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祖蔭下

    作者:许烺光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 风化成典

    作者:马丽华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主要内容:自从数万年前人类踏上青藏高原,一部高原拓殖史就此展开。历经新石器、金属时代,到有文字记载的吐蕃王朝时期以降,历史在这里波澜壮阔地进行着。从高原到内地,共同书写了古代中国大历史中的恢宏篇章。
  • Made in China

    作者:PUN Ngai,潘毅

    As China has emerged as an industrial powerhous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 new class of workers has developed: the dagongmei, or working girls. The dagongmei are women in their late teens and early twenties who move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centers to work in factories. Due to state laws dictating that those born in the countryside cannot permanently leave their villages and familial pressure for young women to marry by their late twenties, the dagongmei are transient labor. They undertake physically exhausting work in urban factories for an average of four or five years before returning home. The young women are not coerced to work in the factories; they know about the twelve-hour shifts and the hardships of industrial labor. Yet they are still eager to leave home. In "Made in China", Pun Ngai offers a compelling look at the lives of these women, workers caught between the competing demands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socialist state, and the patriarchal family. Ngai conducted ethnographic work at an electronics factory in souther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where foreign-owned factories are proliferating. For eight months she slept in the employee dormitories and worked on the shop floor alongside the women whose lives she chronicles. Ngai illuminates the worker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describing the lure of consumer desire and, especially, the minutiae of factory life. She looks at acts of resistance and transgression in the workplace, positing that the chronic pains - such as backaches and headaches - that many of the women experience are as indicative of resistance to oppressive working conditions as they are of defeat. Ngai suggests that a silent social revolution is underway in China and that these young migrant workers are its protagonists.
  • 法式裸露

    作者:讓.克羅德.布洛涅

    這是一部【法國身體美學流行史】──從洗澡、如廁、上床、穿著、就醫等生活上的裸露,到語言文字的露骨、繪畫雕塑的前衛表現,都與「身體美學」密不可分。 這是一部【西方裸經】──以身體裸露的尺度、創意、性感、慾望為經,以道德、廉恥、宗教干預與法律禁令為緯,全面解讀兩千年來歐洲裸露文化的內涵與脈絡。
  • 给莉莉的信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 神话简史

    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

    凡有人类的地方,必有神话。 神话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神话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也是我们曾经的信仰,神话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也意味着我们认知世界的努力;神话将我们与远祖和其他人彼此相连。神话还是我们了解宇宙的一块基石。阿姆斯特朗将我们带入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神话,一直绵延到近五百年间的西方大转折时期,并讨论了科学对神话的质疑。 在这项由全球重量级作家参与的“重述神话”大型图书工程中,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独树一帜,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雄辩的论证。他才华横溢而又深思熟虑地阐述了最广义的神话历史,并揭示出人类当今的困境——为何我们离弃了神话,且只在危难时刻才重新对神话投怀送抱?
  • 文化与符号权力

    作者:张意

    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也是在全球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本书从追溯和厘清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的内在线索——文化与符号权力的关系为要旨。书中的主要观点是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特征是我们理解自我与本我,小我与大我,个我和世界关系的必经之途。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它关系性地存在于象征性位置空间。全书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一部极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 礼物

    作者:[法] 马塞尔·莫斯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

    作者:卡洛斯 卡斯塔尼达

    只有以不变的热情去爱大地, 才能解脱悲伤 只有对生灵的热爱, 才能给予生命战士精神的自由 只有成为战士,人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生存,因为战士的艺术,是在平衡做人的恐惧与做人的奇妙 ——唐望 在寂静的山里,看清澈、缓动的流水不断地变幻波纹、旋转着落叶;林间弥漫着的薄雾在阳光里略含温湿,感染着鸟唱兽鸣……这时的我们能听懂这自然的语言吗?这个问题似乎有悖于现代的文明。然而,一些人正潜心于这方面的探索,向人们展示着倾听自然的新道路。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这本书,记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偶遇印地安巫师唐望后,在后者的引导下经历了十年的心灵秘境感知的过程。这位接受现代理性思维训练的学者,通过唐望这位另一个世界的精神导师的教诲,看到了另一条通向自然的道路,听到了大自然中万物的声音。 无独有偶,在欧美被视为“东方精神的象征性存在”的铃木大拙写了《通向禅学之路》,作为佛教的一部分,禅学已存在一千多年了。也许是某种巧合,也许是除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禅学也是寻找我们正在失去的世界。 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生活中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使用汽车飞机来挤压时空,使用电视节目代替人们之间的嬉戏娱乐,使用人工制品代替菜园的作物,使用图片电脑代替文字的阅读,使用电子通讯代替见面,等等。人们用自己的手为自己制造生活,而渐渐远离真实的大自然。 唐望和铃木大拙证实了同一个事实:“在言语性的思考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庞大、更深沉、更直接的知觉方式”,只不过二者通向自然的方式不同。前者通过感知神秘之风的压力、黎明树页的抖动等自然现象,阐明了“万物皆有灵”的生命意义;后者则是通过自我的觉悟,释放出人的潜能,超越言语,从自然中获得新的意识和知觉。其实,我们从大自然中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在更深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也逐渐疏远了她,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在受到她的惩罚。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是定格的、机械的和局部的,缺少大自然的灵性。但愿人们早早放下架子,去倾听大自然的呼声,与自然和平共处。
  • 千面英雄

