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
《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
天水圍12師奶
在天水圍, 職工盟遇上最奇特的香港人. 有一次, 剛受過理髮訓練的學員到天水圍"義剪", 看到不少頭髮長得像女孩的男童, 我們大惑不解. 母親解釋, 原來是在香港剪髮太貴, 捨不得, 一家人要等到回大陸才剪髮. 與一般香港人看法不一樣, 我們接觸到的天水圍人十分努力. 職工盟在天水圍北有一間培訓中心. 英語班甫招生, 就有百多人排隊; 出席率之高, 是各區同類課程之冠. 居民找工作, 專挑工時長的來做, 因為只有工時長, 才抵得上昂貴的交通費. 失業綜緩個案數字, 天水圍全港第二. 中年低技術男人受失業困擾, 一厥不振, 女人卻無暇嗟嘆, 獨挑生活大樑, 承受男人不願領的低工資, 做男人不屑做的苦工. 這些頑強的天水圍女人, 不斷觸動我們的神經, 萌生出版一部天水圍女人故事的念頭. 社會今天大呼扶貧, 官員, 政客忙著到天水圍作秀. 到底天水圍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最好還是由他們來說. -
Writing Diaspora
"Writing Diaspora" questions aspects of cultural politics, including the legacies of 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the media, pedagogy, literature, literacy, sexuality, intellectual labour, the uses and abuses of theory, and popularized notions about 'others'. Essentialist notion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onservative notions of territorial and linguistic propriety, and the 'otherness' ensuing from them; unattested claims of opp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sexist and racist reaffirmations of sexual and racial diversities that are made in the name of moralist rectitude - all these forces create new 'solidarities' whose ideological premises remain unquestioned. "Writing Diaspora" sets up an oppositional discursive space in the midst of these new solidarities. Chow juxtaposes a range of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in order to rethink the currently domina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solidarities themselves. -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
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主义。著名学者杜维明和卢风在对话中着力探讨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
欲望号街车
《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对当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进行了批判性释读,解析了这些文化符号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并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和现实作用。作者把学术思想的严谨性和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特征结合在一起,文风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
负伤的知识人
本书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一些知名文化人物。作者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此前的历史学界研究宇宙观,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思维形式,并且特别地关注它的起源;而考古学术界关于宇宙观研究多针对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具体的、可移动的遗物或不可移动的遗迹。而王爱和的这部著作与众不同,它关注政治与宇宙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认为宇宙观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模式,因此不能独立存在于由实践、礼仪、物质和话语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权力关系之外,同时,也没有一个政治体系能优先或脱离于宇宙观。就是说,权力的行使和宇宙的观念既互相塑造,又不断地互相改造,只因它们都同属一个多面体。 该书不仅吸收了现代西方汉学界的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而且也吸收了来自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博采众长,对国内历史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
众神栖落新疆
人类学家说,打开人类文明失落之谜的金钥匙就失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 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古老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白种人和黄种人在这里相遇、混血;一种文明如夏花一样绚丽一时,另一种文明如洪水般瞬间覆盖另一种文明。 5000年时间长河里,不知有多少人种之谜、文明断裂与消失之谜。 某种意义上说,读懂新疆就是读懂东方和西方。 读懂新疆就是读懂人类文明史。 这是一部以全新眼光发现新疆的书。 作者带你去触摸那个不为人知、尘封已久的新疆。 -
烹饪、菜肴与阶级
这是一本研究烹饪、菜肴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著作。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教授参考了前人的人类学成果,将西非的烹饪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不像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有分化的高级菜肴”的问题。他首先描述了西非的烹饪,接着考察了历史上主要欧亚社会(古埃及、罗马帝国、中古的中国到早期的现代欧洲)的烹饪行为;他把这些社会所出现的食物制作、食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与它们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联系在一起,揭示了食物背后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性质。作者在研究中尤其注重比较历史的维度和阶级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所有关注文化史和社会理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本书所呈现的论证将是饶有趣味的。 -
城与文学
《城与文学》主要围绕香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发展脉络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与文学”,讨论香港文学的发展及其特色;第二部分“城与小说”,讨论香港当代的著名小说家和小说作品;第三部分“城与诗歌”,介绍香港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情况;第四部分“香港书写”,再次总括当代香港文学发展的特点及对其的反思。 -
