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作者:(美)鲍尔格曼孟庆时

  • 文化批评的观念

    作者:(美)沃林

    本书集中讨论了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三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通过诸多思想家对文化批评观念的解析,勾勒的西方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轮廓,并对这些思想流派的关系和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
  • 形象的修辞

    作者: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 等

    广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视觉帝国,成为编码我们的欲望和日常生活意识的重要手段,亦是视觉文化研究进军大众文化领域的重镇。本书选录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当代学术名家的精彩论文计九篇,有宏论断语,有精微细绎,均以日常生活的广告现象为引子,纵论当代社会文化或隐或显的层面,读来酣畅淋漓。特别要提及的是,鲍德理亚的名文《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全文收录于此。   从商品不是以它有使用价值被推荐给消费者,而是作为语言与符码所支撑的价值体系来寻求文化认同开始,商品就被深刻地美学化或者说文化化了。鲍德里亚曾言,消费社会是让消费永无终结。很难想象失去了广告的消费社会变成什么样子。广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视觉帝国,它远远超出一般的商品消费范畴,成为编码我们的欲望和日常生活意识的重要手段,亦是视觉文化研究进军大众文化领域的重镇。当代社会理论对于广告的关注源自广告在消费社会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书选录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当代学术名家的精彩论文计九篇,有宏论断语,有精微细绎,均以日常生活的广告现象为引子,纵论当代社会文化或隐或显的层面,读来酣畅淋漓。特别要提及的是,鲍德理亚的名文《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全文收录于此。
  • 现代性的谱系

    作者:张凤阳

    《现代性的谱系》从错综复杂的现代性图谱中抽离出“世俗趣味”、“工具理性”、“个性表现”三种典型取向,并将“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看作为其提供合法性证明的三种主要社会思潮,《现代性的谱系》通过一种复调叙事,为跨学科的现代性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意味的观察平台。
  • 帝国

    作者:[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

    随着全球市场和全球生产流通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全球秩序,一种新的统治逻辑和统治结构——简而言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帝国正是有效规范这些全球交换的政治主体,是统治世界的主权力量。 本书介绍了关于帝国的一般题域,并集中讨论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即从帝国主义到帝国的过渡,并从思想史和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从现代早期到现今的转变。此外,本书还从生产的角度对同一转变过程进行了再次论述。 “帝国”究竟为何物?按照两位作者的描述,“帝国”更接近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或者说在这种进程下业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世界图景。然而,这种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进程。“帝国”是个巨大的矛盾,它左手擦除国家、地区间的界线,右手却维持、制造、扩大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它的左手还是服务于它的右手,最终维持其在全球的支配力量,“帝国”可以说是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支配。然而,“帝国”的左手和右手并非配合得亲密无间,世界一体化的趋向同维持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支配间存在着固有的张力,当张力的累积突破临界点,原有的支配体制将被崩解,新的世界由此诞生。这也正是《帝国》的两位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既不是冷漠的描述,更不是为“帝国”张目,而是解剖“帝国”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最终超越“帝国”做理论上的前瞻,尽管这种超越在实际上还相当遥远。用作者的话说,“帝国”之幕才刚刚升起,而我们可能要穿越“帝国”的全境,才能到达它的彼端。 本书通过对帝国及其框架的详尽描述,探讨了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新秩序,为审视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使既有的全球化中性讨论被彻底政治化。《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是近年来具有全球影响的一部著作。
  • 理解空间

    作者:冯雷

    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三种新社会空间形式:都市空间、全球化空间和超空间。它们与其他空间形式、与已经变形甚至只保留下一些碎片的传统空间相互碰撞、叠加、交织在一起,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方式。身处这种急剧变幻的空间之中,现代人时常产生空间混淆感和迷向感。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现代窨变化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了现代空间解释框架的可能性;并对当代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存在的主要错误或不足进行了评论。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20世纪初绘画空间的变异及其意义 第一节 透视性 第二节 从追求视觉真实到颠覆视觉空间 第三节 摒弃透视空间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章 心理学路径与20世纪的空间哲学 第三章 20世纪人类学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空间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空间的构造 第五章 后现代空间论与全球化空间 参考文献
  • 水之道与德之端

    作者:[美]艾兰

    《水之道与德之端》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兰女士研究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的新著,其切入点非常独特、方法新颖、具有创造性,对国内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作者:[英] 安吉拉·默克罗比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是默克罗比的文集,1994年出版。作者从大众文化入手,用大量篇幅论证后现代主义并不否定社会性和道德性,而是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空间。
  •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

    作者:米歇尔·德塞托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讲述了:技术人员的理性能够对事物和人进行最佳的组织,赋予它们各自的位置、角色以及消费产品。但是普通人悄悄地逃脱了这一组织。他们运用实践的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来创造日常生活。借助于抵制的策略,他们改变万物及法则,以自己的方式将空间和使用重新占为已有。花招与捷径、施展计谋的方式、猎人的诀窍、变幻不定、叙述和新词、数以千计的发明实践向有能力发现它们的人们证明了寻常人并非盲目顺从,并非消极被动;相反,他们在使用既定产品的过程中,在野外的自由中实现了分离。野外的自由,每个人通过它尽可能地去感受社会的秩序和万物的力量. 十年前,米歇尔.德。塞托率先重建了实践的艺术中不知名的谋略,构建了消费社会的艺术。他具有开拓性的分析迅速普及,启发了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米歇尔·德·塞托,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被福柯称为“那一代最出色、最有才气的人”。《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是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代表作,为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和持久的声誉。
  • 信息批判

