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民性
-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因此对后世的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它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 本书一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然能够使人警醒与深悟。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也就难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也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同时,由于作者的身份是一位西方的传教士,所以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到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也就无法摆脱西方的价值观。 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扫雪,并且管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
菊与刀
《菊与刀》是一本经典畅销书,是公认的研究日本文化的权威之所。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在二战将结束时,她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性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与研究,并以此研究成果作为美国政府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的依据。这项成果就是《菊与刀》。《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不仅为美国制定对日军事政治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被日本学者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奠基之作。它既是欧美等西方世界认识日本的必读书,也是所有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行为感兴趣的读者了解日本的入门之作。 《菊与刀》共分13章。 第1章介绍本书写作缘起及作者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 第2章描述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向读者揭示了日本士兵为何在战争中可以泯灭人性的残忍行为和失去理智的疯狂。 第3章以日本社会的等级观念为基础,详细阐释了天皇、家长至上、男女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根源。 第4章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描述了日本在向西方和现代化过渡过程中,传统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应对新时代变化的。 第5章重点研究了日本人的报恩情结。包括如何理解“恩情”,如对天皇的忠诚,对家长的尊敬,对长官的服从。 第6章讲述日本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报恩观念,报恩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 第7章研究了日本人对于“面子”问题的看法,其自尊心是如何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 第8章主要论述了日本人如何在名誉的道路上不惜代价。 第9章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歌伎、泡澡、围棋、茶道等“享乐”行为,以及日本人对于“性”的看法等严肃生活之外私秘无问题的认识。 第10章、第11章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人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及自我修养锻炼。包括在寒冷的天气里洗冷水澡、赤身磨炼意志等有嫌“自虐”行为的思想根源。 第12章介绍了日本人如何教育子女。其中不少良好的经验至今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13章作者预测了日本未来的走向。作者锐利的观察和深刻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日本极力向往大国地位,为什么参拜靖国神社及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存在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原著初版于1894年,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史密斯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国人形象,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褊狭、固有的缺点,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着这些特征,又发生了哪些鲜明的变化,读完《中国人的性格》在对比之中你就能发现答案。 -
日本人论
南博是二次大战之后将美国社会心理学引介到日本的重要学者之一,特别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意识形态等脉络,探索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南博的《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主要把日本人论当成“文本”(text)来分析,日本人论多变的形式,乃是因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同际形势而被不断生产与再生产,从这个立场出发,本书不仅爬梳日本人论的发展流变,也提供从多元层面解读日本近现代社会及日本人精神观念的路径。 -
大和魂
当初,美国人通过一本《菊与刀》了解了日本,今天,中国人需要通过《日本三论》解读一个更真实、更隐秘的日本。 大和人民如同盆载中的菊花,其花瓣一直受人摆弄,菊花在栽培者的细心修整下,用常用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其形姿。在今天,菊花完全可以摘除金属线圈,不经人工修饰而照样婀娜多姿。今天日本盆栽的菊花,栽培时大多依旧使用那些线圈,可见一个民族要改变原来根深蒂固的审美是很难的,而要颠覆传统的行为更是谈何容易。日本到底是要解放那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禁锢的菊花,还是依然要坚持…… 透过日本根性看整个日本,我们看到的是纯粹、唯美甚至是残酷…… 人性总有相通的地方。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或多或少也与其他民族有共通之处。然而,当日本凸现的民族根性,在不经意或在刻意间被芸芸众生用利剑刺破,在根性被一点点抽丝剥茧后,世人往往会惊出一身冷汗,而后感到的是莫名的紧张、惆怅、疑惑,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隐忧? 这本书所要阐述的就是那一股莫名的情愫。对日本人来说,是非善恶既然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的“矛”和“盾”也并非绝对对立。只要矛盾双方有统一之处,日本人就有办法将它们整合起来——纤柔敏感与血腥暴力、固步自守与谦虚好学、无条件的敬重与无原则的颠覆……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的作者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在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力图用大视角、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些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描绘出真正中国人的形象。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和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和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这是一本亲历者书写的、深刻揭露抗日战争前后一段时期内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著作。作者万斯白是意大利人,后加入中国籍。曾在张作霖的特务机构工作,并亲历了张作霖被日本暗杀事件。后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军特务机关并为其效力。因仇视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痛恨,后逃往上海,并发表了本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及见闻,揭露了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间谍在中国的组织及活动、张作霖如何被杀细节、日本人在中国如何压榨民脂民膏等。书中痛斥日本所谓“文化”及日本在华的野蛮举动,揭批了日本毒害中国人的种种细节,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整个东北到处充满了“毒气”,东三省各大城市无一处街道不开鸦片烟馆,借此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攫取中国的财富。这些细节让当今的读者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的丑恶形象,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本书出版后,作者受到日本军方的痛恨,并在数年后的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马尼拉。 -
