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
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
2010—2011年间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所举办的学术演讲精选集。其中,“现代知识生产中的核心概念”,探讨构成我们时代知识和观念的概念结构;“跨文化交往中的理论纷争”,研究如何看待自我和他者及其差异与理解;“现代语境中的本土问题”,讨论现代性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诸多问题;“回归传统与传统的再发明”,通过解读传统,发现当下的文化、学术甚至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与传统的某种联系,揭示传统的再发明这一永恒延续的过程。诸多流光溢彩的演讲,让人回味无穷…… -
后现代主义诗学
《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内容简介:在包括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文学理论、历史以及哲学的多个学科领域里,“后现代主义”一词被频繁使用和误用。《后现代主义诗学》既不为后现代辩护也不对其进行谴责。它既延续了哈琴《自恋式叙事》和《论戏仿》对艺术中自我意识的形式研究,又为其增加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维度。以建筑为模型,后现代主义在此用以指称以形式和意识形态的主要矛盾为标志特征的当今文化实践。在此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诗学”源于这些矛盾,透过当代理论和文化实践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矛盾清晰可见。 《后现代主义诗学》是一部系统阐释、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力作,横跨建筑、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录像、舞蹈、电视、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历史编写领域,对后现代主义构成了立体、交叉透视。《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以实践为起点,试图推导、创建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概念结构——“后现代主义诗学”。《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充分意识到缤纷多彩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采用既/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评判方式,指出后现代主义既是现代主义矛盾造成的结果,又是对其的背离与质疑,它既具有强烈的自我指涉性和戏仿性,又试图将自己植根在其指涉性和戏仿似乎要避开的历史世界之中,从而增加了论辩的深度与效力及可接受性,其新的视点和思维方式、观点无疑为客观、全面认识后现代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琳达·哈琴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后现代主义政治》、《论反讽》、《反讽的锋芒》。 -
汉品01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不过几十年功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梁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100 多年。尤其是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和难以回返。 《汉品01》内容涉及安徽南部的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理念,上海郊区水乡的仓库建筑的“传统建筑化”,以及与读者分享日本和台湾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经验。还包括江南手织布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茶文化系列文章,以及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影评和书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读”等栏目将收录香港中文大学“传统乡绅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等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
Pluralist Universalism
Pluralist Universalism: An Asian Americanist Critique of U.S. and Chinese Multiculturalisms by Wen Jin is an extended comparison of U.S. and Chinese multiculturalisms during the post–Cold War era. Her book situates itself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que and the growing field of comparative multiculturalism. Through readings of fictional narratives that address the issue of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 in both national contexts simultaneously, the author models a “double critique” framework for U.S.–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The book approaches U.S. liberal multiculturalism and China’s ethnic policy as two competing multiculturalisms, one grounded primarily in a history of racial desegregation and the other in the legacies of a socialist revolution.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two multiculturalism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brought into contact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mediation. Pluralist Universalism demonstrates that a number of fictional narratives, including those commonly classified as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merican, have illuminated incongruiti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thno-racial politics of the two nations. The “double critique” framework builds up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developed in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nd adjacent fields. The book brings to life an innovative vision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que, even as it offers a unique intervention in ideas of ethnicity and race prevailing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
美国
《美国》作者让·波德里亚被广泛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具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西方后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他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美国》是继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之后,让·波德里亚再一次对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做出的深刻分析与解读。全书虽然分六章,但并非整体式的写作,而是采用作者在学术思想后期所深爱的片断式写作法。主要内容包括:没影点;纽约;星形的美国;实现了的乌托邦;权力的终结;永远的沙漠等。 -
