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开放的作品

    作者:(意)安伯托·艾柯

    当代西方文化界大师艾柯最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当代意识理论的革命性标志作品 引发西方文化界巨大持久争议 探讨西方现代艺术、文学的趣味之作 十二音体系音乐、乔伊斯、试验文学、非形象绘画、运动艺术、电视直播的时间结构、新小说派以及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信息理论在美学上的运用,由这一系列的不同观点诞生了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观点以及对它提出的认知模式的观点,将之作为"认识论的隐喻"提出来,这将独立地进展为对世界的定义,很像新的科学方法确立的定义。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后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成为走向非传统的"人文学"的美学起点,这是建立在评论―哲学议题和科学议题紧密结合―基础上的美学。《开放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思想意识作用进行的讨论所依据的坐标,这里所说的先锋派艺术既包括"历史的"先锋派,也包括"新先锋派",对这种"新先锋派"既做了最具挑战性的理论总结,也进行了最详尽的批评。 本版既包括了艾柯写的序言,也包括了他在后来写的序言,而且还有详尽的评论概述,即这本决裂性的图书遭到拒绝或受到欢迎的历史。这是中译本的第二版,修订了第一版的部分文字错误,重新设计了版式,尾注改为了脚注。
  • 知识人

    作者:李怀宇

    《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是十六位台湾文化名家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态的珍贵记录。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园、黄进兴、王汎森、陈弱水、张广达、韦政通、何怀硕、痖弦、郑愁予、南方朔、钱永祥、林载爵、蔡文甫、隐地……尽在书中展现他们的智慧与洞见。2009年,知名传媒人李怀宇赴台访问,对台湾文化名家进行面对面的真情访谈。访谈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历史人生,今集成《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或可视作一位后学向前贤问道解惑的对话,从中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和真知灼见。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访问台湾的前辈知识人,只希望为我们的历史留下记录,为未来提供别样的参照。
  • 批评与临床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 发现卞之琳

    作者:[美] 汉乐逸

    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 在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诞辰100周年之际,外研社编务中心编辑部与人文社科分社联合推出《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该书系出生于美国的荷兰学者汉乐逸(Lloyd Haft)先生研究卞之琳诗歌生涯与作品的著作,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版的该领域专著,被誉为“发现卞之琳”途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该书以文本为经,历史为纬,采用传记式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审视了卞之琳的生平及其作品,详细评析了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当代诗坛元老屠岸先生评价说:“汉乐逸的这部论著篇幅不长,但质量很高。其特点是史论结合,繁简得宜,语言精粹,逻辑严密;有如评传,但无某些评传的烦琐考证之弊。曾有一些以文学家为传主的纪实作品,偏重史实,忽略文本;或者反过来,囿于文本,疏离背景。汉乐逸此书二者均不偏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卞之琳文学成就的通道。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摒除了术语的堆砌和理论的玄奥,做到了深入浅出,因而引人入胜。” 除了将这本书作为卞之琳诗歌的阅读指南之外,它对今日的中国读者还别有一种价值,那就是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西方年轻读者的眼睛去领略这位20 世纪中国杰出诗人的内涵。卞之琳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和中国的元素,文学史已经表明,他是20 世纪影响力最持久、风格最独特的中国诗人之一,对于他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而本书的翻译出版已经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开始。
  • “新启蒙”知识档案

    作者:贺桂梅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 文学的政治

    作者:(法) 雅克·朗西埃

    文学的政治并非作家的政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政治。它也不涉及作家表现社会结构或政治斗争的方式。“文学的政治”这种说法假设,在作为集体实践形式的政治和作为写作艺术制度的文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联系。 本书致力于展示文学革命是怎样用事实去搅乱支撑着传统等级的敏感秩序,并揭示为什么文学平等观挫败了任何文学为政治服务或取而代之的意志。本书通过若干位作家验证了其假设:福楼拜、托尔斯泰、马拉美、布莱希特、博尔赫斯,还有其他人。本书还展示了他们对精神分析学阐释、历史性叙事或哲学概念形成的影响。
  • 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

