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流行音乐文化

    作者:安迪·班尼特

    《流行音乐文化》是第一本研究西方流行音乐和青少年文化的专著。作者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角度全面描述了战后流行音乐的不同流派,包括摇滚、重金属、朋克、雷鬼、说唱、彭戈拉和浩室音乐等;分别考察了由这些音乐流派催生出的不同风格的青少年文化,从空间与场所、种族、性别、创新、教育、休闲等方面梳理了它们的文化影响。
  • 中国社会与文化

    作者:金耀基

    儒家学说中的个体和群体 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关系和网络的建构 中国之“现代型国家”的发展困境 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诠释 民族主义与现代中国 五四新传统的批判与继承 现代化与中国的发展
  • 上海酒吧

    作者:包亚明

    上海酒吧所代表的空间,不是单纯、被动的地理环境,而是消费主义全方位地进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个绝妙注脚。它一方面向全球化的文化想像敞开了意义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性知识的重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 社会与文化

    作者:布莱恩 特纳

    《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作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正确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身体。从身体的脆弱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到社会中的所属和冲突,书中提出了一整套普遍性问题,使社会学讨论重新焕发生机。
  •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作者:包亚明

    序 包亚明 前言: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包亚明 福柯专辑:空间与权力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空间化 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 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 季桂保 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 李钧 时装与后现代主义 伊丽沙白·威尔森 巴塔 耶:浪费与越界的精神意义 谈峥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彼埃尔·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 里兹·庞蒂
  •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作者:[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本书考察了发达工业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科技及社会政治的转变带来的文化转型,包括:宗教信仰的转变,工作动机的转变,政治冲突议题的变化,家庭和育儿观的变化,以及对离婚、堕胎、同性恋的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运用大量 的经验证据表明,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彻底的变化,该价值观转变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 “英格尔哈特的新书涉猎极广,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政治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展示和拓展。这本书将极大地推动当前正在兴起的论战。” ——哈佛大学 罗伯特•普特南 “英格尔哈特的作品是政治学科中少数几个能成功作出预测的实例之一。他的第一篇文章发现了较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龄群体的态度转变并预测随着这几代人的成长这种转变会引发一系列新政治议题的兴起,而且这种转变会带来民主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政党体系的转型。 这个预测已得到事实上的确认。英格尔哈特还对民主稳定的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的总体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坦福大学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对社会科学家尤其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专家来说,这本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如此之多的领域里,以至于任何不计篇幅和细节想要列选其优点的尝试都不足以完全涵盖它所蕴含的价值......它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作者通过对浩繁可观而且独一无二的数据进行了精辟分析并揭示出文化转型的理论,也在于作者对该数据的成功演示及阐释。” ——马里兰大学 马丁•海斯勒
  • 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

    作者:[美]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

    站在大衰退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解读消费?乔治?瑞泽尔在书中为我们指出,消费特别是消费圣殿总体上处于一个相继传承和不断变迁的进程中,狂热消费和具有魅惑力的消费圣殿是导致大衰退的重要原因。过高水平的消费,导致人们处于不可持续的消费窘境。但与此同时,高消费以及华丽的消费场所依然存在,建造更大、更好和更为壮观的消费圣殿的竞赛将持续上演,而且在未来数年里,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地方会比中国更多地上演这一竞赛。
  • 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

    作者:[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用他经常是小说式的表述和论证取代了最顽固的现代正统,鲍德里亚的写作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强迫读者来对他的思想是超越了既在的立场的进步还是落后于之的倒退作出自己的表决。 大多数评论家都努力要么赞颂他要么攻击他,这部批评性的读本意在首次对鲍德里亚对当代思想的贡献作出真正中肯的评估,认真却从不不加思考地对待鲍氏的著作,受托写这卷文集的这些作者质询了鲍氏从其早期关于“客体系统”的著作到最近他对主体的命运所作的形而上的沉思中的各种特殊主题、领域及争论。 将有益的与无益的、有价值的与愚蠢的、严肃的与戏谑的、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区分开,这部论鲍氏的最新文集对于所有当代文化理论的研习者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读本。
  • 游客凝视

