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
文化消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之一:訴說了我們是怎樣的人,或者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消費可以產生並保持特定的生活風格;在失落的時後,可以給我們安慰,也可以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徵;為我們的夢想提供素材,維繫社會差異和社會區分。對大多數人來說,消費就是文化的實踐。 本書以文化研究的後學科觀點來探討文化消費。提出一張文化消費的地圖,匯集各種相關的理論和研究,包括文學研究和哲學的接受理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媒體研究與社會學的媒體觀眾研究。 本書探討文化消費的歷史研究,簡述理論觀點,評論民俗誌的重要論著,綜覽近年來有關後現代主義、消費和認同的辯論。本書的最後一章,則以批判的角度,重新評估消費在文化研究持續不斷的發展中,所佔有的地位。 第一章 從歷史看消費 第二章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操弄 第三章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溝通 第四章 閱讀作為一種生產 第五章 文化消費:本文 第六章 日常生活脈絡中的文化消費 第七章 文化消費、後現代與認同 第八章 葛蘭西學派的文化研究、流行文化與文化消費 -
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在当代欧美文化研究和理论批评界,德里克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和理论建树的批评家,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当前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提出者和建构者,还表现在他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而活跃的解剖力。本书所收集的11篇论文,大都写于1991年至2000年,基本呈现了作者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提出一些论题,作者把其当作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和生产者;二是全球化问题,这是一个贯穿在本书中大多数论文中的主题,全球化作为一种范式也许是现代化在当代的一种替代物。另外,作者也讨论了本土和全球化的关系、“本土中的全球化”等问题;三是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激进的政见形式:后革命和后社会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思考电视
本书富于创见,引人入胜。它将美国人观看电视的习惯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进行调查。作者对电视的日常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融合文化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和有关媒体研究的独特方法论,探索了人们为其收视活动赋予意义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与政治因素对个体的收视活动及其生活的重要影响。本书明白晓畅,属于文化研究和电视研究的交叉领域,是文化研究,电视研究和传媒研究方向的教师与学生的必读之作。 -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自1986年出版以来。《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已成为欧美文化人类学乃至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和理论反思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施赖德(Schneider)说:“这是一本出色而非常重要的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还是一本全面体现了当代学术气氛的作品……” 本书牵涉到社会人文科学的普同论--相对论之争,对于中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范式和本土理论思考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也关注到社会科学的文本形态问题,对国内研究者很有帮助。此外,本书“实验民族志”和“文化批评”的概念也已引起国内学界重视。 -
香园
在阿拉伯,性文化由来已久,又深入人心。本书是古阿拉伯人的性学经典名著,约成书与公元16世纪。书中描述了各种性爱技巧,还穿插着多篇《一千零一夜》风格的颇具宿名色彩的故事,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着重讲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一种商品,上层建筑起着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代文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这些概念的概括。 -
Keywords
Now revised to include new words and updated essays, Keywords focuses o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demonstrating how the key words we use to understand our society take on new meanings and how these changes reflect the political bent and values of society. -
全球化与文化
全球化现在是人们的热门话题,但各种争论总是锁定在某些特定的学术话语之内。本书首次引入了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解全球化问题。本书首先分析了全球化进程和当代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而把这种分析同有关社会的现代性和文化的现代性的相关争论联系在了一起。本书的核心,是对全球现代性复杂的、模棱两可的活生生的体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汤姆林森认为,我们现在能够在文化体验和区域地方之间的联动中看到一种消解的普遍模式了。作者把这种体验的不均衡性质和第一与第三世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文化的杂交化的问题,以及在这种非领土扩张化进程中通讯与传媒技术的特殊作用等。《全球化与文化》最后讨论了世界主义的文化政治的问题。 -
