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
作者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阐述了他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 -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内容简介: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 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 看点: 1.《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是最能体现霍布斯鲍姆观点和情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思想遗嘱。 2.《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将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理解现代世界史和文化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任何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惊喜。 3.2012年逝世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托尼·布莱尔、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汪晖、熊培云、雷颐、吴晓波等对其推崇备至,都曾撰文致敬推荐。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这是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时代。在新千年之初,这个时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比我一生所经历还要多的困惑,漫无目的地迎接未知的前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媒体评价: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托尼•朱特(Tony Judt)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作为在欧洲近代史领域耕耘了40年的学者,在阅读《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这部霍氏遗作时,我还是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每一页上几乎都有新东西”。……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倍受鼓舞。 ——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 ——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微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 ——《卫报》(Guardian) 《断裂的年代》是一部关于失败的作品集:权力的失败、艺术的失败、现代性的失败……涉猎广泛,涵盖了德国犹太人的命运、美国牛仔的魅力等。同时书中穿插着霍布斯鲍姆对宗教信仰复兴的深思熟虑,及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严肃思考。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对于最后的论著,霍布斯鲍姆将其命名为《断裂的年代》,揭示了该书是对全球化进程中受多重矛盾围扰的世界及受“认同危机”困扰的社会的探究。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中国行日记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
洛书河图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刘小东和喻红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青铜器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王权的长消相符合。阿城对造型解读进而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权力的合法性。对天极解读,从而重新解读先秦的儒、道的觉醒价值。对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解读,合理推测东亚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星象系统而找出东亚文明具体到中国文明,与中亚、西亚、两河、古埃及、古希腊及欧洲的本质区别。 -
1968年:反叛的年代
1968年,激进的抗议浪潮席卷全球。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巴黎到西贡,从柏林到布拉格,从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解放和自由。 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 “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的军事自信,改变了历史进程。美国黑人青年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权利运动;受压迫者的普遍抗争,鼓舞了西方现代妇女运动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国,学生以街垒路障与警察对峙,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涌动;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起义推倒了军人独裁政权。 -
欧洲同性恋史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
西方的遗产
《西方的遗产》由西方史学界多位顶级权威学者撰著,以其充实的资料、明晰的语言深受西方读者的热爱。多年来一版再版,不断修订,堪称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典范之作。第八版,不仅秉承了先前版本的一贯特色,更增补了新千年以来历史学者们关注的最新问题。除叙事体的正文外,本书另包含特色栏目如下: 回顾历史 谈及日常生活或通俗文化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题材多样,丰富了本书的社会历史内容。 艺术与西方 突出一件艺术作品或建筑,讨论分析它是如何说明和反映西方的艺术遗产及其创造时期。 西方与世界 对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制度进行对比,并讨论西方文明的发展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原始文献 三分之一以上的原始文献为第八版全新增补。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献熟悉原汁原味的历史,亲密接触过去的人,体会他们关心的问题。 大事年表 每大部分前均有精美插图的大事年表,铭刻下西方历史中政治与政府、经济与社会、文化与宗教的里程碑性事件。 地图与插图 为帮助读者理解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近百幅地图中,半数具有立体特征。正文亦包括近500幅彩色插图,其中半数为第八版新增。 《西方的遗产》试图对西方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评价,将西方的遗产介绍给读者,促使他们对西方的价值观、制度、世界影响、西方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以便其更好地了解这个新兴的全球化时代,成为文化感觉更加敏锐的公民。 -
西方文明简史
