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作者:[英]吉尔·内尔姆斯 主编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作者:约翰·贝尔顿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一次次刷新全球票房纪录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开启电影史上一个个新纪元 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约翰•贝尔顿教授精选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美国影片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好莱坞叙事结构、商业营销策划、电影科技发展等方面,讲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以此展开一幅全新的美国电影疆域图。
  • 宽忍的灰色黎明

    作者:[法] 福柯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作者:斯拉沃热·齐泽克

    希区柯克的电影一直广受世界影迷的热爱,对其电影的研究现已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拉康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看起来他们之间谁和谁都挂不上关系,怎么作者会把他们强行拉到一起呢?而且有这样一个说法——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教授,是近年来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学者,他因为对拉康理论的精深阐释、准确使用而知名,同时,他对大众文化现象也很有研究,尤其是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不枯燥,从阅读角度讲,还可以算一部可读性和趣味性均有的作品。 本书是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具有丰富生动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和一篇导言,共17篇文章。第一部分为普遍性的论题,从悬疑风格、对象处理、空间体系和视觉结构等方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行了总体性的关照。第二部分为对特定影片的具体分析,不同作者对希区柯克的多部影片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第三部分为编者齐泽克撰写的长文,从个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作者最感兴趣的体现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凝视”问题。
  • 电影或想象的人

    作者:[法] 埃德加·莫兰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 电影研究关键词

    作者:[英]苏珊·海沃德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电影批评

    作者:戴锦华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 犹在镜中

    作者:戴锦华

    这是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在美洲、欧洲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名牌大学访学的过程中撰写的一部思想新著。书中既有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也有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重新审视,还有对文化学、电影学、和自我内心的不断追问。其体裁虽采用名人访谈的形式,但她显得更灵活。其话话显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学生的话说,她不但具有一种观照“平民”的文化精神。还拥有一种拯救妇女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她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北大获得成千上万的学生的爱戴。应该说,这也不足为怪。
  • 与奥黛丽·赫本一起成长

    作者:雷切尔·莫斯利

    本书是第一本完整研究一位好莱坞影星的学术专著。作者详尽考察了赫本的明星身份及其主演影片,对蓬勃发展的影星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采访数名分别成长在50年代、60年代与90年代的英国女性,该书也提供了观众研究的范例。作为一本跨学科的著作,本书结合文本分析与观众研究,深入探讨了影星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揭示出阶级与性别之结合乃这种关系的重要特点。作者具体分析了围绕着赫本与她的女影迷的女性主义话语的历史特殊性,认为赫本形象的可塑性造就了她对几代影迷不朽的吸引力。本书不但适合于电影研究、性别研究以及媒介与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对影星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学术著作。
  • 雅克•拉康

    作者:吴琼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 霍尔与文化研究

    作者:武桂杰 编

    《霍尔与文化研究》作者采用文本细读与理论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握霍尔文化理论的总体特征及具体成就,并阐明了霍尔对于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和意义。作者首先梳理了霍尔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霍尔的流散知识分子历程及文化理论形成的过程。其次,《霍尔与文化研究》还重点论述了霍尔后期的差异政治学、多元文化观点、后殖民话语中少数族裔问题和去殖民化问题,探讨了媒介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新解读,并突出了霍尔后期的文化理论和实践。我们都知道,霍尔近几年来始终坚持构建“差异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的主张,这种开放的文化理论对中国的文化研究者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作者还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研究现状,补充并完善了霍尔的开放文化理论在汉语界的介绍工作。
  • 绿色和平

    作者:[加拿大] 雷克斯·韦勒

    “绿色和平”(GREENPEACE)合成为一个单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她的诞生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1971你12名怀有共同梦想的人从加拿大温哥华起航,挂起“绿色和平”的条幅,驶往阿姆奇特卡岛,去阻止美国的核试验,从而揭开的绿色和平运动的序幕。四十年来,绿色和平组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了对核试验、捕鲸、捕猎鞍纹海豹及毒物倾倒的禁令;促成了《南极公约》的达成,建立了南极鲸类禁猎区;对一个深海拖网的禁令,一个欧洲对转基因生物的中止令,以及一些国家对PVC玩具中危险的邻苯二甲酸酯的禁令……本书就是一本关于绿色和平运动的编年史。关于这个运动的背景却是从美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的,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每取得一点成功,几乎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他们的发展史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 论萨义德

    作者:单德兴

    《论萨义德》(作者单德兴)多方位地评介与再现了当代著名评论家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论萨义德》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读萨义德”收录了对《知识分子论》、《格格不入》、“报道伊斯兰》、《权利、政治与文化》及《论晚期风格》的导读。“论述萨义德”为针对其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论述、巴以关系与中东和平观以及《弗洛伊德与非欧裔》和“最后的天空之后》的分析与解读。“访谈萨义德”汇集了作者与萨义德的三次访谈及两篇作者与他人讨论萨义德的访谈,为华文世界有关其思想与论述最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全书整体呈现了一位华语学者以不同场合与角度为萨义德所勾勒出的多彩多姿之面貌。
  • 浪漫主义者的生活

    作者:(法)马丁-菲吉耶

    浪漫主义不但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关键时期,催生了雨果、乔治·桑、波德莱尔、德拉克洛瓦、柏辽兹等一代惊才绝艳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且在思想史上亦不可轻忽,因为无论是“现代性体验”的诞生,还是“自我意识”的膨胀,都与浪漫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仅文学理论家关注浪漫主义,思想史家和政治哲学家一样关注它。 《浪漫主义者的生活》是目前中文世界里材料最丰富、呈现最生动的浪漫主义图景。虽然作者在思想挖掘上有所不足,但其资料收集、整合的工作却做得相当出色。书中的隽语逸事多得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 文化怪杰辜鸿铭

