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见证基督

    作者:[英]约翰.斯托得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现今各种书籍如洪流般从世界各地的印刷机上流出,而我却还要写这本书?请允许我坦率地告诉你们,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我的读者。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宗教读物有兴趣的朋友们。宗教在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几千年,它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信仰,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所产自然有许多读者对宗教发生兴趣。他们也许只是把《圣经》当作众多历史书籍中的一册,但他们渴望获知这本被数十亿人传诵的书究竟写了什么? 另一类读者就是基督徒。有的也许刚信主,没有什么宗教背景;《圣经》对他说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 一块没有勘字过、没有被绘在地图上的领土。有的是信主多年的教徒,他们天天虔诚地诵读《圣经》,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渴望真正明白那些流传数千年,碾转被译成多种语言的字句。 《圣经》是谁写的?何时、何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给人什么启示?把它宣布为“圣书”,或一本特别的书,一本“上帝的书”,有什么根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理解它?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必须给予回答。 《圣经》内容广阔,我们几乎没有人能把它全部涉猎;《圣经》含义深邃,也很少有人能以测透。 对基督毫无价值的认识使我们贫乏。今天,有些人在谈到基督时,仿佛他是一支注射器,可以随身带在衣袋里,每当我们感到心烦意乱时,就给自己注射一针,然后便到幻想中去旅行。但信仰不能被人使用或摆布。 为要充分理解《圣经》,就必须了解《圣经》所产生的环境,即上帝把基督耶稣赐给我们的环境。上帝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宗教环境中把基督差到人间的。说得简单一点,上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犹太历史中的最重要时期),以某种特定的事实为基础(《圣经》渐进启示并永久记录的事实)把基督差遣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巴勒斯坦)。因此在下面的各章里,我要讲到《圣经》的地理、历史、宗教、它的权威性以及对《圣经》的解释。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圣经》,了解基督耶稣,而且还能与别人分享他的荣耀与完美。
  •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作者:[美] 唐娜·哈拉维,Donna J.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和重塑》作者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传统中可以说是最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解释可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把免疫系统看做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的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
  • 灵长类视觉

    作者:[美]哈拉维

    唐娜·哈拉维编著的《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讲述了:故事总是许多讲述者和听众的共同产物,他们并非都是能被看到或能被听到的。讲故事是个严格的概念,但也是个令人愉快的概念,它没有宣称自己是唯一版本或只能以某种固定方式被阅读的权力。灵长类学似乎是由许多故事组成的一门科学,《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介入这些故事讲述的构成方式的争执之中。……故事是通向生活方式的道路。讲故事就是灵长类自我实现的技艺。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作者:[英] 马修·阿诺德

    本书是一本对20世纪英国的社会与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名著。书中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自满、习俗和拜金主义等,提倡文化,“以公正无私”的努力,研究和宣传世界上所知道和想象的最好的东西,从而使新的、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风尚。
  • 文化与权力

    作者:【澳】马克·吉布森

    《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内容简介:权力一直是社会和文化分析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文化与权力》从权力的角度叙述了文化研究的历史。该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性质和目的,评论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从战后法国的米歇尔•福柯、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到该领域在美国得到的巨大发展,再到当今人们对文化、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文化与权力》解开了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纠缠在权力上的死结,不仅描绘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历史,还为它的未来勾勒了蓝图。
  • 跨文化研究

    作者:周宁

    本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及其中的西方文化霸权问题。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不论现代俄罗斯、印度还是日本,都不可能在东方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并认同自身;这些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他们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西方现代性精神的强大,充分表现在其自我认同与异化分化的力量。该书在当代语境下,对现代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现代主义的临界点

    作者:【美】查尔斯·詹克斯

    作者指出,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由现代主义所孕育,是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作者使用了许多图表,从社会、经济等角度揭示了驱动后现代主义这一新的全球文化的各种力量。批判的现代主义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各种现代主义相互批评、相互竞争,都希望成为主导,另一方面,这些相继发生的运动,正使批判成为潮流,使其成为现代主义新的标记。
  •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

