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半张脸的神话
当“成功人士”的形象铺天盖地,几乎遮没你全部视野的时候,当你漫步在这形象最为集中的淮海中路上,沉浸在由橱窗、霓虹灯和大理石墙面共同酿造的成功气氛中的时候,你会不会对现实和生活前景发生错觉呢? 你看不见社会底层的痛苦,你也会能忽略白领阶层的艰辛,你可能因此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这些幻想的尽头,正有失望、不平和沮丧在静静地等着你。 -
继承人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
被历史控制的文学
ANNESIMONIN LA LITTERATURE SAISIE PAR LHISTOIRE NouveauRomanetguerre d’AlgerieauxEditionsdeMinuit 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 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 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 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 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 “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 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 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 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 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 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 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 括:《1942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 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 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 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 略》(1991)。 -
身体和情欲
作者凭借其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任教多年而积累的西方学理素养,采用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方式,把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概念“社会性别”带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当下审美文化的研究,对人们普遍关注的“性”、“身体”、“情欲”等焦点问题加以论证剖析,视野开阔、文笔畅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品位的文化读物。 -
回忆空间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
诗与政治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 ,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本书以越剧在上海的发展为案例,研究上海都市文化在近现代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越剧在三四十年代的迅速兴起,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象征着女性在都市公众领域的崛起。以越剧为透镜来观察中国传统性别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在近现代上海都市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演变。 -
织色入史笺
颜色是我们感知、标识世界的重要凭借,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五色系统与五行理论互为表里,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五色系统的影响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人文现象。可以说,色彩,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外表,也让历史呈现质的面貌。 本书从中国古代五正色切入,以历史为珠,以颜色为络,将旧时风物捡拾串起,既有古代人物的风流蕴藉,亦有百代兴亡的感喟慨叹,乃至琴棋书画、诗酒游乐、庙堂宏论、闺阁绮语、花鸟鱼虫、人鬼仙凡……将中国数千年的色相斑驳呈现,令人目眩。 -
认识电影 (全彩插图第12版)
全球畅销40余年,历经12次修订的电影入门书 著名学者焦雄屏潜心增修校译, 中文世界新版首发! 精编精校,高度还原版式重排,全彩精装版! ................... ※编辑推荐※ 《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 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电影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电影创作过程,使学电影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作者路易斯·贾内梯教授不断更新再版、修订内容、添加新近电影剧照及案例,使本书一直与时代趋势同步。此次借着英文第12版修订面世,特别邀请焦雄屏老师更订译文,并随之重编重排,推出全彩精装版,更完美地呈现这本图文并茂的经典教材的全貌,以飨各位读者。 ☆ 自出版以来全球畅销四十余年,历经12次修订,是当今世界发行量、流传度皆高居榜首的电影入门书。在英、德、加、澳、南非等地广受欢迎,并被译成日、韩、希伯来等多种语言。 ☆ 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台湾大学等众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视课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团全球畅销的教材之一。 ☆ 集电影概论和电影赏析于一体。全书搜集超过四百张珍贵剧照,涵盖影史经典之作和近年卖座佳片,第12版特别增加了下列案例:(1)对当下电影类型进行补充,如动画片《料理鼠王》《我在伊朗长大》、CG电影《贝奥武夫》;(2)通过现代喜剧片拓展讨论电影的娱乐属性,如《朱诺》《太坏了》《热带惊雷》;(3)更新科幻片、动作片、歌舞片、政治电影案例,如《科洛弗档案》《变形金刚》《钢铁侠》《理发师托德》《反恐疑云》;(4)探讨新近非美影片,如《潘神的迷宫》《女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满城尽带黄金甲》。 ☆ 提供精准而成熟的电影分析技巧,批露当今最热明星的独家新闻(关于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演员如安吉丽娜·朱莉、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探讨高票房电影的市场策略,展现电影技术前沿动向,反映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翻译权威可靠,译文流畅优美,著名电影人焦雄屏特别为第12版重新增订译文。 ................... ※内容简介※ 《认识电影》是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问世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面对电影中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划分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两大阵营,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笔触,引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作为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书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剧照和精辟说明,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著名导演的杰作,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此次修订的第12版,增加了对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歌舞片、CG电影的评述,经过精校重排和全书彩印,呈现出更贴近英文原版的风貌。 ................... ※名人推荐※ 近二十年来,在任何华人电影人的书架上,总会看到此书的踪影,足见它对电影的制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焦雄屏 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 -
文化杂交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从禅宗犹太教,到尼日利亚功夫,从宝莱坞电影,到萨尔萨和雷鬼音乐,杂交的趋势难以忽视。有些人对这种现象表示赞许,还有些人则对此表示担忧甚至谴责。在这本小书中,史学家彼得•伯克从文化史的角度,以丰富的例子分析讨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个体和群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文化杂交的对象、情势、反应和结果。本书从历史中提炼出各种理论模型,对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很有帮助。 西班牙托莱多的圣罗曼教堂装饰着15世纪和16世纪的阿拉伯几何图案,越南的高台教供奉着耶稣、圣女贞德以及维克多•雨果,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用介于伊博人语言与英语之间的混杂语创作出非洲现代文学……本书从丰富的案例出发,探讨了不断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文化的影响,不仅关注欧洲,而且着重多样化的世界历史的进程,广泛地涉及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例子。 《文化杂交》由英国著名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篇讲座稿修改、扩充而成,深入浅出,以娓娓道来的风格阐明了一个个与杂交性、多样性相关的文化理论概念。伯克特为中文版作序,并挑选了三篇附录文章,进一步解释了他对文化杂交的新思考。 -
叙事和图画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所收大别为三类:一,研究专著;二,译著;三,知识性丛书。其中,研究专著旨在收辑有关诸课题的各种研究成果;译著旨在介绍国外学术界高质量的研究专著;知识性丛书收辑有关的通俗读物。不言而喻,这三类著作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叙事和图画:欧洲和印度艺术中的情节展现》是其中一册。 -
婚外
不同时代的德•蓬巴多夫人、埃洛伊丝、玛丽莲•梦露、简•爱以及卡米拉等人却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女人为什么会变成情妇?私人生活如果变成了秘密生活通常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情妇只为侍奉男人而存在,抑或她们是得到完全解放的独立女性? 在《婚外》中,伊丽莎白•阿伯特睿智地考察了历史上一些最声名狼藉和最使人着迷的女人的动机和品德。 这些女人——从中国的妾到欧洲皇室的情妇,到黑帮的玩偶,再到大亨们的花瓶——要么纯属偶然,要么遭到强制,要么出于自我选择,都被认为担当了这个复杂的角色。《婚外》通过对她们个人肖像的精心描绘, 提供了由历史、个人传记和文化洞见融汇而成的丰盛大餐 她们,一直被人们想象和猜测,又一直被人们指点和评判; 她们,被称作“情妇”“被包养的女人”“风骚女人”“外室”和“另类女人”; 她们,是小说中扑朔迷离的虚构人物,也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真实的她们,到底是什么样? 揭开历史和想象的谜底,让隐秘和真相成为一个个好读的故事。一部历史上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几十位被称为情妇的女性的画像:从宫廷‘国王的婊子’到神父管家‘一个人的娼妓’,从黑帮老大的玩偶到大亨们的花瓶,一直到今天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风流韵事……但它所揭示的要远远超出富人和名人的床帏癖好。全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富有启发的洞见。 ●阿斯帕齐娅:永远不能成为妻子的智慧和性感女神 ●内尔•格温:我是但只是一个男人的婊子 ●德•蓬巴多:被国王宠爱,被人民憎恶 ●珍妮•杜•巴里:被推上断头台的国王情妇 ●洛拉•蒙特兹:国王爱上了淘金女郎 ●爱丽丝•凯珀尔:“我们那时的事情做得更好” ●埃琳娜•路佩斯库:曾经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情妇 ●西奥多拉和玛洛齐亚•提奥菲勒:野心勃勃的母女组合 ●玛琳齐:叛徒的荣耀与耻辱 ●萨莉•海明斯:她可能是伟大总统的情妇 ●爱娃•布劳恩:大屠杀制造者的情妇 ●汉娜•阿伦特:和另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故事 ●珍妮•赫布特: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乔治•艾略特:伟大小说家和她的灵魂伴侣 ●凯瑟琳•沃尔斯顿:伟大作家怎样成为她情感上的奴隶 ●乔伊斯•梅纳德:天才少女和文学大腕的秘事 ●弗吉尼亚•希尔:众多黑帮老大的亲密爱人 ●阿琳•布里克曼:一个典型的受虐型女人 ●格洛丽亚•斯旺森:肯尼迪老爸的花瓶 ●玛丽亚•卡拉丝:伟大歌唱家和她的船王情人 ●玛丽莲•梦露:女神和总统 ●朱迪思•坎贝尔:同时是总统和黑社会头目的情妇 ●帕梅拉:以情妇为专业 ●西蒙娜•波伏娃:并未真正履行的协议 ---------------------------------- 媒体评论: (这本书)把我们从道德正确和挑剔中解放了出来,使人有重负脱落之感。在这本厚重广博的图书中,作为一个经验老道、不带文化偏见的历史学家,阿伯特独特的观点如星斗般四处散落。 ——Bookslut “在这次关于轰动一时的风流韵事的巡游之旅中,对那些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女性,阿伯特提供给我们的是生动的细节和聪慧的评论。” ——《女士》 “一部历史上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 ——《星期日时报》(伦敦) “阿伯特女士有着一种轻松的谨慎,她选择了好读的故事和轻快的风格……借着把她们带出阴影,她为那些被掩藏的女士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服务。” ——《经济学家》 “这本引人入胜的图书一个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在虚构和幻想中我们越陷越深,而这恰恰揭示的是我们对作为我们同类的情妇的态度。” ——《星期日电讯》 “对通过几个世纪以来妾和情妇生活揭示的性别角色一次生机勃勃又精到细微的观察……这本书有着名人八卦那样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但它所揭示的要远远超出富人和名人的床帏癖好。(全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富有启发的洞见。” ——《科克斯书评》 “在一个题目下面,《情妇史》综合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针对名声卓著或声名狼藉情妇爱情生活的切实调查,从宫廷‘国王的婊子’到神父管家‘一个人的娼妓’,从黑帮老大的玩偶到大亨们的花瓶,一直到今天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风流史。这本书在描写历史的同时,通过活泼的调研,以社会分析的角度,提供了80位被认为是情妇的女性的画像,推荐作为女性研究或收集史料的读本。” ——《中西部书评》 -
日常激情
“新视野人文系列”。本书为勒布雷东非常重要的著作,是近期同类学术著作中拥有最高质量的其中一部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严密的论据以及独到的阐释,深度揭秘人类情感的历史及身体与情绪的联系,提出了“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组织的仪式”这一极具新意的观点。 编辑推荐 情感或感情并不是分类压在玻璃片下的蜻蜓,可以让人们仔细描述出它的特性和颜色后再将这些特点投射到活蜻蜒上;情感并不存在,它们是由各个时刻拼凑出的一个接一个的瞬变状态,具有双重性、半明半暗、自我克制或放任松懈等特点。 人们为什么喜欢接吻? 滑稽演员引人发笑的秘诀是什么? 你知道“毒眼”的诅咒是切实存在的吗? 后现代人类学学者做梦都想写出的著作 “当代社会杰出的分析家,个体存在细腻的发现者” 由大卫·勒布雷东编著的《日常激情(精)/新视野人文丛书》深层透析特殊处境中人体的可塑性、交流性和真实性。 -
未来考古学
本书是詹姆逊自《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之后非常有分量的一本学术著作。在本书中,詹姆逊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在第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而第三世界却崩溃瓦解的全球化时代,“乌托邦”这一概念对我们是否还有意义?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细致地考察了自托马斯·莫尔以来“乌托邦”这种社会构想的历史发展变迁,并对它在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功能提出了质疑;第二部分则重点关注一系列科幻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他者性,通过研究作品中的外星生命和外星世界,詹姆逊探讨了乌托邦与科幻小说的关系,总结性地反思了对于乌托邦的各种反对之声,并重新评估了在当今时代乌托邦的政治价值。 -
美学意识形态
对于西方现代思想而言,《美学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美学史以及对美学概念的批判。开篇论述的对象为夏夫兹博里、休谟和伯克,尤其关注德国哲学传统,他对从黑格尔、马克思至本雅明、阿多诺、哈贝马斯的黑格尔学派以及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至海德格尔、福柯的反黑格尔学派尤为感兴趣。应该说,它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次考察,着重讨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后现代主义期间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伊格尔顿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是杰出的、发人深省的,可与其书中所论述到的康德、席勒、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卢卡奇、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比肩。 在伊格尔顿多本论述文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作品中,本书视角独到,以思想明确和立场清晰而独具一格,是学术论述的典范。综观其研究范围、道德及政治立场,本书可称得上是特里•伊格尔顿的代表性著作。 -
乡村与城市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文学中有关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人类必须抵抗资本主义。 全书共二十五章。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十五章为全书的总结。主体部分二十三章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加州大学 书中有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行文风格简明扼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其论述主题的真切关注。 ——纳奥米 布利文,《纽约客》 -
“城”长的烦恼
城市有问题: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速度,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想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本书正是上海地区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非学院市民通力合作,实践上述思想任务的结果。 作为一本开放的书籍,本书力图吸引更多社会各界的读者,一起关注身处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欢迎参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热风论坛的继续讨论。 目录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 举手发言 城市空间谁当家?