social action related to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to theatr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such concepts as "work," "play, "liminal," and "flow"? In this highly influential book, Turner elaborates on ritual and theatre, persona and individual, role-playing and performing, taking examples from American, European, and African societies for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its symbols. -
乌鸦印第安人
《乌鸦印第安人》作为一本经典的民族志,从1935年首次出版以来,此书几经再版,最新的2004年的版本中附有由一位从事文学研究的乌鸦印第安人菲诺舍?鲍厄勒(Phenocia Bauelle)撰写的导言。显然,路威对于乌鸦印第安人生活的描述所引发的兴趣经久不衰,并且已经超出了人类学领域而引起了其他社会学科的关注,如社会学、历史学、美国历史、美国研究,直至时下乌鸦印第安人自己的文学反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