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

    作者:孙未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 ——关于人性真相的心理解析 每个时代的公众,总会有很多共同的忧虑、焦灼、期待、冷漠、热切和不安,时光长河中人性共有的软弱和渴望,在各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被不同地放大和扭曲,形成了一个时代公众化的心灵疾患。 我们并不能列数这个时代每个成员的心理历程,但是从这个时代人们拣选追捧的明星偶像身上、从人们热衷的文化产品中、从风靡于时代的公众文化现象里,足以剖析出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内心取向。 这是本书写作的初衷所在。 这是一个视角独特的心理学读本,书中选取了近年来有争议的中外名人、电影、热书、大事件,以及富有时代烙印的文化娱乐现象,以西方心理学核心观点,剖析其背后所代表的私人及社会心理,不仅令人对这些富有时代烙印的人性真相,有思路迥异的新奇认识,也启发人们如何用心理学视角理解自己的生活。 简要目录: 首章 中国娱乐界人物析 大众玩偶 关键人名:王菲、周杰伦、成龙、周星驰 心理学名词:投射性认同 没事别看心理医生 关键人名:王菲、李亚鹏、窦靖童、林青霞、邢李源 心理学名词:心理暗示 现实假扮梦想 关键人名:徐静蕾、王朔 心理学名词:心理防御机制 欢迎来到轻躁狂时代 关键人名:韩寒 心理学名词:躁狂症 谎言有毒 关键人名:范冰冰 心理学名词:表演型人格 越老越难成嫁娶 关键人名:林忆莲、陈辉虹、李宗盛、朱卫茵 心理学名词:成人依恋类型 旧情人恐怖症 关键人名:张柏芝、谢霆峰 心理学名词:系统脱敏疗法 一场扮演母亲的心理战 关键人名:周杰伦、蔡依林、谢霆峰、张柏芝、梁朝伟、刘嘉玲 心理学名词:恋母情结 让所有感情充沛的灵魂附体吧 关键人名:黄健翔 心理学名词:解离症 谢谢你曾用心读我 关键人名:易中天 心理学名词:个人构念理论 我们都相信复活 关键人名:张国荣 心理学名词:幻觉 次章 外国娱乐界人物析 爱是一种修炼 关键人名:贝克·汉姆、维多利亚 心理学名词:自恋障碍 为什么我总遇到这种事 关键人名:布兰妮·斯皮尔斯 心理学名词:心理定势 女儿,男人生命中的最爱 关键人名:强尼·戴普 心理学名词:自我认同危机 当心理学拥抱达尔文 关键人名:布莱德·皮特、茱莉、安妮丝顿 心理学名词:进化论人格 青春在邪魔中长驻 关键人名:汤姆·克鲁斯、莎拉·斯通 心理学名词:神经质焦虑 史上最富有的难民偶像 关键人名:卡特·博斯沃斯 心理学名词:厌食症 续章 电影大片及热书析 心灵上的胖子 关键电影名及书名:《加菲猫》 心理学名词:心身医学 并非黑暗童话 关键电影名及书名:《哈里·波特》 心理学名词:基本信任感 爱上魔幻父母 关键电影名及书名:《纳尼亚传奇》 心理学名词:理想化的父母意象 孱弱的英雄 关键电影名:《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猿人泰山》 心理学名词:本我、超我 人类共同的记忆谎言 关键电影名:《蜥蜴》、《大鱼老爸》 心理学名词:虚假记忆综合症 我们的时间比南极更南 关键电影名:《触不到的恋人》、《珍妮的肖像》 心理学名词:存在主义疗法 自杀是最动人的精神错乱 关键电影名:《夜宴》 心理学名词:应激 何必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关键电影名:《墨攻》 心理学名词:权威恐惧症 与男人不同的仇恨 关键电影名及书名:《喜福会》 心理学名词:埃勒克特拉情结 在玩笑中心安理得 关键电影名与书名:《达·芬奇密码》 心理学名词:精神分析疗法 不知死活是幸福的 关键电影名及书名:《菊花香》 心理学名词:心理控制点 尾章 公众文化现象析 双性化的现代优质基因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中性美盛行 心理学名词:双性化人格 庆祝博客重返正常世界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全民化的博客潮流 心理学名词:自我表露 滥性网络写作的悖论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网络性爱写作纷呈 心理学名词:关系成瘾症 谩骂与本能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网络骂战群起 心理学名词:攻击型人格障碍 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拍红楼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红楼选秀重拍 心理学名词:偏执 魔镜魔镜告诉我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好男儿评选 心理学名词:那喀索斯症 民主幻境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超级女生 心理学名词:投射 看假人秀“真人秀” 关键公众文化现象名:舞林大会 心理学名词:共情
  • 沒有光的所在

