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历史的崇高形象

    作者:[美]王斑

    作者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以“崇高”为切入点,沿中西比较路径,游刃于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各“学”之间,探讨了中国二十世纪赖以塑造个人形象的种种美学手段,描述了美学与政治的纠葛,分析了关于崇高的丰盈的中国美学。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是一套汇集海外顶尖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代表作的学术丛书,本书则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最重要学术著作。王斑认为,美学和政治的纠葛,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看,存在积极、消极的两方面。他并非崇高美学的热衷者,可他已领会过足够多的“崇高”感,回忆起来时常会感到尴尬,对于这种心理转变的勇敢追问,在《历史的崇高形象》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还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如《红楼梦》、毛泽东诗词、弗洛伊德、张爱玲、思想解放等等,王斑都以优美雅致的文笔对其加以条理清晰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 遇見都市

    作者:派克 (Parker, Simon)

    本書結合古典與當代都市研究取向,揭露都市研究的知識根源,以及通常未受承認的事實,即有關城市的經驗性與理論性觀點,其實彼此互蒙其惠。 追溯一個多世紀以來,城市概念的重要發展,包括韋伯、齊美爾、班雅明與列斐伏爾著作中,現代都市理論的基礎,以及諸如哈維和柯司特等當代都市理論家,乃至於洛杉磯都市理論學派的著述。個別章節探討大都市的調查研究,包括布斯(Charles Booth)與威爾遜(WilliamJ.Wilson)的當代都市研究,以及其他工業城市研究取向,涵蓋花園城市運動到「新都市主義」,並考察新興資訊和通訊科技的衝擊,以及日趨分散化的都市網絡,這一切都引發有關傳統城鎮景觀在可行性,以及實質和社會認同上的重要問題。該書的結論呼籲,如果我們要實現城市的豐饒潛能,就必須針對都市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採取更為全面而整合的研究取向。
  • 关键词200

    作者:廖炳惠

    在本书中,廖炳惠教授对文化与批评研究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200个词汇进行了界定和解说。他深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发展、流变,概括了相应历史时期主要理论家对它们的论述,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研究趋势,去演绎它们的理论与实践途径。廖炳惠教授在本书中对每一关键词所勾勒的发展轨迹,所筛选的精当的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改善术语理解状况提供极富意义的帮助。 该书是一本专业辞典图书,此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该书用语精练,行文流畅,加上作者的准确到位解说,将文学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即使讲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文字也非常通俗,在确保学术性,给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

    作者:罗岗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全书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题的剖析,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方法、结合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探讨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回应危机的想像方式是如何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共处知识的现代化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对文学所在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
  • 阅读魅影

    作者:石计生

    本书是在后现代的社会转变中,从本雅明的思想遗产与其后的配置发展受到启迪,所写成的有关艺术与社会方面的思考与评论。作者以比较研究的态度,通过与班雅明(即本雅明)精神的对话辩证,借关照美学理论和城市的艺术表现,以诗文学的笔法,自由出入东西方作品解读,内容触及现代诗、小说、造型、摄影和电影诸美学形式,并以动中之静的当代闲逛者角度切入观察,裸露城市空间文化的跨界变化。
  • 我们应有的文化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本书是巴尔赞的代表性著作,对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出现的危机进行了揭露,并对之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书中涉及高雅文化、艺术传播、艺术市场、艺术过剩、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等多个主题。 本书各章的顺序完全是按作者自己的主意编排的,作者让明显讨论相同题目的文章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集中成为一个序列。这种分开编排的做法旨在显示与明显联系形成的交叉隐含关系。于是,开篇三章讨论目前所用的处理文化产品的方式;接着的四章表明社会意识本身的状态;其后的两章批评了大学所教授的对待自由主义者和艺术的态度;最后三章考察文明处于衰落状态的可能迹象。
  • 现代悲剧

    作者:[英国]雷蒙·威廉斯

    本书是二十世纪探讨悲剧理念和悲剧思想的最重要著作。雷蒙·威廉斯从分析古典悲剧经验与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延续入手,通过分析易卜生、奥尼尔、贝克特、加缪、萨特、布莱希特等人的剧作,在悲剧与现代社会、革命、无序及个体的关系中,揭示了现代悲剧经验新的特质,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现代时代的根本信仰与冲突。
  •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作者:Sandra M. Gilbert,Su

