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超社会体系

    作者:王铭铭

    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 被扭曲的櫻花

    作者:大貫惠美子

    殉難特攻隊員手札: 我知道特攻方式的犧牲毫無價值,所以在被指名為特攻隊員時,我的心裡一沉。長官叫我們寫遺書,說要展覽在教育參考館中。但是,遺書中不能寫出自己心裡的話,所以不管寫什麼都是騙人的。吐露真心的話反而是禁忌──信太正道 我不會逃避犧牲,也不是不願捨棄自己。但是我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喪失自己。這是我無法接受的。殉教或是犧牲,都位在自覺的頂端。如果犧牲只是自我喪失的最終極結果,那麼它有什麼意義呢?──林尹夫 在京都車站,還有下一站、下下一站,都有凱旋歸來的遺骨。 盒子的純白令人心痛。 再會了,在靖國神社前,再會吧…… 臨上戰場的時候,我應該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吧。──中尾武德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副鎮靜、冷淡的樣子。那只是表面。 就在現在,到現在才……我真正的,對過去感到慌亂不堪。 我掙扎地在最後一個月的生命中,挖掘出毫無掩飾的自己。 對我來說,好像我自己已經不存在了。──和田稔 市造先走一步,到天國去了。我能夠進入天國嗎?母親,請為我祈禱吧。如果不能夠和母親前去同一個地方,我一定會感到難以忍受。──林市造 誕生、凋零、重生、瘋狂與死亡 櫻花披上美麗的外衣 悄悄越過理智的防線,無人驚覺。 正因櫻花如此美麗,深受日本國民珍愛 軍國主義才得以利用它來召喚死亡 大貫惠美子是美國著名學府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教授,長期關注日本文化的歷史變遷,特別著眼於日常的、生活的、行動的象徵意義。這些研究一方面指向日本的神話、儀禮、世界觀,一方面涉及具有持續性、歷史性的概念結構──大貫惠美子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並不侷限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上,而是將它們放在長時段的文化脈絡下思考,這種研究方法和取徑充分展現於本書中。 在日常的、生活的象徵意義之延長線上,櫻花的美學價值,以及日本極權主義政權,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一書的主要課題。本書作為文化人類學研究,以具有千年歷史的日本傳統文化象徵─櫻花─為主題,論述櫻花豐富而多元的象徵意義歷經封建時代、明治維新、帝國擴張、太平洋戰爭等等時期不斷質變的過程,以及近代日本政府在這段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貫惠美子嘗試釐清櫻花之象徵意義的演變過程,考察極權政治如何藉由賦予象徵及美化象徵,讓國民接受統治政策。本書一方面探問政治的國族主義──「為天皇即國家而犧牲」的意識型態,如何滲透到國家「臣民」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則深入剖析神風特攻隊員──被普遍認知為執行、實踐這種意識型態的代表者,是否真心相信以天皇為中心的意識型態?答案如果是否定的,為何隊員們在「思想上」即便不支持,卻在「行動上」再生產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意識型態? 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大貫惠美子在本書中指出,並非只論及明治時代「由上而下」的思想灌輸,以及「由下而上」的抵抗或接受,而是拉出一條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將櫻花象徵意義的演變、天皇制國家的形成,以及特攻隊學徒兵的思想歷程,放在傳統與現代、對西洋文明之吸收與拒斥的錯綜複雜過程中反覆思辨。櫻花的象徵意義、天皇制意識型態、神風特攻隊,是貫穿全書的三個重要關鍵,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大貫惠美子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挖掘出大量神風特攻隊員的私人史料,包含日記、手札、書信等,以此建構出日本政府如何在二次大戰時期利用櫻花符碼影響國民意識,以及國民接收到這套宣傳符碼後的反應。
  • 回应革命与改革

    作者:韩敏

    李家楼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人类学学者韩敏选择这个村庄作为其田野工作地点,与其地理位置及成员有关。作者以李家楼的李氏宗族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国、毛泽东时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通过对近三百个人物的采访及口述,生动地记述了不同的性别、年龄、阶级成分、社会地位的人对革命和改革的政治动员所作出的回应。追踪并揭示了有六百年历史的李氏宗族的延续和复兴的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重新诠释了中国的宗族类型。书中也讨论了土地所有权、权力结构、婚姻和姻亲关系、礼物交换、基督教复兴等内容。通过真实又详尽的调查,作者得出的总的结论是:尽管社会经历了无数变迁,但在其结构中仍能看到延续性;农民并非总是被动的,仅仅服从于统治者;此外,人是拥有长久记忆的。不论从人类学研究还是从20 世纪中国社会史角度来看,本书都有重大价值。
  • 木材之流动

