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中国性研究
这本《中国性研究》共收有五十篇文字,有学术性的、也有通俗性的,全部是环绕在中国人性殖器官、两性肉体、两性观念而论述的,其中为了阐明新意,也偶羼进一点洋玩意。总括说来,这是一本革命性、启发性极强的著作。“生民以来,所未有也!”内容包括:准露奶头的德政、大义裸体、有奶没奶都是娘、“好为妇人出脱”、论难养的、鞭子缠身可也!、王八一落千丈考、王八过敏症、营妓考、国民党与营妓、――“军中乐园”的血与泪、国民党与“私窟子”、国民党“中乐园”及其他、写在《雏妓哲学家》的后面。 -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明月夜》内容简介:如果你没有去过扬州,你一定要去,因为扬州是那么古老。如果你曾经去过扬州,你一定要去,因为扬州在不断更新。扬州是很古的,遥远的九州中就有她的名字。如果从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邗城算起,扬州至今已有将近二千五百年建城史。扬州又是很新的,战争的烽火几度摧毁了她,她又重新在废墟中崛起。现存的唐城、宋城、明城等遗址,是扬州自强不息的证明。 扬州是一座庞大的博物馆和精彩的游乐场。在扬州,看的、吃的、听的、玩的,都可以让你满意。 你在扬州能够看到最美的园林。这里的园林不像北京园林那般厚重,也不像苏州园林那么纤细,她兼有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你在扬州能够看到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从春秋时代的运河邗沟到隋炀帝杨广的陵墓,从唐代高僧鉴真修行的大明寺到明末孤忠史可法埋葬衣冠的梅花岭,数千年沧桑变幻尽呈眼底。你在扬州能够看到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古树名花。无论是南柯一梦的古槐、天下无双的琼花,还是四相簪花的芍药、八方飘香的茉莉,都教你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你在扬州能够吃到最香的肴馔。维扬菜是中国最有名的菜系之一,从乾隆皇帝享用的满汉席,到曹氏家族特有的红楼宴,显示了扬州美食的取材之广和烹调之精。你在扬州能够品尝到最道地的扬州风味。譬如雅俗共赏的扬州狮子头和风行天下的扬州蛋炒饭——听着这名字也会教人垂涎。你在扬州能够吃到最为平民化的扬州小吃。来到扬州,你才知道周作人笔下的烫干丝、朱自清文中的小笼点心、曹聚仁提到的绿杨邨、丰子恺难忘的小觉林,这些扬州的名吃名店果然名不虚传。 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扬州是一座座大的博物馆和精彩的游乐场,唐人张祜《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本书就带领你去读一读扬州这部奇书。 -
天下
一部值得深思的人文地理读本; 一部官员必看的执政方略地图; 一部必将引发一场大讨论的经典之作…… 随智者游历,听贤哲明理,深刻参悟地理、历史、文化、宗教、贸易及血脉相连的民族大融合,细细品味500多幅珍贵有趣的历史图片。 本书收集了北大韩毓海教授近年来对自己所到中国边疆、韩日乃至欧美等地有感而作的散文,包括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云南香格里拉、大上海、北京的城市水系规划、河南的“土寨子”等的历史、民族、制度等的研究,另外对日本、韩国、美国也有文明制度上的研究和探索。作者纵论天下,讲的便是一个“势”字,也是《天下》所想讲的智慧。 《天下》一书收集了韩毓海教授近年来对自己所到中国边疆、韩日乃至欧美等地有感而作的散文,包括对上海的租界、云南香格里拉、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的城市水系规划、河南的“土寨子”等的历史、民族、制度等的研究,另外对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也有文明制度上的研究和探索,大部分篇目发表在《书城》《天涯》等杂志上,颇受读者好评,其中的《自远方》一篇获2004年郭沫若散文奖。 《天下》一书收罗了作者近几年来陆续发表的12篇近作。它们以零星的面目登场,或刊发于《书城》杂志,或是发布于国际会议,但被有心人聚拢到一处却有了星火燎原之“势”,而这“势”正是破析韩氏文章的文眼所在。 作者纵论天下,讲的便是一个“势”字。《自远方》、《西北旺》、《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三篇,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将人们的眼光从被过度聚焦的江南拉回到内陆边陲,力图展现中国的真正内院与后援;《一篇读罢头飞雪》、《孤岛传奇》又以点及面,将历史漩涡中的两座重要城市——广州、上海辗转各种利益集团间的新变与挣扎一一道来;《白银之死》则以工业革命、鸦片战争与公行制度三个视角,将那段云谲波诡的历史风雨拨开一道道缝隙。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桃花扇》那首“江南江北事如麻,半倚刘家半阮家,三面和棋休打算,西南一子怕争差”的小诗唱出了天下兴亡的契机,那便是“均势”,也是《天下》所想讲的智慧。 -
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
本卷为读者提供了詹姆逊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他抛弃旧的制度化的窠臼,博采众家之长(如拉康、福柯、德里达等),将新理论融会贯通,付诸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方法。其中关于“政治无意识”和“乌托邦”的论述是本卷的核心,对如何理解当代批评理论并应用于文学和文化研究实践大有裨益。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
城市的记忆
本书围绕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这一主题,着重从上海的三种文化传统,即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近代的殖民文化传统和革命年代的社会主义城市传统,研究上海都市从历史到现实多元复杂的文化传统,并研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断裂与延续、它们之间的历史转型过程。该书第一章导论,系统分析了上海的城市文化认同、多元的城市文化传统、上海城市文化性格中的多歧趋向,并对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定位。在此基础上,之后六章通过印刷、电影、小说、传媒、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述,仔细研究和分析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城市历史传统。 -
