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幸福之源

    作者:(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幸福之源》中,德斯蒙德·莫里斯所要探讨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他用理性之手把握住难以捉摸的情感冲动,娴熟而缜密地剖析各种各样的幸福:从恋人们的欣喜,到美食家的饕餮,甚至包括吸毒者的迷醉,他都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展示其真实的本质。
  • 行为主义

    作者:[美]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

    《行为主义》内容简介: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并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且深刻的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行为主义》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事例,阐述了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情感、情绪、本能、思维、言语、习惯、人格等等。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 基因战争

    作者:[美]罗宾﹒贝克,[美] 伊丽莎白﹒奥拉

    《基因战争》从家庭生活的完整面貌,提出了大胆的、引人注目的主张,一举惊爆了核心家庭的内幕,揭示出了即使是最和睦的家庭也存在不为人知的冲突。虽令人不快,却深具说服力。 家庭是战场的最前沿。虽然我们的意识里都渴望平静的生活,但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却无法平静地处于争夺之中。为人父、为人母、教养与照顾,在这些深层的人类本能之下,存在着另一种更深奥的寂静——以牺牲他人来确保我们自己基因存续的意志。
  • 大母神-原型分析

    作者:埃利希.诺伊曼(德)

    本书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辨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
  •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者:[美国]奥利弗·萨克斯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一本故事集,一本另类的故事集,因为它讲述了七名患者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他们由于神经方面不同的病因,而遭受到的生活上的变故。 虽然中医与西医间很多方面不尽相同,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我肯定中国也有图雷特氏综合征患者,或者说也有一些自闭者,他们有时也具有那些奇异的“学者”才智——我就知道,在湖北省就有这么一位具有“天才的”音乐天智的男孩。中国肯定也有天生就失明的人,他们在成年后通过手术,亲历了被赋予一个先前难以想像的视觉世界的体验;一定也有一些想像力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患有某种癫痫,然而却认为此症对其天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定也有一些人丧失了许多记忆,因而,他们活在过去;另外还有一些人失去了色感,却在黑白世界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美。
  • 红色皇后

    作者:(英国)马特·里德利

    我以前从事动物学研究的时候,朋友常问我,怎么能够投入三年的时间,只专门研究一种鸟类?普通的松鸡难道还有那么多值得研究的吗?我的答案常令人觉得自负且刺耳:关于人性的研究虽有两千年历史,但所知仍然非常有限;人类除了稍微有点特殊,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哺乳类的一种;除非能够了解人性的演化过程,否则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有鉴于此,本书前三分之一专论演化。此外,有关人性的探讨,也仅在这些篇幅加以论述。演化的基础相当重要,但对于基因运作提不起兴趣的人,演化这个课题确实有点困难。但请千万不要因此气馁。我小时候所受的庭训是,一定要先吃完正餐才能享受巧克力蛋糕,甚至到了现在,当我享用巧克力蛋糕时,仍然常有(但也故意忽略)罪恶感。如有读者觉得本书中后半部较易了解,因而跳过前段,直接吃“巧克力蛋糕”,我也可以谅解。 本书充满独道的见解,但其中极少是我的发现。科学家忙于研究,无暇发表他们的新发现,科学作家则常需探究他们的心灵,代为公诸于世,因此常自觉是智力的剽窃者。如以单独的章节而论,写作比我更出色的大有人在,但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就全书而论,水准能够到达如此程度的人为数不多。我的角色即在综合各家的发现,呈献于读者面前。 目录: 自 序 第1章 人性 第2章 谜样的事物 第3章 寄生物的力量 第4章 期因的叛变和性别 第5章 孔雀的故事 第6章 多偶和男性 第7章 单偶和女性 第8章 心中有性 第9章 美人计 第10章 棋赛斗智 后 记 自我驯化的猿类 里德利务求解释清晰、笔锋流畅、陈述简单明了的事实,而非固守乏味的了“政治正确”教条。这是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 ——理查德·道金斯,著有《自私的基因》 性是什么?性何以牵涉生物学上两大未解之难题……,里德利详细解释了这个错综复杂又引人争议的课题,立论清晰精确,趣味盎然。 ——《经济学人》 本书精彩检视了性如何演化、性为什么产生演化的科学论战,以及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穷尽的演化纠葛……充分展现了创意与才智,令人赞叹不已。 ——《独立报》
  •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作者:达尔文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彩色插图版)》为英国达尔文著。1872年出版。该著是作者继《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之后,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的名著。它使心理学从19世纪研究意识,发展到20世纪初研究智慧起源,进而发展到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阶段,使西方心理学的思想主流进一步脱离哲学的束缚而成为生物科学,同时也使心理学走上生物学化的道路。
  • 人类沟通的起源

    作者:[美]迈克尔•托马塞洛

    本书是一本具有宏观视野的大作,把语言的演化与利他主义、互利共生等文化社会层面相联系,对生物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界而言,都是开创性的新见解。 本书先从动物的沟通开始,概述一般生物的声音沟通及灵长类的手势沟通,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以个体演化和群体演化,来探讨语言的发展与成形。 作者认为:当某个社群发展了具备请求功能的句法后,随着人类产生了不同的沟通需求,为了因应告知、分享这两种新的沟通功能,就会渐渐再发展出更复杂的句法来。作者不仅研究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观察儿童的语言学习,并论及家庭手语(home sign)如何像一般的口说语言,经历约定俗成的过程。作者根据实证发现,推论人类今日的语言沟通,始于手势沟通。
  •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 Draai

