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飲食
-
糖、脂肪、鹽
甜滑綿密的冰淇淋是緩解低落情緒的幸福滋味? 奶香濃醇的漢堡起司片是營養豐富的真正乳酪? 酥脆鹹香的洋芋片為何會誘人不禁吃完一整包? 其實,這些美味的加工食品早已經過食品大廠的精密算計, 操控成分組成,目的就是要誘人上癮。 紐約時報年度排行暢銷書,全球18國語言譯本,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揭露國際食品大廠如何操控消費者的驚人報導。 糖、脂肪、鹽——這是加工食品產業的三大支柱,也是業者用以誘引消費者上癮的三大詭計。本書報導中詳列數家在加工食品興起的近半世紀以來,大眾耳熟能詳、而且獲利甚豐的企業——卡夫食品、可口可樂、家樂氏、雀巢、奧利歐、嘉吉等大廠的經營實例,以極具爆炸性的真實報導,揭露跨國廠商如何藉由控制產品成分,進而吸引消費者對其產品上癮。這些大廠的產品——從麥片、餅乾、飲料、起司、冰淇淋,都是你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陷阱」。而業者添加在產品中、但化為無形的糖、鹽、脂肪,更是全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問題的潛藏肇因。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邁可∙摩斯為求報導真確,大規模實地採訪眾多加工食品產業從業者,進入各大廠實驗室,看大企業如何運用最尖端的科技,計算出甜味飲料的「極樂點」,或是重組脂肪的化學結構,以強化產品「口感」,混淆消費者感官。摩斯發現,這些加工食品業者甚至會刻意避食自家產品。他糾舉出食品大廠如何利用行銷手段,瞄準兒童進行洗腦,誘其上癮;採行學自菸草公司的行銷方式,混淆大眾對加工食品健康風險的顧慮;宣稱產品「低鹽、無脂」,但卻暗中調升其它添加物含量,以及企業如何狡猾操弄營養成分標示單位,降低消費者戒心——這些事實都是你我在超市貨架購物時,從精美包裝上無法得知的真相。 讀過本報導,您對放進購物籃的食品將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警覺;但更重要的,是身為消費者的你我會知道,面對加工食品企業的煙幕和花招時,又該如何注意、如何反擊。 •「所有敏銳消費者的重要必讀之作。」——《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極具威力的震撼之作,書中充滿食品工業的駭人真相、從業者令人詫異的肺腑坦言,以及更重要的、你我該如何擁有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生活。」—— 1995年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朗.徐四金(Ron Suskind) •「本報導實為對抗操控食品成分,以求牟利自肥的企業的震撼宣言。堪稱年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柯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s) •「摩斯生動的報導在具體描繪垃圾食物何以吸引人的同時,也靈活分析食品大廠為求獲利所進行的操弄手法。」——《出版人週刊》 (Publishers Weekly) •「當我們屈從於糖、脂肪、鹽的誘惑,吃下任何食品時,我們不只是「吃」而已,更是在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以及週遭的世界。邁可.摩斯對此至關重要的事實了解甚深。」——美國名廚、名餐廳Chez Panisse負責人,愛麗絲.華特斯(Alice Walters) -
稻米全書
History.Culture.Recipes 東方料理的靈魂 西方美饌的繆思 大地賜予人類的最傳奇食材 全面了解稻米的唯一聖經 作者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她在稻田中長大,熱愛稻米。進而走訪十幾個 種植水稻的國家,訪談專家、農民,蒐羅稻米的全知識。從稻米的起源、神話傳說、 營養價值、種植的歷史文化以及稻米的未來等無所不談。從閱讀中,跨越了五大洲, 從新認識了全球過半人口賴以為生的主食─稻米。 你知道嗎… ● 從外觀上區分,稻米有長粒米、中粒米、短粒米、巴特那米、玫瑰米、珍珠米、紅米、黑米等不同種類。一般說來,長粒米和中粒米經常與前菜和主菜搭配,而短粒米在西方國家通常是用來做布丁的。而日本產的米多為短粒黏米,適合用來做壽司;有些歐洲產的米也是短粒米,適合用來做類似肉菜飯的風味菜餚。 ● 在亞洲,根據日本科學家1928年的定義和命名,食用水稻主要分為日本稻(japonica)及印度稻(indica)兩個亞種,前者為台灣多數人食用的蓬萊米,後者則為分佈於南亞的再來米,但中國人幾個世紀以來卻稱它們為粳和秈。 ● 在印尼,只有婦女才可以進入穀倉,而且一天只能進去一次。如果家裡恰有客人到訪,那麼女主人會用梯子爬進穀倉,好讓裡面的稻米靈魂察覺不到有人在一天內兩次入侵這塊神聖的領地。 ● 西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把稻米當作一種香料。在米蘭,稻米作為「從亞洲經希臘傳來的香料」,甚至被徵重稅。 ● 如果你去走訪全世界,詢問最好的米飯質感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麼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兩個極端品種是巴斯馬蒂米和壽司米,前者有光澤,沒什麼水分,粒粒分明,而後者柔軟且有黏性。一般來說,人們喜歡顆粒分明的米飯,軟而不爛,只需輕輕地咀嚼。 更精彩的是本書介紹了來自印尼、美國、義大利、土耳其、芬蘭、日本、牙買加、阿富汗、伊朗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種食譜,主要論及了如何用稻你做主料或配料的多種特色的烹飪方法。這本書出版後深受美食家的青睞,於1993年獲得詹姆斯‧比爾德基金獎、安德列‧西蒙紀念獎。 -
烧好家常菜
本书原名《家常菜》,初版于一九五七年。这是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本菜谱,更是第一本家常菜谱。他与许多名为家常菜却仍是属于饭店的烧法不同,完全出于家庭主妇之手……现应读者的要求,由作者作了较多补充和修改以后出版,并改名为《烧好家常菜》。工介绍了蔬菜、豆制品、鸡、鸭、蛋、猪肉、牛肉、羊肉、鱼、虾、蟹、海味、卤味、腌腊、泡菜等十五大类四百多种家常菜的烹制方法,包括各种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家常处理方法,可以作为家庭主妇和围裙丈夫在烧菜时的良友。 -
要省,不如不吃
葉一南,前世是無所事事,每天捧著雀籠,四處勾引女子的南洋大少。今世繼續游手好閒,有書唔讀,走堂去做廚師。有會計師唔做,跑去做餐館佬、魚販、酒商……學藝二十年,掛名CEO,天天飲飽食醉,逍遙快活。 十八年前,受大師和久田哲也一餐飯點化,明白到好的廚師就是要將食材本身的原味,充分發揮。至此葉氏的飲食宗旨是食不厭精,認為「要省,不如不吃」。他堅持無味精、無啤水、無梳打粉、無雪藏,寧願一個法式田園包加法國小牛油,分四餐吃,也不要吃劣質蠔油煮的無味鮑參翅肚。 「他懂得吃,更懂得煮。他曾在朋友家中即席炒蒜茸白菜,嚐過者以「感動」來形容。他的咖喱是我吃過最好的,而且贏所有人一條街。」──蔡東豪 -
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
曝露餐飲世界的黑暗面,寫下震撼世人的廚房祕辛 對我來說,烹飪生涯有如長期戀愛,有莊嚴的時刻,也有荒唐的時刻。可是就像戀愛,回首前塵時,記憶最深的都是快樂的時光,是那些在一開頭時吸引你的事物,那些讓你一再回過頭來需索的事物。 經過28年的放浪形骸之後,身兼大廚和小說家雙重身分的安東尼.波登決定把他的故事和盤托出。從他在法國吉隆特第一次吃牡蠣,到他在美國普羅溫斯敦的一個低級吵雜的餐廳裡當地位低下的洗碗工;從洛克菲勒大廈頂層彩虹會所的廚房,到紐約東村的毒品地;從東京到巴黎,再回到紐約。波登廚房裡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滿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驚。 -
日本料理神髓
本書作者最初的寫作目標是針對想要學習日本料理的年輕人寫的,出版時間是1996年。採取淺顯易懂的方式,對日本料理本質做了精闢的分析。 第一部份是日本料理的思考模式,從菜單的準備、高湯的製作、如何講究刀工、燒烤的訣竅、燉煮、白米白飯等, 第二部份是名師的金玉良言,由小山師傅和世界級的料理人對談,像是湯木貞一、Joel Robuchon、Bernard Loiseau、Bernard Pacaud、石鍋裕、三國三清、陳健一等,不同國界的料理人激發出的火花,也讓喜愛料理、喜愛美食的讀者,受益良多。 這本書的第二個讓人滿足的層面就是讓人深入頂級料理人理性與感性的世界,而且是相當嚴苛的料理人對自己所要提供給顧客料理的設想。 對每一種食材認真的凝視,認真的對待與相處,就像凝視愛人般,關注每日食材的表情,抓住每種食材美味的瞬間,思考主廚菜單。