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丛书拟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拟设置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又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又比、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栏目。每期悬置一个主题,邀请不同人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阐述常见中之不常见。我们长远的计划就是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专题研究,编辑相关的经典读物与文献索引,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和条件。这类主题包括“城市起源”、“移民与城市”、“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史”、“城市又化”、“城市政治”、“环境与城市”、“城币与乡村”等。 回顾与展望 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念:从伏尔泰到施宾格勒 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 都市史:回顾与展望 英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走向——兼评《剑桥英国城市史》 透视城市化 城市群体空间: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向 都市文化 街道的面孔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与民主政治述论 亚细亚羊圈的异兽:古代扬州城市文化 尴尬的自在——以《汪利穰卿笔记》为中心看近代沿海市民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 都市、群众与新文学的“运动”形式 都市文化与媒介——从符号与媒介的角度对都市文化的定位 民众史 大众文化:现代都市的文化主潮——兼论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都市软实力博弈之一 上海文化 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 “上海”与电影 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 近代上海民间公共卫生宣传 举办生大比赛对上海城市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一个都市记忆中的生态艺术 在明代城墙下 都市:生态设计的大“秀”场 评论 城市与社会变迁 文献与史料 海外都市文化杂志指南 -
麦当劳梦魇
批判:快餐文化掀起“理性的非理性化”潮流,不啻于消费文化鸦片! 警示:面对麦当劳化的吸引和诱惑,我们不应对其危害视而不见! 应对:抵制麦当劳化,创造一个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世界! 本书在美国甫一出版,即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社会的麦当劳化意指快餐店的规则逐渐主宰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乃至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 各种迹象表明,麦当劳化是个残酷坞的进程,扫荡着世界上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机构和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麦当劳只是席卷全球的合理化进程中的一个范例,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一表述比其他称谓——如“汉堡王化”、“星巴克化”、“7-11便利店化”等更有影响力。 麦当劳化取得成功的核心优势基于它的四个重要特征:为顾客、员工以及管理者提供了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通过剖析快餐文化如何渗透并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出生、成长并可能继续经历的真实世界。 麦当劳业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其触角不断在更宽层面、更深程度上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不但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甚至被移植入世界其他很多文化之中。 不仅仅是快餐业,在其他很多行业,克隆麦当劳的行为越来越多,世界很多国家都遭受了“麦当劳化”的美国企业入侵,甚至出现了那些美国企业的本土克隆版。与此同时,全球反对麦当劳快餐店以及麦当劳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加以讨论,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出生、成长并可能继续经历的真实世界。通过分析麦当劳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危害,深入剖析快餐文化如何渗透并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本书对这股“理性的非理性化”潮流予以批判,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大众人群,旨在向人们介绍身边发生的方方面面的社会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旨在向大众发出警告:面对麦当劳化的吸引和诱惑,我们不应对其危害视而不见! -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现代性这个概念始终是和美学或艺术实践紧密关联的,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层面,但是,其美学的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本书的研究方法颇类似于雷蒙德·威廉斯倡导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在彰显美学、现代性、社会理论三者相关性的前提下,氛出一些表征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诸如怀旧、合理化、艺术界、先锋派、艺术终结等,以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其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灾也是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进路,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推进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 现代性问题研究有不同的进路,本书循着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以文化现代性作为理解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并逐步聚焦于同审美和艺术相关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书突破了传统“经院美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返观审美和艺术问题,而不是仅仅对美学概念作逻辑层面的解析。将美学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对与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深度阐述,有效地显豁了当代社会文化复杂的美学图景和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因此,本书不单纯是美学领域的突破,也是当前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有益构成。 -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是人类学学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并讨论了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异性、流言蜚语、控制、亲属制度、阴性书写、家与无家、人权、深描、叙事、暴力。 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条目都配有相应的交叉参考说明以及详细的参考书目。本书讲述了以往和当前以及未来可预见的讨论,将人类学置身于一个宽广而变化的人文视野之中加以审视,并汲取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批评以及语言学等等。对于学习和教授人类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级好的参考书,亦可为有兴趣了解“人类学智慧”的人提供一个问题式的研究性路标。 -