    作者:馬國明

    「沒有光的所在」,出自張愛玲之筆,可以用來形容百年前一家沒落貴族的庭院,也適用於今天一個面目日漸模糊的城市。 解決交通擠塞必須建設繞道,火速清拆天星碼頭,何以收費超高的西隧繼續獲批加價? 樓市呎價過萬即代表經濟復甦,但到底有多少人享受到財富暴增的成果? 過去花錢重建大笪地,今天卻把波鞋街重建為體育城,難道波鞋街不就是地標? 當天水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為甚麼維港每天都在上演幻彩詠香江? 空氣污染與珠三角工業發展無關,環境的破壞真的可以用經濟收益來補償? 香港,就等於「繁榮安定」四個字嗎? 土地、建造、旅遊、環境、就業、教育……管管齊下,貧富懸殊在加劇、不公不正在蔓延,方向到底在哪裡?不想再聽廢話、空談、謊言的香港人,一起來聽馬國明講甚麼吧。
  • 游戏的人

    作者:(荷兰)约翰·赫伊津哈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指出: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决非偶然的成分。
  • 列仙传校笺

    作者:王叔岷

    该书简介:在中国早期的神仙传记集中,刘向所撰《列仙传》为现存较早的一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十分关注。然而有关此书的校订,自清人王照圆及钱熙祚校正、胡珽校讹、董金鉴、孙诒让校以来,一直未再出现较为完备的校本,此次王叔岷先生所做之校笺工作,除依据王照圆等校正本外,广列六朝至唐的子、集诸部注语、类书等,对部分脱误文字复加校正,并就其重要辞句加以笺注,可谓为校笺《列仙传》之上乘之作,亦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学、历史与神仙道教之学。
  • 事後:本土文化誌

    作者:陳冠中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 被治理者的政治

    作者:[印度] 帕萨·查特杰

    大众政治经常被轻蔑地称为“街头骚乱”,但在查特杰看来,它却是今天的政治现代性在其中正在不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群众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导致了治理人口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众主权观念获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安全和福利技术的增生造就了对人口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提供公民以民主磋商舞台的现代政府机构。...
  • 吸血鬼全书

    作者:库仁

    吸血鬼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斯托克的小说《 德拉库拉 》灵感何来?吸血鬼一年中最容易出现的时间是哪天?怎样彻底的杀死吸血鬼,大蒜、十字架是否有效?如果美国有一个“吸血鬼首都”,它会是哪儿?最邪恶的吸血鬼在哪里?各民族文化中吸血鬼的演变沿革又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走访,收集了爱尔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海量的吸血鬼传说,并对故事的流传、演变过程进行了考证。鲍勃•库仁带领读者走进吸血鬼的历史和世界,从而还原出真实的吸血鬼形象。 我等着你,盼着你。 在罗德岛考文垂( Coventry )附近一个偏僻的墓地,曾经竖立着一个墓碑,上面刻着上面那一行令人不寒而栗的文字,这是吸血鬼夫人的召唤。 “吸血鬼”总是使人联想起这样的景象:东欧凋敝的古堡;穿着黑色披风,神情忧郁、面色苍白的贵族;獠牙咬断了少女的脖颈;这些邪恶的精灵最终被十字架赶走。这些已经成了各种关于吸血鬼的小说、电影和电视节目的主要素材。可是真实情况远非如此,因为实际上吸血鬼比这些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本书旨在全面介绍在不同文化中吸血鬼的形象和特点。书中提到的观点绝对会颠覆你过去对吸血鬼的认识,它们潜藏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不论深夜还是正午,不论你在哪里,它们可能离你很近。
  • Fan Fiction and Fan 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作者:Hellekson, Karen (ED

    From Star Trek to Harry Potter,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explore the world of fan fiction -- its purposes, how it is created, how the fan experiences it. Grouped by subject matter, twelve essays cover topics such as genre intersection, sex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racters, character construction through narrative and the role of the beta reader in online communities. The work also discusses the terminology employed by fan fiction writers and comments on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on fan communities.
  • 胡适的前半生

    作者:邵建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l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 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中国人陆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已经沉入历史背影中的胡适再度走向历史前台。本书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
  •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作者:(美)斯皮瓦克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集结了斯皮瓦克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怀;囤积了她30年学术生涯的累累硕果;见证了一个亚裔女学者与西方霸权体制注视与反注视的复杂关系。
  • 大拙至美

    作者:梁思成,林洙

    以建筑来隐喻建筑,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本书是为非建筑业内的青年朋友编辑一本科普性的读物,并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了梁思成的生平,选了一些梁思成为外国朋友写的古建介绍和一些随笔,并在他的笔记本中选了一些速写,还集录了一些他与学生的谈话,编辑成这本书,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林洙
  • 咖啡馆的文化史

    作者:马克曼·艾利斯

    《咖啡馆的文化史》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史料描述了欧洲曾经消逝的影像与社会人生。咖啡馆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在许多城市,它曾是欧洲市民可以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看报,辩论,玩牌,打桌球、听音乐,组建各种社会团体。它成了雄心勃勃的共和党人的政治沙龙,启蒙主义信徒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上的“芬尼大学”,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相会的乐土。
  • 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

