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亚文化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以独特的方式讨论了一种正义的理论,或更准确地说,一种正义的反理论。它与眼、牙、手和生命相关。它是有关同态复仇法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报还报——的一个扩展解释。同态复仇将估价置于正义的核心,它是关于衡量标准的。耶和华: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艾德加·爱伦·坡:“对敌人施行正义,有什么比这种信念更让人安慰呢?” -
文化与抵抗
文化,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2003年9月25日,萨义德因患白血病去世,本书于当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后数年美国知名媒体人巴萨米安对他的系列访谈录。最早的一篇始于1999年2月8日,而最后一篇完成于2003年2月25日。其中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正值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多事之秋。萨义德与巴萨米安的这一系列访谈,主题包含了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乃至当代的巴勒斯坦音乐与诗歌。通过文化的延续,萨义德说明了大众抵抗对于文化、历史及社会变迁的核心价值。《文化与抵抗》是这位“巴勒斯坦之音”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 -
反现代派
反现代派不是指守旧者、保守派和反革命分子,也不是指对其时代感到忧郁的失望者、牢骚鬼和愤怒者,而是指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关系微妙的人。其实他们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派,他们在文学上和政治上既非右派,亦非左派,他们是现代派的精华。本书从反现代派的第一批奠基者约瑟夫•德•迈斯特、夏多布里昂和波德莱尔开始,论述了反现代派的几个强有力的观念:反革命、反启蒙、悲观主义、原罪、崇高、抨击;并对19世纪和20世纪几位被忽视的著名的反现代派加以详尽论述,试图藉此对反现代派,或曰现代性中的反现代派传统做一梳理。 -
性别麻烦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
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
《走向世界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套湘版图书,它的出版在当时的出版界、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说它是“出版界的一巨大业绩”,又说“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对于这套丛书以及它的主编钟叔河所做的工作,钱钟书的评价是:“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 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从1956年起,即着手搜集和研究旅行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记述,并于80年代择其尤要者数十种,整理汇编,陆续推出,即为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英译From East To West,Chinese Travellers Before 1911)。《走向世界丛书》专收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到欧美日本通商、留学、出使、游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记、笔记和游记,当时出版的第一辑计三十六种,十大巨册。该套丛书所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这些记录是近代中国人睁眼展望现代文明的第一次,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从此以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状态才开始慢慢打破,人们才开始渐渐打开眼界,走向世界。而上世纪80 年代,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
伊拉克:借来的壶
“借来的壶”出典自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笑话。有这样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经破损。如此前后矛盾的论据,只是为了否认一个事实——载还给你的,乃是一把破壶。 齐泽克认为,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其逻辑与上述笑话如出一辙。他并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这场战争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作者通过引证弗洛伊德关于“借来的壶”的论述,分析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逻辑混乱的叙述所掩盖的背后真相。虽然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的话题已经渐趋渐远,但并不意味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因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本书作者齐泽克与以往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 -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Terry Eagleton once wrote in the Guardian, 'Few post-colonial writers can rival Homi Bhabha in his exhilarated sens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In rethinking questions of identity, social agency and national affiliation, Bhabha provides a working, if controversial, theory of cultural hybridity, one that goes far beyond previous attempts by others. A scholar who writes and teaches about South Asia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with incredible virtuosity, he discusses writers as diverse as Morrison, Gordimer, and Conrad. In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Bhabha uses concepts such as mimicry, interstice, hybridity, and liminality to argue that cultural production is always most productive where it is most ambivalent. Speaking in a voice that combines intellectual ease with the belief that theory itself can contribute to practical political change, Bhabha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post-colonial theorists of this era. -