看不懂的中国人
中国人是怎样一种人?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个民族?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善良还是可恶?是聪明还是愚蠢?中国人性格上有那些优点和弱点?。《看不懂的中国人》收集了几乎所有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佳作名篇,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性格和弱点。 -
心灵的年轮
这是一本通过研究中国人心理来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文化的著作。作者沿着中国人心灵发展的历史并且围绕着“被阉割的龙”这个意象,着重谈了中国国民性与中国文化之病和对其进行疗救的观点,以此希望得到爱国爱民族的朋友们的关注。 本书第一部分是全书的总纲,系统阐述了本书的理论观点。第二部分分别对历史事件、文化产品、社会现象进行心理分析,在不同的点上具体展开第一部分的思想。第三部分则更多地侧重探索疗救的方法。此书语言幽默风趣,并配有手绘插图,使你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中享受阅读。 -
中国人的素质
本书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共二十六条,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警醒与深省。本书所概括的中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书中不免褒少贬多,因此笔触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由于作者是一位西方传教士,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这一身分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总摆脱不了西方的价值观。然而我们不必苛求前人。公平地说,他在揭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晚清政体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方面,的确不乏真知灼见。对此今天的读者自有判断。 -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柏杨先生曾经说,做事情不但要有勇气,还要有方法。这位双目视力低下,体力大不如前的老人的写作方法是,请一位秘书来打字、整理,老先生自己口述,因而署名柏杨的最新文字时常从天而降。本书收集了柏杨先生近年来的最新作品,文章多对当代人的亲情、婚姻、衣食住行表现出一位智者的思考。同时收录了台湾漫画家李淑玲专门为此绘制,并经柏杨先生本人亲定的三十幅漫画。 -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
为什么中国足球总踢不过韩国?为什么日本政府向韩国道歉而不向中国道歉?为什么韩国人不坐外国车而中国人热爱外国车?中韩两国的文化背景如此相近,为什么韩国的发展比中国要迅速得多合理得多?随着中国人对韩国越来越熟悉,中国人对韩国人的问号也越来越多。 韩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必须特别重视韩国,因为韩国是在与中国几乎完全一样的土壤上取得的成功。观察韩国如何摈弃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了解韩国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的要求结合起来,借鉴韩国在化蛹为蝶过程中的悲欢苦乐,吸取它的经验,知道它的教训,对中国无疑是有益的。 本书从国民性、教育、农民问题等各种角度比较中,探讨乐中韩两国在社会发展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韩国之长攻中国之短,以期引起国人的反思。其中《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国民性比较研究》等篇在网上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该书属于“修正文库”的“解构中国系列丛书”之一种,该系列丛书旨在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难题。 -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是鲁迅的随笔选。所选作品,不包括《野草》和《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也不包括鲁迅上世纪30年代写下的大量文艺论战名篇,内容上以社会、思想、文化、生活见闻方面的随笔为主,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偏向于“准风月谈”的那一类文字。这些作品基本上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排列。其中1918-1919的“新青年”时期、1924-1925的“语丝”时期、1933-1934的“申报·自由谈”时期可以说是鲁迅随笔创作的三个高峰期。 -
吓人的国粹教育
教育,劈开文明桎梏的利刃,引领人类对自身进行新发现和变归,带给人类脱胎换骨的跃迁和升华。 堂堂大学,不管是私立的,省立的,或是国立的,几乎全成了“留美预备学堂”,或“美国大学堂先修班”,这还不算,青年朋友的眼光也越来越窄越短,千篇一律地希望走一条路,那就是,中国大学堂毕业后,考上公费或自费留学,如果考不上留学,则靠父兄关系……或参加其他凡是能够出国的团……或以球队领队,或以考察,开会等等名目,千方百计,跳到美国。 年欲九十的柏老依旧双目有神,文章犀利幽默,甩开针针见血的犀利笔锋,针砭时弊,入木三分,颇有鲁迅之风,而“他的杂文将他的文笔功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柏杨夫人张香华语),因此,其文章便兼具思想性、可读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文章更是具有十分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内涵。显示出先哲般的洞明和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有如此的魅力,历久而不衰。两位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读者群,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会让广大读者失望的。 -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的内容,是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提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农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种文明…… -
话说周氏兄弟
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有些特别:它是根据上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因此本书的副题是“北大演讲录”。这是一部偏于普及性的著作,讲课与整理成书的目的都很明确:要把我在书斋里的研究成果讲给青年学生听,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进行两代人,师生之间,研究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的交流。评述,在讲清楚鲁迅、周作人基本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在中国的当前现实中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是更接近于我在这一时期所写 -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 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龙应台,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
国民性
艾历克斯·英格尔斯编著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各种国民性定义,总结了20世纪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回顾了以往的国民性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不同国家国民的态度、价值体系和心理状态。英格尔斯观察了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三个国家的国民性,他系统分析了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经济体制对一国国民性的“形塑”作用。《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是综合性评述性的著作,从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研究视角、著名案例、研究方法到系统比较无一疏漏,称得上是一部国民性研究的大全手册。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