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建筑

  • 江南园林志

    作者:童寯

    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中国建筑学家童寯著。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此书,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 本书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第二版增收《随园考》一文,增补了部分图片,共收图片340多幅。 本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
  •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

    作者:李路珂 等编著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今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本书分为两册,其中第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古城,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作者:陈志华

    作者在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中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和上非洲的古代埃及。这不是一本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作者:楼庆西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 桂離宮

    作者:齊藤英俊,穗積和夫

    桂離宮位於京都市西郊,遊客想一攬其建築庭園之美,必須向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申請,因為始自17世紀起,桂離宮就是皇室家族的別墅所在。 元和元年(西元1615年),八条宮家的智仁親王取得了桂地,馬上投注心力興建別墅。桂地向來是王公貴族心目中的桃花源,也是《源氏物語》故事發生的舞台,自幼學習和歌與古典文學的智仁親王,早在心中描繪了一幅離宮庭園圖,想要重現光源氏的「桂殿」風光。 智仁親王首先興建了一座「古書院」,有四個房間、廚房、廁所、浴室等;然後整頓庭園,引桂川之水入池塘,在池中島架橋、植栽,在假山上搭設小茶屋,在庭園鋪設碎石和飛石步道。到了寬永元年(西元1624年),這座「桂別業」已是粗具雛型了。可惜寬永6年智仁親王辭世,「桂別業」遂就此荒廢。 寬永18年(西元1641年)左右,總算長大成人的長子智忠親王決定繼承父業,重現「桂別業」風采。他大刀闊斧增建「御座之間」,又在庭園各處增設御茶屋,工程一直進行到慶安2年(西元1649年)才終告一段落。寬文2年(西元1662年)為了後水尾上皇即將駕臨,又營造了「御幸御殿」;智忠親王雖未能在生前親眼目睹御殿的完成,卻已將桂離宮打造成日本建築史上的傳奇。然而,其中的建築工法由於皇室的高貴神秘,外界一直無法窺知。 西元1976年1982年,桂離宮展開「昭和大整修」計畫,作者齋藤英俊以古蹟維護專家的身份實際參與,總算有機會拆解御殿的建材組件,從中了解當年的建築工法;在這六年之中的調查紀錄,成了世人了解桂離宮的第一手資料。錯綜繁複的建築經由科班出身的插畫家穗積和夫的妙筆轉化,一道道建築謎題瞬間豁然開朗。這一因緣際會,讓三百多年前的建築奧秘得以在世人面前解構;皇室離宮不再高不可攀,親王別業終能成為平民百姓欣賞日本傳統建築之美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