    作者:[英]凯.米尔顿

    目录; 第一章 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决定论 1.人类学有何特别之处 2.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3.人类学与环境话语 4.环境决定论探析。 第二章 文化与生态学 1.作为中介的文化 2.环境决定论 3.文化决定论 4.忽略文化概念 5.直观感知 6.找回文化概念。 第三章 社会科学中的环境决定论 1.环境经济学 2.社会和政治理论中的环境决定论 3.人类学中的环境决定论 4.文化理论可以提供什么。 第四章 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多样性 1.考基人的信息 2.原始生态智慧的神话 3.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 4.跨文化比较的经验。 第五章 全球化、文化与话语 1.对于世界体系的研究 2.作为现代性后果的全球化 3.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4.全球化与文化理论 5.作为双重过程的全球化 6.文化与话语。 第六章 全球环境决定论的话语文化 1.全球意识 2.全球论视角 3.反全球论 4.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5.投谁一票 6.辩论之外的话语。 第七章 人类学、社会科学和环境决定论 1.再谈文化 2.一种交叉学科的方法 3.文化理论与环境决定论
  • 文化的解说

    作者:金克木

    《文化的解说》放眼“人间世”,纵横说古今,以有文窥无文,由外显及内隐,见民俗心态,解文化之说。若笼统问我现在是疑是信,是悲是喜,我说不出。十几年来自己以为在试破文化之谜,其实是处在谜中。此刻我好像不能思考,只能感觉。信和疑之潮好像都已成为过去。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也许是又有点明白了吧?明白了什么?——金克木
  • 成為「日本人」

    作者:荊子馨(Leo T. S. Ching)

    台灣認同問題直到現在仍是甚囂塵上、眾說紛紜、深受政治權力操作的議題。本書精闢分析了殖民地台灣如何在民族主義中國、帝國主義日本,以及殖民地台灣這三角地帶之中,尋找台灣人民族自我認同的出路。藉由作者對台灣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政治與後殖民時期的認同政治的精采分析,提供紛擾不休的統獨問題一個有力的參照點。 1895年,日本贏得中日甲午戰爭,台灣成為其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接下來的五十年間,日本的殖民統治徹底破壞並改變了台灣社會整體的社經和政治紋理。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一書中,荊子馨檢視了自1920年代初期到1945年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台灣的這段期間,在「同化」與「皇民化」這兩種日本殖民論述的主導下,台灣的政治與文化認同歷經了怎樣的建構與轉變。 本書分析在同化與皇民化的文化實踐下,台灣人如何和日本殖民主義抗爭、妥協與合作。書中紀錄了殖民認同形構的歷史,描述出台灣的殖民認同如何從一種集體的和異質性的政治範圍,轉變成一種個人的內在掙扎,掙扎是否該成為「日本人」。 作者以不同以往的切入點,成功地接連了歷史與文學的研究,藉由對日本殖民論述的激進逼問,重新思考了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歷史,如何形塑了台灣人的民族自我認同。超越了殖民論述研究慣有的民族疆界,指出台灣人的認同是在民族主義中國、帝國主義日本以及殖民地台灣這個三角地帶與關係中產生的。他對台灣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政治與後殖民時期的認同政治的精采分析,同時改變了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作者簡介: 荊子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專攻日本文學及日本文化研究,目前為美國杜克大學亞非語文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 譯者簡介: 鄭力軒,目前為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本書目次: 導論:那些曾經是「日本人」的人們 第一章 殖民台灣:日本殖民主義、去殖民化、殖民研究的政治學 第二章 糾結的對立:殖民地台灣的認屬關係、認同身份與政治運動 第三章 同化與皇民化之間:從殖民計畫到帝國臣民 第四章 從叛變者到志願兵:霧社事件以及對原住民的野蠻與文明再現 第五章 「在濁流中」:《亞細亞的孤兒》中的三重意識與殖民歷史學
  • 伪雅史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

    《伪雅史》,本书是一部史料丰富、知识性强、妙趣横生的文化著作,摈弃了一般学术著作枯燥、学究的特点。
  • 裸男

    作者:[英] 戴斯蒙德·莫里斯

    本书是《裸女》的姊妹篇。作者旁征博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男性的身体及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隐喻,使之不仅仅是一部男性身体指南,更堪称为男性身体文化的社会人类学考察。本书叙述生动,译笔流畅,图文并茂,实为一本考究的身体文化通俗读物。
  • 希望的敌人

    作者:林赛·沃斯特

    本书作者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哈佛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人(人文学部执行主编),又是训练有素的人文学者(芝加哥大学英文系博士)。作者以其特有的犀利文笔和罕见的坦诚,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改造之后人文学科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变化,首先是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荒唐现象是,在大学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学者,而是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校园越来越像公司,而教师越来越像公司白领,被驱赶着生产一些莫名其妙、对他们本人来说越来越没有内在意义的产品。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所抨击的现象不仅美国存在,中国甚至存在有过之无不及的趋势。
  •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作者:(美)雅克·巴尔赞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 报道伊斯兰

    作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