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苦涩的结合

    作者:里奥纳德·包乐史

    《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采用法国年鉴派微观史学的方法,讲述发生在十七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一个女人如何同觊觎自己财产的冒险家丈夫抗争的个案故事。在十七世纪的荷兰,很多远航到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投机者,往往采用娶一个富有寡妇的手法来迅速致富。《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主人公约翰·彼特,一个落魄律师,也奉行此道,娶了资产丰厚的女商人——科尼莉亚·凡·尼恩鲁德为妻,并且欲控制其财产,女主人公由此展开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抗争。 作者在这部复杂痛苦的婚姻悲剧中,穿插了大量有关十七世纪妇女地位的细节,旁征博引,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各种商 业政策。
  • 中国早期文明

    作者:李济

    《中国早期文明》收入李济先生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和研究的论著七种。这些论著,不仅记录了中国学者以考古学家的锄头第一次对地下中国史前文明的探寻,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学者以历史学家的学识对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深邃思考。
  • 人类婚姻史

    作者:韦斯特马克

  •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作者:[美]唐纳德·里奇

    就书名Doing Oral History而言,顾名思义,重点是围绕在“做”上,强调的是由实践操作来学习的理念。因此,作者对于口述历史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访谈时如何察方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科技?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磁带、光盘?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交代得无微不至,使本书成为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式的手册。 本书的特点是,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大量实际案例,轻松、简洁、准确地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工作者避开陷阱和错误。 本书最成功的是,读其者会体认到:人人都能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应做口述历史。
  • 帝俄时代生活史

    作者:【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

    《帝俄时代生活史(历史人类学研究1700-1917年上下)》一书的作者米罗诺夫在详细分析大量的人类学资料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价了220年间俄罗斯生活水平的变化,包括各地区生活水平的变化,还用农业生产、税款、赋役、收入、价格和工资、饮食和人口、农民和工人的预算以及国民收入方面的资料(使用有关方面公开的统计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 帝俄人民的福利状况是俄罗斯人民和政府在改善国家生活方面共同努力(从17世纪末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直至20世纪初尼古拉二世改革结束)的结果,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那么则意味着从17世纪末起由最高政权开始的,在200多年间以不间断的交替方式进行的改革,至少在经济方面是有成效的,满足了多数居民的迫切需求,不管这些改革是否受到这些居民的支持。反之,如果多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降低,那么对改革的评价就与上面截然相反。人民的福利状况是评价俄罗斯整体发展状况、执政上层政策的效率、所谓的自由和革命运动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重要论据。
  • Guns, Germs, and Steel

    作者:Jared Diamond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Guns, Germs, and Steel" is a brilliant work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peoples of certain continents succeeded in invading other continents and conquering or displacing their peoples. This edition includes a new chapter on Japan and all-new illustrations drawn from the television series. Until around 11,000 BC, all peoples were still Stone Age hunter/gatherers. At that point, a great divide occurred in the rates that human societies evolved. In Eurasia, parts of the Americas, and Africa, farming became the prevailing mode of existence when indigenous wild plants and animals were domesticated by prehistoric planters and herders. As Jared Diamond vividly reveals, the very people who gained a head start in producing food would collide with preliterate cultures, shaping the modern world through conquest, displacement, and genocide.The paths that lead from scattered centers of food to broad bands of settlement had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climate and geography. But how did differences in societies arise? Why weren't native Australians, Americans, or Africans the ones to colonize Europe? Diamond dismantles pernicious racial theories tracing societal differences to biological differences. He assembles convincing evidence linking germs to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 germs that Eurasians then spread in epidemic proportions in their voyages of discovery. In its sweep, "Guns, Germs and Steel" encompasses the rise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y, writing, government, and religion, provid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human history as intriguing as the histories of dinosaurs and glaciers.
  • 社会如何记忆