    Nominated for 1979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in Literature (on the earlier edition). Runner-up for the 1980 Pulitzer Prize in General Nonfiction. This pathbreaking book of feminist criticism is now reissued with a substantial new introduction by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that reveals the origins of their revolutionary realization in the 1970s that "the personal was the political, the sexual was the textual." "The classic argument for a women’s literary tradition."—Scott Heller,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uthors force us to take a new look at the grandes dam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y will never seem quite the same again."—Le Anne Schreibe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Imperative reading."—Carolyn G. Heilbrun,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A masterpiece."—Carolyn See,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9, has long since become a classic,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new edition contains an introduction titled "The Madwoman in the Academy" that is, quite simply, a delight to read, warmly witty, provocative, informative and illuminating."—Joyce Carol O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A groundbreaking study of women writers. . . . The book brought the concerns of feminism to the study of female writers and presented the cas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istinctly feminine imagination."—Martin Arnol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uthors are brilliant academics but they wear their erudition lightly. It remains imperative reading for those who want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grandes dam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ieces of writing from a feminist point of view. Argumentative, polemical, witty and thought-provoking, this is a book which will make the reader return to the original texts." —Yorkshire Post (Leeds) "A feminist classic and still one of the best books on the female Victorian Writers."—Judith Shulevitz,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中国命研究

    作者:李敖

    自来有关命的研究,本就不易。《汉书》说得好:“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在“幽明之变”上,李敖认为自己对天地、阴阳、日夜、善恶、贤愚、人鬼等的理解,已经超越古人。李敖说:“我个人博学多闻、饱更忧患,‘识乎性命’,早在孔子之上,现以此书聊示几许,知我者,孔夫子。”
  • 身体政治

    作者:葛红兵,宋耕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从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到身体写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状态以及身体的后现代处境,著者们对身体、文化、政治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索。进入本书,感受一次身体“大写作”。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 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贵身论中的“身”在先秦思维中处于从实体论的“身体”向虚体论的“自身”动态转化之中,但以实体涵义为主。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身体哲学观念非常丰富,“以身为天下贵”、“推己及人 ”是贵身论哲学的一体两翼,贵身说、赤子说、修身说、舍身说等则构成了其完备的概念系统。重温公元3世纪前中国思想中的“身体”观念对建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 人文学的想象力

    作者:贺桂梅

    本書探討的是“文革”後迄今30余年的時間跨度中,當代中國(大陸)一些前沿性的思想、文化和文學問題。試圖完成的論述主題,一是對當代人文思想的變遷提供一種思想史的描述輪廓,另一則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其中重要文化現象的不同側面,同時還試圖將這些思想/文化命題延伸至20世紀中國文學歷史的考察當中,由此,粗略地勾勒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歷史形狀和具有癥候性的問題系。 現當代文學研究專著。作者針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因過于強調“純文學”而造成文學批評陷入封閉狀態的現象,積極探索一種開放式的研究方式,即一方面從文學研究中走出去,獲取某種跨學科的能介入當代社會討論的公共視野,另一方面是把文學問題放到一種新的批判視野當中,重新加以理論化,並與社會公共議題形成互動關聯。按照這一思路,現當代文學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得到了新的詮釋。
  • 从东方到西方

    作者:[俄]A.Π.捷连季耶夫-卡坦斯基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纸的发明、使用和书籍的产生,以及从东方到西方的传播,是部文化传播的绝好阐述,并有精当的论说。该书不仅重点介绍“西夏王国”和党项族人及其文化,而且也用大量篇幅述及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回鹘、突厥等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各个民族、某些王朝及其历史和文化。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作者:(英) 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 语言和历史描写

    作者:汉斯·凯尔纳

    《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一书是对西方传统史学的颠覆性作品之一。该书系统论述了语言结构对历史学的影响,阐述了转义、叙事、讽喻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作者看来,历史资料不是存在于历史档案库之中,而是存在于话语和修辞当中,因而并不存在着一个“故事”等待着人们去讲述。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这一故事,相反,“曲解故事”成了一种解读历史和构造历史的方法。
  • 意大利文化简史

