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
青年文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社会中的时尚潮流或社会问题,可无论是作为年轻人的文化还是与年轻人相关的文化,青年文化都不是今天才有的。对青年文化作社会学的探讨,可以算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研究,但却是诱人的挑战。 -
碰巧的杰作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或是无名艺术实践者,他们都对艺术深情而专注,艺术也为他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作者通过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细致入微的感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从中得到的体验。艺术是一段旅程,能为每一个人开启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 -
圣经世界的婚姻与家庭
当代人讨论婚姻与家庭时所运用的许多资料都涉及相关习俗的历史。然而,对于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构成,尤其是圣经时代的社会伦理构成,我们真正了解了什么呢? 本书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动态轮廓,6位专家在其各自领域分别考察了古代以色列与中东地区、希腊罗马社会、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以及《新约》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其成果勾画出一幅博闻广识、富含证据的图谱、并对一批概念和习俗的异同做出辨析,包括结婚、离婚、性伦理、性别角色、孩子、禁欲、堕胎、避孕和家族生活,它们在古代以色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中流行,并发生过种种影响。 -
哈哈镜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
传媒的幻象
本书从时尚报刊、广告等文化现象入手,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及其在新闻报刊、广告等传媒领域的表现。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化、知识界论争的阅读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对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理解,指出消费意识形态已经取代传统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构成主导力量;同时又将时尚报刊、各种广告、媒体事件的文本阅读作为个案,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传媒是怎样介入到当下生活,以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如何重要的作用。 -
文化研究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是《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之一的《文化研究关键词》分册。编者注意到,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语境恰恰是呈现出关键词差异变化的背景所在。就对词语复杂含义的把握而言,一个人的理解或一个人的用法总难免有局限性,超越这种局限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学者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中加以探寻,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正是本着这种想法,编者编撰了这样一套风格体例独特的关键词系列丛书。 -
斯道雷
本书收录的是最能体现著名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学术思想的十三篇论文,代表了斯道雷自1980年代以来在文化研究理论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成就,尤其是他对葛西兰霸权理论的独到见解。 全书分三个主题:霸权、大众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了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理论资源、未来命运等面向,全面而新颖地回答了文化研究是一门学科吗,精英主义者马修·阿诺德是有机知识分子吗,为什么雷蒙德·威廉姆斯会从文化主义者变为新霸权主义者,美国西部摇滚是在抵制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已经融合于其中,歌剧的高雅文化地位是既定的还是被建构出来的,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全球化与美国化之间有何关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或者说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答思路。 -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主要内容:今天依然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但理论家在关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文化内在机制中的积极因素?当人习惯于居高临下数落大众文化,假如有一天大众文化自己开口说话,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大众文化理论》基于这一立场,介绍、评述了西方大众文化的来龙去脉、它在当代中国接受模式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以阐明大众文化在从反面走向正面的历史过程中,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 -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全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化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历史轨迹。 -
透过电视了解城市
虚构的电视剧集如何能够反映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身份认同?它们能反映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城市与城市文化吗? 《透过电视了解城市:电视剧里的城市特性》由英国学者彼得·比林汉姆精选了在英国热映的五部电视剧集(包括《同志亦凡人》、《情理法的春天》等也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作品),对它们的结构、剧情、人物性格、台词以及这些具有意识形态代表性内容的城市背景作了细致分析。 《透过电视了解城市:电视剧里的城市特性》这份案例研究集中反映了英美大城市文化与亚文化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表现,能让我们通过观察英国电视剧制作者的努力,来发现英美城市对于全球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 -
