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阶梯与狂热

    作者:【英】马丁·莱瑟姆(Martin Latham)

    这是一本献给爱书人、买书人、藏书人的书。这本书是为了每一个生活在某个阶段发现当地图书馆拥有无限的故事和情感宇宙的钥匙的人而写,也是为了每一个进入书店时仍能感到同样兴奋的人而写。

    作者是一个有35年经验的书商,他凭借对图书广博的知识,诚挚的热爱,将自己对书籍、书店、图书馆、作家等的认知网络全部集结在这本书中,将人类与书相关的事实、片段、回忆和蜿蜒曲折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全景展现了一个爱书人对图书的解读和理解,是历史、哲学和轶事的完美结合。

    该书将书籍的故事娓娓道来,“安慰书”一章中对书籍幽微却坚定的感受;“廉价书籍”章中对通俗读物的平反;“图书馆”一章中对图书分类历史的介绍让人惊叹原来如此;“旁注”一章中对旁注的调侃、旁注消失的遗憾甚至用了诗意的语言来表达:猴子安静了下来,蜗牛放下了它们的长矛。一个水花过后,美人鱼也不见了。“塞纳河的书商”与“纽约的书店“介绍了巴黎和纽约的文化地标;”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一章,结合新文化史大家罗伯特·达恩顿的研究,将法国大革命前,由图书出版带来的思想启蒙的过程梳理的清晰可见……每章都以溪流入海,最后汇集成一本如此广阔又澎湃的书。

  • 故国之妖

    作者:盛文强

    接续古老而又隐秘的叙事传统,再现蹭蹬婆娑的千面人生

    且愿妖怪们的命运,能少些蹭蹬,多些绚丽,正如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期许

    四十五篇讲述妖怪始末转折的奇谭,百幅珍稀彩插,四色纯质纸精美呈现

    ——————————

    《故国之妖》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说逸事的集子,书写中国古代妖怪,涉及妖怪的名目及习性,又有图像作为佐证。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他的写作令遥远的奇异的古代世界,与我们今日的生活有了勾连,也有了对照,是我们认识传统,定义传统的一个新方式。也是写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

    于我而言,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在若即若离之间,妖怪实现了自身的意义。——盛文强

  • 古籍书名考(精装)

    作者:黄威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探讨中国古籍书名的题写与命名问题。上编“书名题写研究”共五章,分别讨论了简帛、卷轴、册页时期书名的题写特征,以及“大题在下”、“一卷两题”、包首题符号等书名题写的特殊现象。下编“书名命名研究”共四章,考察了书名的命名、含义与指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古书书名的时代特征与类别属性,并探讨了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合称书名、缩略书名等书名命名的特殊现象。

  • 汉字论

    作者:[日]子安宣邦

    在日本,给日文中的汉字贴上异质性的标签,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看法,但这样的汉字观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究其源头,本居宣长《〈古事记〉传》中将汉字视为借来之物的观念,对后世日本的汉字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本书中,子安宣邦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知识考古学式的分析工作,回顾了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思想史中“汉字问题”的来龙去脉,选取了本居宣长、山田孝雄、太宰春台、龟井孝、武内义雄、井上哲次郎、时枝诚记等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重现了汉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来标签的文化史过程。

    作者试图由此阐述这样一个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既不是排他的、产生自我之异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语言认识必须承受的、作为外伤之异质性的他者。汉字和汉语,其实是日文、日语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他者”,是使日语可以不断向外部拓展的一个语言契机。

  • 低垂之眼

    作者:[美] 马丁·杰伊

    -编辑推荐-

    ★ 首部以“视觉”为中心的法国思想史,全面考察法国“视觉中心主义”的兴亡

    ☆ 极具学术想象力的跨学科研究,百科全书式的“视觉”话语大全

    ★ 理解“视觉中心主义”的历史,洞悉充斥着图像与监视的21世纪

    ☆ 作者马丁•杰伊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对视觉的推崇,在西方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从柏拉图、笛卡尔直到启蒙运动,视觉往往与清晰、秩序和理性相关联。随着摄影、电影的出现,视觉更晋升为现代感官王国的领主。然而,来自法国的现代思想家——萨特、梅洛-庞蒂、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也以各种方式质疑视觉的霸权地位: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分析……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视觉中心主义”如何被撼动的历史。凭借其杰出的材料整合能力,作者将眼花缭乱的批判整合进宏大的思想史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法国思想史。

