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心灵的习性
《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主要内容:罗伯特•N.贝拉等著的《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是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社会的一般状况、深层结构和运动态势的书。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各层次、各领域、各种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的考察,通过对美国传统的渊源及其沿革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立体画面,从开国元勋的志向到里根政府的作为,从经济结构的演变到宗教含义的转化,从“原始的丰富”到文明的灾难,从苦恼之处到希望之光,无不述及,同时又以“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条主线贯穿之。 -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
文化研究方法论
如何“从事”文化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如何促进研究?研究中的障碍是什么?《文化研究方法论》将把文化研究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场所,并对其独特性和相关性加以阐明。《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撰稿者都是文化研究阵地的领军人物。 对于需要思考科研工作的人,尤其是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人而言,《文化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是,《文化研究方法论》是针对那些正在或者准备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生而、编的,它强调了认真思考研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并对其进行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又与那种只是只言片语地对研究方法进行概要式介绍的一般的方法论截然不同。总之,《文化研究方法论》内容翔实而又确切,在文化研究的科研领域,它不仅体现着学术的勇气,而且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 -
中国的疼痛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20世纪初期的部分中国精英与西方社会、西方国家有文化和价值认同上的联系,可是在血缘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分裂。 然而,正是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文化领袖,他们所提出的文化战略及其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时势与政治的促逼下,不断地被单一化并被推向极端,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同时,激烈的社会形态转换与不断革命则使中国基层社会及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 中国基层人群由此而承受的被撕裂的疼痛,并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 一部分精英人物率先体验到的精神分裂,外化为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分裂和社会分裂,中国社会因此而遭遇着广泛的撕裂与疼痛。 当今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和价值认同危机,就是这种疼痛的升级版。 摩罗所著的《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深切感受着民族之疼痛的中国人不能不读的一本书!认真思考着民族之未来的中国人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
中國宅宅的憂鬱
我超討厭日本,但超愛御宅文化! 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態!?且看中國宅宅的”小日本”情結! 因父母工作的緣故,我來到北京,從中學到大學,上的都是中國人就讀的當地學校。由於,「日本人的小孩」在中國會被欺負,所以我的中學生活很不好過,以致於忽略了,90年代後半,日本的動漫畫、電玩,在中國變得十分興盛。當時,關於日本御宅主題的資訊十分有限。一般高中生的情報來源,只有香港或台灣翻譯雜誌的盜版刊物。對他們來說,我這種大量持有日本御宅主題相關資料的人,是很難得的。 日本與中國,都一樣使用漢字,也互有文化影響。因此,和看似毫無相關的外國相比,卻又習慣彼此「覺得知道、理解」。但畢竟對方是外國,文化也不同,基本上有差異,所以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因交通、消息傳達方法的發展及交流活動,比起以前,中國和日本的距離變得更近。現在,不是要從共同點開始以「覺得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並讓對方理解」的想法相處,而是該以「不知道」、「無法理解」為前提,再尋找可以「傳達」的方法,才比較實際。而我在與「不知道」、「無法理解」的中國人相處時,覺得御宅梗是比較容易傳達的。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本書在理解中國方面是否能派上用場,但如果能成為日本讀者和中國交流的話題,我就很高興了。 -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细腻,可读性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在现代性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深入思考了电子书写、博客写作、文学阅读、书信短信、红色经典、百家讲坛等问题。把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置于近三十年的时间维度上,考察其演变轨迹、分析其前因后果、思考其利弊得失,让《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呈现出一种历史眼光,而对一些媒介现象、事件、征候、个案的探究,又让《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呈现出一种微观研究的魅力。 -
