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作者:张旭东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年中国的独一无二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
  • 女性书写

    作者:黄淑娴

    本书并非女权宣言亦非政治论述,而是选择了用“书写”来探讨女性问题,从女性如何被书写到女性如何自我书写是此书关心的课题。因为我们相信文学与影像的影响力,明白它们可以重塑意识形态,亦有颠覆的能力。然而,讨论“书写”,并不等于否定行动,也并不一定认为“书写”比其他行动的形式来得“温柔婉顺”。“书写”是众多呈现女性的方法之一,也是女性呈现自己的方法之一。 ——黄淑娴 巜女性书写》不仅仅涉及香港或女性。它是以香港为坐标,以女性为方法,谈文化,谈历史,谈电影,谈都市。用女性批评家的洞察力,探讨超越性别的广泛问题。在华语多元文化圈中,此书重新定义了性别批评的范畴和任务。 ——沈双(学者,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 巨大灵魂的战栗

    作者:毛尖 编,王晓明,薛毅,倪文尖,孙晓忠,

    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共同组织了“文化研究联合课程”,为大学生讲授当代文化理论、经典名著。本书即由文学影视经典导读课程的讲稿修订而成,集合了王晓明、薛毅、罗岗、毛尖等学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卡夫卡、加缪、费里尼、小津安二郎等经典文本的分析和阐述,带领学生走进名著,领略文学的魅力,理解历史和社会,感悟人生。 本书共收录“文化研究联合课程”讲稿十篇,既有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分析,又有对经典文本本身的阐述解读,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师生的现场问答互动,使全书减少了学术著作的高头讲章味道,增添了课堂交流的生动气氛,无论授业“内容”还是传道“形式”,都凸显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意味。
  • 香港文化十论

    作者:也斯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 再解读

    作者:唐小兵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内容简介:“再解读”作为一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重读为主的方法曾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对于把文学研究推向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就是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最好的成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一共收入14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的策略是共同的:都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
  • 殖民無間道

    作者:羅永生

    作者藉著解讀香港卧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從而進一步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作者指出,臥底形象和 “無間道” 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份。主權交接後的首任特區政府,致力排斥英治時期人物,因為他們被疑為前政府留下的臥底。2004年因所謂 ‘愛國論’ 而激發的表態交心熱潮,又使政治效忠及雙重身份的有關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甚至連中央駐港機構 ‘中聯辦’ 亦被揭發有間諜案發生,當今狩獵臥底的行為,事實上並不只是一項文化隱喻。回歸後當政七年的董建華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在2003年七月一日激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一組將董建華嘲弄為一名臥底的笑話,也在坊間迅速流行起來。原因是他雖然實行保守路線,卻正因為他那種無法想像的無能,成為凝聚公憤的對象,反諷地一時激發起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求民主熱潮。
  • 齐泽克宝典

    作者:(美)瑞克斯·巴特勒

    斯拉沃热·齐泽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对当代社会展开的睿智的、心理分析性的解析几乎单枪匹马地复兴了意识形态概念。通过对于法国心理分析学者雅克·拉康和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者的出色评论,他使得这些学者每每显得艰涩的思想在新一代读者中复苏。不过,齐泽克是否也有自己的思想呢?是否存在着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齐泽克主义 ”的思想体系呢? 本书解读了齐泽克著作中的两个术语——主人能指和行为,从而指出,这样一个思想体系确实存在。本书结尾处,作者还对齐泽克本人进行了一场访谈。《齐泽克宝典》是对齐泽克思想的简略介绍,适合社会、文化理论和哲学专业的读者。 本书模仿齐泽克本人的文风,对这位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大师的理论和著作进行评价、介绍的一部作品。书中涉及齐泽克的一些重大观点,比如,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主人能指的意义等等,并对齐泽克对其他学者,远到拉康、黑格尔、马克思,近到当代一些著名后现代理论学者的观点的批评和运用,同时,也对其他学者对齐泽克的阐释和批评进行了一定介绍。最后,本书作者还对齐泽克进行了一次访谈,从而记录了齐泽克本人用他那些具有强烈齐泽克风格的理论,对当代的事件进行的批评实践。 第一章 哲学的主题 第二章 何谓主人能指? 第三章 何谓行动? 第四章 “否定之否定” 第五章 齐泽克论他人;他人论齐泽克 第六章 访谈 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 涉渡之舟