    作者:[法]马塞尔·雷蒙

    《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内容简介:波德莱尔身上所体现的异常复杂的“人的灵魂”,以及他对于浪漫主义最强烈的要求的关注首先为他何以如此影响深远做出了解释。既想高高矗立以至觊觎“王位和权力”,又需要享受罪恶的烈性烧酒,轮换着、有时同时被两个极端所吸引和抛弃——爱情呼唤仇恨并以仇恨为养料——受到这种残酷的双重感情的煎熬,人最终禁锢在自我中心,心醉神迷以致不能自拔。“绝对坦诚,新颖独特的手法”,或许如此。然而在成为一种艺术手段之前,这种“坦诚”回应了波德莱尔身上一种迫切的需要,即彻底尝试自身可能承受的一切,并且以一种极端的意志力培植他特殊的内心世界。“所有的哀歌作者都是恶棍”他说道。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些忙忙碌碌地干着自欺欺人的营生的人。他既是唯灵论者,同时又是唯物论者,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人比他更成为其躯体及其“模糊感知”的奴隶了。再者,由于与传统的道德和精神决裂,他把肉体和精神之间紧密的关系作为一种明显的事实接受下来,他在其后的诗歌创作中极善于开发这个事实所导致的最初后果。充满慵懒气息的香味能够支配其所有能量以至“改变灵魂”。对于最高与最低、潜意识的需求与高级的向往之间这种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关系的深切感知,一言以蔽之,这种对于心理生活的统一性的感悟,这就是波德莱尔的诗章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笺注

    作者:傅斯年

    这本《傅斯年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先生在1927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时,为学生讲授《诗经》所写的讲义。讲义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地理、诗经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学术眼光。虽称讲义,其实名之“诗经通论”也不为过。其涉及《诗经》相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诗经》研究著作中也并不过时,堪称《诗经》讲义类著作的经典。
  • 水浒论衡

    作者:马幼垣

    水浒名家马幼垣的研究论文结集。以其精湛的考据功夫、深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见识,通过遍访存世的《水浒》罕本,在做足了版本的精细比勘之后,为我们厘清了水浒研究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如:《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它成书于何时?与水浒杂剧及话本有着怎样的相互承接或影响?数种不同的版本(繁、简本系统)之间又是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考据之外,作者亦对《水浒传》的谋篇布局、情节、场面和人物有着精彩的分析和点评。
  • 後遺民寫作

    作者:王德威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 伊甸园之门

    作者:[美] Morris Dickstein

    本书详细讲述了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文化变革及这些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 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

    作者:利奥•洛文塔尔

    随着报纸、书商的崛起和阅读大众的出现,文学日益分化为艺术和商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在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引发了关于艺术与通俗文化问题的争论。在本书中,作者不但系统梳理了历史上通俗文化论战中交替出现的重要观点,而且对其中一些里程碑式的重要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争论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要素,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对艺术性和非艺术性文学的社会角色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分析方法。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大众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学转型和通俗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文塔尔探讨大众文化的顶点是1961年出版的选集《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 ——马丁•杰伊(Martin Jay) “洛文塔尔的作品很容易与卢卡奇(Lukács)、克拉考尔(Kracauer)和阿多诺(Adorno)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相比较,恰好是这些细节揭示了洛文塔尔的独特性,正是洛文塔尔解码了作为‘过去几个世纪社会化模式讣告’的资产阶级时代的文学证词。”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称赞洛文塔尔的研究(指本书第四章)是欧洲理论姿态和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相结合的罕有的成功范例之一。” ——格特鲁德•罗宾逊(Gertrude J. Robinson)
  • 艺术的法则