女太监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声音。 -
地圖集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 -
黑色哈姆雷特
一位猶太精神科醫師,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貧民窟遇見巫醫。白人醫師想要知道精神分析是否能夠跨越文化與膚色;黑人巫醫則想學習歐洲醫學、精進醫術以維持家族名聲。不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彼此合作,在南非大地上展開一場分析之旅。 時值一九三○年代,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正蓄勢待發。南羅得西亞的巫醫約翰‧查法范畢若離開家鄉,遠離弒其父、娶其母的繼父叔叔,隻身到約翰尼斯堡附近的P鎮,尋求新的人生。已故父親的告誡:「年紀太輕,切莫行醫!」從未離開約翰的耳邊,他也從未放棄替父親復仇的念頭,即使來自現實生活的經濟和婚姻壓力,以及南非社會裡愈形嚴重的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在在將他逼向絕望的邊界…… 背負名醫家族聲望的黑色王子約翰,該如何回到故鄉,從叔父手上奪回他本應繼承的巫醫手杖? 本書作者沃夫‧薩克斯醫師在一偶然的機會下遇見巫醫約翰,並且說服他坐上佛洛伊德的躺椅,成為精神分析的對象。約翰在躺椅上訴說回憶、夢境與幻想,白人醫師則在躺椅後面記錄一切。一九三七年,薩克斯將他對約翰的觀察和記錄集結成《黑色哈姆雷特》,此書一出版即引起廣大注意。薩克斯筆下的約翰生命自述,證明了精神分析的普遍性,與種族無涉,大大地搖撼了為當時一般的偏見:白人與黑人在心理運作機制上有著本質差異。 薩克斯不但詳實記錄他和約翰之間的交流互動,本人也頻頻踏入南非黑人的真實生活,使得《黑色哈姆雷特》中記載的種種第一手資料,也為殖民科學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貼近土地及生命的觀察更為殖民歷史研究開闢了另一種閱讀方向,誠如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巫毓荃在本書導讀中所言:「我們不妨把《黑色哈姆雷特》視為一份獨特的歷史文本,記錄了兩個異種族個人在殖民脈絡中相遇的歷程。」 六十年後,英文版《黑色哈姆雷特》再度問世,這部帶有「希臘悲劇般的力量」的真實故事,不止再一次證明哈姆雷特悲劇的普世性,故事背後懸宕了一甲子仍未解決的中心問題:「什麼樣的對話能夠跨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界線?」也再一次向我們懇求答案。 -
汉字王国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
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
本文集试图从都市大众文化角度来重新建构中国近现代史。 它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说:1.都市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由历史学界来组织,并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都市大众文化,才刚刚开始, 但是进展很快。2.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国内研究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思想史和学术史,大众文化史的东西很少。但没有对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研究,就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3. 都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也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集是上述领域之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1. 导言 /周锡瑞 城市空间的建构 2.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与公共政治/王笛 3. 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以近代成都少城公园为例 /李德英 4. 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 /陈蕴茜 城市与地缘社会 5. 清末粤商所建戏园/戏院初探 /程美宝 6. 李劼人1930年代“大河小说”中的成都历史记忆与想象 /吴国坤 7. 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经营环境及瓷都的演变 /罗苏文 城市生活、休闲与情感 8. 户外寻乐: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监控妇女 /程为坤 9. “世界亦舞台”:民初成都的戏剧与文人——以《娱闲录》(1914-1915)剧评为中心 /周鼎 10. 校园里的“闺阁”:一位成都女校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世界(1931-1934) /王东杰 革命、战争与大众文化 11. 辛亥革命的生意——以上海为的讨论(1911-1913) /瞿骏 12. 川剧界对于抗战的反应(1937年7月-12月) /李贤文 13. 五十年代杭州的城市革命和文化磨合 /高峥 城市空间的社会主义重建 14. 从“非法堕胎”到“计划生育”——从建国前后性生殖言论的变迁看公私界线的重构 /小浜正子 15.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罗岗 16. A Community of the Dispersed: The Culture of Shanghai's Neighborhood Stock Markets /邵勤 评论 17. 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马敏 18.都市文化史语境中的“海派”电影与文学关系 /张英进 19.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 /卢汉超 20.重读雷德菲尔德的城市论 /陈波 结论 21.中国近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 /姜进、李德英 -
文化卮言
