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文学与感觉

    作者:[法]让-皮埃尔·理查

    书名原文:Stendhal et Flaubert,Litterature et sensation:本书分司汤达作品中的认识和温情、福楼拜作品中的形态创造两篇,借此阐述作者的感觉理论。
  • 上海摩登

    作者:[美] 李欧梵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 古典的回声

    作者:高峰枫

    此书为高峰枫近年的学术书评和随笔作品集,侧重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有评价学术翻译作品的,有谈学术规范问题的,还有谈美国教育等知识性文字。
  • 人文六讲

    作者:李欧梵

    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功利、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笼罩社会,享乐和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李欧梵教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毅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让读者穿过纷繁的文化“产品”,重拾真正的智慧,重建性灵的生活。 作者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当下社会意义的议论。作者更在每章末尾,为读者开列相关领域的书籍、音乐或影片,令人如坐哈佛、北大课堂,聆听大师教诲。
  • 尘几录

    作者:田晓菲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 观看,书写

    作者:(法)鲍赞巴克,(法)索莱尔斯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第一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
  • 思想与乡愁

    作者:崔卫平

    在今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如何拥有恰当的美学眼光?这两者是否同样重要?能否既是拥有伦理的,也是符合美学的?《思想与乡愁》主要运用文学及电影作品,通过追寻伏尔泰、狄德罗、康拉德、伯尔、索尔仁尼琴、海子、王小波等人的踪迹,对这些问题做了独特而极具意义的思考。这本富于深刻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的思想文化随笔,重在探讨当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以及如何拥有恰当的现代美学眼光,其中议题包括当代美德、人文精神、人性的幽暗意识、文化现代性,美学与伦理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其对当代价值理想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都站在美学、哲学的高度,其命题和内涵所指向的当代思想文化重建,富于极强的人文价值。
  •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作者:[德] 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作者:王德威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 语言与沉默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 文学理论入门-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乔纳森·卡勒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内容简介: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会让每个想要了解当代文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 文学中的城市

    作者:[美]理查德·利罕

    《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了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及演变,并通过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考察了从笛福到平琼等众多作家对新出现的世俗城市的回应。作者把城市文本与文学文本进行对照解读,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城市和理解文学的新途径。
  • 乌力波

    作者:乌力波中国编,主编:蝼冢,副主编:贾勤

    《乌力波》内容简介:法国人在埋怨:“新小说”之后,法国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了,也不再是昔日的世界文学中心了。后者的说法或许是法国人的中心主义在作怪,因为文学从来就没有中心,或许,20世纪的法国巴黎作为世界思想的策源地有其十分明显的位置,但前一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次法国人自己都搞错了。因为,新小说之后,还有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的缩写)。在国际上,卡尔维诺最为知名,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并驾齐驱,但很少人知道卡尔维诺是乌力波成员中极为重要的法国之外的成员,当然更少人知道卡尔维诺与乌力波早期的缔造者雷蒙•格诺和佩雷克等人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或者说“精神上的亦步亦趋”(意大利国内尖锐地批判他是格诺的信徒和模仿者);大家只知道杜尚是达达派及超现实主义的巅峰人物,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的艺术思路是沿着杜尚的道路走下来的,却不知他于1962年3月16日加入了乌力波,成为一名(乌力波人),乌力波成员当中还包括像保罗•布拉福特这样的核能专家,弗朗索瓦•勒利奥这样的数学家等。
  • 何谓文化

    作者:余秋雨

    《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这是一份有价值的、厚重的的文化读本,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在生命层面上展开回忆,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周恩来、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经历,回忆文革往事,从这些大家身上找寻文化的奥秘。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在书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驳斥了历年来媒体和个人针对他的各种质疑和诽谤。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 孤独六讲

    作者:蒋勋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 论邪恶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面对形形色色的恐怖活动,你会怎么看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按照他们以往绝对的判断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会毫不犹豫将其贴上“邪恶”标签。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认为这种观念是根本和现代这个时代不相适应的。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文学、神学、心理学的资源,以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批评风格,从对当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现实入手,深入到对西方文化传统内部,对当今各种邪恶、恐怖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忧思:邪恶,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的东西,相反的,它是一个在我们的当代世界完全可以看的到、摸着找的真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邪恶真的就是一种空无么?为什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善良看起来非常无聊?人类真的会在无意义的毁灭当中感受到欢乐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惨案,如纳粹大屠杀等,深度揭露人类被故意遮蔽的“阴影”,对人类之所以做出邪恶之举作了深刻的诠解。
  • 古老的法兰西

    作者:[法]马丁·杜·加尔

    长篇小说《古老的法兰西》是著名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加尔的一部优秀作品。此书可看成是一个长篇,也可看成是由一篇很短的人物素描构成的“系列故事”,按作者自己的说法,它是一部“乡村速写小集”。它通过一个乡村邮递员儒瓦尼奥走家串户的一天经历,把村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性格特征逐一作了描绘,是一幅“古老的法兰西”乡村风情画。人们熟知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蒂博一家》,其实本书也脍炙人口,其篇幅可能更适合今人阅读。
  • 论摄影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 创世记(修订本)

    作者:冯象

    全书有十二则《创世纪》故事和经文翻译、注释组成,配以六十幅《圣经》题材的名画。作者叙述《圣经》故事,融入了对《圣经》的研究理解,纠正了过去译本的一些错讹。修订本保留了过去版本的一些错讹,有的也做了修订。
  • 巴黎神话

    作者:[法]帕特里斯·伊戈内

    最全面的巴黎思潮史、最动人的文化艺术史 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巴黎通史,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寻梦者的天堂,朝拜者的圣地,昔日的神话城市,多民族的怀旧之都 《巴黎神话》一书精彩极了,是作者毕生阅读思考的结晶。文章精微敏锐,见识高明,而且带有绝妙的反讽。书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称引、一针见血的评论以及关联。——尤金·韦伯 巴黎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的神话之都,是历史的伟大见证者。巴黎的每座桥梁、每座广场都代表着其辉煌的历史。纵然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以及欧斯曼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造,这座城市也仍然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记忆着巴黎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巴黎神话》用神话学的方法为我们阐述和分析巴黎的社会文化史。它以极具魅力的方式介绍了外国人、法国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关于巴黎的神话与魔幻,刻画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衰退。它洞见深刻,信息丰富,文笔优雅,阐明了无尽变动的城市活力中交叉着的集体想象和个体想象,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为这座永远迷人的城市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