    荷兰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的诗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果如其然吗?我们童年时那个漫长而慵懒的夏日如今何处寻觅?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也像是浓缩了一般加速流逝竟浑然不觉,而当青春不再,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却似乎又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里,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Draaisma)探讨了自传性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的实质。他将精湛的学术知识、诗性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独特地融为一体,阐释了诸如似曾相识、濒死体验、傻子天才的记忆之术、脑损伤对记忆的影响等特异现象和问题。这本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的书解答了众多关于心理学自传性记忆方面的问题,相信它在带来教益和消遣的同时,也会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 本能2

    作者:(美)迈克尔·卡普兰//埃伦·卡普兰|译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或许忽视了我们的本能行为。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快感时,每个人的心底却难免涌动不安的情绪:我们貌似控制了这个世界,但各种暴力事件却层出不穷;我们渴望社会平等,但对权力的渴望却像催情剂那样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对金融市场上风光无限的人物顶礼膜拜,却没想到自己会被那些金融骗子灌得酩酊大醉。 现代人生活中的所有迷惑,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亚当•斯密给予我们信服的答案。因为人类并不是如传统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理性,我们的身子游荡在现代的花花世界,但我们的思维却残留着远古祖先的记忆碎片。 正因如此,现代人类烂漫爱情的光鲜外表下,其实隐藏的却是本能的内在需求——直到现在,女人诋毁情敌时还会骂她的个人作风:“什么,就是那个胖乎乎的贱人?”而男人则会攻击情敌的经济地位:“什么,就是那个窝囊废?”因为对于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生育能力,而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 这是一本包含了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知识的奇异作品,历史学家艾伦•开普兰和她的作家儿子米切尔•开普兰与读者们一起分享了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但不该一笑而过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不仅发生在你我身上,还曾在人类的远古祖先身上上演过,而这些不该遗忘的事,必将继续••••••
  •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作者:[美]凯博文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寻常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窗口,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个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历。这个窗口以一种不起眼的但却可能是特别的方式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不过,这本书还有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感和情感障碍。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 看人

    作者:[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

    《看人:肢体语言导读》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学术畅销书,甚至有“肢体语言圣经”之称。作者从新颖的角度对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科学分析,从而揭示人们日常举止行为中的深层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群氓之族

    作者:[美]哈罗德·伊罗生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来探讨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 你需要多少朋友

    作者:[美] 罗宾·邓巴

    为什么男人喜欢侃侃而谈,而女人喜欢说长道短?大家都喜欢高个子,难道他们真的具有遗传的优势吗?在微博上粉丝超过150个的人,为什么值得怀疑?人类学家邓巴教授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实验,揭示了人类遥远的过去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种种行为,这些新发现足以撼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
  • “自我”中国

    作者:[挪威] 贺美德、鲁纳

    当代中国社会从未停止变化,新近在诸多方面的激进变动更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个体的崛起,就是这样一种转型性的变革。 个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结构,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在公共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个体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个人幸福和个体自我的实现无疑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理解正在崛起的个体、及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社会,是否像西方社会一样,正在经历一种个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持续数年的实证合作研究,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社会范畴的事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发展不仅决定了私人领域、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也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就业,以及同样重要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也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这一中国式的个体化进程具有其独特性,它并非是对欧洲个体化路径的单纯复制。 因此,所有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基本构成——包括其两面性、偶然性和矛盾性等——的读者,都必须读一读此书。
  • 北江盆地

    作者:钟翀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 “恶所”民俗志

    作者:[日] 沖浦和光

  • 人类六万年

    作者:张振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多学科联合研究的结果最终揭开了生命的秘密: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组织,承载着所有的地球系统,所有的生命都是大约35亿年前的一个微生物的后裔。 人类基因的十几万年的奥德赛之旅,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有艰难的跋涉: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 6万年前,人类一波一波走出非洲。 4万年里,人类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人类六万年(彩图升级版)》以恢宏的视野、最新的数据和600多幅精美图片,讲述了最近25年来关于人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伟大的发现。讲述了基因技术在25年时间里,在艰苦卓绝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如何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如何让全世界一次又一次集体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因为我们终于发现,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所有的人类,都是亲戚。 但是,为什么我们取得如此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压力巨大?甚至觉得物质满足并未带来应有的幸福感觉? 为什么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旅程中的巨大包袱,带来越来越多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沮丧、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们是不可分割的远亲,也只有一个地球家园。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重新审视历史,审视走出非洲6万年以来的全部历史。 这是最新的DNA研究向全世界提出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系列大历史和深历史读物的第一部。 本书的内容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获得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作者:罗运兵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立足于猪骨遗存本身,运用动物考古学和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相关学科的手段和成果,侧重量化分析,对中国古代猪类遗存进行了多维视角的系统研究。家猪判断标准、中国猪类驯化、家猪饲养的早期发展和猪牲仪式性使用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资料翔实,新意迭出,全面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动物考古学中有关猪类综合研究的尝试与进展。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科技考古、畜牧史、经济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