    作者:王军//王苏娜

    《意大利文化简史》内容简介:意大利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分成古典文化、中世纪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三个部分,并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三个文化时代的特点,就不难看出意大利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所谓的西方古典文化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中心是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这是毋庸置疑的;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虽然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然而,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也是古希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The Pagan Writes Back

    作者:Zhange Ni

    In the first book to conside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concert, Zhange Ni proposes a new reading strategy that she calls "pagan criticism," which she applies not only to late twentieth- and early twenty-first-century literary texts that engage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 but also to the very concepts of religion and the secular. Focusing on two North American writers (the Jewish American Cynthia Ozick and the Canadian Margaret Atwood) and two East Asian writers (the Japanese Endō Shūsaku and the Chinese Gao Xingjian), Ni reads their fiction, drama, and prose to envision a "pagan (re)turn" in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doing so, she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complexities and contingencies in literary texts and challenges both Christian and secularist assumptions regarding aesthetics and hermeneutics. In assessing the collision of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Ni argues that the clash has been not so much between monotheistic orthodoxies and the sanctification of literature as between the modern Western model of religion and the secular and its non-Western others. When East and West converge under the rubric of paganism, she argues,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develops into that of world relig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 荷马的启示

    作者:陈中梅

    书中依然延续之前《神圣的荷马》等研究的进路,对荷马研究进行多角度拓展,分为“Daimoni isos——解读荷马的命运观”、“辨识神人——兼论西方认知史上一次悄然完成的范式革命”、“表象与实质——荷马史诗里人物认知观的哲学暨美学解读”和“阿基琉斯的智性品格研究”这几个部分。
  • 21世纪批评述介

    作者:【英】朱利安·沃尔弗雷斯 编著

    《21世纪批评述介》的各个篇章概述了当今最前沿的批评思想,颇有引人深思之功。各章作者均以明晰的语言和术语解释了论述范围的各种问题,同时也通过解读经典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网络文本,为学生读者展示了简明的实际应用。《21世纪批评述介》为文学批评提供了视界广阔的指南。《21世纪批评述介》源自欧陆的思想和观点,如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和心理分析等,还介绍了正在21世纪初兴起的新的“杂糅”批评。 《21世纪批评述介》分为五个批评范畴:“身份”、“对话”、“空间与场所”、“批评的声音”、“物质性与非物质”。这些范畴体现了批评与文化研究日益增长的跨学科特性,而《21世纪批评述介》所涉及的一些课题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散居族裔批评、性别及跨性别批评、有色女性及女性主义批评、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及批评、伦理批评、创伤及证词批评、生态批评、空间批评、网络批评、德勒兹批评、列维纳斯及批评、幽灵批评与(超)物质批评等。 特色 述介本世纪初时各种“批评状态”。 结构:每一章探讨和解释一种理论各方面的问题,然后是一篇对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网络作品的解读,接着是一些可供继续研究的课题,最后是一份配以说明文字的参考文献目录和一份补充参考书目。 对作品的批评性解读具有教学和研究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
  • 帝国意识

    作者:【美】埃娃·汤普逊

    在后殖民时代意识出现之后,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被深入的发掘和解剖。以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为代表的分析理论已经对欧美学术界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俄国自身对俄国文学的研究,乃至欧美有关俄国的研究中,后殖民时代的意识几近于无。本书是一部扭转局面的关键之作,它将萨伊德所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引入俄罗斯研究这一领域,专注于俄国文学和俄国文学理论语境中的后殖民主义时代意识。该书尝试表明,在俄国文学中,政权与文学本文之间的联系也是比初看上去要深刻而微妙得多的。这些联系不仅表现在叙事者的语调和评论中,而且也同样表现在对文学形象的刻画和地理空间在读者记忆中的长期印象之中。
  • 另类立场

    作者:谢少波

    从眼下这本中文版论集来看,他出身于“后现代”师门,操持现代西方的语言学、解构主义、文化研究一类利器,擅长一套西洋学院派战法。但他以洋伐洋,入其内而出其外,以西学之长制西学之短,破解对象恰恰是西方中心主义,是全球资本主义体制下的话语霸权。对“现代性”语义裂变的精察,对西方特殊性冒作“普适性”的明辨,对不同品格“人文主义”的清理,对“新启蒙”与“新保守”暗中勾结的剖示,对跨国资本以差异化掩盖同质化的侦测……都无不是墨凝忧患,笔挟风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杀伤力。 ——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