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The Cultures of Cities
How do cities use culture today? Buil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New York as a "culture capital" Sharon Zukin shows how three notions of culture - as ethnicity, aesthetic, and marketing tool - are reshaping urban places and conflicts over revitalization. S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cities have either a singular urban culture or many different subcultures to argue that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negotiated in the city's central spaces - the streets, parks, shop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 which are the great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While cultural gentrifi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making our cities both safer and more civilised places to live, it has its darker side. Beneath the perceptions of "civility" and "security" nurtured by cultural strategies, Zukin shows an aggressive private-sector bid for control of public space, a relentless drive for expansion by art museums and other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n increasing re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control. Ty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a new "symbolic economy" based on tourism,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Zukin tra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expression, and between elite visions of the arts and mor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s. Going beyond the immigrants, artists, street peddlers, and security guards who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ymbolic economy, Zukin asks: Who really occupies the central spaces of cities? And whose culture is imposed as public culture?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iews, autobi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 Culture of Cities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a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new, more troubling landscapes. -
莎士比亚与法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和美学再现的优秀代表,莎士比亚一直是各种学者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有关莎士比亚的研究书籍就达到16672本。 2013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莎士比亚与法:学科与职业的对话》不仅是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深入,同时也是对人类知识结构的一种对话,一种新的认识。这本书为2009年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莎士比亚与法律”研讨会论文集,与会者都是法律、文学、哲学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如著名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玛莎•C.努斯鲍姆,大法官波斯纳,文学评论家斯特瑞尔等。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法的思想,以及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法律的真实状况,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深刻揭示了文学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怎样的修证作用。正如该书序言所说:“法律与文学运动与其说是一块单独的巨石,还不如说是一堆不同的方法途径——有时候,他们彼此抵触,有时候他们又相互补充。这些学者中有的方法论和观点都不同,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有的将文学引入法学的理由都不同。人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四组。 一组是精通法律的文学爱好者和学者(如波斯纳和罗伯特•弗格森),他们注意到,多年来,法律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跨学科,日益受到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他们想将文学增加到这一对话里。这些学者没有提什么特别的观点,也没有对现行的法律研究有什么特别的不满。比如波斯纳强调的主要是文学与法律阐述的差异,对他而言,这些差异严格限制了文学和法律给彼此带来的收益。同样,文学和法律专家斯坦利•费什强调,作为正式的文本系统,法律涉及修辞宗旨,是其特有的,同时各种实践的急切需要也证明了这点。 第二组学者(比如努斯鲍姆,怀特,还有罗宾•韦斯特)注意到了经济方法在法律分析中的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这种分析中缺乏一些重要元素,关注文学作品有可能弥补一些这些正在失去的元素——例如,关注判决过程和修辞中的感情成分。这些作者挑战法律经济分析法中的霸权思想。诸如理查德•维斯伯格和彼得•布鲁克斯这样的学者同样有兴趣提醒律师注意文学作品中的定性分析所展示的法律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三组学者主要工作在文学领域,他们注意到了文学创作和法律文化与教育之间紧密的历史渊源,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文本的法律与法律修辞语境可以丰富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正如关注法律文化的某些时刻可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因为在那些时刻,文学文本不像现在这样远离法律文本。 第四组学者兼修法律与文学,他们感到现在的法律对话缺少对政治现状的一套激进的挑战,关注文学文本,尤其是通过后现代阐释法这面镜子,可以帮助法律学者和专业人员构筑一套更加激进的分析方法。”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法律都应该代表着正义和良知。法律的基础是人性,一个不能惩处邪恶匡扶正义的法律体系是缺少合法性的。莎士比亚是洞察人性的大师,在他的剧作中,他以丰富的人性内容来修证法律的缺失。并提请执法者,要慎重的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不能随意地衡断是非,并以此来保证法律中所包含的恒久的人性内容。对此,这部文集的作者以详实的资料进行了方方面面进行的论证。 -
厭女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辛辣解剖 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
现代性和大都市