不能承受之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及其体型的独特研究之作,首版于1993年,被评为《纽约时报》本年度最杰出图书,亚马逊网站五星级图书,获普利策奖。本书立足于大量的知识背景,从文化批评视角,围绕女性体重、减肥、练习、新闻形象、电影、广告、厌食和易饿症等,揭示了显示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现象。此书集知识性、实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阅读此书,人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女性杂志总是把美食说成是“有罪的”,为什么有一种饼被叫做“被巧克力杀死”。此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女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的文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值得我们深思。《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论此书:“此书将妇女对肥胖的恐惧与妇女力量的恐惧联系起来,这表明:对于女性来说,变得瘦弱意味着机会的增加”。 目录: 致谢/ 1 前言——阅读鲍尔多/ 1 在形象的帝国中:十周年纪念版序言——致凯茜/ 1 导论——女性主义、西方文化和身体/ 1 第一部分身体的话语和概念 这是谁的身体?——女性主义、医学和饮食失调的概念化/ 53 母亲是人吗?/ 81——生育权和主体性的政治/81 作为意识形态的饥饿/ 113 第二部分苗条的身体和其他文化形式 神经性厌食症/ 159——作为文化具体化表现的精神病理学 身体与女性特质的再造/ 190解读苗条的身体/ 213 第三部分后现代身体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性属怀疑论/ 245“物质女孩”——消除后现代文化/ 279后现代主体、后现代身体、后现代抗拒/ 312注释/ 339 译后记/ 399 -
觀看的實踐
每一天,我們都在「觀看」的實踐中解讀這個世界。 「看」(to see)是觀察和認識周遭世 界的一個過程。 「觀看」(to look)則是主動去為這個世界製造意義。 「看」(seeing)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的某種隨性作為。 「觀看」(looking)則是一種更有目的性與方向性的活動。 「觀看」可以是容易或困難的,有趣或不悅的,無害或危險的。 「觀看」同時存在著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層次。 我們參與「觀看」的實踐是為了溝通、影響或被影響。 這本無所不包又緊密貼合的視覺文化導論,探討了我們使用影像和理解影像的所有方法。本書檢視繪畫、照片、電影、電視和各種新媒體,涵蓋的領域包括藝術、廣告、新聞、科學及法律。作者介紹了近幾十年來與視覺分析有關的各種研究取向,以清晰易懂、高度可讀的文字,帶領讀者一一破解視覺文化的重要理論。 設計IBM logo的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曾說道:教學生設計的最大原則就是,解釋每一個名詞,老師都習慣假設學生知道,但其實學生都不知道。本書難得的一大特色便是,以平易的方式,在內文中從頭說明每一個看來難解的名詞和哲學概念。 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跨領域書籍,收錄了一百多張圖片,希望成為所有對影像有興趣者的綜合導論,以及媒體暨電影研究、藝術史、攝影和傳播等學科的最佳參考書籍。 意義並不存在於影像內部,意義是在觀看者消費影像、流通影像的那一刻生產出來的。 -
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
本書的核心關懷集中於:在面對當前中國大陸流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具備在群眾間迅速傳播、強烈感染力的特質,成為民眾日常娛樂消費重心的情況下,中國官方是運用何種方式,持續對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女性雜誌、舞劇等流行文化施展政治性的運用,從而在其文本中賦予黨國意識?這些蘊藏黨國意識的流行文化文本,是否呼應著中國國內外政治環境的變化,呈現出特定型態的意義?同時,中國官方是否藉由流行文化作為其收編群眾的新的統治技術,遂行過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路線? -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当代传媒文化景观,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注重经验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考察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传媒文化的诸多现象及其变化,涉及《百家讲坛》、《超级女声》、《春节联欢晚会》、体育节目、博客、视频、报纸新闻、时尚杂志、先锋艺术、当代电影和消费怀旧等,引入相关理论,进而描绘出中国传媒文化的基本问题,揭示出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现实。 -
The Uses of Literacy
When a society becomes more affluent, does it lose other values? Are the skills that education and literacy gave millions wasted on consuming pop culture? Do the media coerce us into a world of the superficial and the material - or can they be a force for good? When Richard Hoggart asked these questions in his 1957 book "The Uses of Literacy", Britain was undergoing huge social change, yet his landmark work has lost none of its pertinence and power today. Hoggart gives a fascinating insight into the close-knit values of Northern England's vanishing working-class communities, and weaves this together with his views on the arrival of a new, homogenous 'mass' US-influenced culture. His headline-grabbing bestseller opened up a whole new area of cultural study and remains essential reading, both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as a commentary on class, poverty and the media. -
艺术的终结
20世纪艺术因为越来越古怪的形式和理念使此前几千年的美学和艺术传统被颠覆,以至于如今在艺术领域内外普遍产生了一种困惑:“什么才是艺术?”或者是相反的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还能不是艺术?” 本书作者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质,它与审美相分离的原因,现代艺术的大师杜尚等的创作所带来的艺术转向,以及现代艺术彻底消融到商业娱乐和招贴生产体系中去的现状。书中认为,要反制“后艺术”的空洞与沉滞,有赖于艺术家回省前贤大师,以启迪美学与人性的未来。 -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替任何想从事文化经验研究的学子们,提供了方法论上非常实用的指引。它涵盖了三项主旨:指出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文化研究的影响、提供研究技巧及撰写论文的方法、呈现评价论文价值的关键因素及标准。 作者援引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以及电影研究等多元领域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化、权力与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组研究实践。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奠基于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传统,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背景知识开展,探讨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经验,以及如何将“经验”这个工具运用到研究里。为来要阐释某些特定的方法与研究路径,《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涵盖来许多研究,同时也包括作者自己的研究在内,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进阶书籍。 -
