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第一代英国新左派

    作者:(英)肯尼

    《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内容简介:英国第一波新左派运动于1956年到1962年之间兴起并败落下去,也成为战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重要历史片段这一与众不同的学术思潮和政治运动出现在昂扬激越的历史时代,也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新左派以各种方式对主流政治家的观念以及工人运动的各主要流派产生影响新左派思想家经常敏感地预知英国政治生活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这场运动还是不免遭到了误读,以至于无法认清其独特性和创造性在《第一代英国新左派》中,英国知名新生代政治学家迈克尔·肯尼由政治学视角对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起源、发展与陨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复杂多样的理论观点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治局势所产生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多语体性”特征。
  • 北京读本

    作者:本书主编 陈平原 郑勇,丛书主编 钱理

    《北京读本》内容简介:这种深入骨髓的首都(以前叫“帝京”)意识,凸显了北京人政治上的惟我独尊,可也削弱了这座城市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竞争力。首都的政治定性,压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风貌的展示,世人喜欢从国家命运的大处着眼,而忘记了北京同时还应该是一座极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下)

    作者:殷海光

    見解精闢,分析徹底,行文也極稱雄辯。──許倬雲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半部,內容為全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書中從國人主張西化的討論開始,進入西化的實質過程。其中尤以第十二章分析民主與自由為重要,是作者主要思想精華的呈現。本書最後附有許倬雲和金耀基兩位學者的書評,更可讓讀者對本書所提之相關議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四代香港人

    作者:呂大樂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 后现代地理学

    作者:(美)苏贾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 灰暗的想象

    作者:刘黎明

    《灰暗的想象: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巫术信仰研究(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包括難以清除的巫術;關注一般民眾的知識與思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思傳統;西學的啟蒙;理論束縛與個案研究;多重視角與田野考察;巫術的定義及其原理;巫術的分類等。
  • 近代都市公园史

    作者:[日]白幡洋三郎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 無盡的名單

    作者:安伯托.艾可 Umberto Eco

    玲瓏的女士,這是名單 與我家主人有過交往的美人兒們, 我親自擬出這份名單: 來看看,隨我一起念念…… ──雷波瑞羅,《唐喬凡尼》 繼《美的歷史》、《醜的歷史》後,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推出重量級美學研究新作《無盡的名單》,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極富知識性,堪稱新類型百科全書式「名單」。 在西方藝術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聖人的名單、軍人的職階、恐怖怪物的種類、藥草的蒐整、寶藏的分布……。 名單,有結尾的名單像是圖書館目錄等;但是其他許多名單應該是永無止盡的。因為他們的無盡,讓我們覺得頭暈目眩。 名單的沒有盡頭不是巧合的:文明都會偏好有終止點,一個可以表明身分的可靠形式,當面對雜亂無章的一大堆資訊混雜,這個文明就會開始製作名單。 名單中的美感貫穿藝術與文學歷史,在古典的動物寓言、天堂裡的天使、十六世紀的自然學研究名冊中,都可以找得到。我們也可以從喬埃斯、荷馬與品瓊的作品中看出比較晦澀難辨的呈現,從歌德風教堂中的珍品、鮑許作品中的幻想景色,直至20世紀看到了安迪.沃荷及達米恩.赫斯特。 在《無盡的名單》這本配圖漂亮精緻的書中,艾可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時代演進,對於編目造冊的想法與時俱進,也充分表現各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敘述搭配精心挑選的文本段落,以及各種精緻藝術品及彩色插圖,以用來詮釋選錄的文本。 《無盡的名單》以藝術、文學和音樂等主題為基礎,介紹古代和現代圖形作品、及二十多種學科的相關事情,開闢我們在藝術及美學的視野。 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可能是今日整個西方世界讀書最多的人。 他在《無盡的名單》裡取材豐富地編選了讀者讀過和沒聽過的文本段落,和讀者見過與沒見過的圖畫照片,在他看來,任何名單皆不脫兩大範疇,一種是實用的,一種是詩性的。實用的名單實有所指,上頭的項目可以盡數;詩性的名單則不一定要指涉世間實存的東西,羅列出來的事物也不一定要有其盡頭。不過,在某些特殊的時刻,實用的名單一樣可以很詩意地去讀,使之生出美感。 艾可在《無盡的名單》的書末擷取了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這一段,堪稱書目中的書目: 為了在書店中尋找一本書,你經過那些「你不必讀的書、為閱讀之外的用途產生的書、你翻開來以前就已讀過的書,因為它們屬於尚未寫出來就被讀過的那類書……你有心一讀的書,但還有其他你必須先讀的書、現在價錢太貴,你要等削價出售才買的書、你可以向別人借的書、人人都讀過,於是你彷彿也讀過的書。你好久好久以來一直打算讀的書,你搜尋了好多年而遍求不獲的書,內容是你目前正在研究的問題的書,你想要擁有,以便需要時能順手取讀的書,你可以暫擱一邊,或許今年夏天讀到的書,你需要在架子上和別的書擺在一起的書,使你突然生出沒來由、難以解釋的好奇心的書。很久以前讀過,如今必須重讀的書、你向來假裝讀過,現在該坐下來真正讀的書,作者或題材吸引你的新書。…… --梁文道,〈書單的無盡壯美〉
  • 表演中國