    作者:(英)斯各特·拉什

    《信息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没有什么时间去反思的年代里,批判理论的未来是什么?面对信息社会中信息的速度和瞬息即逝,信息批判真的有可能吗?《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说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将取代旧式的国家制造业社会。后半部分,针对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将摧毁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单独空间这一现象,作者聚焦于批判和批判理论问题,集中讨论“我们当如何重构批判理论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 今日如何读新约

    作者:罗伯特·伏斯特(R. E.V. Voor

    《今日如何读新约》是一本当代新约研究力作。在英语世界的一流大学广泛被采用为基本教材。 《今日如何读新约》展示了当代新约研究方法正发生重要变化的进展,其多样性和新鲜性是最为显著的特点。过去备受尊崇的历史批判法的时代尽管其势力仍显强大,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正在被修改,且在其他方面受到了责难。较新的阐释方法已进入了研究领域,以补充或代替历史批评,诸如:女性主义、修辞学、叙事学、读者回应、社会科学、结构主义、神学、非裔美国人、第三世界/跨文化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批评。这些从事新约研究的新声音也在席卷这一领域。 新约研究已经被全球化了,研究结果导致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耶稣其人及其信息、以及使徒保罗神学的问题特别突出。总而言之,过去历史阐释的“单一研读方式”,现在已经被以较新的方法为基础的多种研读新约的诸多方法所代替。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向学术界真实地呈现学术界的最新、最丰富的研究成果。
  • 文化转向

    作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的新作。詹姆逊在本书中集中论述了后现代问题的最严谨复杂的思路历程,从他早期的观点到近期的评价,经过了两年十年认真的富有成效的思考。同时,这本书作为引论和概说,也是至今詹姆逊在研究后现代的著作中的最好一本。总之,本书为我们绘制了这个时代一种主导的文化运动的轨迹
  • 文化与上帝之死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上帝死后,如何在假定无信仰的世界生存? 伊格尔顿在本书中研究了现代社会寻找上帝替代者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困难与意义,并通过启蒙运动至今众多思想、思想家与事件,探讨了9/11事件前后的宗教状态、围绕西方资本主义的反讽,以及在后启蒙时代所创造出的并不令人满意的一系列上帝代理人。 如果特里•伊格尔顿不存在,就有必要创造一个他。 ——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作者)
  • 后现代的状况

    作者:[美]戴维·哈维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 游牧思想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法)费利克斯·瓜塔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弗利克斯·瓜塔里的代表性文选。德勒兹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20世纪60年代复兴尼采的关键人物,在对尼采的创造性重读中,将其运用到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来,由此而同瓜塔里合作写成的《反俄狄浦斯》和《千座高原》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德勒兹在哲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电影、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是名副其实的实验哲学家,尼采式的未来哲学家,博识多学的概念大师。在他这里,哲学脱离了原有的范式神话,成了思想无拘无束的游牧高地。
  • 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

    作者:[荷兰] 约斯·德·穆尔

    《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的系列讲座改写而成。《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以后现代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采取具体的艺术作品与多位哲学家之间“对话”的形式,在阐述不同类别的艺术发展流变并揭示其共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同时期哲学之思的大背景。阐明了后现代艺术与哲学之间的矛盾性。全书共六章,每章皆为艺术作品与哲学之思的交织,涉及音乐、绘画、雕刻、摄影和诗歌等艺术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柏拉图、康德、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拉康等哲学家的思想并进行论述。每章可独立成篇,可依次而读,亦可兴之所至,随心而阅。
  • 大分野之后

    作者:[美] 安德烈亚斯·胡伊森

    《大分野之后》是一部论文集,大约有十年的时间跨度。第一部分是“消失的他者:大众文化”。它主要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讨论现代主义、先锋派、大众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文本与语境》提供的是历史语境中的特殊文本的解读;第三部分为《走向后现代》。
  •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Guy Debord

  • 空间与政治

    作者: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

    本书详细阐述了勒菲弗尔本人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全面考察。
  • 永恒的奢侈

    作者:吉尔·利波维茨基

    《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由两位作者的论述构成。前者采用漫长绵延的视角,对奢侈进行历史一社会层面的诠释,后者关注品牌身份和管理的时间流变,侧重奢侈的市场营销和符号学探索。作者在保持自身独特“思想性”的同时,试图修正奢侈的解释方式,用一种新的分析手法将构成昂贵和高档消费的社会理念概念化,用科学诉求代替哲学——道德旧说。围绕着没有“变化”的奢侈核心,奢侈理论集中体现在需求机制和社会各阶级展开的象征性斗争这上。书中观点和时间性的交叉,并存着“贵族”品位与平民爱好、传统与创新、隽永神话与短暂时尚,这使得品牌及其设计——宣传——销售在新的语境下具有了新的意义,奢侈的新格局更为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