策展简史
不可否认,19世纪末、20世纪的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展览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艺术的普及正得益于艺术的大量展览。同时,20世纪的现代艺术收藏也是伴随着展览史的发展而兴起。而策展人无论是在艺术品的展览,还是收藏博物馆的建立中都则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馆长都是策展界的先驱。策展人的职业身份也在艺术展览中得以逐步确立,近些年来,互联宣言在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创建的纽带逐渐显现,为了勾勒出艺术社区内新策展实践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追溯策展人共有的影响力,本书通过采访11位策展人,对他们的策展经历做了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我们透彻清晰地认识策展人的身份,而他们的经历对于我们深入拓展和研究当代艺术也有重要的贡献。 -
福柯与性
在《性史》中,福柯所写的并不是一部人类性行为的编年史。他探讨的是:这么多世纪以来,把性与真理的追求连结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和为什么要到性当中去求得关于自身“真理”的知识的。这本《解读》也可作为一种“代读”——代替那些想了解福柯又没有精力读他的书的人来读一读福柯,使他们通过笔者的阅读来了解福柯。到那时,他们就会自己去阅读。这正是此书的目的之一。 -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刊組主任楊澤、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陳義芝、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藍祖蔚、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路寒袖、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新新聞週報社長王健壯、新新聞週報總編楊照、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的共同推薦?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影像藝術家張照堂等數十位藝文界人士的聯合背書? 就是這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張鐵志撰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 張鐵志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聲音與憤怒》正是這樣一本融合政治研究、社會批判、音樂文化觀察的書。 走過鮑布狄倫(Bob Dylan)抗議歌曲時代的人,知道六○年代不僅是民謠搖滾樂向政治嗆聲的時代,也是爭取民權、反戰、提倡嬉皮烏托邦理想的時代,更是音樂社會學者Robert Flacks所謂的「青年反叛文化」誕生的年代。從此,搖滾樂與政治展開漫長的糾纏鬥爭。 從六○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MTV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U2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搖滾樂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是本書的疑問與探索。透過搖滾樂歷史的爬梳,作者認為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會的進展。 《聲音與憤怒》是台灣第一本全面探討搖滾樂與政治鬥爭的書,作者拒絕文化研究式的理論分析,而是呈現許多精彩而動人的故事,卻又將這些故事與事件放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視野架構下檢視。 更難能可貴的是,針對九○年代之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連西方的文獻都十分匱乏,作者卻能以廣泛的音樂新聞閱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與地位。書中對於世紀末的反全球化、反戰等各種議題和行動都有中文媒體界少見的完整分析,加上作者個人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背景,更強化討論的深度。另外,書中對於英美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吸引選票,也對台灣近來膚淺的政治文化提供許多啟示。這個對本土現實的觀照,也流露在本書各個角落,拉近了和台灣讀者的距離。 對不熟悉這些搖滾樂社會面的樂迷來說,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看到他們熟悉的樂手如何實踐他們的社會關懷,企圖改變世界。對於已經瞭解這些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觀點則深化了音樂與社會實踐的進一步對話。 -
昨天的与世界的
一、文化的教育 1、物质与文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2、社会心态的“贫寒子弟化”:从有与无的比较说起(《开放时代》2001年1期) 3、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 4、学会共处:“双不赢”未必“双输”——也说大学“土政策”(《开放时代》2001年2期) 二、社会的学术 5、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有感(《读书》2001年5期) 6、业余“学术警察”心态与学术打假(《读书》2000年7期,题目有更易,后半部分删) 7、打倒与建立:再说学术打假(《东方文化》2001年6期) 8、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有“作者附志” 9、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是建设而非防弊——呼应王笛先生(《开放时代》2002年2期》 10、论文评审与学术创新(《文史知识》2003年9期) 11、人鬼共舞:学术的多重围城式表现(《东方文化》2002年4期) 三、学术的履迹 12、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 13、“赛先生”与国学(《读书》2001年2期) 14、整理国故与文学史研究——致胡适的一封信(《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 15、与《光明日报》记者谈史学(《光明日报》2002年3月21日)有“作者附志” 16、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开放时代》2003年5期) 四、史学的书 17、姑妄言之——历史专业本科生可读的一些书(《南方周末》2004年7月1日) 18、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第25卷) 19、2000年7月出版的两本“好书”(这是为《中华读书报》“好书告诉你”栏目写的新书介绍,刊于该报2001年11月28日) 20、通过日本认识西方的梁启超(《南方周末》2002年11月28日) 21、中国现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 22、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2期) 23、历史的不完全:新诗的历史和几成历史的新诗(《万象》8卷9期,2006年12月) 24、从国际发现中国历史(《二十一世纪》2006年6月号) 五、从文化看政治 25、18世纪清代“多主制”与《宾礼》(《清史研究》2001年4期) 26、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有较大改动) 27、从文化视角看辛亥革命前夕的派别分野(《文史知识》2001年8期) 28、国粹与欧化:从清季到民初的观念传承(《读书》2002年1期) 29、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开放时代》2000年5月号) 六、影响历史的人物 30、张之洞与“中体西用”(《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31、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 32、国器章太炎(《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33、疾病与历史:非常威尔逊(《南方周末》2004年8月12日) 34、尝试梦想的胡适其人(《万象》2006年5期) 35、两个质疑留学的留学生——读梅光迪致胡适书信,1910-1913(《东方文化》2003年4期) 36、话语四千年:傅斯年眼中的中国通史(《南方周末》2004年4月8日) -