    作者:周慧玲

    本書仔細翻檢五四運動以降,幾位著名女性戲劇演員和電影明星在舞台、銀幕上的演出,以及在生活上的表演。這些女演員和女明星不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閒對象,更是文藝青年、媒體大亨與意見領袖們追逐評論、念玆在玆的焦點。她們在流言、輿論、批判之間,輾轉折衝,尋找安頓、詮釋自己的方式。這些女性風頭人物既是舞台銀幕上的「戲劇演員」,也是社會實踐裡的「社會演員」。 她們將舞台銀幕的虛構情節推向「社會劇」的境界,掀起另一場風起雲湧的「文化表演」形態。在摸索表演方法的路上,她們意外發現「人生如戲」其實意味人生模仿戲劇?她們甚至被期待粉墨登場搞革命。 這些女演員、女明星的表演生涯代表一代中國人尋找現代女性國民形象的歷程,而她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裡的表演行為,更透露了與國家想像、城市造景、身體操作,乃至現代人印象整飾等議題息息相關的表演文化與視覺政治。
  •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作者:马克·里拉,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西尔

    《以塞亚·伯林的遗产》内容简介为:以赛亚·伯林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一九九八年秋,在他去世一年后,纽约人文研究院组织了一场关于伯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为数不多的一群对伯林思想颇有研究的学者,以向公开的批评和审视开放的方式集中讨论伯林的思想遗产。多元主义是与会学者一个核心关注点:伯林的多元主义信念是他的思想史研究与哲学论述的核心,他也将多元主义视为自由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会议上提交并编入此书的论文着眼于伯林作品的三个方面。马克·里拉等回溯了伯林关于“刺猬”和“狐狸”之区别的理论的发展和结果。伯林以“刺猬”指称那些对人类行为和历史持有整体的、统一的理论的思想家,而以“狐狸”指称那些信奉多样性的思想家,他们拒绝那种将人性服从于普遍视野的冲动。罗纳德·德沃金等研究分析了面对伯林的洞见——同等合法的价值,如自由与平等,可能走向无法调和的相互冲突——自由主义如何可能继续下去。罗伯特·西尔维斯等探讨了伯林对以色列国的辩护,以及他对以色列所寄托的希望:使其成为能使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经常对立的价值和谐共存的地方。 《以塞亚·伯林的遗产》不仅包括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而且还收入了他们之间现场交流讨论的文本记录。这些探索与讨论显示了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政治辩论中依然持续的活力和相关性。
  • Popular China