迷文化 Fan Cultures
「迷」是媒介消費研究中,最廣受關注的研究客體。本書是台灣首度對迷與迷理論展開細緻而精闢探討的譯本。為了強調迷文化的矛盾性,本書作者摘要整理了各種用來理解「迷」概念的文化理論,並挑戰甚至推翻了這些既定的知識典範。作者針對許多特定團體,例如:貓王迷、〈X檔案〉迷以及〈星艦奇航〉迷,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並且勾勒出許多關於新媒介發展所創造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新文化現象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 -
社会分层
本书为各篇独立文章汇编,体例原本不尽相同,英文本中沿袭原文而未作统一,这也体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中,另外,限于篇幅,辑录文章时作了必要的处理,格伦斯基在英文本前言中有所交待,译成中文时,为保持学术文章完整性,除对个别观点进行了删节外,基本保留原有内容,对原书中一些观点偏颇处,请读者本着批判吸收的态度甄别借鉴。 本书收录均为著名学者关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性文章,具体问题情境不同,希望它能够对中国的社会学家有所启发,以发展更切合国情的社会学方法和理论。从经典的基础的教材做起,而渐渐创造社会学教学研究的新局面,这是编选这套社会学教材经典译丛的初衷和夙愿。 本书既收录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经典理论家的文章,也囊括贝尔、吉登斯、希尔斯等现代名家的作品,是社会分层理论的权威汇编,也是国外高校深受欢迎的社会分层教材。 本书吸收最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成果,从经济、族群、性别等角度探讨社会分层的成因、特征、应对和未来,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完整图谱,对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文化社会学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黛安娜·克兰所主编的一本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论文集。该文集广泛涉猎了文化社会学的诸多领域,清晰展现了文化社会学在民族、历史、政治、组织、物质、科学、艺术、以及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变化,可谓是了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脉络、研究领域和理论思路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该书同时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社会学对社会学的学科属性的挑战,为我们显示了文化社会学在当代西方社会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以至于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文化社会学的潮流。 -
认同的空间
我们正经历一个旧的同一体——国家、文化、特性——消融的时代。《认同的空间》一书研究了在后现代地理条件下运用有线和卫星通信的传播环境里,人们是怎样重新塑造集体文化认同的。作者审视了欧洲与其最主要的他者们——美国、伊斯兰世界、东方——之间的关系这个当代政治主题,来探讨目前的认同问题。他们表明,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欧洲自己的认同都是相对于上述他者来界定的。《认同的空间》一书对当代文化同一体复杂而矛盾的本质的阐述颇具启发性。 -
媒介的转型
当代传媒模式的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重要的变革之一。这本重要新著试图去解析与公共文化和现代特征有关的一系列媒体化过程的涵义。在本书中,作者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展现给读者,将现代传播的本质与它对公共道德和伦理生活产生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更有意义的是,作者指出,像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社团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等五花八门的观点都已经不足以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本书试图将传媒和更具理论性的话题设置于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的框架中,增加我们对传媒与当代文化变革的关系的共识,这些变革包括全球化、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不断变化的本质以及新的社会运动的冲击。更具体地说,本书通过对“新媒体秩序”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的讨论,为当前传媒全球化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批判的视角。 -
空间就是权力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為了保護青少年,就該實施青少年宵禁?我們要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中學習成長?馬路的設計為汽車族而服務,行人理應辛苦的上天橋下地下道?同志的愛情理應隱身於公共舞台之後?家園的意義…許多既久成俗的空間規則,其實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回到個人身體與環境的實踐,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與改造空間,在我們認識空間的同時應該嘗試去改善空間,讓空間更適合我們的行動與想像。從周圍的環境做起,改善家庭中的個人空間、消除都市中黑暗危險的死角、創造社區中鄰居聚集相互學習的空間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俗民建築師。改變每日生活空間的行動本身,就是賦予自己界定自我的機會,形塑我們的空間就是在形塑我們的未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