    作者:[美] 约瑟夫·坎贝尔

    《千面英雄》系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对大量东、西方神话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个英雄的原型,这本书也因此而得名。“千面英雄”,意指神话中的英雄只有一个,那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神话中的英雄尽管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实际上乃是同一个英雄被不同的文化赋予千差万别的面貌而已。 作者在神话的研究中跨越了多种学科:宗教艺术、心理分析。考古研究等等,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过人的敏悟与创造性的思维。
  • Orientalism

    作者:Edward W. Said

    Said is best known for describing and critiquing "Orientalism"; what he perceived as a constellation of fals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the East. In Orientalism (1978), Said decried the "subtle and persistent Eurocentric prejudice against Arabo-Islamic peoples and their culture". [1] He argued that a long tradition of false and romanticized images of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in Western culture had served as an implicit justification for Europe's and America's colonial and imperial ambitions. Critiquing Said, Christopher Hitchens, who writes for Vanity Fair, wrote that he denied any possibility "that direct Western engagement in the region is legitimate" and that Said's analysis cast "every instance of European curiosity about the East [as] part of a grand design to exploit and remake what Westerners saw as a passive, rich, but ultimately contemptible 'Oriental' sphere". [2] The British historian Bernard Lewis is another important critic who took issue with Said's work. The two authors exchanged a famous polemic in the pages of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Orientalism. Lewis' article,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 was followed in the next issue by "Orientalism: an exchange".
  • 黑皮肤,白面具

    作者:[法国]弗朗兹·法农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 文明与野蛮

    作者:(美)路威

    内容提要: 作为一本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本书对人类文明文化史的描绘和阐述可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吕叔湘先生之称为“外行内行都能欣赏的科普读物”。它从人最日常的吃饭穿衣说到弹琴写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可谓上下古今,无一不谈,又无谈不妙。但本书带给人的不只是有趣而已,读者还能由此认识到“所谓文明人有时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有时候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搀杂了许多渣滓,要时时提高警惕。” 推荐: 《文明与野蛮》一书介绍,早期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吃蜜糖,使一种像刮胡子时涂胰子用的刷子一般的东西,我舐一口递给你,你舐一口递给他。瓢里头有一堆捣烂了的果子,谁要吃,捞起来咂两口,咂过仍旧往瓢里一扔。何必要问有没有别人的唾沫呢?东非洲的乌乾达的吃饭礼节在野蛮人里头算是顶考究的了。吃饭之前之后,全得洗手。但没有刀叉,一堆人围着一口大锅,用大拇指把食物捏一块下来,拈成一个小球往嘴里送。尤其是喝汤时,要求很严格,既不能把手指烫伤,还不能将汤水往四下里溅。最早的医学也很有趣,巴黎医学院博士论文的题目有:①空气是否较饮食更为必需;②清水是否较酒有益;③害相思病的女子应否放血;④每月醉酒一次是否有益;⑤女子貌美者是否多产;⑥女子是否较男子淫荡;⑦是否女子秉性愈淫者子息愈繁?据另一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一书记载,文学在意大利繁荣起来后,君主们去听诗歌朗诵会才不感到耻辱。但在德国,君主们更关心的是马和狗,而不是诗人和作家。因此,君主们不懂文学,他们死的时候也像自己的牲口一般,几乎没留下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
  • 人类的音乐

    作者:(美国)耶胡迪·梅纽因等著、冷杉译

    人类的音乐:插图本,ISBN:9787020047826,作者:(美)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美)柯蒂斯·戴维斯(Curtis W.Davis)著;冷杉译
  • 上海文艺学术文库(易中天 著)

    作者:易中天

    在这部艺术学著作中,易中天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确证”的一系列论述,并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或者说,为了体验确证感而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就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 身体语言

    作者:阿伦・皮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形容言语的威力,其实身体也会说话,同样可以赞美别人也可以伤害别人。通过读《身体语言》一书,你可以凭他人的身体姿势解读其思想,学会使用身体语言去交流,你会从中发现,生活里还有更多的乐趣。 本书作者阿伦·皮斯是国际权威的身体语言专家。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掌握了不用语言,而是用身体姿势进行思想交流的秘密。这使得本书成为了少有的全球经典畅销书之一。
  • 彝人首领

    作者:顾彼得

    《彝人首领》所描述的历史背景距今不到一个世纪,历史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凉山还非常封闭,是一个令外界望而生畏的区域,那时候谁要深入到凉山腹地,必须要找到势力强大的保护人方可成行。显然顾彼得当时决定进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是需要勇气的。他能顺利游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以游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这段经历,更是难能可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雄奇的康巴地区和神秘的大凉山,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载。
  • 论集体记忆

    作者:[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 人类动物园

    作者:[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

    《人类动物园》是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从动物学观点出发,对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行为作了考察。他认为,当今人类像监禁于动物园中的动物一样,被监禁于现代都市这个“动物园”里,由此产生了凶杀、自杀、吸毒、同性恋和滥交等一系列当今世界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