本书包括:《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上册)》和《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下册)》,体系完整,叙述清晰,常春藤名校广泛使用的西方文明史教材、笔触细腻,深入浅出,以最生动的语言展示西方文明全景画面、内容丰富,使用方便,附有丰富的史料图片和便捷的研究工具。 要理解当今的西方社会,最深刻的途径莫过于追溯他们的宗教和思想传统、政治体系、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让读者通过了解西方文明的过去而理解当下,正是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写作《西方文明简史》的主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展现一幅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历史画卷,斯皮瓦格尔兼顾了内容的简明均衡、叙述的生动易读和线索的明晰连贯。本书在美国高等院校广受欢迎,从常春藤大学到两年制专业技术学校,大量学生都以此作为他们的西方文明史教科书。 本书的内容设计别具特色。在历史叙事之外,作者提供了包括书信、诗歌、日记、官方文件、菜单和话剧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第一手史料,以及近300张地图和图片,让历史更加栩栩如生,也使读者身临其境。每章在导言里所提供的富有戏剧性的小故事,以及最后的小结,以有趣而深刻的方式提示了重点。此外,年表、关键词术语表、重点问题、加有注解的书目,则是激发读者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工具。 中译本依据的是本书的第四版(2008),涵盖的时段上起最早的人类和文明,下讫9·11之后冲突、危机以及全球化并存的当代世界。 本书英文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25927/ -
孤独的性
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 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绝对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是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精确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 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著名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那些保守分子,而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手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性行为,无论对成年男女、还是少男少女都具有重大的道得意义。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甚广。对手淫的讨论从《圣经》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概念艺术和网络对手淫文化的影响。该书向读者解释了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暧昧的性满足行为是如何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手淫是集现代人性价值和商业社会价值、个人道德自治和隐私,以及创造力和想像力于一身的最佳例证。 -
美国
《美国》: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100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
茶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是一位种茶的行家的大作,讲述茶的历史和神奇故事,漫谈制茶的工艺、茶的种类和等级,介绍世界各大茶叶品牌,还有茶园里的生活。我们可能想不到,这小小的茶,既是使人神清气爽的法宝,又是令人成瘾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曾产生中国优雅的茶文化,又引发暴行和残酷的竞争;开通了东西方的交流,又带来走私和掠夺……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
甜与权力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
文明的进程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郑重推荐。 -
1968
1968年是一个充满反叛、骚乱和动荡的年代,本书就是那个年代的全景式记录。反叛,却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只有叛逆的欲望和方式,矛头指向大多数机构、政治领导人和政党;骚乱,波及欧亚和南北美洲;动荡,越战、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奥运会前夕墨西哥大开杀戒、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而那个年代撞击了整个世界,并决定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
虚构的犹太民族
谁是犹太人? 一部拆解民族记忆架构、挑战以色列禁忌、引发国际社会激辩的历史著作 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9周 《观察家报》年度最佳著作 《独立报周日版》年度最杰出史学著作 “年度最勇敢著作”之一 ——特里·伊格尔顿 施罗默·桑德写了一本杰出的书……任何想要了解当代中东的人都应该阅读它——托尼·朱特 在现代,为了筹划一个同质的集体,除了其他事情之外,必要的是提供 一个漫长的叙事,它要使人联想到目前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长辈和祖先之间在时空中存在着关联……是记忆的代言者们的努力工作发明了它。 犹太人是两千年前被迫流亡的那个民族的后裔吗?《圣经》如何、为什么会变成记录民族起源的的历史书籍?本书拆解了萦绕在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历史上的神话和禁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关于以色列形成的叙事。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认为,大多数犹太人的故土遍布中东和东欧,这些分散的不同群体能形成一个犹太民族,进而成为一个犹太国家,只可能在一种新编纂的历史下发生,而其背景是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发展。作者颇具胆量地运用现代民族主义的理论澄清了古老的神话。他特立独行的工作,为了解中东现状和解决争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不认为书籍能够改变世界,但当世界开始改变之时,它 会寻求与众不同的书籍。我可能天真幼稚,但我希望眼前的这本书会成为那类书籍中的一本。 ——施罗默·桑德 -
24/7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奔忙,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并破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睡眠是人们从纷繁世界中抽身而退且暂作休整的必要行为。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它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 【编辑推荐】 一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 【评论】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刷新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麦肯基• 沃克(McKenzie Wark),《解体的景观》(The Spectacle of Disintegration)作者 一场关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辗转潜入到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的讨论,睿智又有趣……《24/7》探索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无休止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和它复杂多样的影响之下的人类个体、人类梦境和这个种族的未来,这探索极为精细巧妙。 ——反击(Counter Punch) “这篇驳斥精良凝练的程度有如一行纯可卡因。” ——《洛杉矶书评》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 狡黠富有远见。 ——《新调查》 一部充满人性、令人震撼、逆众而行的论辩书。 ——《新政治家》 -
知识分子论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群落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