    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

    《后现代书系•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新修订本)》这部作品清晰的显示了布尔迪厄立足于文学艺术领域对整个社会结构与认识结构的深刻分析,以及他将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理论的抽象性与经验的具体性之间游刃有余,把表面上关联不大的想象领域和分析焦点有机结合。虽然他有很深的学院素养,但他提倡实践的方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所主张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政治上。无疑,这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无论什么领域,都受到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控制和影响。在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化的今天,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领域的人深思的问题。
  •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

    作者:[奥] 马克思·德沃夏克,Max Dvo

    目录译者前言 第一章地下墓窟绘画——基督教美术的开端 第二章雄高尔与尼德兰美术 第三章丢勒的《启示录》 第四章论尼德兰罗马主义的历史前提 第五章老勃鲁盖尔 第六章论埃尔·格列柯与手法主义 索引
  •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

    作者:叶灵凤

    “书淫艳异录”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的专栏,内容主要是对世界性风俗和性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在这个专栏里,叶灵凤以性学为中心,旁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学、医学、心理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所述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既新奇又猎艳,而且文字清通优美,文学性强,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学理性。 本书即此专栏文章的首次结集,甲编收录上海《辛报》发表的106篇,乙编收录香港《大众周报》发表的54篇。文章皆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品文,文字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两千余字。这些文章文字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可读性极强。本书的结集出版既有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之功,亦能使读者倍增阅读乐趣。

  • 男人之间

    作者:[美] 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性与性别开始成为美国大学里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塞吉维克正是该领域与巴特勒齐名的最具原创性的学者,并在美国和欧洲拥有大量读者。 她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区别于“男性同性恋”的重要概念“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本书从社会、经济及权力关系的角度,对欧洲和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系列小说和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传统异性恋结构是以女性为交易媒介的男-男关系,以及这一传统结构与同性恋之间的博弈关系,同时论述了“同性恋恐惧症”的现象和成因。
  • 新文学史·第一辑

    作者:(美)芮塔·菲尔斯基主编,陈新 策划

    《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主办的一份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杂志,在国际人文学术刊物影响力中名列前5%,主要刊发有关文学史、文化批评、思想史文章,作者除文学史家外,也包括如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海登·怀特等学术大家,在世界文学、史学、文化批评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1辑,汇集《新文学史》杂志20年来发表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章,包括世界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罗伯特·斯塔姆、克里尚·库马尔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共12篇。
  • 歷史與怪獸

    作者:王德威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 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 . 獲獎紀錄 . 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 . 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 .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作者:柏杨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由柏杨先生的两部著作《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和《天真是一种动力》合编而成,收录了柏杨近十年来的最新作品。在这些文章里,柏杨先生依然幽默,充满智慧,不但继续挖掘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而且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代人的亲情、婚姻和衣食住行上,从中可以看到柏杨先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性的不懈探索和最新成果。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这是酱缸培养出来的另一特长,自己的尊严,永远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尊严上——伤害别人的人格尊严、身体尊严、生命尊严。中国人什么能力都有(尤其是窝里斗的能力),就是没有“尊重别人”的能力。 我们社会的传统,等级森严,有长有幼,有富有贫,有贵有贱。而贵和贱两个阶层——贵中有贱,贱中有贵,层层分明,威力无边。贵的一层,永远乐意于虐待贱的一层,所以市井小民,虽然可以虐待妻子、女儿,但在广大的男人社会中,自己却永远是蚂蚁一样卑微的族群。 如果你从外太空突然降落到地球上的一家餐厅,发现客人喧哗震天,用不着算卦,准可以肯定它是一家中华料理。不但餐厅,即令是一项正式大会,主席在台上穷吼他的,台下听众,三人一群,五人一堆,分别交头接耳“讲悄悄话”,那可准是华人地盘。
  • 水浒二论

    作者:马幼垣

    水浒名家马幼垣继《水浒论衡》之后的研究论文结集。一如既往地在严密考据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水浒研究的各个课题,诸如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作者对以往水浒研究专家几成定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批评了当下水浒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