身体意识形态
《身体意识形态》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作序,全书共约26万字。该书共分十章,主要论述对象包括:贾平凹《废都》;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阿来《尘埃落定》;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陈染《私人生活》;九丹《乌鸦》;卫慧《上海宝贝》、《我的禅》;木子美《遗情书》;葛红兵《沙床》、余华《兄弟》等。该书还有附录,收入论文四篇,1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为中心;2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3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4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借此可以看出作者学术研究的诸多面向及其整合实践。 该书主要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重读1990年代以来汉语长篇叙事中有关力比多实践的知名文本,力图考察身体政治中深藏的性别之间、国别之间、认同变迁等等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并且采用谱系学的方法进行梳理,同时又以个案为中心,可以避免目前某些流行论述的过于宏大和粗疏。恰恰从这个角度,该书避免了许多单纯从伦理道德角度规划文学的偏见,而从更加复杂的文学场、经济资本等等社会语境给予它们一个更加合理的定位,同时也可以展现身体在20世纪末的解放和颓废中所发挥的复杂功用。 -
文化研究关键词
本书收集了193个文化理论词条,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序,作出约50万字的论述。编者选词时,着重目前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叙述其理论来源、脉络及趋势和相关重要人物。本书致力于为国内文化理论研究者提供词条的厘清与疏通,借此勾勒出每一词条所蕴含的涵意,尤为期望对研究生与年轻学者具有启发性,帮助关注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整理自身观念和理论的思考脉络。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
本书收录了著名批评家朱大可1999-2004年这五年间的大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和时政批评文章。所有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等著名媒体上,其中一些作品曾经引发广泛争议。作为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朱大可迄今仍然保持着犀利而深刻的风格,与他的神学、神话和文化阐释学研究相比,,他的文化批评更具“杀伤力”,并因此而有“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产生了微妙影响。 -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东西文化的交汇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历史的特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就值得我们重视.但当代西方学术,包括文学和文化理论以及汉学研究,都往往强调文化差异。将东西方文化相对立。西方一些学者讨论中国,往往把中国视为西方的反面。而非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本书十篇论文从不同方面讨论中西跨文化研究问题。对这种文化对立论提出批评。并以具体的比较来论证东西方跨文化研究的价值。在同中见异,亦在异中求同,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汇合。 -
权力、政治与文化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 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 ——埃里克·方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
堕落的花朵
曾经惊世骇俗、反传统、反主流的艺术思潮在如同花朵一般竟相怒放时,它们鲜艳夺目和神奇的生命力冲击了同时代人们的固有观念和价值世界。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下,这些怒放的花朵曾经是堕落与叛逆的象征...... -
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有95年12月版。與99年1月版封面不同。 -
歷史與記憶
在 全 球 化 的 陰 影 下 , 雖 然 歷 史 與 記 憶 面 臨 危 機 , 甚 或 被 重 新 組 裝 成 為 古 雅 的 消 費 景 觀 , 本 書 論 述 , 我 們 的 歷 史 與 記 憶 仍 然 是 強 而 有 力 的 抗 拒 全 球 化 的 資 源 。 歷 史 意 識 批 判 僵 化 的 歷 史 述 , 潛 心 尋 求 文 化 記 憶 。 本 書 考 察 了 最 近 十 多 年 來 大 陸 、 港 、 台 文 化 創 作 的 努 力 , 並 將 其 看 作 是 對 洶 湧 突 進 的 國 際 資 本 艱 難 的 回 應 。 國 際 資 本 的 擴 張 、 以 商 品 交 換 為 驅 動 的 社 會 關 係 的 形 成 , 使 舊 有 的 日 常 生 活 世 界 和 社 會 紐 結 分 崩 解 體 。 從 記 憶 和 歷 史 互 動 的 角 度 , 作 者 分 析 了 大 陸 、 港 、 台 三 地 的 文 學 、 電 影 創 作 如 何 抗 拒 商 品 和 資 本 世 界 的 壓 力 , 同 時 又 如 何 在 這 樣 的 一 個 世 界 中 力 挽 狂 瀾 , 在 物 化 的 潮 流 中 尋 覓 真 實 的 體 驗 , 在 全 球 日 益 侵 蝕 本 土 文 化 記 憶 的 大 氣 候 中 , 保 持 對 別 樣 另 類 歷 史 前 景 的 憧 憬 和 想 像 。 -
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
从卢梭、巴尔扎克、玛丽・雪莱、福楼拜,到乔治・爱略特、左拉、亨利・詹姆斯和玛格丽特・杜拉斯,从马奈和高更到梅普尔索普,作家和艺术家们都迷恋于身体――灵魂的无可回避的他者。布鲁克斯谙熟精神分析,这充实了他的论证,那就是:“认知癖冲动”――认识的欲望――如何引导着小说情节和我们的阅读。 正是以两性的身体为象征、并最终为语言本身提供了构件,而象征和语言又使我们离开了身体。然而心灵和语言需要恢复身体,作为对于它们的定义而言最主要的另一领域。布兽克斯展示了女性的身体为何、如何变成了展现整个社会的渴望、焦虑和矛盾冲突的场所。他还说明了作家和艺术家们如何在女人的身体中发现了讲故事的动力学原理和原动力。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
後殖民誌
黃碧雲把近年發表過的散文收輯成《後殖民誌》。後殖民主義是一種權力轉移的論述,有關文獻,卷帙浩瀚。黃碧雲為文,不愛框框限制,深知說的不論是後殖民主義也好,女性語言也好,「過後不過是一堆電腦蟲垃圾」。 《後殖民誌》的文字,既無權力轉移宏旨,那麼作者在「後殖民」這論點上又作了甚麼詮釋呢?且看《費蘭明高女子》怎麼說:「『後』是一種變異;她承擔但她暗胎怪生。『後』不那麼赤裸裸的去對抗、控訴,不那麼容易去定義。『後』是猶猶疑疑的,這樣不情願,那樣不情願,反覆思慮的。而我理解的『後』甚至帶點邪氣、不恭,廣東話就說好『陰濕』,所以我的『後』是愉快的。」 -
竞争的话语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明了“正统性”与“本真性”这两个明清小说中的“性别诗学系统”,第二部分解读《醒世因缘传》、《红楼梦》、《野叟暴言》和《儿女英雄》五部小说。 -
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全书分三辑收录了11位学者的15 篇论文,以其较强的思想性和探索性展示了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和最为前卫的主要成果。 “韦伯与中国现代性”、“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商务印书馆、《申 报》“自由谈”等论题的提出在显示着作者对原有文学史观念的突破与 努力的同时,也构成了编选者所以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 的渊源与动力。因而,对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评价、关于鲁 迅、沈从文、萧红、丁玲、张爱玲、《刘三姐》等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重新 研究对于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便具有了不同凡响的 意义。 全书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颖,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