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 炖锅:《“非法”的活力》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 举手发言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 葡萄:《城市的节奏》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 庞敏:《古城悠缓》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 山山:《“快”乐至死》 举手发言 城市怎么才自然?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 梧桐树:《漫谈“低碳”》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 举手发言 城市越大越好吗?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 胳膊肘:《12年间的城中迁徙》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 举手发言 “上海”在哪里?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红旗下:《Better city不是孤立的》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 安君:《书中窥城》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 唐老鸭:《小事情 大梦想》 liyang:《门卫大叔》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举手发言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 JSQD:《纽约VS.上海》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举手发言 城市是“我们”的吗?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 邢洁:《城市与“爱情”》 salomes-nox:《看牙记》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 举手发言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 王玥:《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举手发言 《“城”长的烦恼》序言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最符合一般人想象的“大都市”。尽管2010上海世博会的口号“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早已妇孺皆知,但人们对城市的疑虑和担忧,仍在不断增长。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健康、满足和幸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也因为当城市一门心思要成为高楼大厦的大本营,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同义词,盲目扩张的庞然大物,专断权力的盘踞之所,资本和人力恣意流动的集散地,人世间奢侈享乐和罪恶痛苦的最终源头的时候,人们失去了对它的信心和想象力。人和城市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危机。 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由这样一种城市想象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却在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土地、房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阶级”、社会民主、腐败、“部门垄断”…… 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合。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由此出现:当城市生活的矛盾不断涌现,“赢家通吃”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将社会推入危机的时候,“城市化”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因此,对上海乃至中国而言,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演示和八方来客,更应该为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想象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从来不等于“美好”,相反,它很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城市,有问题。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这样的文化好吗?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遍布陷阱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 编者 2010年4月于上海 -
东西南北人
本书收录了漫话北京、北京城杂忆、北京的痴梦、一个王朝的背影、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胡同文化、说北京话、北京人喝酒、宝地天津卫等篇章。 -
上海教堂建筑地图
本书是“城市行走”书系的一种,介绍上海的基督教教堂建筑,这是上海这一东方大都市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之一。上海早在1609年就已建成第一所建堂,并在1840年开埠后一度掀起教堂建筑高峰,为现在的城市留下了几十所优秀的近现代教堂建筑,教堂的数量一度达到771所。目前上海的教堂建设仍在继续。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上海教堂建筑在借鉴吸收西方教堂建筑样式的基础上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包括教堂代表形制图解,并选出48个具有历史、人文、建筑、艺术价值的教堂一一介绍。这48个教堂基本可以代表上海基督教教堂的整体面貌。书后并附有上海目前开放教堂名录(313所),供有心者查阅。 图书形式仍为中英文介绍+图片+地图的口袋装,便于读者随身阅读或携书行走。 书中所选48个上海教堂名录: 黄浦区 敬一堂、董家渡天主堂、圣三一堂、沐恩堂、圣若瑟堂 清心堂、新天安堂、诸圣堂、圣尼古拉斯教堂、圣伯多禄堂 徐汇区、静安区 徐家汇天主堂、怀恩堂、国际礼拜堂、大田路天主堂、圣母大堂、新恩堂 长宁区、普陀区 圣母圣心堂、沪西礼拜堂、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息焉堂、普安堂 虹口区、闸北区 鸿德堂、景灵堂、闸北堂、富吉堂、沪北会堂 杨浦区、浦东新区 大金家巷圣母无原罪堂、顾家楼天主堂、傅家天主堂、七灶天主堂、川沙天主堂 六墩天主堂、小七灶天主堂、唐镇天主堂、圣心教堂、张江感恩堂 闵行区、奉贤区、松江区 邱家湾天主堂、张朴桥天主堂、南桥天主堂、七宝天主堂、佘山天主堂、中泾天主堂、南张天主堂 青浦区 朱家角天主堂、青浦泰来天主堂、练塘天主堂 嘉定区 嘉定天主堂、娄塘天主堂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