    -媒体推荐-

    一本宝贵的书……对于任何想要聚焦20世纪知识生活的人来说,杰伊的这部权威历史著作是必读之作。

    ——《艺术论坛》

    杰伊对20世纪法国视觉态度的探索,成就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且严谨可靠的作品……杰伊的许多材料来自典籍,他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综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所展示的学术成果让人眼花缭乱……它的出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事件。

    ——《十月》

    每一个想教授20世纪思想课程的人都该拥有这本书。

    ——《现代史杂志》

    就其冷静的观察基调而言,这本令人惊异的书是一次穿越思想史的感伤之旅。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 东京绮梦

    作者:[荷兰] 伊恩·布鲁玛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英]马修•恩格尔克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 蚂蚁社会

    作者:[德]尼尔斯·韦贝尔

    【内容简介】

    “人像蚂蚁”这个古老的比喻,就像“比喻”本身一样古老。从作家到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人们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人类社会的最佳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个体到整体的社会,从君主制到民主社会,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全能国家到《美丽新世界》中的集权乌托邦,再到原子化、网络化的后现代社会,蚂 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被象征性的解读,并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形态形成了巧妙的一一对应。作者从社会学专著、小说文本,乃至电影文本出发,探索了这一类比的迷人历史。

    在本书中,蚂蚁,成为人类社会的绝对隐喻。人不是“像”蚂蚁,人就是蚂蚁。

    【编辑推荐】

    ☆ 横跨政治学、社会学、昆虫学、文学与电影评论

    ☆ 展现人类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文明前景的所有野心和企图

    ☆ 塑造人类文明的,是个体的自由,还是是集体的逻辑 ?

    ☆ 政治制度、战争体系、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的全部隐喻

    【本书获誉】

    这本书的主题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蚂蚁是唯一的镜子,让人类可以将自己视为群众和集体的存在。甚至像韦贝尔展示的那样,我们与宇宙外星人的相似程度也无法和我们与小邻居们的亲密程度相比。

    ——《南德意志报》

    韦贝尔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永远不会忽视蚂蚁的隐喻在科学和文学中的反馈作用。正是由于蚂蚁以社交昆虫的身份出现,并具有集体智慧的特征,所以蚂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被象征性地解读——尽管情况大不相同。

    ——《文学世界》

    韦贝尔原创性的文化史……预示了未来。在未来,塑造我们世界的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集体的逻辑。

    ——《文化时间》

  • 浪漫地理学

    作者:[美]段义孚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 向伯利恒跋涉

    作者:琼·狄迪恩(Joan Didion)

    本书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向公众揭示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失序现实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掀起现象级的热议,并由此成为影响至今的美国文学殿堂级非虚构写作。书中收录了琼·狄迪恩20多篇名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加州梦》《黄金梦里人》等。

    狄迪恩以冷冽笔 锋和灼热自我,疏离又深陷,还原了1960年代的美国,特别是加州的反文化潮。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然开始崩塌,而新的未来却遥不可及。社会彻底走向失序,中产阶级生活危机重重,嬉皮士运动兴起;一整代人沉浸在虚无与迷惘中,作出近乎可笑的无力反抗——这是触及美国一个时代灵魂的完整记录。

    ————————————————————————

    编辑推荐

    ★ 美国非虚构文学殿堂级作品,热销40余年

    ★《江城》作者何伟推荐九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指定暑期阅读书目

    《纽约时报》“20代年轻人应读的11本书”之一

    《时代》《卫报》“百大非虚构作品”

    ★ 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成名作/代表作

    ★“(琼·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奥巴马为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授奖词

    ★以尖锐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嬉皮士年代,记录19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浪潮,再现了一整个时代的情绪。

    ————————————————————————

    媒体推荐

    关于1960年代美国最有力的著作。

    ——《时代》

    《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其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其读者了,而是其追随者,其仰慕者,其信徒。

