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对话的喧声

    作者:【美】刘康

    本书是一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和阐释巴赫金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的书。作者首先系统阐述了巴赫金的文化理论“对话论”在当代的重大影响,然后,作者分析了巴赫金的生平与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他的哲学建构行为。其中,“对话论”、“复调小说”和“文化狂欢”是作者分析的重点。作者在从以上角度深入分析巴赫金的同时,也考察了中国文化界对于巴赫金的接受过程,以及对于巴赫金理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读。
  • 话语的转义

    作者:【美】海登·怀特

    《话语的转义》是海登·怀特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历史哲学、文学批评论文的汇编。 《话语的转义》探讨了人文科学话语特别是历史话语中的转义成分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作者认为,任何一种人文科学话语,不管它是想象性的还是实在性的,也不管它如何渴求真实而力戒虚构,都包含难以剔除的转义成分。所有人文科学话语都不可避免地通过转义来建构其研究对象。
  •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作者:董啟章

    對董啟章而言: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 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 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

    作者:朱家溍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谈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谈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 异端人物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作者沿袭了其犀利、尖锐的风格,对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进行了解读和评介。本书考察了从詹姆斯·凯利、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到维特根斯坦、以及赛亚·柏林、斯皮瓦克、齐泽克等的几十位西方一流的作家、思想家,作者又好辩又带着嘲讽,但依然保持着友善和公平的态度,在公共领域去评述一些十分复杂的事物。
  • 疾病的隐喻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

    ‘An exemplary demonst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intellect in the face of the lethal metaphors of fear’ Michael Ignatieff, New Republic ‘Whatever Sontag writes is passionate…hers is the satirist’s pity for our ignorance and folly’ Jonathan Keates, Observer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 今日伊斯兰

    作者:[美]艾哈迈德·阿克巴

    《今日伊斯兰》这是一份姗姗来迟的欣喜!通过历时5年的努力,由我们的团队引进、策划出版的世界性畅销书名著《今日伊斯兰》已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面市。 此书作者阿克巴·艾哈迈德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的穆斯林作家、学者之一,曾任巴基斯坦驻英国大使,现为英国、美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长期致力于向西方社会表述伊斯兰,被西方媒体誉为“当今世界伊斯兰研究领域的权威”和“伊斯兰文明大使”。《今日伊斯兰》为其代表作之一,畅销欧美十余年,曾获洛杉矶时报非虚构类年度最佳图书,为当代以少数民族穆斯林立场向多数主体民族介绍伊斯兰的典范性读本,它几乎涉及了西方世界(和中国社会)所关心的关于伊斯兰的所有层面(梁文道评语)。 与此书同名的纪录片由英国BBC制作发行,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评论认为,就今日伊斯兰的命题,这本书对于大众阅读的意义,很难找到第二本与之媲美,而在中文图书界更是如此。 《今日伊斯兰》曾有台湾繁体中文版面市,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强力推荐。此次简体中文版由作者 阿克巴·艾哈迈德授权,冶福东翻译,阿克巴先生并专门为此中文简体版作序,盛赞中巴友谊并对此书在中国大陆的反响寄予厚望,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文艺评论家梁文道先生怀着对伊斯兰的敬仰和对此书的喜爱,专为此版本奉献荐序,视角独到,论述精辟,为这部杰作锦上添花。 我本无能无力,唯求清高尊大的真主襄助! 期望这本书在国内也能成为正面表述伊斯兰、增进宗教了解和社会宽容的典范性读物。
  • 情迷現代主義

    作者:李歐梵

    維基百科說,現代主義是二十年代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是藝術家為了反抗19 世紀末期的陳規舊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有些人將20 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 李歐梵這本散文集《情迷現代主義》,來自於活地亞倫《情迷午夜巴黎》,表面上說的是懷舊,其實文化品味的表現。托爾斯泰、杜斯陀也夫斯基、馬勒、李斯特、也斯、王文興、北島的《今天》、韓素音、伊力盧馬,作者以他自己的方式向他心目中的大師致敬。 二十年代也是一個失落的年代,妙的是這種失落感卻由一群自願流落在巴黎的美國文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作者說:記得我在台灣上大學的時代生活苦困,一眼讀到費滋傑羅的文字就覺得迷人之至,內容猶如天方夜譚,特別是他的短篇小說,英文不難,浪漫之至。
  • 儿童与战争

    作者:徐兰君

    如何制造出历史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儿童”可以说是其中的根本。战争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学者已经得到不少的关注,可在现代中国学界,此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书借鉴西方儿童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国难读本、战时教科书、国防游戏、儿童杂志以及战时儿童旅行团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将1937年至1945年前后时期的“儿童”概念历史化的同时,也重新考察发生在战时及战后的关于救国、抗战宣传和民众教育等与现代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从而提供另一种观照和理解二十世纪中后期文学、文化与历史变革的方式。
  • 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

    作者:朱耀伟

    《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沿着后现代主义以降的批评脉络,借引介西方当代批评家及在西方写作的海外华人批评家的理论,希望拼贴出有形与无形的中国图像。当代批评家不时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中国”,而其他有关“他者”的论述也一直被视为与“中国”存在密切关联。在这样的批评场景中,中国图像又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呢?作者尝试显豁中国图像与主导论述的微妙纠结,从而凸显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身份问题,对读者梳理中国当代后现代问题具有及时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朱耀伟先生的有关“中国图像”的论述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当代文化时不成为西方话语的挪用和照搬,而是注意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中拓展自身的当代话语理论,重视世界一体化中自身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重新阐释被误读的民族形象,重新确立被压抑的中国图像。
  • 当代东亚城市