    作者:戴锦华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 视觉文化

    作者:理查德·豪厄尔斯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
  • 图像理论

    作者:w.j.t.米歇尔

    何为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理论?图像理论在关于文化、意识和再现的批评理论中位置如何?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沦家之一W.J.T.米歇尔以生动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图像理论》与其姊妹篇《肖像学》一起宣告了批评理论中“语言学转向”的结束,指明了“图像学转向”的新方向,为刚刚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这部书的编写方法倒有些类似于相册。它是再现固有的具体问题的快照集锦,针对特殊场合和特定的历史时刻,作者把这一历史时刻称为后现代主义末期,即“图像转向”时期。如果说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话,那就是坚决主张对几个简单问题做出多种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为何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
  • 寫在家國以外

    作者:周蕾 (Rey Chow)

    本書收集作者論及香港文化的五篇論文, 如作者在新寫的「代序:不懂中文」中所說的,這幾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每篇內容雖然不同,但寫作的意圖都是藉著一些涉及香港的文化現象,去討論一些不止於香港的理論性問題。意旨並非是用論及的例子去代表或概括香港文化,而是希望為香港文化作出較公道的分析,在辨別出香港文化的獨特的價值之餘,同時引導出香港文化的世界性。
  • 觀看的方式

    作者:John Berger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化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評斷。 --Peter Fuller, Art Review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如今已成為老生常談的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 --Geoff Dyer, Ways of Telling
  • 景观社会

    作者:居依·德波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 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

    作者:斯托克斯

    本书运用一系列媒介和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案例,阐释了如何分析媒介和文化文本、产业及其受众。本书涵盖了最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和最典型的定性研究方法——符号学。书后还提供了常用的图书馆及重要网站的名单和地址。 本书体例完备周详,文字通俗易懂,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研究生教学,对媒介与文化研究者也大有裨益。
  • 理解电视

    作者:大卫·麦克奎恩

    这是一本有关电视研究的综合性指南手册,它可以用于学生自学,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教材。本书既是学习电视媒介专业的初学者的基础读物,也可以作为选修学位课程学生的入门读本。本书的各编分别对知识主干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各个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初学者甚至水平更高的人都是必需研究和争论,这些材料力求简明扼要而又全面地介绍复杂的论争、理论和历史。
  • 众神狂欢

    作者:孟繁华

    世纪之交,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了狂欢的时代。文化的众神狂欢,使中心与边缘、精英与大众的界限被打破,一种多元、开放、现代、新质的文化正在生成、展示和传播。消费的大众文化、享乐的大众文化、正神话般地在进行着文化的重构。与此同时,所谓的“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场文化”在相当复杂的关系中纠缠不休,大众文化令人炫目的流光溢彩掩饰不了我们的失落与伤痛。对于经典、传统,我们是否还应怀着尊崇和敬畏?理想的坍塌与内心的困惑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和倾诉?我们的心灵是否正逐渐衍变为五颜六色的荒漠?……
  • 文化与帝国主义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向于帝国主义的复杂的思想构造。也许我们未必完全接受萨伊德的观点,但他据此观点对简·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叶芝和加缪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读解和分析,却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 浮出历史地表

    作者: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 人类表演学系列

    作者:(美)谢克纳//孙惠柱

    《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最新成果,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社会表演学优秀论文,与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社会表演学论文一起,结辑出版。《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的出版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在人类表演学领域与国际接轨,并使上海戏剧学院成为该领域引人注目的前沿阵地。
  • 特定的情境

    作者:(法) 科若勒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分为《故事》和《忆往》两部分,分别一文学故事的形式和往事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于摄影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也反映了一直正常发展者的西方文明与断代的中国文明不同。《故事》部分还极具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令人读来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