極致地為客人體貼設想,從客人看到料理的那一刻,不,從客人進入店裡的那一刻,主廚的愛意就開始了,細心體察是什麼樣的客人,提供什麼服務,到料理上桌時食器、裝盤、上菜時間、送上下一道菜的時間,每一個環節主廚(料理人)都在腦海仔細演練過,加上時間的磨練,化為店裡的真實演出,這是頂級料理人的待客之道。 最後,不,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這個感受也是同步出現的,最高層次的感動的是料理人所展現的人生態度,還有料理人散發出的光澤。 目錄 前言 楔子 第一章 料理的思考模式 一、領會日本料理的真實面貌 二、菜單的準備工夫 三、高湯的製作 四、如何講究「刀工」 五、「燒烤」的訣竅 六、如何讓菜單更多元化 七、「蒸」、「炸」 八、何謂「燉煮」 九、醋的特性、醋的功用 十、白米和白飯 十一、自然的甜味 十二、如何學習真正的日本料理 第二章 名師的金玉良言 湯木貞一 吉兆的大老闆 德岡孝二 京都嵐山吉兆的老闆 田崎真也 品酒師 石鍋裕 Queen Alice主廚 貝爾納盧瓦索 Bernard Loiseau La C te d’Or餐廳主廚 陳建一 赤阪四川飯店主廚 Bernard Pacaud LAmbroisieh餐廳主廚 三國清三 HOTEL DE MIKUNI主廚 Joel Robuchon Taillevent Robuchon餐廳料理首席顧問 、山本益博 料理評論家 結語 尾聲 與田中康夫的對談 -
The Family Meal
"The Family Meal" is the first home cooking cookbook by the world's greatest chef, Ferran Adri . It features nearly 100 delicious recipes by Ferran Adri that anyone can prepare, inspired by the dishes eaten every day by the staff at his legendary restaurant El Bulli, awarded World's Best Restaurant five times. The recipes in "The Family Meal" are easy-to-prepare and meant for family dining at home. From "Roast Chicken with Potato Straws, Sea Bass Baked in Salt and Mexican-style Slow-Cooked Pork to White Chocolate Cake" and "Baked Apples with Whipped Cream," there is a wide selection of everyday classics for every night of the week. The cookbook is also the first by such a renowned chef to ensure that the dishes are affordable and the ingredients are widely available at the local supermarket."The Family Meal" is organized into three-course menus, with appetizers, mains and desserts, so you can prepare a well-balanced meal at home - without fuss. Each recipe is shown with numerous step-by-step full-color photographs, and conversions on how you can prepare a meal for a small or large group - for 2, 6, 20 or 75 people.This is the cookbook by Ferran Adria everyone has been waiting for, it is sure to be one of the most talked about and popular cookbooks of the season. -
尋找失落的菠蘿油
這本不是一本講飲講食的書,它將我對食的文化,尤其是術頭平民食制,展示出另一層的面貌。我也嘗試將飲食和管理的哲學理出異曲同工的齊源。這是三年我在《都市日報》三十篇專欄文章的結集,我透過文字結識了很多朋友,各位也可以從文字中,自己尋找平素飲食生活中常被忽視的情懷,或者捉回稍縱即,美味以外的感覺,令生活更多色彩。 -
慢食府城