老人之中,学问和文章堪称一流的,钱锺书之后,首选似乎只能是金克木。此次所推国学大师、“未名四老”之一金克木先生学术论著精华之作《文化的解说》、《文化卮言》,概要与杂谈兼顾,由语言及文体窥探思路、哲学,终指思想文化。 本书荟萃了多克木先生1935-1995年六十年间学术论著的精华。漫步中华文化、比较文化和语言学、美学、文学及艺术评论等诸多领域,以诠释学、信息美学、符号学、语义学等今人法进行新的阐释和批判,纵贯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绘画、书法、佛学等各个方面。先坚持“人类古今文化互有关联的看法”,不管是他所推崇的孔子、《大学》,还是所批判的三寸金莲、八股文,都能够贯通古今中外,具有新的意义和价值。所论甚小,而所见极大。文章自然、随意,似聊天般机趣盎然。轻松读来,由古见今,于“传”至“统”,对思想“化”入现代大有裨益。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19世纪后叶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的代表作。作者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分为野蛮人(贵族)、非利士人(中产阶级)和群氓(平民),抨击了他们的自满、庸俗和拜金主义,倡导以美与智的文化(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通向天道和神的意旨)来对抗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与工业主义所导致的缺乏秩序、准则和方向感的无政府状态,以期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从而确立国家的观念、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和民族的健全理智。 -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本书分宋词与都市、节日、歌妓、市民四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都市建筑的华丽和都市生活的享乐气氛决定了部分宋词的艳丽性和富贵气等特征;宋词中的狂欢精神与宋人节日生活的纵情享乐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宋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烈拥抱与赞美是宋词狂欢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歌妓对宋词的艳情性、女性化的风格、对词的实用功能和词的传播有较大的影响;产生于都市生活的宋词作为市民文学的一部分,其艺术精神与市民艺术趣味之间有着种种联系。这些结论是颇有见地的。 -
人.历史.家园
《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里的文字,收入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到近期,作者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在国内外期刊书报上发表过的一些作品,既有偏向历史和过去的题材,比如从晚清甚至十八世纪到文革乃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主题,又有冷战后或全球化以来的文化现象。全书各篇文章的风格不一,既有枯燥堆积材料的学术研究,摆“争论脸”的文化和历史批评,又有缺少注脚任意发挥的文学电影评论和随感式的小文。 不过,全书有一个主题思想要阐述,那就是对于“家园”的寻求和渴望。作者所说的这个“家园”有点像是对人类世界一切理想和梦想的组合,比如是“好社会”、欢乐、“自由世界”、“大同世界”、“博爱”,乃至“净土”和“涅槃”的组合。虽然说起来虚虚的,还有点酸,但作者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文化的家园,人和他人以及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家园,也是个人的家园。 由于命运和经历,作者这一代人可以说生活在比个体生命长得多的历史时段、来往于比故乡宽广得多的不同地域。从十八世纪的世界景观、帝国主义的临门、晚清的现代、“五四”的新、社会主义改造、后“文革”,到如今的全球化,都是他们的当前时代;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洋彼岸到此岸,都既是又不是他们的近邻。于是,若一定要为“家园”划个范围,那将是整个世界,若一定要为“家园”找个源头,那么她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正因了“家”的广大,作为文化研究者,作者认为,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中国文本中那些热爱大同、执著生命的理想本可以完善一个关于“家”的想象;然而,中国语境进行的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耗损却造成了对于”家园”的威胁。更有几人愿意承认,这遭受威胁的“家园”不仅是欧洲人、美国人、拉美人、非洲人或东欧人、印度人的财产,也是自己的和子孙后代的过去与未来? 此书便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探索。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本书辑选詹氏的九篇重要论文及三篇附录,反映了詹氏理论的框架和中心思想,在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似乎互相排斥的领域、詹氏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并据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理论的深刻含义不在于其自成体系,而在于理论所揭示、所叙述的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设置和逻辑进行了解构性的分析,并运用“辩证法”的叙事原则,重新审视人与环境及历史变化的无穷尽的搏斗。 -
北京:城与人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供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北京:城与人》不仅仅是探寻城与人关系的文学表达式,而且期望借助于文学材料探究这城、这人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在其居民中的具体实现。 -
城市的精神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读者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