    ——《名利场》

    琼·狄迪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知名的文化偶像之一。

    ——《洛杉矶时报》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卫报》

    ————————————————————————

    中心再难维系。这个国家,破产公告、公开拍卖通知满天飞;随意杀人事件、流离失所的孩子、废弃无人的家园屡见不鲜;那些在文物上涂鸦破坏的人,连四字单词都会拼错。这个国家,总有家庭无缘无故地消失,留下没有还完的账单与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抛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

    这个国家,并没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没有因敌人的包围而走投无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

    ——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

  •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作者:[英]瑞贝卡·里迪尔

    1666为什么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

    三百多年前,英格兰如何走出黑暗与绝望?

    回顾现代伦敦的起点,再现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亚马逊推荐“年度历史读物”、4.5星高分好评

    ★《卫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BBC历史杂志》——赞誉推荐

    ★英国权威伦敦历史研究者瑞贝卡·里迪尔重磅力作

    ★惊心动魄的灾难纪实,人类历史的悲情共鸣

    【内容简介】

    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敦,接二连三地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瑞贝卡·里迪尔聚焦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所发生的背景,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的研究,透过一个个非凡历史人物的视角,穿过了那场空前的恐怖与转折时期的历史迷雾,为解读1666年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重要一年的中心事件是破坏和失败,但1666年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进步。正是在这一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公报》的创办,约翰·弥尔顿完成了《失乐园》,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年轻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新伦敦的卓越构想——一只从旧城的焦土中升起的“石凤凰”。

    《1666》以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站在通往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完成了历史上伟大的重构与转折。

  • 迷人怪物

    作者:[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作者:[日]田中正人 / [日]香月孝史

    ★ 懂点社会学,走出混沌的日常,理解社会与人生

    ★ 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400幅超可爱漫画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重要的社会思想 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想要洞悉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与规律?这本书画给你看!

    ★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钧鹏力荐!

    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探索者,都很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有用吗、社会学会很难懂吗。其实社会学也可以很可爱。通过本书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绘画图解,我们看到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看到各个思想名家的经典社会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场景,让我们在莞尔一笑中,理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只有理解社会,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反身性的思考理解我们自己。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布达佩斯大饭店

    作者:[德] 马特·佐勒·塞茨 / Matt Zoller Seitz

    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超人气作品诞生始末

    官方出品 唯一幕后全纪录

    致敬茨威格,透过粉色滤镜,窥见人类文明命运的缩影

    居中狂魔韦斯•安德森亲自授权、把关全书设计

    荣登亚马逊艺术类畅销书TOP1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国际重磅媒体盛赞其策划高级

    英、法、德、日、韩 多国语言版本持续畅销

    收藏级画册,中文世界梦幻首发

    完美视觉,强迫症福音

    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细节控必须逐页翻阅一探究竟

    特8大开本,逾600张独家美图

    品质精修,高度还原细腻色彩,重现暖心时刻

    ...................

    编辑推荐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自问世以来,仅凭颜值就征服了无数粉丝、设计界精英、甜点达人……以及广大热爱美好事物的粉丝。令人垂涎的可口配色、令人愉悦的对称构图,空气中都仿佛洋溢着粉色的泡泡……谁不想置身于其中呢?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作品典藏》就将电影搬到了「纸上」!

    在这本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把关设计的电影书中,你不仅可以一窥这位全能导演的天才创见,更能看到一群怀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触感真实的世界,并在这部集齐谋杀、越狱、惊险的成人童话中,深刻体味文明的微光。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梭于楼层与房间,探索这座承载爱、友谊和想象力的游戏屋,开启这场全景沉浸式体验、独一无二的冒险之旅。

    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横扫全球电影节,获上百个国际奖项

    ☆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原创配乐

    ☆ 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 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 BAFTA 最佳原创剧本、原创配乐、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

    13万字诚意分享,红遍全球的“安记”招牌美学,等你解锁

    童话般唯美的画面、明亮饱和的配色、清新怪诞的画风、蠢萌荒诞的演绎,当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构图……安德森电影中的一切经典要素,都在这里“井喷式”爆发。