    作者:王晓明 主编

    《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由十三篇文章和两组圆桌讨论合集而成,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既有全球闻名的思想大家,也有年轻的学术新锐。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在地”经验,将触角深入到文学、博物馆、房地产广告、影视、酒店空间、城市、工人、街道、音乐、小报等等层面,既有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当代都市历史想象的探讨,更有对上海几十年间空间变化隐含的意识形态的挖掘。可以说,《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集中展现了世界当代学者对东亚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 Occidentalism

    作者:Xiaomei Chen

    Thi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Occidentalism in post-Mao China includes a new preface, foreword, and chapter on Chinese diaspora writing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Xiaomei Chen offers an insightful account of the unremittingly favorable depic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ts neg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post-Mao China since 1978. She examines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from a vantage point more complex than that accommodated by most current theories of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Going beyond Edward Said's construction in Orientalism of cross-cultural appropriations as a defining facet of Western imperialism, Chen argues that the appropriation of Western discourse-what she calls "Occidentalism"-can actually have a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liberating effect on contemporary non-Western culture. She maintains that simplistic allegations of Orientalism frequently found in current critical discourses seriously underestimate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relationships. Using China as the focus of her analysis, Chen examines a variety of cultural media, from Shakespearean drama, to modernist poetry,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television and popular fiction. She thus places sinology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Western theoretical discourses, such as Eurocentrism, postcolonialism, nationalism, modernism, feminism,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showing that it has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the study of Orient and Occident and their now unavoidabl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ccidentalism presents a new mode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at reenvisions cross-cultural appropriation. It will be indispensable to future discussions of Orientalism, Occident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as well as subaltern studies, Asia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ies, and non-Western drama.
  • 五四之魂

    作者:林贤治

    本书系林贤治先生最新一部思想性作品。 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作者步入五四以降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批判性审视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作品以其提问的深度、概括的精准以及包孕的思想动量而备受学界、思想界关注。
  • 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

    作者:周宪

    “认同”是当前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书围绕“认同的语境与全球化”、“认同与身份问题”、“认同与传统的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理想的认同”、“认同什么”、“文学作品中的认同”等专题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作了深入研究,为当前学界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新视野。本书是中外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中建立一种与他者更有效的对话机制和自我身份的定位。
  • 知识分子二十讲

    作者:崔卫平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的智者,他们既是社会的冷静旁观者和批判者,又是社会的热情参与者和规划者。长期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书选编左右两派重要知识分子的经典论述二十篇,全面展现西方知识分子的气质和奋斗,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勇毅担当将给当下中国知识语境带来充满震撼力的警醒与思索。 目录 编者序 第一讲 我控诉 第二讲 以学术为业 第三讲 以政治为业 第四讲 知识分子的背叛 第五讲 俄国知识阶层之诞生 第六讲 宽容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第七讲 有机知识分子 第八讲 自由漂浮的知识分子 第九讲 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公民? 第十讲 知识分子作为理念人 第十一讲 作为文化资产阶级的新阶级 第十二讲 作为一个言语共同体的新阶级 第十三讲 专家型知识分子和普遍知识分子 第十四讲 立法者的没落 第十五讲 阐释者的兴起 第十六讲 现代世界的知识分子的角色 第十七讲 专业人士与业余者 第十八讲 对权势说真话 第十九讲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第二十讲 论知识分子及其他
  • 罗马精神

    作者:依迪丝·汉密尔顿

    编者导言 引言 第一章 喜剧的镜子 第二章 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笔下的古罗马 第三章 普芝图斯和泰伦的喜剧精神 第四章 西塞罗的罗马 第五章 西塞罗其人 第六章 恺撒和西塞罗 第七章 卡图卢斯 第八章 加拉斯 第九章 贺拉斯笔下奥古斯时代的罗马 第十章 罗马精神 第十一章 进入浪漫时期的罗马 第十二章 尤维纳利斯的罗马与斯多葛派 第十三章 古代的结束 大事年表 ……
  • 审美意识形态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是一本比较艰深的书,它以20世纪德国美学的重要理论为对象,对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本杰明、阿多诺等对20世纪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作了深入的意识形态剖析,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的批评方法,反思阿尔都塞学派研究思路的局限性,都作出了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分析论证。
  • 形象工厂

    作者:汪民安

    本书作者以一个观看者的身份,抓住观看艺术作品时独一无二的经验,并将之以文字表达出来。这些文字及艺术作品的汇聚,形成了《形象工厂》。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时第一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确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谜团,让观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以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 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的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 流行的波希米亚

    作者:玛丽·格拉克

    流行的波希米亚,ISBN:9787533651916,作者:玛丽·格拉克 著,罗靓 译
  • 命名日本

    作者:湯禎兆

    此書是作者湯禎兆繼《整形日本》後的延續。 全書分三個部分,分別是「女人」、「男人」,和「消費」,每個部分除了相關文章外,更以對談作結,而對談學者包括: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俊雄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效能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 此書之為《命名日本》,是湯禎兆透過在九十年代後,各類型字詞在日本出現的原因,並探討字詞所帶出的文化想像,和背後的意義。 人妻、女子鐵道迷、女子高生、主婦、悠長假期、落水狗、化妝狂、巨乳、購物狂、腐女子、老頭、武士道、足球、寅次郎、欺凌、百貨公司、感淚、郊外、文壇、御宅族、M型社會、AV等等。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並不單為追趕潮流。這其實是為讀者提供認識日本社會當地語境的新綫索,讓大家考察日本人在過去二十年,如何透過創作新的詞彙與概念去面對社會不安,重新認識自己及他們身處的環境。 從窺看日本的文化現況,預警香港的文化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