身体的沦陷
本书顾问:孔庆东 朱大可 朱建军 李国文 江晓原 苏三 吴言生 一部裤裆里的政治史。 作为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股政治力量,阉人至少导致了秦、东汉、唐、明四个强盛王朝的衰亡,所以在政治上我们不能忽视他们;阉割的目的是对性的驯服,但阉人实实在在不是无性人,他们各有其宣泄性的方式,所以在生理上我们需要了解他们;肉体上的阉人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精神上的阉人仍然活跃——本质地讲,我们在精神上从未停止受阉,如果说肉体阉割只是一种刀具加身的技术,那精神阉割则要精妙得多……家庭、国家甚至就是一台台精微的阉割机器。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消费,全球化,复制,标准化……都是一个个阉割隐喻。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
這本書的確說出了些什麼,也解答了些什麼。不折不扣的,這是討論中國文化問題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金耀基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半冊,內容為全書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書中從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質開始,一直推論至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其間,章與章之間,且每一章的各節之間,皆環環相扣。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研究思路是从文化理论的维度来考察全球化在“后理论时代”的各个文化领域内的影响和作用,作者认为,后殖民主义经过一度式微之后再度崛起:赛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这三位代表人物先后发表新著,使得学界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文化身份、种族问题、流散现象以及全球化问题融为一体,并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酿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早先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批评以性别研究的形式出现,并逐步分化为“性别研究”、“同性恋研究”和“怪异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的多元走向。全球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学批评中生态理论话语的异军突起,生态批评家一方面注重生态环境写作和对经典文学文本的生态视角阅读,使文学作品被隐匿的意义得以发掘出来,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之角度出发对生态批评的理论本身进行思考和重构。《“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三编中的一篇文章就是作者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建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的初步尝试。随着全球性移民潮愈演愈烈,“流散”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作为其必然结果的“流散写作”的崛起,尤其是华裔流散写作的崛起,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文化重建和文学史重新书写的导向作用。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演变后已经愈来愈不满足于英语世界的局限,因而逐步发展为“跨(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它虽然对传统意义的比较文学产生过某种挑战和冲击,但在另一方面,又与后者形成了某种互动和互补作用。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虽然在西方被认为已经“死亡”,但它的“跨学科”、“跨文化”以及“跨边界”等特征则使其在全球化的时代又获得了“新生”。在一个以信息传播为主的高科技时代,人们对文字阅读的兴趣逐渐转向对图像的迷恋,因而出现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中的“图像的转折”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和理论的功能的转变。作者在《“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中试图从一个广阔的跨文化理论阐释的视角对上述各种出现在“后理论时代”的人文思潮进行评介和理论阐释,并结合其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和变形提出可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和对话的独特见解。作者认为,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为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进而在国际人文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铺平了道路,在这方面,经过改造和重新建构的后现代和后殖民语境下的“新儒学”至少能够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普适性理论话语之一。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人文学者有许多工作可做,而《“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讨论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此外,《“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还对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的对峙和对话关系、哈罗德·布鲁姆的修正主义批评理论、让·鲍德里亚之于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意义等热点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说,上述这些课题都与“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
敦煌
戈壁的古道风尘湮灭了多少风起云涌、时代变迁;大漠的长河落日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过客匆匆。荣辱盛衰的兴亡故事已随风而逝,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驼铃隐约的宁静中守望着昔日不朽的文明…… 《敦煌》一书根据央视同名纪录片精心制作而成。全书不但用文字记录了敦煌千余年风云变幻的磅礡历史,还用大量珍贵图片向人们直观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风雨沧桑和璀璨绚丽。从亲和的视角出发,用故事讲述历史,以访谈沟通古今。历史不再遥不可及,艺术不都高不可攀,就让本书带领你亲历敦煌历史、领略敦煌艺术、思考敦煌命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