    本书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纪录片,从角色到表演、从美术到配乐、从文学到生活,导演亲自讲述构思到成片的整个过程,揭秘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不仅有严谨的镜头美学、灵感来源,还有独门的“旅行淘宝”式创作法和时尚经。

    美即正义!超600张精美图片,每一页都闪着理想的光晕

    在安德森虚构的中欧小镇中,大到大饭店所在的城堡,小到点心盒包装、护照、遗嘱、钞票、邮票、旗帜、报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本书中就囊括了大量首度公开的一手资料,不仅有艺术品一般的服化道设计图纸,还有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稿和他的艺术家女友绘制的原创造型插画(磕到了),以及跟成片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的分镜图;种种疯狂压预算仍美轮美奂的布景制作大法,处处体现贫穷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色彩之书、艺术创意之书,装帧版式设计也处处有巧思,与安德森的美学高度一致(当然,少不了极致对称)。

    主创团队首度集结,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拿苹果的少年》这幅“文艺复兴名画”,竟然只是个道具?

    内饰考究的火车车厢戏,竟是在木板小推车上拍的?

    强迫症导演折磨道具师:打开点心盒时,盒子四面必须同步落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大饭店制服Pick的绝*版vintage紫色毛呢,服装师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摄影指导多年陪安德森死磕对称构图,为何依然不离不弃?

    搞懂这些奥斯卡级别的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许吧)

    拉尔夫·费因斯:“史上最佳无鼻子反派”挑战喜剧

    蒂尔达·斯文顿:全能表演大师,单单演老人就让她兴奋

    西尔莎·罗南:一秒入戏的全自动演戏计算机(褒义)

    威廉·达福:融合舞蹈、哑剧……甚至雕塑,他用肢体可以表达一切

    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安德森凭什么笼络一众甘当龙套的影帝影后基友团?

    连接一本书与一部电影的另类时光机,在四重时空中演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饭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故事的电影。四重时空层层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这是泽罗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尔卑斯山间别墅的故事、奥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欧洲的故事,万事万物的故事。

    「生活摧毁的,由艺术来保存。」

    十字笔杆同盟——竟有这种组织?影评人组团cosplay,带你拉片细读

    《电影艺术》作者、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领衔这个神秘撰稿人团体,让整本书的内容深度不输美貌。

    波德维尔压轴作评,拉片分析安德森的“4∶3 画幅挑战”,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的画框玩转时间轴,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爱用的构图发挥到极致。

    年度气质之作,珍藏级品质,高规格工艺烘托安德森格调

    随书附赠:专属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请函;腰封隐藏点心盒图纸,轻松DIY甜美晒书利器~

    硬精装方脊,锁线工艺,可180°完美平摊,随心翻阅,无惧损坏;

    封面复刻原版书高透明度UV工艺,“点亮”大饭店的每扇窗户;

    内文采用高磅数128g太空梭哑粉纸,厚度、韧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开本,多幅跨页大图,饱览标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场面、明星剧照;

    全彩四色印刷,经过专业调色,力求复刻原品细腻色彩、饱满质感。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一官方全纪录。这部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超人气作品,凭借独特的叙事、迷人的视觉风格和对画面的偏执追求而为人津津乐道。全书由他亲自授权、把关设计,以精彩图文完美还原了“大饭店”的诞生始末,揭秘了这位天才独壹无二的招牌美学。

    这里不仅有足量一手访谈、深度评论、彩蛋花絮,更收录了逾600张独家美图,含导演亲绘分镜、未公开设计稿和超萌专属插画……定格了影像中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让人身临其境、宛如站在拍摄现场。

    媒体推荐

    太炸了!让眼球爽爆的书!——《纽约时报》

    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来说,大(grand)不足以形容它,伟大一词更合适。——《时代》杂志