    作者:(法)费迪南·布伦蒂埃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活跃着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从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批判,被人们视为社会精英,真理与正义的代言人,称之为“批判知识分子”。他们的批判慷慨激昂、义薄云天,多为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着某些不公允和偏执,而这又引起学界对他们的批判。本书编者撷取西方学者对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辑成书,以飨读者。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深入思考。 教堂·讲堂·澡堂(译序) 案发之后 文人 弥赛亚式的波希米亚人 知识分子的传统 疏离与社会批判的根源 法国知识分子 俄国知识分子 德国知识分子 美国知识分子的怨恨心理与反资本主义偏见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伯特兰·罗素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伪君子诺姆·乔姆斯基 人名对照 致谢 附录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回顾与思考
  • 自反性现代化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

  • 大众文化的神话

    作者:(英)阿兰·斯威伍德

    本书作者以法兰克福学派、托洛斯基主义的教条论者与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者的文化观为批判对象,剖析了他们各不相同(乃至相反)但都“饱含反民主质素”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神话,提出了他自己的文化观,即“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从而部分实现了他写作本书的两大动机:试图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关阶级支配的种种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赓续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文化研究访谈录

    作者:谢少波

    文化研究访谈录,ISBN:9787500438427,作者:谢少波,王逢振编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作者:(英)约翰·B.汤普森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基本文本之一。 在这部内容广泛的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约翰·B.汤普森对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理论诠释,并使这一诠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相联系。他概述了关于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各种相关理论,运用深度解释学模式,揭示了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各个层面的辐射和穿透,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做了延伸和拓展。
  •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萨义德生前整理的最后一部著作,为他唯一的信念——人文主义辩护。 本版为校订版。 他在政治方面拥有巨大的勇气,他的雄心投入巴勒斯坦的自由事业并每每为之而碎,他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些政治话题和政治斗争的思想延伸,他作品的措辞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基于这些原因,爱德华•萨义德的思想遗产将主要是政治性的遗产,在公众想象中如此,或许以学术研究的标准衡量亦是如此。 ——阿基尔•比尔格雷米
  • 走向公众

    作者:【德】鲍里斯•格洛伊斯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服务于削弱它。继鲍里斯•格洛伊斯近作《艺术力》和《共产主义后记》之后,本书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第一位置。收录于《走向公众》之中的文章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存在的如何使个人和公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协调共处的两难问题上更是如此。为了理解公众表达形式对个人利益形式的影响,放宽视野,思考两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极为必要。
  • 什么是当代艺术?

    作者:【美】e-flux journal

    什么是当代艺术?首先,为什么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才被问及?进一步讲,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一问题放在20世纪种类繁多的艺术运动批评理论总结的背景下加以讨论?当代艺术的描述界限如此模棱两可,以至于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自己的作品是“当代艺术的”而感到自豪,也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创作任何形式的作品而深感耻辱。事实上,对艺术运动的讨论已经深深嵌入当代艺术讨论的范畴之中,难道仅仅是因为是对单一的霸权的对“主义”的追求吗?本书收录世界知名艺评家12篇文章,包括两位中国作者。
  •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作者:阿雷恩·鲍尔德温

    本书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自己撰写同类教材条件不尚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
  • 文化研究导论

    作者:伊莱恩·鲍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强调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涵盖了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化理论,阐述了文化概念的不同含义,语言、符号、广告、艺术、电视等文化载体的交流与表达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文化中存在的权力与平等问题。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研究领域,对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人体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不同阶层、种族与年龄的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与视觉表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Aesthetic Theory

    作者:Theodor W. Adorno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ppears here newly translated, in English that is for the first time faithful to the intricately demanding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German. The culmination of a lifetime of aesthetic investigation, Aesthetic Theory is Theodor W. Adorno's magnum opus, the clarifying lens through which the whole of his work is best viewed, providing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his other major writings cohere.
  • 社会的未来

    作者:[英] 威廉·乌思怀特

    该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未来学书籍,而是一本讨论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这些关系将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不断的形成与再造。20世纪后30年,社会的观念在西方不断受到挑战,鲍德里亚甚至将社会的概念降解到模糊的“大众”概念。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概念所经历的起伏,并讨论了在不同的思想家概念中的社会观,由此作者坚持了要维护“社会”的立场。本书包括三部分:对社会的批判、重建社会和相关的延伸讨论,对全球化 、后现代、现代性问题都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