    作者:黄兴涛

    《文化怪杰辜鸿铭》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学术专著。书中对辜鸿铭一生的主要思想和活动做了探讨,比较全面、实事求是地给予阐述和评析。作者指出辜鸿铭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但其文化活动和言论并不都是“荒谬绝伦”,一无可取。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一些观点,书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评析。对辜鸿铭从一个深通西学转而向化于儒学文化,以至发展为极端保守的原因,即从他所受西方浪漫主义和思想的影响、华侨情结、张之洞幕府文化保守环境的作用、对西方文明弊端的不满、以及偏激的性格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较为合乎逻辑地揭示出这位文化“怪人”的思想成因,使人可以理解。对辜鸿铭的文化保守思想的特点,也作了具体分析,阐明他既不同于晚清的洋务派、国粹派,也不同于民初的东方文化派和后来的新儒家。又如对辜鸿铭在西方的影响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了解这位在中中国被目为“怪人”,却是近代中国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德国惟一发生过相当影响的学人。
  • 罪与美

    作者:[美]卡罗琳·韦伯

    这部彻底重新审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揭示出服装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混乱可以达到怎样惊人持续和猛烈的程度。一如加里亚诺的礼服所暗示的,王后与其民众之间存在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最终致命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渗透其荣辱浮沉的服装政治,作者希望对这位被无休无止地分析、无穷无尽地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见解。 王后甚至用死亡坚持了时尚与政治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作为法国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时尚标志,王后穷其一生铸就了这种联系。始终富于想象,即便时而纯属幻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衣橱既是梦想之源,也是梦魇之地。
  • 陈查理传奇

    作者:黄运特

    陈查理是美国小说家厄尔•德尔•毕格斯笔下的华人探长,上世纪二十年代首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自1925年以来,共有六部陈查理小说、四十七部陈查理电影在美国面世,使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大智若愚的胖子探长在深刻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并驾齐驱;也有人认为他作为艺术形象,是美国丑化华人的典型,是种族主义土壤中开出的恶毒之花。 旅美华裔作家、著名学者黄运特为揭示这一文化符号背后耐人寻味的意义,上溯陈查理诞生的源头,探访故迹,钩沉史料,梳理出四条与陈查理相关的历史线索,巧妙编织于这部绝佳的非虚构作品之中。美国多元种族文化的发展流变,早期华人移民的艰辛历程,西方艺术中的“中国想象”,以及对华人族裔身份的反观与检视,就此一一呈现于我们面前。 本书荣获美国爱伦•坡文学奖,并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际笔会文学奖等多项重大奖项,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等主流报刊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史景迁先生盛赞其“独辟蹊径、令人陶醉”,认为它“提供了从中西两个侧面探讨中国人经历的崭新方向”。
  • 禁色的蝴蝶

    作者:洛楓

    五年前,陪伴著無數香港人長大的一代巨星張國榮墮樓身亡;從此,香港人心中多了一個缺口。我們翻看張國榮生前演出的電影、一遍遍地聽他的歌、看他的相集、在卡拉OK點他的歌來唱,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榮迷每年都舉行大型的活動紀念他。但是,這些彷彿都不足夠,好像還欠缺了一點什麼。 作者分析了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包括「性別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態、「死亡意識」等,也以豐富的資料搜集及問卷作基礎,分析媒體對張國榮生前死後的論述,以及張國榮迷的「歌迷文化」。透過作者深層的分析解讀,我們可更了解張國榮對藝術的貢獻。
  • Libertad!自由派作家们

    作者:[法]丹•弗朗克

    巴黎—莫斯科,巴黎—马德里,巴黎—纽约—巴黎。1930年代,巴黎成了世界知识分子的集散地。马尔罗、纪德、卡帕、毕加索、海明威、洛尔卡们带着他们的钢笔、画笔、目光,来到了巴黎。巴黎是一个十字路口。世界各国的作家、诗人都经过这里,然后前往召唤他们的城市和国家。 二十年前,法国的艺术家们参加军队是为了保卫法兰西,而这时,他们如果去战斗,不再仅仅是拯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是保卫一种世界观。Libertad!这是一个史诗的时代。彼时,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各国门前徘徊,它使德国瘫痪,使西班牙遍地战火。彼时,莫斯科对一部分人而言是坚固的堡垒,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幻灭甚至背叛的象征。有信仰、有理想的自由灵魂在这铁马金戈的时代所冒的风险不亚于战火中的士兵,但他们还是在烧焦的土地上创造了传世的杰作。 艺术家齐声高喊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不再同从前一样了。时代携了他们的手。他们离开了珍爱的象牙塔而进入了人生的角斗场。昨日的波希米亚人,转变成了现代人。 “左岸”丛书 《Litertad!自由派作家们》 《左岸:从人民阵线到冷战期间的作家、艺术家和政治》
  • 丢勒和他的时代

    作者:威尔赫姆·韦措尔特

    《丢勒和他的时代》是悦读时光/绘生绘色系列之一。丢勒非常享受声名带给自己的外在享受。比如,丢勒在威尼斯时,威尼斯总督和教皇曾亲自到他的画室拜访他,丢勒1506年在博洛尼亚也受到了崇高的尊敬——按照克里斯钦·索伊尔勒的说法——意大利画家非常谦恭,甚至对丢勒说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他,就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而且,丢勒在去荷兰期间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比如安特卫普的艺术家还专门为他安排了晚宴,当时很多市民站在路两侧看着,“好像是一个大人物要过来”,他们甚至向丢勒鞠躬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