中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日本的名人和放屁有缘。与柳田国男并称为“日本民俗学两大泰斗”的天才南方熊楠,少年时曾为研究屁的颜色而在澡堂里进行过实验。但最终只留下了“根据食物的不同,屁可以有5种颜色的假说”后,就中断了研究。 日本女人对性和婚外恋持有十分宽容的态度,与之相比,韩国女人仍然很重视“贞操”,她们认为如果自己献身于男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正是与儒教的女性贞操观念相关联的女性弱者心理的表露。 当外貌上有难以掩饰的缺陷时,韩国女人会立即去做整形手术。长得不漂亮的女人为了漂亮,漂亮的女人为了容貌更有个性,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脸托付给整形外科医生。 ……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
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
本书旨在考察印象派绘画与巴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联,集中缕析了印象派艺术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即多被描绘为出入时装店、剧场、歌剧院、咖啡厅、超市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及销售者。这一观察改变了既往我们对印象派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认识,即女性经历了从遭遇现代性的排斥到融入公共空间,从男性目光的专享到进入公众视线的这一过程。作者露丝.E.爱斯金力图指出印象派绘画热衷于描绘女性扮演的主动角色,其角色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展示者。进而作者还探寻了巴黎女性、法国时装与民族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计划”,以独特方式观察了19世纪巴黎城市的景观变迁,以意象的方式寓意了资本主义的盛衰史;后印象派画家凡高,他执著艺术、渴望生活,感动了亿万读者。那么此书,则以独特视角、综合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对19世纪印象派绘画中时尚女性形象和巴黎消费文化等趣味性内容的探索与描绘…… 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既延续了传统艺术的风格,又开启了现代艺术视觉经验的先声。此书通过消费文化这面“透镜”审视了记载于册的印象派画作的各类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阐释,分析了消费文化、前卫艺术实践以及印象派画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相互影响。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与宏观的知识视野,使本书融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在今日都市生活日益精致趋优的背景下,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印象派绘画带着巴黎永不褪色的时尚气息,再次激起读者共鸣。 -
消失的現代性
餐桌上擺了一罐九百多元的高檔椰子油,冰冷的標籤說,原產地菲律賓,進口地卻是德國,也許它沒說的還有: 罐子是保加利亞做的,標籤是台灣印的等等。全球化現象濃縮成一罐椰子油,出現在眼前,背後的故事卻仍然隱蔽著。真實與虛擬就這樣混種起來……。商品如此,文化更肆無忌憚地跨界了。 《消失的現代性》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實的社會力量:想像不但為身分認同提供了新的資源,也為民族—國家(某些人認為其時代行將終結)的替代方案創造了新的動能。阿帕度萊審視了當今全球化時代——其特色是大眾遷移與電子媒介的孿生力量——還為大眾消費模式、多元文化主義論爭與族群暴力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他也思索影像——生活風格的、大眾文化的或自我代表的——如何透過媒體而流通國際,且經常以(在影像原作者眼中)驚奇和有創意的方式為人所挪用。 -
路邊政治經濟學新編
香港城市發展的問題近年出現了所謂“空間轉向”(Spatial turn) 。人們圍繞著公共空間、文物建築、社區保存和行人專用區等的價值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然而在十多年前,馬國明已把更為貼近尋常的路邊視為書寫城市的重要窗口,並發掘出另一套更屬於普羅大眾的路邊政治經濟學。今天更在街頭找出本土文化的生母。如何能夠從路邊出發重新檢視香港?路邊不是代表混亂嗎?有沒有一種關於路邊的理想? 這又如何衝撞了特區政府的城市藍圖呢? -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面向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关注大众文化研究的读者,是一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史教材。教材围绕批评理论、媒介文化、文本阐释和社会机制等四个专题展开,以时间为线索,全面介绍了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的西方各种大众文化理论。本教材突出介绍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影响巨大的理论观点,并吸收最新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近百年来西方大众文化基础理论和各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历史状况。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大众文化实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结合中国当前文化现象学习大众文化理论,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 -
小地方,大论题
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仁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这虽然在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常识并已经落实在教育与科研的体制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观念,更不要说相应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呼吁中。指出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事实也许是不够的,我们还可能需要很专业的证明。不过,我们在此只能略做申论。 -
诸神的起源(第一卷)
《诸神的起源(第1卷):华夏上古日神与母神崇拜》的目的是,以研究中国上古太阳神崇拜的问题为主纲,初步地,但也力求系统地探求和追溯中国原始神话、宗教以及一些基本哲学观念的起源。 -
商业文化礼赞
no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