10 個節令的典故與應景食品 114 家超美味的實力店家 50 種小吃的精彩有趣故事 手繪台南舊城古蹟與小吃地圖 台灣小吃冠天下,台南小吃冠全台。本書絕對是帶你慢食府城,深入品味古都文化的絕佳導引!! 你可知道,祭祀七夕的供品白糖粿,為何要在中間捺一個凹洞?--因為,這是貼心而充滿人情味的設計,要用來盛接織女的眼淚。 你可知道,為何尾牙時要吃俗稱「虎咬豬」的「刈包」 ?--因為,它的樣子很像老虎張開大嘴,咬住一塊酥香軟嫩的豬肉片,在尾牙時吃「虎咬豬」,象徵將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煙消雲散,迎接來年事事順利。 「刈包」的形狀又似錢包,象徵發財的意思。包著滿滿的餡料,像一個飽滿的錢包,象徵來年發大財,財富滿足,錢包滿滿用不完。 你可知道,冬至全家大小一起搓完湯圓,為何說不要洗手?-- 因為,民間習俗把紅色湯圓叫做「金的」,白色湯圓叫做「銀的」,全家大大小小搓完圓仔之後,不要洗手,即使睡覺,都要帶著白花花的雙手上床,這樣就可以「金銀在握」了。 你可知道,「廈門肉粽」和「泉州肉粽」有何不同? 你可知道,林則徐在廣州禁煙的時候,外國領事們如何以冰淇淋來讓他出糗?而林則徐又如何與廚師商議,利用「太極芋泥」這道福州名菜,來報復外國領事們的捉弄,為國爭光?..... 王浩一是愛吃愛玩的台南府城文史工作者,他以四年半的時間,精心企劃,深入訪談,從小吃典故到飲食考古,為你打開窺察台灣文化的有趣窗口。當然啦,書中還介紹一百多家生意興隆,口味獨到,讓你聞香下馬的小吃店家,絕對值得你按圖尋訪,吃遍府城,成為台南小吃專家! 小吃是非常具體的生活方式,可以一路從先民的故鄉再溯源到幾千年的歷史大河。老祖宗們展現豐富多采的「吃」的享受與創意,每一種小吃都有它精彩的故事和迷人的豐腴美味。台南,風華小吃首都,有絕對光輝燦爛的飲食版圖和許多百年老店滿足你味蕾的探索。 -
菜市場裡的大廚
《菜市場裡的大廚》是本有別於一般畫面經過刻意設定、美不勝收的料理生活書。就如同這個有趣的書名「菜市場」一樣,自然卻充滿生命力與生活感。也因此,當我們構想封面時,核心概念不是「美麗的料理」,而是企圖將那份台灣傳統市場的感覺傳達出來。 台灣的菜市場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空氣中飄散的「氣味」,於是我們決定在照片的選擇上,朝這個方向進行,排除既有料理書籍的操作手法,故意挑選了一張吃乾抹淨的空盤子,上頭布滿了墨魚醬汁,讓畫面散發出濃濃的料理氣味以及讓人回味再三的餘韻,也與書名的那股「男子漢精神」呼應。 市場中,時常可見攤子上用撕下的瓦楞紙板,隨意手寫的自製POP,也是我們書名設計的靈感來源,正巧的是,本公司負責人正是以奇醜無比的書法蜚聲四方,所以選在他上班百忙之中特別情商:「你今天不給我寫完這些字,就不用上臉書了!」終於順利惠賜墨寶。 -
歡迎來到東京食堂
歡迎來到東京食堂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 逛魚店,走市場,發現日常的一餐飯,卻有不日常的人情故事, 受衝擊,得啟發,每一道酸甜苦辣原來都藏了一些說法, 愛上食譜,愛上遠走他鄉,愛上回到家的餐桌上, 點點滴滴留在記憶的味道,在我的東京食堂又重新活了過來…… 小時候,生日蛋糕是奢侈的幻想,現在,是家家必備; 父親教我捏壽司的手勢,學起來有一天驕傲想念; 在香港彈琵琶的指法全忘了,卻忘不了紅燒獅子頭的味道; 天婦羅的麵衣,專家用冰塊調製,難怪吃再多也不燒心; 能登屋一套餐,想起15歲秋天第一次單獨旅行的自己; 馬肉說成櫻肉,野豬肉叫牡丹肉,其實日本人心知肚明; 新井一二三說,小時候有個夢想,如果能變成透明人,就想去看看別人家到底吃些什麼。 她不是對大家吃什麼有興趣,而是吃什麼背後的家庭歷史,記憶味道,想念的季節, 也就是,對每個人的故事有興趣…… 四季的日本,有四季的料理;人情味的小鎮,有人情味的菜單;一家人吃飯,充滿一家人的記憶; 在新井一二三的東京食堂,她透過自己做菜,迷上食譜, 關東關西料理細細研究,日式法式中式菜色時時變換, 小時候變成透明人的夢想原來已經實現, 於是,新井一二三敞開大門,說,歡迎來到我的東京食堂…… ごちそうさま~~(謝謝款待) -
歷史大口吃