    电影是一个精美繁复的玩具盒,看起来太美味了,你可能想舔一舔银幕。——《滚石》杂志

    马特·塞茨·佐勒这本书描绘出了韦斯·安德森之“瑰丽”,这些采访和文章揭秘了这位不怕冒险的电影人。——《卫报》

    这书也是“奥斯卡”级别的了!——Goodreads

    这本书跟电影同样精彩,是品质罕见的后续出版物,对安德森的电影特色有权威性的补充。——知名文艺杂志Flavorwire

    这本书超越了《韦斯•安德森作品集》系列的其他书,但又与其系列浑然一体,值得你带着出国旅行,成为旅程中的话题。——《费城询问者报》

  • 鲁迅的饭局

    作者:薛林荣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 拉丁语的故事

    作者:[德]于尔根·雷昂哈特

    作品介绍: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来转变为具有严格使用规范的经典语言,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并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得以广泛传播。罗马帝国没落后,拉丁语在很长时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几大洲。

    本书融合语言史和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拉丁语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完整呈现了后罗马时代拉丁语的兴衰。作者认为,只有了解拉丁语在多语言交流空间中不断发展的总体情况,才能理解欧洲拉丁语文化传统。尽管拉丁语看似已经“死亡”,但它影响着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众多语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看点:

    ◎通过拉丁语的历史,洞悉西方世界几千年的兴衰变迁和权力更迭。

    ◎有助于增进对英语、德语等欧洲语言的了解。

    ◎展现帝国和语言如何彼此影响及相互塑造。

    ◎本书除了回顾拉丁语的发展史,还探求人类语言文化的基本现象。

    名家推荐:

    这部作品的功绩之一,是让读者首次了解到拉丁语在西方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意义,以及它的最有用之处……雷昂哈特以清晰扼要、博古通今的方式叙述了拉丁语的历史。

    ——安东尼·格拉夫顿

    (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

    拉丁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确立了固定规范,之后又繁荣兴盛了近两千年。雷昂哈特为这种被认为已死去的世界语言创作了一部生动传记。

    ——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

    (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副教授)

    对于所有想了解拉丁语的地位,以及对拉丁语在某个时代中的意义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布林莫尔古典评论》(Bryn Mawr Classical Review)

    雷昂哈特断言,随着我们阅读拉丁语文本丧失的能力,我们也失去了与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笔下最伟大文学作品的对话机会。对语言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非常重要。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偏见

    作者:【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内容简介: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一向平等待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的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我们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

    隐性偏见会塑造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甚至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见,但是隐性偏见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对不同阶级和种族的区分对待,无论是教育、就业、医疗,司法还是执法领域都无一幸免。

    认识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纽约时报、福布斯、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崔娃倾力推荐。

    ★作者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她在隐性偏见领域的研究成果让她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

    ★亚马逊数千人评分4.7星,获选编辑精选“最佳非虚构作品”。 英文版豆瓣Goodreads五千人评分高达8.7。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倾情推荐:“我们不可能有比珍妮弗·埃伯哈特这本书更好的指导,来理解偏见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头脑和整个社会中产生影响。”

    ★知名脱口秀演员崔娃高呼:“一本迷人的新书,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一个天才。”

    ★《福布斯》评论:无论是对第一次接触偏见领域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非常实用且充满力量。珍妮弗·埃伯哈特抛弃了掉书袋的大词,而是直接与读者的头脑、心灵和灵魂对话,让你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新闻、你的邻居、你的工作场所和你自己。

    ★《纽约时报》评价:令人刺痛、重要而富有启发性。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畅销书《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徳韦克评价: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我相信这本书将改变这个社会对于种族的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本身。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作者:[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 德古拉事典

    作者:[日] 种村季弘

    暗黑美学名家写就吸血鬼百科全书

    深入剖析吸血鬼幻想那甘美的恐怖感

    本该令人恐惧的吸血鬼,为什么我们却抑制不住地受到吸引?