    作者:Perry Link,Paul G. P

    Using ingenious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book explore the search for meaning among ordinary people in China today. The subjects of these vivid essays span the social spectrum from hip young entrepreneurs to sweatshop workers and homeless beggars. The issues are equally diverse, ranging from domestic violence to homosexuality to political corruption. Throughout, the book shows how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caused by globaliz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inuing Party dictatorship, have presented ordinary Chinese with a new array of moral and cultural challenges that have changed the face of China. Introduction / Perry Link, Richard P. Madsen and Paul G. Pickowicz -- 1. "I Believe You Can Fly": Basketball Cultur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 Andrew Morris -- 2. Corruption in Popular Culture / Richard Levy -- 3. Village Voices, Urban Activists: Women, Violence, and Gender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 Paul G. Pickowicz and Liping Wang -- 4. Shunkouliu: Popular Satirical Sayings and Popular Thought / Perry Link and Kate Zhou -- 5. The Rich, the Laid-off, and the Criminal in Tabloid Tales: Read All about It! / Yuezhi Zhao -- 6. The New Chinese Woman and Lifestyle Magazines in the Late 1990s / Julia F. Andrews and Kuiyi Shen -- 7. The Culture of Survival: Lives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the Prism of Private Letters / Anita Chan -- 8. The Chinese Enterprising Self: Young, Educated Urbanites and the Search for Work / Amy Hanser -- 9. Beggars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 Leila Fernandez-Stembridge and Richard P. Madsen -- 10. When a House Becomes His Home / Deborah S. Davis.
  •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作者:Chang-tai Hung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of its political impact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known in China as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hang-tai Hung shows in compelling detail how Chinese resisters used a variety of popular cultural forms - especially dramas, cartoons, and newspapers - to reach out to the rural audience and galvanize support for the war cause. While the Nationalists used popular culture as a patriotic tool, the Communists refashioned it into a socialist propaganda instrument, creating lively symbols of peasant heroes and joyful images of village life under their rule. In the end, Hung argues, the Communists' use of popular culture contributed to their victory in revolution.
  • 新艺术运动

    作者:高兵强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是人类设计和美术运动史上非常独特的相互交错的伟大实践,也是改变了今天我们生活的影响深远的人类活动。之所以将这三场美术运动编撰成书,是因为它们整体改变了我们的审美,而且将世界从即将陷入工业革命之后的全然机械化、经济化,重新拉回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中,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伦理和哲学意味,完全超出了运动本身所提供给世人的外在表象的审美情趣,而上升到了关于人类进化,尤其是意识和思想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层面。 所以,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些实践,其意义不止是为了告诉读者一段真实的历史,更是为了纪念这些运动过程中的众多参与者,他们出于对人类进步的使命感和自发的责任感,以各自的学识和智慧、财富和经验,向世人提出了包括理论和实践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新艺术”(ArtNouveau)一词,只是一个法国艺术品经销商为其商店所起的名字,后来却被用作一个风行30年之久的艺术风潮的名称,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名称把众多的人物及其艺术实践都融纳于其中,他们彼此之间是如此之不同,但我们仍然认可这样一个以“新”字标识其共同特征的统一的标签。 新艺术运动的发生发展,与欧洲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的一种反射,它的目的是突破传统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规范,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契合于当时人们的精神取向的新的美学原则,它对自然世界和自然精神给予格外关注,具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但同时又具有极强烈的人文关怀。 对大多数人而青,研究艺术是出于这种强烈的动机,即他们迫切想了解美丽而高贵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能抚慰心灵,升华人类的灵魂。
  • 卡路里与束身衣

    作者:[英]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 著

    英国医学会畅销图书奖 History Today读书俱乐部好评推荐 当减肥执念已成为一种全民精神官能症时,社会上对肥胖产生集体反感,庞大的瘦身产业也随之附和。书中讲述了人类与食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推崇的体型的时尚与潮流,以及人类的文化信仰和社会规范的变迁。为了拥有完美体型,人们曾经尝试各种荒唐的减肥法:英国诗人拜伦最爱的瘦身餐是饼干配苏打水;茜茜公主每天花一小时穿束身衣,甚至将自己缝死在衣服中…… 为什么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各种减肥方法?书中深刻揭露了推动节食业发展的种种虚构的“童话”,在介绍各种减肥方式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对待饮食和自身,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 男男正傳