老天! 我本來是紫色的! ──紅蘿蔔,西元1584年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脈動,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戳刺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歷史中,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這本生動的作品,就是在告訴大家,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都是因農業而建立。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作者認為,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 無論古代或現代,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樣強大。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今日,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則讓我們和貿易、社會發展、環保、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各方推薦 「本書著重於食物史以及世界史的交會點……令人信服、資訊豐富,並且獨具洞見。」 ——《克科斯評論》(Kirkus Review) 「湯姆‧斯丹迪奇揭露了隱藏在拿破崙戰爭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背後的關鍵因素:食物分配。」 ——馬克‧諾布勞赫,《Booklist》雜誌 「在這本湯姆‧斯丹迪奇的新作裡,作者呈現了人類最重要的需求——飢餓——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值得推薦!」 ——凱瑟琳‧麥卡利斯特,南卡羅萊納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圖書館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食物如何改變社會、引發戰爭,以及助長人口爆炸。」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是一個非凡的好故事,一個太被忽略的歷史層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是你可以大口咬下的歷史。」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斯丹迪奇成功地向我們強調,食物長久以來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千年以前,農業的發明型塑了早期的社會結構。今日,它則將我們和貿易及環境相關的全球爭論連結在一起。」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相當高明的書:它展示了當你坐下用餐時,有多少政治、社會、經濟的因素參與其中。」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斯丹迪奇對於人類從狩獵-採集轉變為定居農業的描述,實在是總結和辯解寫作的傑作。」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研究完整、書寫流暢的一流作品。」 ——《Time Out》雜誌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在國家的命運背後那把『隱形的叉子』。」 ——《自然》雜誌(Nature) 「斯丹迪奇說了許多關於食物在歷史中的定位的故事,而且巧妙地將它們說得很有趣。」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書中的觀點清楚地展示了──食物是如何支持我們的存在。」 ——《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我們難以反駁斯丹迪奇視食物為人類發展根基的觀點。一本值得細讀的大作。」 ——《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斯丹迪奇寫的不是食物的歷史,而是透過食物寫歷史。他關心的不是食物如何改變,而是食物改變了什麼。」 ——《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 「引人入勝、思慮周全,並且十分發人深省。」 ——《人道主義者》雜誌(The Humanist) 「本書解釋了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飢餓如何形塑文明並促使科技進步。」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台大農藝系種子工作室郭華仁教授, 知名作家楊照、南方朔、吳音寧, 齊聲推薦! -
食蛋撻的路線圖