本书赋予读者众多的乐趣和享受,其中之一是:它用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方式探询了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同时在整个20世纪广阔的历史和地理空间里延伸“现代派”这一概念。彼得·布鲁克的著作属于现代主义研究新兴的学术成果。对现代主义的重新思考正在持续进行,《现代性和大都市》应该是其中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无论在规模、风格、思路的清晰和观点的论证方面都令人叹服;本书对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主义也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对现代主义的研究成果中,这部著作甚为敏锐、深刻;对于当代围绕城市、社区和现代性的讨论来说,它也不愧为一个挑战,因此,这部著作值得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那些构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电影文本的故事,它们如何阐释城市不断变化的物质形态、主体经验和社会经验,这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用来自文学和电影文本来探究这些现代文本带有的这种创造性的特征,以什么方式带有着这些特征,这些本文是如何促进“更多现代主义”和“更多现代性”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的?《现代性和大都市》给您一一呈现! -
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
Is modernity in non-Western societies always an “alternative” modernity, a derivative copy of an “original modernity” that began in the West ? No, answer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book, who then offer an absorbing set of case studies from modern China to make their point. By focusing on people’s ordinary routines of working, eating, going to school, and traveling,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notion of modernity as it has been staged in the minute details of Chinese life. Essays explore people’s basic search for food, water, and lighting during the late-Qing -- early republican era; contradictory attitudes toward women and the violence of foot-binding; the role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 promoting a shift to modern, nationalistic discourse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savings banks among urban Chines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transnation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in Xiamen, Fujian Province; and middle-class “Shanghai travelers” who imagined themselves as cosmopolitan consumers. Looking at the post-Mao reform era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ontributors explore the theme of “revaluation” – that is, the way China’s move into global capitalism is commoditizing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previously were not for sale, from domestic labor to recycling and water resources, in an increasingly consumer-oriented society. -
全球现代性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全球文化系列•全球现代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中,德里克主张,现在代表的不是全球化的开始,而是其终结。目前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展开的一个新时代——“全球现代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文化上产生了对现代性的反要求。全球化的现代性导致了现代这个概念的分裂。 -
民困愁城
本書的知識-政治主旨可表達如下:本書揭示公共世界與私人生活的互相關連,因此談論經濟、政治、資本等議題時不能不論及性、情緒、個性(自戀)文化等等之作用,反之亦然。然而本書同時也指出:公與私無法彼此完全相通──本書在探討憂鬱症時很清楚地顯示:社會壓迫與客觀的現代動力固然是憂鬱症的成因條件,但是仍有個人身體、家庭關係與生命史的偶然因素。這些不能被納入公共的偶然,雖然屬於私密領域,不能被社會完全建構或被政治方案改造,但是卻又有十足的政治蘊涵,可以用來說明那些企圖「透過公共集體努力來改造偶然私密」的政治路線之不可行,例如保守的傳統主義者、女性主義、禁慾左派的路線等(不論是反變態、反色情、反不文明)。同樣的,因為這些無法被社會建構與公共努力所掌握的偶然因素作祟,(壞)情緒無法完全納入社會的理性管理,相反的,社會控制與情感理性化的企圖反而持續產生不適當或沒來由的情緒,易言之,某些情緒管理反而帶來無法管理的情緒。 一言以敝之,本書指出:「情感的理性化」與「獸性的文明化」均有其限度,故而「道德進步」亦有其限度。 本書是處理情感現代性與情緒疾病的學術論著,對流行的進步觀念與批判成見提出質疑。本書同時也解釋了當代思潮與批判理論的許多基本觀念與學術常識,部份章節可供對社會運動有研究興趣的學生閱讀,還有部份章節也適合對情緒哲學有興趣的哲學學生。 本書從批判理論與情緒哲學這兩種取向探究心理疾病與社會的關連,延續著性政治對公∕私區分的辯證,主張被視為私密的情感情緒應該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核心範疇,而且公共無法窮盡私密的意義,社會與心理之間存在著斷裂縫隙。本書指出了(西方)現代性的黑暗面,認為高舉文明現代、政治正確的道德進步主義,看似與道德保守主義對立,其實兩者所構成的新道德主義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側翼。 -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Why and how do contemporary questions of culture so readily become highly charged questions of identity?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lies at the heart of current debates in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al theory. At issue is whether those identities which defin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world of modern societies for so long - distinctive identities of gender, sexuality, race, class and nationality - are in decline, giving rise to new forms of identification and fragmenting the modern individual as a unified subject.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fers a wide-ranging exploration of this issue. Stuart Hall firstly outlines the reasons why the question of identity is so compelling and yet so problematic. The cast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ors then interrogat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crisis of identity; in so doing, they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and substantive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identity. -