    作者:江紹祺,Travis Kong

    《男男正傳》,記錄了六十三歲到八十九歲的一群老年男同志的歲月故事, 在男同志似乎永遠青春澎湃慾望奔騰的形象外靜靜述說著具體生命的平凡與精彩。
  • 谷登堡星汉璀璨

    作者:[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1962年出版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最早提出电子时代“地球村”的概念,这本书也是麦克卢汉经典巨著《认识媒体》的前奏。《认识媒体》谈论的是电子时代的人类,而《谷登堡 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则分析围绕在印刷术出现时的人类哲学问题,两本书完整串联起了人类传统线性的以及当代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在《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中,麦克卢汉以其博学的艺术和历史知识,分析了西方文明从口语、手抄书到印刷术出现时期,人类如何从听觉文化过渡至视觉文化,以及印刷术最后如何促成人类意识的同质性、民族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诞生。 《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以麦克卢汉特有的“马赛克风格”写作,是麦克卢汉最难阅读的经典。全书由多则看似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短文组成,篇篇都闪耀着麦克卢汉先知般的智慧火花和洞见,即使在原版书出版半个世纪的今天来看,这本经典依然散发着预言的魅力。
  • 印度与中国

    作者:【印】师觉月

    《海外中国学丛书·印度与中国:千年文化关系》对一千多年的中印文化交流进行了简要概述,确实是这个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了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所有方面。本书内容从最为具象的商品贸易到最为抽象的哲学义理,从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事迹到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广为人知的佛教往来到少有介绍的医学历算天文科技等无所不有。本书的主旨是要呈现人类文明史上这一堪称奇迹的文化交流现象给中国和印度两个古国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千年前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是以如此巨大的热情和不可思议的毅力,沿着亚洲最为艰险的山脉、沙漠和海洋前往彼此的国度,他们的创举不仅深刻地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而且仍然对我们的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被颠覆的文明

    作者:边芹

    文明人侵从哪里开始?中国人也许做梦也没想到,西方电影大片除了制造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国梦”“欧洲梦”以外,还通过画面细节设置、发行渠道控制、国际评奖操纵、媒体舆论导向等种种有意识的手段,在潜移默化中阉割“中国梦”。《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作者从电影审美权分析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国人揭示出西方“统治集团”操纵世界、导演世界、颠覆他文明,并意欲最终征服全世界的惊人真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血腥战场上,中国人如果再不醒来自觉反抗,就将永远失掉得以安身立命的文明根基与精神家园。
  •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

    作者:约翰·亨利·梅里曼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汇集了“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国际会议上,美国、土耳其、英国等国专家学者的论文。这些文章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观点,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帝国主义”掠夺文物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要求返还埃尔金大理石雕等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详实、理性的剖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 Coming Apart

    作者:Charles Murray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Lo sing Ground and The Bell Curve , this startling long-lens view shows how America is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that historically have joined our classes. In Coming Apart , Charles Murra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lasses that are different in kind from anything we have ever known, focusing on whites as a way of driving home the fact that the trends he describes do not break along lines of race or ethnicity. Drawing on five decades of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Coming Apart demonstrates that a new upper class and a new lower class have diverged so far in core behaviors and values that they barely recognize their underlying American kinship—divergence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at has grown during good economic times and bad. The top and bottom of white America increasingly liv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urray argues, with the powerful upper class living in enclaves surrounded by their own kind, ignorant about life in mainstream America, and the lower class suffering from erosions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life that strike at the heart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divergence puts the success of the American project at risk. The evidence in Coming Apart is about white America. Its message is about all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