與其說梁家權是食家,倒不如說他是個文化研究者。《食蛋撻的路線圖》已是他第三本作品,前兩本《尋找失落的菠蘿油》、《沒有粉絲的碗仔翅》,單看書名已知道是香港飲食文化的愛好者。 梁家權作品特別之處是由小見大,在平凡的庶民日常飲食中,通過細節觀察與描述發現時代變遷及我們飲食傳統的失落。他是個樂天輕鬆的人,筆下的美食沒有甚麼鄉愁,不像台灣食物書寫的傳統,以食物抒發民族文化情懷。作者是很地道的香港人風格,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像蛋撻、碗仔翅、菠蘿油一樣,簡單、平凡、但好吃。 -
煮妇日记
殳俏把做饭写得生动有趣——不是简单的步骤,而是写自己关于吃的生活。若不是因为《煮妇日记》,很少有人会知道殳俏是个烹饪高手。“会做饭的人心里都是很容易满足的,做饭不是技能,而是享受,不必老是挂在嘴上。”在她看来,做饭是一件非常老派、传统且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事情,根本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做饭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想吃就能做。 日记中记载着殳俏每周一雷打不动地为老公和他的朋友烹饪大餐的经历。为了让每顿饭都别出心裁,她经常苦思冥想,四处购买做饭材料。殳俏说:未婚的女孩儿喜欢逛女装店,已婚的煮妇喜欢逛超级市场。借用法国人的一句话:“我不在超级市场,就在去超级市场的路上。”每餐过后,吃者都大呼过瘾,读者也仿佛闻到了那滚落肉锅中的浓浓酒香…… -
半间灶披间
灶披间,即上海人所谓的厨房。半间灶披间,是制作美食的地方。70篇关于美食的美文,涉及江南的时令小菜、节令点心,亦有中西合璧的改良西餐、海纳百川的各地菜式,那些平常日子里的美食体验,由作者充满灵性的文字呈现出来,令人垂涎。 -
蔡澜食典
本書內容介紹所有食物的種類、食法、烹煮法、歷史等等相關資料,配以食物圖樣。 -
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
半飽,其實就是未夠,就可以留有空間餘地,可以隨時隨地繼續小吃; 半飽,也就是差不多了,是饞嘴你我的一種刻意的幸福的吊詭; 半飽,就可以永遠保持一種不止追求美滿的慾望; 半飽,就可以修練一種自主控制的健康平衡的法術; 半飽,是與貪得無厭飽食終日的過去決裂; 半飽,是與機靈小聰明敏感大智慧馬上擁抱。擅長將設計理念與日常生活完美結合的創作人歐陽應霽,這會兒將他的創意舞台搬到了廚房,展現他在美食方面的長才,並以「半飽」概念實作推薦了32道料理。 一反傳統,《半飽》先以甜點開始上桌,然後是麵包、湯品、米飯、涼拌、魚肉、麵食、下酒菜......每一道菜都有故事,每樣食材都能帶出一種生活的氛圍。歐陽在作菜的過程中注入了熱情,也體現了作菜的樂趣。端出的一道道美食,同時也是一場不斷追求探索與發掘驚喜的生活冒險,令人迫不及待嘗試。一如他在家居、設計方面展現的品味與創意,歐陽的廚房同樣精彩萬分。 「太飽很辛苦,滿足過份就沒有了期待。」 「半飽」讓人既能堅持節食,又不必放棄美味;對事對物可以永遠有期待,始終有餘裕再容納其他美好的事物。半飽,其實很貪心。 -
香港味道 2: 街頭巷尾民間滋味
香港飲食潮流文化,從來都是中西薈萃開放包容,百年下來已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形格。 作者面對這個龐大題目,刻意從「味道」入手。因為味道是聞的,是嚐的,是一種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當一切人事記憶淡化,味道作為一種刺激,卻最能勾起回憶。而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取捨堅持,所持的標準也正是「味道」這種好惡分明的態度。因此作者傾注心力兩年餘,專心發展「香港味道」這個題目,把他對美食的熱情、對香港的情感記憶,發展成兩冊精彩的《香港味道》。 《香港味道1》以經典名菜為主,《香港味道2》重點則在街頭小吃;蛋塔菠蘿包絲襪奶茶楊枝甘露龜苓膏和車仔麵……全書共介紹72種香港著名的小吃小點,每一頁都瀰漫濃濃的食物香,以及作者對香港美食的深厚情感和探索精神。除了作者與食物的私家體驗,以及各式精彩的小吃攤大牌檔推介,在每一種食物的介紹中,作者特別邀請一位朋友現場起筷品嚐,談一段他/她與食物的故事。原來,食物不僅能吃出味道,也能談得令人神往。 食物的美味、達人的技術、食客的情感回憶,交織成獨一無二的香港美食地圖。 由酷愛美食、深諳香港味道之內涵菁華的道地香港人歐陽所書寫的尋味門道,將是所有老饕上路前必攜帶的寶典。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