    ‍ 编辑推荐

    ◎ 20世纪日本人文科学领域“无尽知识迷宫”的怪人 —— 种村季弘

    他曾受三岛由纪夫赏识,是与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齐名的幻想文学旗手,以“稀 世的博闻强识”享誉日本文坛,古今东西的异端文化知识信手拈来。

    ◎《德古拉事典》—— 包罗万象的吸血鬼百科全书

    书中包括吸血鬼系谱梳理,吸血鬼与黑死病、不腐之尸以及吸血鬼预防法的历史文献记录,还完整收录了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官方吸血鬼文献记录 —— 1732 年由多位军医、高级将领组成的吸血鬼官方调查团,前往塞尔维亚调查大吸血鬼事件,开棺查验而记录的《见闻录》。

    此外,经由歌德、拜伦的吸血鬼小说发展脉络,吸血鬼诗选集,以及戈雅、恩斯特等人的吸血鬼绘画赏析也一并网罗。

    本书还挑选了几位历史上“活着的吸血鬼”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曾为贞德战友的幼儿虐杀者吉尔斯·德·莱斯、虐杀人数超 600 人的“人血浴缸”发明者巴托丽伯爵夫人等。

    ◎《德古拉事典》—— 揭秘吸血鬼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之源

    为什么本该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暗夜眷属,却如此长久地活跃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甚至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作为“直至死亡降临的生之赞美”,吸血鬼幻想那甘美的恐怖感,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血液崇拜与对死亡的两极性情感,混杂着死者恐惧与尸体追慕,还有跨越生死界限的脱轨战栗……

    ◎《德古拉事典》—— 谈论吸血鬼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玛丽娅·特蕾莎女王的御医杰拉尔德·范·斯威登在《与吸血鬼相关的医学报告》中写道:“我不止一两次地塞给丧葬人员小费,请他们极为小心地打开了几个棺木。其结果是……”

    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则高呼:“多么令人吃惊!我们 18 世纪居然会存在吸血鬼!”

    蒙塔古·萨默思神父发出疑问:“虽属于我们的世界,也同样属于另一个世界。他果真是死者吗?”

    波德莱尔则在《恶之花》中写下:“我是我心的吸血鬼,伟大的被弃者之一……”

    美国批评家莱斯利·费德勒这样描述吸血鬼:“欧洲并不具有把关于人类灵魂某种黑暗真相诉诸表达的恰当且公认的词汇(Vocabulary)……”

    《德古拉事典》以吸血鬼切入,探讨社会性、文学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探寻人类灵魂隐秘的阴暗面。

    ‍ 内容简介

    爱的技巧?就是往吸血鬼的气质里加入些银莲花的谦恭。

    —— 齐奥朗

    作为吸血鬼研究的先驱性作品,本书深入讲解了吸血鬼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起源,讨论吸血鬼与血、诱惑以及死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述自萨满、祭司与希腊诸神退却之时起便潜伏在基督教正统教义的暗影之内,持续不断变换形态、时隐时现的吸血鬼形象。它们活跃在玛丽娅·特蕾莎女王御医的报告,马丁·路德的谈话还有伏尔泰慷慨激昂的启蒙思想探讨之中……

    日本泉镜花文学赏得主种村季弘跨越文学、艺术、哲学、精神分析、犯罪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追寻栖息于人类灵魂阴暗面的吸血鬼幻想,带领你进入战栗、血腥与诱惑的世界。

    ‍ 名人推荐

    以这方面的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现代日本没有谁能比得过种村氏。

    —— 涩泽龙彦

    碎片化、分析性的讨论对于那些寻求丰富灵感的人来说,是一种衰弱的毒药。我沉浸在一种近乎魔幻的博捜广览中,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满足感,仿佛得到了充足的创作营养。

    —— 日本芥川奖得主、《日蚀》作者平野启一郎

    那时候,大学生们会根据读不读涩泽龙彦和种村季弘而分成两派。说出“异端”“暗黑”这样的词语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依旧热烈讨论着这些内容。

    ——《艺术的言词》作者、美学评论家谷川渥

  • 游戏研究读本

    作者:何威 / 刘梦霏 主编

    •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

    •汇聚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

    •一览游戏研究的国际新近趋势

    •掌握游戏研究的知识结构

    •给渴望做游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Digital Game Studies)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汇聚了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也收录了少数海外游戏研究的重要篇目。包括“路径与方法”“美学与技术”“叙事与机制”“历史与产业”“玩家与文化”“严肃游戏与游戏化”等多个维度。它们或具备宽广学术视野,或引介关键理论资源,或提供鲜活案例,或呈现创新观点,开卷之际,游戏研究宽广而跨界的学术地图将在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