雜嘜時代
罗贵祥在前言里问道:为什么是七十年代呢?因为那是香港本土文化开始正式变成主流的年代,是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年代,同时也是粤语片全面取代国语片的年代。似乎是从这时开始,香港的独特面貌才真正显露出来。如封面所示,所谓“杂唛”就是Hybridity,就是混杂。这种混杂的文化样貌在当时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来。本书收入的18篇论文从电影出发,焦点却落在了香港文化和香港社会上。其中,关于性别的几篇最有趣,洛枫写的是《从玉女到Tomboy——论萧芳芳的“ 林亚珍”形象》,文洁华写的是《奇女子狄娜——七十年代香港情色电影的个案研究》,透过对女性转换社会面具的分析,凸显出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
文化拉扯三:七情上面篇
一九九六年,梁款在《信報》「城市筆記」專欄的文字結集成書,《文化拉扯》正式面世。一年後,《文化再拉扯》接力登場。這兩本書內容破格、圖像鬼馬、文字風格獨特。它們將香港社會的瑣事與大事併湊、詩歌與腳毛兼收,為香港人在九七前半人半獸、害怕前瞻後顧的拉扯心情立此存照。書出版後,中學老師推介、大學教授點頭,文化界反應熱烈。 《文化拉扯三──七情上面篇》是這個系列最新、最充實的一次結集。書最早的一篇文章寫九七回歸,最近一篇寫七一遊行,在這六年間,香港社會、政治和人事如坐過山車──地產下滑、科網爆破、八佰伴收爐、問責制出爐、教育改革、政制堅持不改革、羅文遠走、哥哥高飛、數碼港之後又到米奇、禽流感去後再見沙士── 全部教人魂不附體、左右跌盪。 在《文化拉扯三》,梁款用文字紀錄了這些跌盪,解剖了背後的心情。劉莉莉按字繪圖、借題發揮,以她一貫劃公仔一定要到劃出腸的深情,原創了四十頁七彩插畫,將這段期間香港平民的七情六慾,全數放在面上。 《文化拉扯三》拉著你手、扯著你衫,一起品嚐後九七香港菠蘿油的熱氣和凍鴛鴦的冷傲、回望哥哥離世的陣痛、與及七一大遊行的歡愉。歡迎集體滴汗。 -
文化研究(第5辑)
《文化研究》走在当代中国学术的前沿,与西方当代人文学界直接对话。《文化研究》一方面把西方学界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进来,同时发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本学术刊物能做到这一点,它适应了时代潮流。 -
杂志封面女郎
从吉布逊女郎到轻佻女郎,从荡妇到新妇女,卡罗琳·凯奇通过研究杂志封面追溯了大众媒介中妇女形象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20世纪早期美国文化中社会性别刻板形象的起源。凯奇通过对主要美国杂志封面上不断演变的“故事”所进行的敏锐细致的分析,以一种引人思考、难以预料的方式揭示了1895到1930年间,影响广泛、持续变化的形象模式,正是通过这些模式,妇女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才得以“显现”。就研究大众文化及其与女性主义发展史的共生关系而言,本书是该领域的主要作品之一。 卡罗琳·凯奇的这部专门研究杂志封面女郎的原创性论著图文并茂,她试图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研究,向读者演示20世纪早期美国杂志出版文化中关于妇女的刻板形象的再现,这是跨学科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追溯美国大众媒介中(主要以妇女杂志为例)妇女形象的历史根源,检验今天被现为当代问题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s)问题,正如作者所言:“在整个20世纪,大众媒介如何描绘美国妇女——建立一套现在被视作自然的、视觉的妇女语汇——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去探求、理解媒介形象如何创造、改变并使某些特定的(即支配地位的)而非另类的(即非支配地位的)文化理想永垂不朽。这项研究中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和怎样,大众媒介中的女权主义被循环地宣布生存或消亡。” -
理解文化
《理解文化》是人类学理论方面的一项出色成果,同时它又是一本好书,适用于思考问题,也适用于教学、写作和阅读。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好书,离不开罗伯特·尤林带着挑剔的态度从一堆复杂纷呈的思绪中切中问题要害的出色能力,离不开他为了巩固人类学分析和与之相适应的哲学和认识基础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离不开他那清晰阐述问题的过人天赋,也离不开他热忱的心智、想象力,使这项艰巨的任务得以完成。该书的新版经过深思熟虑的修乞讨和更新以后,比第一版更为出色。 ——约翰·康纳罗夫 -
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集中了作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电视受众研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做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 在本书开篇,莫利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受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他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圳的专察:(1)阶级、性别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解读以及家庭内部的媒介使用行为的?(2)大众传媒是如何构建起“天下(全国)一家”的神话的?(3)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人种志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把后现代媒介体系中全球和本土的互动效应的? 在本书中,莫利把意识形态的概念置于“家庭传播”的语境内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而揭示了媒介在公共/私人领域内体验的“接合”和在时间、空间和群体上对社会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本书亦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创见。 -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收入了冯骥才近期和近些年来各种体载的对文化遗产及文化问题的讲演、论文、随笔、考察报告、杂文、言论等等,分为五编:论抢救与保护、论文化困境、论城市文明、论民间审美、论田野经验;洋洋数十万言。从分编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內容非常广博,系统地、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文化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全面的阐释,许多篇什是新作、近作、力作,并在社会上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文化自觉、文化工程、文化行动、全民文化生活、学术发展等方面引发了系列的变革、变化和转型,在当代文化界、学术界、思想界独具影响,独有魅力,独树一帜。事实上这部文集也回答了关心冯骥才文学创作的读者,关于他的写作重心转向的原因、意义和目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