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贵州东部高地苗族的情感与婚姻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婚姻关系和婚俗是一个民族群体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文化特征的内容。本书作者虽然来自台湾,但长期在苗族同胞中生活,仔细观察了解揣摸苗族,尤其是苗族妇女的生活态度、婚姻态度。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苗族社会生活,乡村生活在最近几十年中间的变化,也可以了解他们传统的婚姻习俗的进步与变迁。 -
秋千架下
《秋千架下:一个泰国北部阿卡人村寨的民族志》描绘了泰国北部一个多族群、多宗教村寨中的阿卡人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无论是同一个节日的冷清与喧哗并置的表演,还是繁琐祭祀与生存策略导致的宗教博弈,或是从罂粟生计到咖啡经济的化蝶,抑或族群外部竞争与阿卡人内部裂变在选举中引发的合纵连横,都是在山民与国家相遇的场景中展开的幕幕活剧。 -
神灵世界的余韵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阐述了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分析了传统文明在与现代文明相遇的过程中,在形而上的解释世界的层面和形而下的联系世界的层面被现代科学和技术取代的过程;分析了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得失;讨论了传统文明融入现代社会的可能性;并对传统文明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通过对东巴神话的分析,对传统纳西族的宇宙论和独特的署自然观进行描述和建构,对其建立在传统形而上体系和传统技术之上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分析它们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变迁。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不失为难得的民族史、科学史、技术史方面研究人员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
东道主与游客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中译本)(修订版)》分为五大部分,各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题。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们在对旅游本质进行理论上的定义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不同旅游形式的出现。其中涉及了许多有关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如仪式、神圣和世俗、朝圣等。第二部分以分析个案为主,探讨了非西方社会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了这些地区的新生旅游业是如何以其“原始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吸引游客的。在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和探讨了欧洲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及如何开发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度假区等。文章中涉及了有关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传统、文化、文化真实性及文化商品化等。第四部分讨论了一个极有意义的主题,那就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旅游业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化人类学中关于“象征意义”的理论在这一部分里得到了具体运用,如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民族文化村的建立,等等。在作为《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中译本)(修订版)》结尾的第五部分,作者用人类学的观点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从理论上作了综述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旅游业理论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藏边人家
《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述》内容简介:这是美国民族学、人类学家阿吉兹撰写的一本民族学区域研究专著,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定日藏区的婚姻形态和家庭结构,也涉及到当地的历史、地理、1960年以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传统宗教生活。 -
永宁摩梭
The Yongning Moso: Sexual union, household organization,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a matrilineal duolocal society in southeast China,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中译本 -
飘泊中的永恒
人类学是一门寂寞的学问。全人类学家的田野却因其朴素生动而吸引着读者。它与人类的文明相关,又与田野村落相联,因而有着其独特的风格。《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为台湾东华大家考古人类学系教授乔健的一部人类学笔记。标题出自其对人类学的独特见解:人类学者虽在不断改变他们的研究题目,却也在始终不懈地寻求一种恒久的东西――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基本规律与结构――这种东西要比瑶族的远祖居地更为古老。本书原由台湾出版,深受读者喜爱,本版为大陆首版,全书由作者近二十篇人类学调查笔记组成。书中谈印第安文明,谈瑶族风俗,谈作者的人类学旅程,非常耐读。 -
田野的回声
《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田野的回声——一种别无选择的生存,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文化主题——一次纳西“祭天”仪式的叙事与引申,陕北龙眼沟的求雨仪式与音乐,音响的记忆——田野录音与民间音乐档案,森林的启示——鄂伦春、鄂温克民间音乐考察,今日摩梭人的音乐生活(永宁日记1991),苗岭踏歌行——黔东南、黔西北苗族音乐考察,南高洛三天——音乐人类学笔记之一等等。 -
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
《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是相思湖学术论丛之一。 以往研究传统工艺的著作以民俗和地方风物调查为多,做文献研究和工艺技术考察的也不少,然而运用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考察研究的却不多见。《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从独特的视角将传统技艺及其功能与社会文化、习俗观念、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是万辅彬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十年来深入田野、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科技人类学新著。 -
社会人类学方法
本书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最后一部遗著,虽然是文集而非专著,但全面地反映了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见解,是现代人类学的导论之作。 -
探險台灣
一八九六年的夏天,二十六歲的鳥居龍藏應東京帝國大學派遣,攜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隻身來到新歸日本版圖不到一年的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旅行。此後五年間接連四度來台調查,足跡遍布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等地。在原住民的協助下,他不但攀登玉山,更橫越中央山脈,深入台灣蠻荒地區,為台灣原住民留下一幀幀影像寫真及一篇篇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為楊南郡先生從鳥居龍藏眾多的論文、講稿、書信中,選擇與台灣最相關也最精采部分譯註成書。 -
邊緣人
『许烺光著作集』共10册,本书为『著作集』中第1册。许烺光院士病中两年以英文口述,由徐隆德博士纪录翻译,并由许夫人和两位女儿亲自整理,校订而成之回忆录。许院士一生走过中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国,东北出生,上海沪江大学读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云南地区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康乃尔与西北大学等校任教,并在印度与日本从事长期田野研究,由曾获得采访越战奖的徐隆德博士执笔,文笔流畅,记录了许先生的成长历程,学术经历,以及各国见闻,实属不可多得之佳作。 -
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内容主要包括:中文版序言、序、导论、第一章马克思的遗产、马克思的方法、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马克思的生态观、第二章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相互漠视”与批判、柴尔德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学说、战后对柴尔德的最初回应、第三章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规避:社会文化进化诸时代等等。 -
Cultivating Global Citizens
Current accounts of China’s global rise emphasiz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largely negl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hina’s people. Susan Greenhalgh, one of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o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places the governance of population squarely at the heart of China’s ascent. Focusing on the decade since 2000, and especially 2004–09, she argues that the vital politics of population has been central to the globalizing agenda of the reform state. By helping transform China’s rural masses into modern workers and citizens, by working to strengthen, techno-scientize, and legitimize the PRC regime, and by boos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the governance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critically important to the rise of global China. After decades of viewing population as a hindrance to modernization, China’s leaders are now equating it with human capital and redefining it as a positive factor in the nation’s transition to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encouraging “human development,” the regime is trying to induce people to become self-governing, self-enterprising persons who will advance their own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nation. From an object of coercive restriction by the state, population is being refigured as a field of self-cultivation by China’s people themselves. -
Just One Child
China's one-child rule is unassail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social policies of all time.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Susan Greenhalgh draws o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tics to explain how the leaders of a nation of one billion decided to limit all couples to one child.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period 1978-80, when China was just reentering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after decades of self-imposed isolation, Greenhalgh documents the extraordinary manner in which a handful of leading aerospace engineers hijacked the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y that treated people like missiles. Just One Child situates these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practice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s--the scientization and statisticalization of sociopolitical life--and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incisive account yet of the origin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
族群性与民族主义
本书为研究民族主义的名著,共有8章,包括“什么是族群性”、“族群性分类:我们和他们”、“文化不同的社会组织”、“族群认同和意识”、“历史中的族群性”、“民族主义”、“少数民族与国家”、“跨越族群”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