    作者:John Urry

    《游客凝视》关注的是愉悦(pleasure),是假日,旅游和旅行,是人们怎样短期离开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又为什么这样。《游客凝视》还关注人们对之所以这样消费,是因为这些物品和服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与日常生活活截然不同的愉悦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望见(gaze upon)或观看(view)一组迥异的不同寻常的自然风景或城镇风光。
  • 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

    作者:郭晓飞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集中探讨中国法律和同性恋关系的专著,通过关注边缘之物、被遗忘被排斥之物,旨在恢复“被总体化叙事所压制的自主话语,知识和声音”。中国有过同性恋行为的非罪化吗?同性之间的性交易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同性强奸不为罪仅仅是立法的疏忽吗?同性恋身份是在各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类型,还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一种建构?离婚过错赔偿案件在何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同性恋者和传统婚姻所遭遇的困境?本书试图通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来回答或廓清这些问题。从清末的鸡奸立法到今天公共论坛和学术界的同性婚姻讨论,从流氓罪中所贬斥的流氓行为到今天的同性恋者,本书分析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变迁导致了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 裸城

    作者:[美] 莎伦•佐金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 艺术与社会理论

    作者:(英) 哈灵顿

    《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对艺术社会学研究作了综合的概述。它论述了社会理论家与社会学家中较关键的一些论争,这些论争同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美学的社会学意义有关。在正文部分,《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讨论了艺术的意义同社会机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了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趣味与社会阶级、金钱与赞助制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神话与流行文化,以及富有争议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重要的艺术社会理论家,从韦伯、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到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利奥塔、鲍德里亚、詹姆逊,《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呈现了清晰的逻辑线索。
  • “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作者:陈映芳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 私人生活史

    作者: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

    《私人生活史》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各分卷目录 1. 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 2. 肖像——中世纪 3. 激情——文艺复兴 4. 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烽火到世界大战 5.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
  • 居住的政治

    作者:郭于华,沈原,陈鹏 主编

    本书以一种实践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即强调将社会事实看作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将“居住”视作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并力图将其提升到“居住的政治”这一高度来解析其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机制与逻辑。 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作为从微观社区开始对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社会学考查与评估。 另外,本书还引入了公民权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等新的理论视角,力图对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于社会运动范式有所超越,进而更加有助于揭示当前城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 Pricing Beauty

    作者:Ashley Mears

    Sociologist Ashley Mears takes us behind the brightly lit runways and glossy advertisements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in this insider's study of the world of modeling. Mears, who worked as a model in New York and London, draws on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male and female models, agents, clients, photographers, stylists, and others, to explor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 and the arbitrariness - behind the business of glamour. Exploring a largely hidden arena of cultural production, she shows how the right 'look' is discovered, developed, and packaged to become a prized commodity. She examines how models sell themselves, how agents promote them, and how clients decide to hire them.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work in the new cultural economy, "Pricing Beauty" offers rich, accessible analysis of the invisible ways in which gender, race, and class shape worth in the marketplace.
  • 理解大众文化

    作者:[美] 约翰·费斯克

    这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

    作者:翟文明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讲述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成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 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

    作者:王宇

    “现代认同”是什么?现代认同即现代主体(包括民族国家主体与个人主体)身份的建构,这无疑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文化诉求。而“性别表述”指文化本文对男性、女性的性别象征意义(性别符码)的编述和解读。也就是说,本书关注的是关于性别的话语而不是性别本身。在本书里读者可以通过讨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叙事文本对性别的表述,来探究性别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如何被纳入现代认同的框架中;换言之,“男性”、“女性”的性别符码是如何进入不同时期现代主体意义生产的场域,抑或前者是怎样成为后者的符号资源。 本书所进行的并非女性文学研究,而是以性别为中心分析范畴(但不是唯一范畴)的女性主义的文化研究。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后半叶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既指涉女性文本也指涉男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