    作者:张应强

    在贵州省东南部的崇山峻岭间,一江清水静静流过,这就是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构成清水江流淌故事最精彩篇章的,可能是清代以来满江漂流的木材带出的喧嚣与繁华;零星的文献记载和至今仍在流传的一些故事中,展开的也正是一幅围绕木材之流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历史图景。本书试图撷取其中主要片断,大致勾勒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之流动过程。   清水江木材之流动,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流域不同人群在不同时空中演绎出的不同故事。作为一项区域史的研究,本书希望可以围绕这些故事的渐次展开。将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这一特定区域社会置于王朝,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把握,通过对以木材采运活动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历史基本过程的梳理和描述。探讨依赖和通过一个区域市场网络的发展,传统中国的国家力量与相应区域的地方社会发生了怎样的互动,从而对区域社会变迁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种关系复合一体的过程,进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历史性的解释。
  • 中国早期国家

    作者: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ISBN:9787213010545,作者:谢维扬著
  • 市民与妓女

    作者:洛蒂·范·德·珀尔

    《市民与妓女:近代初期阿姆斯特丹的不道德职业》采用文化人类学和法国年鉴派微观史学的方法,从下层社会的视角讲述了荷兰十七八世纪发生在黝黑小巷里收入微薄的性爱交易。阿姆斯特丹作为“娼都”,有大量海员出没,带来了娼妓业的繁盛和罪恶,从中世纪以来,至十七纪后成为一门职业,为洗衣妇、佣人、酒店老板、门房,以及音乐家提供就业机会。 作家深入梳理了大量的历史文档,巧妙地采用了五花八门的资料——几千个有关妓女的判案纪录、囚犯的供词、游记、海员的劳动歌谣以及绘画,对妓女、嫖客、卫道士、医生,还有法警和法官,都做了清晰而深刻的描绘,从中揭示出荷兰当时贫困妇女的悲惨处境和社会问题。
  •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作者:Thomas Mullaney

    China is a vast nation comprised of hundreds of distinct ethnic communities, each with its own language, history, and culture. Toda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recognizes just 56 ethnic nationalities, or minzu, as groups entitled to representation. This controversial new book recount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sweeping attempt to sort and categorize the nation's enormous population: the 1954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minzu shibie). Thomas S. Mullaney draws on recently declassified material and extensive oral histories to describe how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power less than a decade, launched this process in ethnically diverse Yunnan. Mullaney shows how the government drew on Republican-era scholarship for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piration as it developed a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minzu and how non-Party-member Chinese ethnologists produced a "scientific" survey that would become the basis for a policy on nationalities.
  • 《旧约》中的民俗

    作者:[英] 弗雷泽

    《旧约中的民俗》共27章,第4章“大洪水”已经很长,但由于其中没有提到中国重要的洪水传说,故译者特地从三卷本里编译了一段有关内容,作为“附录一”放在正文后面,以资参考。此外,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旧约中的民俗》和核对《圣经》,译者尝试加了一些注释。《旧约中的民俗》据英文本翻译,书中有些地名、国名和民族称呼等留有旧时痕迹,未便改动。译文、注释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作者:[英] 埃德蒙·R. 利奇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历战火困扰和资料散失之厄,而此书终成。全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中国称景颇)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它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价值。
  • 民国川边游踪之《西康札记》

    作者:任乃强

    此书为作者1929-1930年应川康边防指挥部之邀,以视察员身份对西康各县进行全面考察后撰写的视察情况报告,及作者游迹所至名胜古迹,民情俚俗之札记,并附12幅作者手绘实地勘测地图。
  • 古代世界的巫术

    作者:[瑞士] 弗里茨·格拉夫,Fritz G

    在古典时期,巫术活动无处不在,很多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曾被指控施行巫术,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却忽视了对于古代巫术的研究。《古代世界的巫术》在细致梳理前人对于古代巫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古希腊罗马的巫术活动,既对巫术、巫师等术语的源流进行了仔细考辨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深入浅出地呈现并分析了古人对于巫术所持的态度,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巫术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在古代世界中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 再造的祖先