我们的现代性
《从西天到中土•印度当代新思潮读本•我们的现代性:帕沙•查特吉读本》收录了查特吉的五篇文章,“流行文化批判”、“我们的现代性”、“社群在东方”等;经由这些文章,可以了解查特吉所擅长的关于下列问题的批评、思考:流行文化在塑造大众对文化乃至社会、政治事件的认知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以及亚洲各国内部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自我认知及其交往。 -
时装的面貌
时装令人困惑、令人入迷也令人恼怒,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吸引力。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时装,时装对人——甚至包括那些回避时装的人——都有强大的影响。人们对时装的态度也许很模棱两可,但服装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否认的。“人靠衣装”这句老话现在仍然适用,而某种场合下的错误装束能够引起灾难性的后果。然而人们是怎样获得服装规则知识的呢?日常服装的规则是怎样受到新风格影响和改造的呢?我们穿衣的方式怎样促进“自我”表现的呢?说到底,为什么时装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而且会如此重要? -
后大都市
当我们进入新千年时,都市研究领域在城市研究的学术法则和主题的多样性上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旺盛丰富,有如此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此地与我们时代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相结合,以及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如此地动荡。现在可能是研究城市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因为有如此多的新东西和新挑战要应对,同时,就如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新的都市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存在着不一致。读《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吧! -
巴黎,现代性之都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世界知名的批判性知識分子。他有十本作品,包括《後現代性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與《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之前多年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牛津大學,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CUNY Graduate Center)與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著甚豐。 重要譯作有《論歷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孩子的歷史》(以上為麥田出版);《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懲罰與現代社會》、《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以上為商周出版)。 -
宗教右派
究竟香港基右是怎麼回事?正是本書要認真處理的課題。它史無前例地從階級意識、政治哲學及政治形勢分析、科學哲學、批判神學、酷兒政治、行動實踐及個人經驗反思等不同進路,爬梳了香港基右各種意識型態的承傳及轉化,與近年的發展脈絡,對於一直相信可以獨善其身、或助長了基右也不自知的基督徒,與仍然大惑不解、自以為無染原罪的非基督徒來說,都應是必讀的入門課本。 --游靜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本書展現香港知識份子並未止於簡化式的批判和譴責,作者們很嚴肅地、慎重地針對被稱為「香港宗教右派」的興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香港本地特有的政經結構溯源,對宗教右派在殖民體系與西方信仰中逐步茁壯的前世,與佔盡階級優勢且充斥政治慾望的今生,都提出了詳盡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不但揭露其呼應全球保守勢力的擴張野心,也指出某些香港宗教群體與本地先後建制勾結合謀的悠長歷史。 --何春蕤 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
现代性的碎片
本书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像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现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辨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全书内容新颖,文字细腻,是一部从审美的,政治的或历史的方式解读现代性的佳作。 -
文化地理学
本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且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 -
權力地景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
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共四册)
本论文集以史学的眼光对西方都市文化的意识形体和文化生产,空间和政治、中产阶级文化、后现代主义、商品与货币、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消费社会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制造大片
这本书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与全貌。电影幕后真正的魔法何在?在好莱坞拍电影究竟是怎么赚钱的?谁塑造了好莱坞的神话? 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就是谈生意的艺术。大制作要赚大钱,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业务:电玩、原声带、连锁速食的搭售商品、主题游乐园的游戏项目。片厂在意的或许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奥斯卡,但是,片厂的母公司争的却是隐形的市场: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数码衍生品等。 传奇与内幕,数据与分析,光荣与梦想,奇迹与重生……这本书将揭秘一个真实的电影现场——好莱坞。 -
比较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
文化社会学-对比研究。本书为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有力的理论框架。本书以法国和美国为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怎样利用民族的和跨民族的评价模式库对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审美。 本书为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有力的理论框架。本书以法国和美国为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怎样利用民族的和跨民族的评价模式库对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和审美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书中分析利用了11名法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的8件个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人中花费了数年时间进行合作,研究对比了两国的体系。课题涉猎广泛,同时还比较了个人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化工具来回答疑问,诸如种族是否平等?什么是性骚扰?当代艺术的价值何在?新闻工作者庆当保持中立吗?环境保护如何与经济要求保护协调?怎样使私人利益有利于公共利益?这种比较方法超越了在刻画民族性格上的简单化的模式,它提供的真知灼见不仅使社会学家,而且使政治学和人类学家受益匪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