    作者: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属于个体官能,不过,有些思想家一致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东西,它叫做集体记亿或者社会记忆,于是,本书涉及的问题是:群体的记亿如何传播和保持? 作者在短短十多万字的篇幅中,为读者论证了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亿性知识,是在 (或多或少是仪式的) 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作者见解独到地关注于这类社会记忆中的体化实践而非刻写实践,这对研究社会、政治和人类学的学者来说,不无理论启迪。
  • 歷史大口吃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老天! 我本來是紫色的! ──紅蘿蔔,西元1584年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脈動,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戳刺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歷史中,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這本生動的作品,就是在告訴大家,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都是因農業而建立。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作者認為,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 無論古代或現代,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樣強大。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今日,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則讓我們和貿易、社會發展、環保、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各方推薦 「本書著重於食物史以及世界史的交會點……令人信服、資訊豐富,並且獨具洞見。」 ——《克科斯評論》(Kirkus Review) 「湯姆‧斯丹迪奇揭露了隱藏在拿破崙戰爭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背後的關鍵因素:食物分配。」 ——馬克‧諾布勞赫,《Booklist》雜誌 「在這本湯姆‧斯丹迪奇的新作裡,作者呈現了人類最重要的需求——飢餓——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值得推薦!」 ——凱瑟琳‧麥卡利斯特,南卡羅萊納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圖書館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食物如何改變社會、引發戰爭,以及助長人口爆炸。」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是一個非凡的好故事,一個太被忽略的歷史層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是你可以大口咬下的歷史。」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斯丹迪奇成功地向我們強調,食物長久以來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千年以前,農業的發明型塑了早期的社會結構。今日,它則將我們和貿易及環境相關的全球爭論連結在一起。」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相當高明的書:它展示了當你坐下用餐時,有多少政治、社會、經濟的因素參與其中。」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斯丹迪奇對於人類從狩獵-採集轉變為定居農業的描述,實在是總結和辯解寫作的傑作。」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研究完整、書寫流暢的一流作品。」 ——《Time Out》雜誌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在國家的命運背後那把『隱形的叉子』。」 ——《自然》雜誌(Nature) 「斯丹迪奇說了許多關於食物在歷史中的定位的故事,而且巧妙地將它們說得很有趣。」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書中的觀點清楚地展示了──食物是如何支持我們的存在。」 ——《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我們難以反駁斯丹迪奇視食物為人類發展根基的觀點。一本值得細讀的大作。」 ——《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斯丹迪奇寫的不是食物的歷史,而是透過食物寫歷史。他關心的不是食物如何改變,而是食物改變了什麼。」 ——《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 「引人入勝、思慮周全,並且十分發人深省。」 ——《人道主義者》雜誌(The Humanist) 「本書解釋了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飢餓如何形塑文明並促使科技進步。」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台大農藝系種子工作室郭華仁教授, 知名作家楊照、南方朔、吳音寧, 齊聲推薦!
  •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

    作者:[法]G.赛代斯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叙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止的东南亚历史,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是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论著,深受国际上东南亚历史学者的推崇。
  • 神堂记忆

    作者:景军

    本书在两个主题下对甘肃大川进行了精细的考察。第一个涉及人的受难,包括个人的遭遇和社区的挫败,第二个涉及对灾难的处理,以及在ZZ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中断之后的复苏。
  • 隐藏的祖先

    作者:连瑞枝

    这是一本以“土著观点”(native point of view)撰写而成的历史作品,作者透过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揭示“前中国帝制”时期边陲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景深。书中以丰富的地方性文献——包括图卷、雕刻、佛教经典、传说、墓志铭、家谱以及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从传说中的男女祖先、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构西南地区的历史.并以此勾勒出西南人群如何透过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建立了以多元社群为基础的社会。 本书立足边陲社会内在的视野,采用细致的历史书写,有助于我们跨越中国王权的既定概念来思考边陲社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
  • 古代神话与民族

    作者:丁山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论文集,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既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丁戊奇荒

    作者:郝平

    发生于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特大旱灾,波及地区广,持续时间久,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对中国历史上这次重大灾害进行细致的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不同层面的救济行为和举措,而且有助于揭示灾荒救治的传统与近代变迁的历史脉络。同时,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研究既重视第一手的史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又强调宏观的社会史视野,展示了地方官员、乡村民众、士绅文人、富户商人、西方传教士等社会角色在灾荒中的各种表现。
  • 骑马民族国家

    作者:江上波夫

  •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作者:王明珂

    作者围绕“历史心性”这一关键词,从与“核心典范”相对的“边缘异例”入手,深入探索发生在边缘的的不寻常现象,对断裂、失忆等异例作情景化的诠释。通过分析羌族、藏族等“异类”历史中的血缘、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重新考察流传于中原及其周边的 “弟兄祖先故事”,对炎黄子孙及相关英雄历史进行了反思性的研究。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的华夏边缘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羌在汉藏之间》等书讨论的延续与拓展。
  • 北欧海盗

    作者:戴尔·布朗 编

    在瑞典、丹麦和挪威各地,当地居民最初从事农耕,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的行家里手。公元800年左右,突然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摇身一变沦为海盗,在大不列颠群岛、西欧各地,甚至在今日土耳其境内大肆劫掠。但此后他们又再次安顿下来,在他们的故乡以及众多被他们征服的殖民地上,耕种土地,修建城镇……
  • 凯尔特人

    作者:戴尔・布朗

    在800多年的时间里,杰出的铁器时代民族——著名的凯尔特人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以及不列颠群岛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尽管有一片巨大的领土被他们的文化所包围,但凯尔特人从未形成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其人工制品也让人们注意到他们的艺术才能、先进的技术和富足的生活。
  • 与巫为邻

    作者:(英)布里吉斯

    该书对巫术进行了高度原创、非同寻常的分析。在书中,作者并非把视角拘泥于迫害巫师的机制上,而是对现代欧洲的早期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作者通过对大量巫师迫害纪录的研究,揭示了猎巫运动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巫师迫害是一种“治疗”,是在动荡和贫穷中生活的人们释放焦虑的方式。自从该书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中的典范作品。
  • 中国古代社会

    作者:许进雄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以象形、象意文字为中心,配以考古、人类、民俗、历史等学科,探索古人生活与思想的许多实况。全书以二十章焚灭讨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程序,以及食、衣、住、行、育、乐、生、死等与古人生活密切的种种事物,深入浅出而有系统地从远古介绍至汉代,或延续至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字绝大部分是象形、象意字,它们反映了创字时的风土人情与思想观念,提供了很多地下考古所不能反映的情况。
  • 皇帝和祖宗

    作者:科大卫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