    作者:馬健雄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並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從青海而來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 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獨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建立了一套中國民族史論述,確定了漢族的先進性及民族大團結的基調;拉祜族的知識精英依據這套論述,主動為族群塑造了一個符合國家需求的身份;而這種被再造的身份,在知識的多向流動中進入了拉祜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漸替代了族群真正的身份和歷史。 作者經過十五年連續的田野調查,結合全面的史料梳理,剝離出在邊疆政治格局變化與國家主體性建立的背景下,「拉祜族」被邊緣化和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挖掘「倮黑」在與漢人和官軍的對抗中興起、遷徙的歷史,作者試圖為這個族群找回原本的信仰和身份 。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們在瞭解了那些塵封在官修史書背後的人們、他們的歷史和命運之後,或許能夠呼出一聲歎息。直到今天,南柵佛房的廢墟仍然靜靜地躺在森林中,沒有人將它與仍舊生活在這裡的人民聯繫在一起。」 ——馬健雄
  • 他邦的文明

    作者:罗杨

    从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再出发 聚焦于吴哥王城中各种文明因素的关键点——阿加和僧侣 揭示柬埔寨人自我与他者的观念 ................... ※编辑推荐※ 前往柬埔寨这个“异文化”之地,探寻柬埔寨人如何汇集外来宗教力量创造吴哥文明。从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再出发,作者以细致的实地考察感受中国古人书写异域的智慧。呈现柬埔寨人穿越内与外、传统与现代、自我跟他者之间种种界线的强大力量。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作者2011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城的田野调查而写就的民族志。受古代中国描述“诸夷”的异域志书,尤其是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等以中国人的眼光和智慧认识与理解其他文明的著述之启发,本书聚焦于吴哥王城中将古今内外各种文明因素“并接”的关键人物——佛教僧侣和被称作“阿加”的仪式专家,通过他们在家庭、社区、王国的宗教与仪式中的关系,呈现出柬埔寨人如何将这两种宗教知识传统吸纳入自身社会并形成自身的“文明”。
  • 古代社会

    作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是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部书中,摩尔根以美国印第安人亲属制度、家庭生活为基础,进而拓展到整个人类早期的氏族制度与社会生活,会息摄影式地为我们展出了混沌初开时期人类的存在面貌,其中丰富翔实的案例,立体式地为读者再现了人类初民的政治组织,婚姻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的变化,廓清了人们对上古时代的蒙昧认识。
  • 绿色黄金

    作者:(英)艾瑞丝·麦克法兰,(英)艾伦·麦克

    这是一部伟大的茶叶历史,充满了有趣的事实和数据!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费孝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 阅读过去

    作者:伊恩·霍德,司格特·哈特森

    作为最经典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入门书,本书第三版已全面更新和改写,旨在回应考古学中不断涌现的理论讨论。伊恩·霍德和司格特·哈特森提出,考古学家必须重建过去的意义,而为了完成这一复杂而不确定的任务,他们必须接纳多种理论立场。虽然仍立足于诠释学、行为者和历史,作者们讨论了后结构主义、新进化理论的前沿进展,以及像想象学这样全新的分支。《阅读过去》第三版新增两章,展现出对当代考古学理论的权威而完美的分析。女权主义考古学、历史学方法与话语和符号理论的新材料的加入,使本书成为任何对过去感兴趣的学生或学者的最基本的读物。 “本书将强力引发考古学内一场必要的对话,不仅要考虑我们如何看待过去,也要考虑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在当今的角色。”
  •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作者:(英)阿兰·巴纳德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关尖自身历史的学,作者写了一本清晰而睿智的教科书,其纵览人类学学科重大争论的历史场景,追寻理论和思想流派的谱系,对评价这些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本书包括了人类学的先驱者、各种各样的进化论、传播论和文化区域理论、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行动中心理论、过程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对论的多种面目、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及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 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南非的猎人与牧民》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
  • 看不见的性别

    作者:J.M.阿多瓦西奥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 礼物的回归

    作者:[美]哈里·李伯森

    本书探讨欧洲学界对礼物的阐释历史,关注的时间范畴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传统的欧洲社会流行礼物互赠,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在19世纪社会理论的话语中消失了,不料到了20世纪,却成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现代人类学家在大洋洲、太平洋西北岸发现了礼物交换的现象,同时将这种观念带回欧洲社会;马塞尔·莫斯查阅了一些国家的古文献,融汇自己的见解,在1925年发表了《论礼物》。该书也是以下讨论的起点。《礼物的回归》阐释了欧洲思想史如何可能从全球语境中获取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