符号学与社会科学
本书所收录的多篇论著,都是格雷马斯运用这一符号学方式,结合具体的调研实践,对多种社会学简直话语的语义系统进行的分析阐释。这些分析阐释既一以贯之地与此前的文学叙事话语研究相衔接,也鲜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学科的独有特点。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
趣味考据
《趣味考据:中国古代同性恋图考》讲述了双性恋也即男女皆恋,古代的同性恋基本上都是表现为此种形态。究其原因,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男性娶妻生子是他自立于世的前提条件,婚必须要结的。同时,古代社会还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等级身份制,高低贵贱,判然有别。二是男权夫权制,男女异势,夫为妻纲。其结果,一方面在上的等级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在下等级中收取男宠,另一方面丈夫的妻妾对此无力加以反对。这样一来,双性恋的实践在古代中国也就有了适宜的存在环境,是处于一种比较兴盛的状态。可看前后两个朝代的情形:在西汉时期,从高祖到平帝,十一位皇帝中七位明确地喜好男色,三位稍有表现,最后一位未长成人。同性恋也即双性恋的比例如此之高,社会上的状况可想而知。而在清代,北京实行比较严格的禁妓政策,相公男优便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娼妓的角色。相公的恩客群体含括了各色人等,如官员、胥吏、富商、纨绔。尤其各省的进京举人对他们特加青睐,每当春试之年,韩家潭一带的燕舞莺歌宛若明代秦淮艳景的再现。 -
尘世的惶恐与安慰
《尘世的惶恐与安慰》记录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一些感悟,道出了他进人西方文明之后受到的思想触动,其中既有救赎神话带来的震颤,也有被自由精神感染后的安慰,更有在触摸一些灵魂时的亲切与景仰;但所有这些,都浸泡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惶惑和怀疑当中。作者很喜欢西方现代文明的悲壮感和自由精神,但也深深感到这种属灵的文明带来的单调、虚无、令人焦虑的生活方式。作者试图在深人西方的同时反观自我,并反思这种尝试所带来的更多的疑问。 -
论边沁与柯勒律治
《论边沁与柯勒律治》是有关19世纪英国文学和思想的名著,也是有关这一段文学史的基本读物。在书,穆勒富于创见地将文学家柯勒律治和哲学家边沁相提并论,分析了19世纪英国乃至西欧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内在矛盾,抓住了功利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发展历程予以评价,语言平易,切中要害,时有新颖之见,备受20世纪各派文评家推崇。 -
骗经
《骗经》又名“杜骗新书”(全名“鼎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防骗经”,总四卷二十四类八十八则。笔记小说,小型百科式骗子故事集,古代第一部以骗子、骗术为主题的著作。作者以剖析江湖骗术的原理、手法为入口,以杜绝欺诈现象为编撰目标,以时事为底本,以写实的手法,总汇五花八门的骗局、骗术,并附按语评论,可作为晚明社会之侧写,亦是一部兼具公案及世情特色的笔记小说。 -
电影的世纪末怀旧
这是一部关于怀旧电影的评论文集,它将带你畅享世纪电影的无限美学。 本书所集有关中国电影与电影研究的文章,按主题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篇”,主要揭示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在电影制作与电影研究方面的表现,既分析好莱坞近百年塑造华人形象的模式,又指出西方国际电影节在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方面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响,还探讨西方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理论及方法问题。第二部分是“上海篇”,主要分析性别想象及都市叙事在电影中的呈现,人物形象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和摩登女性为例证,并探讨近年于香港和上海颇为盛行的对老上海的怀旧情绪。第三部分是“华语篇”,主要仍以“华语电影”中的城市为对象,包括上海、香港和台北,既有整体发展的描述,也有具体作品的分析,议题涉及香港历史上的超区域想象,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情怀,以及台北世纪末的时空重建等等。 -
性別中國
本書循中國電影史基本的脈絡,以性別表述為主軸,探討電影中的文化政治與批判性議題。書中的論述嘗試直面並觸摸後冷戰時代紛紜繁複的中國社會事實,嘗試凸現冷戰∕後冷戰、第三世界、亞洲的思考座標,嘗試在反身自問作者的言說位置的同時,檢省包括女性主義在內的諸多理論命題。此書的各章節仍以電影文本、電影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為依託,但不僅關注影片的事實及相關的電影的事實,而且嘗試藉此開敞重返歷史與現實的通道。 本書為作者的一份講稿,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性別研究的系列講座而撰寫。 -
去帝國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
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
这部法国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与其说是一部关于个人、思想和作品的历史(其实也确实是这么一部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在回顾巴雷斯时代、纪德时代和萨特时代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事件迭出、动荡不安的岁月,也领略了它们的象征意义;我们又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那些来自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他们都曾试图用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来影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纪。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法国20世纪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象征知识分子时代开始的德雷福斯事件到敲响知识分子世纪末日丧钟的萨特和阿隆的逝世。不过,米歇尔·维诺克对知识分子末日的说法仍有怀疑…… -
法式裸露
這是一部【法國身體美學流行史】──從洗澡、如廁、上床、穿著、就醫等生活上的裸露,到語言文字的露骨、繪畫雕塑的前衛表現,都與「身體美學」密不可分。 這是一部【西方裸經】──以身體裸露的尺度、創意、性感、慾望為經,以道德、廉恥、宗教干預與法律禁令為緯,全面解讀兩千年來歐洲裸露文化的內涵與脈絡。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