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香港电影
-
张彻
張徹──回憶錄‧影評集 懷念張徹──代序一 張徹先生原籍浙江,每當他講廣東話的時候都很有娛樂性,有時令我們連帶一眾演員和武師都笑得眼淚直流。例如他把「偷襲」說成是「偷食」,就教我們猜了大半天才弄懂是甚麼意思,可是張徹卻不以為忤,還跟我們一起笑得開心,就如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輩,親和地看一群頑劣的小孩在搗蛋。但當他講述鏡頭拍攝時,我們都不敢掉以輕心,更會付出百份之百的精神、努力和心思,克盡己能地完成該要做的工作,因為我們對張徹導演是百份之百的尊敬。他所設計的每一個鏡頭都是一種挑戰、一個學習的過程,也讓我們常常覺得,能夠在張徹的電影裏有自己小小的貢獻,有一種不可言喻的自豪感,如若我們之中有誰做得不夠好的,他非但不予以責難,還加以激勵和指引,因他只注重每個人的長處,從不在乎別人的短處。在這個凡事令人壓力深重,欠缺安全感,人事鬥爭激烈,經常為了成敗得失而至精神緊張的電影生涯中,他能夠讓我們覺得拍電影是一種樂趣、一種境界,活得有尊嚴,令人對片場生活有種強烈的歸屬感。 張徹先生在其年輕時雖曾從事過短暫的政治生涯,但他的電影和行事為人卻一點也不「政治」。他有藝術家的浪漫,知識份子的風骨;為人坦蕩,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虛懷若谷兼有容人的雅量,卻沒有如一般政治家的權謀和機心。張徹又從不多言,也從不虛言。他把該說的話都放在電影和文字裏,他那揮灑自如的影像結構和文字運用都有極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每每流露出他的真性情、真性格。他的電影說的是大仁大義,又兼顧到人之常情,有武亦有俠,氣度恢宏而又從容不迫,看後每有令人蕩氣迴腸的痛快感。 張徹閒話少說,卻愛才、惜才,又能慧眼識英雄,曾跟他合作無間的編劇家倪匡和邱剛健、武術指導唐佳和劉家良、攝影師宮木幸雄以及一眾幕後功臣,都是深具名望和創意的一時俊彥,在張徹的電影中有巨大貢獻。我等後輩在向張徹學習導演技巧的同時,又能從他們那裏學習到編劇在一部電影中的靈魂作用,而唐、劉兩位師傅更把中國武術的精華、神韻和意境,推陳出新,結合強而有力的影像設計,構成一種獨特的動作美學,很能配合張徹的浪漫思維。 張徹更有塑造明星的超凡能力,他不但觀人於微,很能發掘出每一個人的潛質,而且他的直覺素來都非常準確。經他一手提拔及悉心栽培過的明星演員,好些都曾紅極一時,成為眾多青年男女所崇拜的偶像。他是用愛心、智慧和惺惺相惜的態度來栽培他的演員,又能根據各人不同的特質、潛能和吸引力而度身設計出不同的性格、獨特的形象,如王羽、羅烈、姜大、狄龍、王鍾、陳觀泰、傅聲、李修賢、郭追等都各具魅力,各有特色。他不但能塑造明星,也能令每一位演員都盡情發揮其所長,可謂伯樂適逢千里馬。 在早期的電影圈,很看重「老經驗」,年輕人往往被忽視,然而張徹卻獨愛提拔年輕人,重視年輕人。從年輕人中,他感受到那份豐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正如他電影中的主人翁都是英雄出少年,有少年人的浪漫,而在浪漫之餘,又帶有古之俠者的正義和正氣,能面對任何挑戰,肯定自我。在我跟隨張徹之前,我的個性比較害羞、木訥,又頗為自卑,對自己沒有多大信心,有意念、有感想也不敢說出來。但自從看了張徹的一系列電影如《獨臂刀》(1967)、《金燕子》(1968)、《遊俠兒》(1970)和《報仇》(1970)等片之後,使我覺得我也可以擁有那份少年的浪漫。正當我感到迷失,看不清自己和未來的時候,他卻鼓勵我應該專心向導演方面發展,而在當時來說,年青人做導演簡直是個不可能的夢。雖然我們之間平時話不多,但他知道我的潛能,他不但替我找到了方向,還幫助我建立自信,找到肯定自我的價值。想來,我不僅從張徹啟發到做導演的心得,也學習到做人處世之道,實屬感激。 張徹的電影永遠都有一份年輕的感覺。他忠於自己,堅持理想,一直到老仍然保持年輕的創作心境。他思路仍然清晰,筆耕不輟,仍不忘扶掖後進,且每天都在惦掛一群他曾經悉心栽培、視同己出、愛之殷切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從六十年代伊始直至八十年代後期,他勇於破舊立新,用現代的觸覺和電影技巧,突破了傳統香港電影的老舊模式,首創陽剛武俠,其一系列的浪漫武俠片經典不但引發新潮,且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武俠新世紀;其獨特的拍攝風格和豪快而富節奏感的動作設計,更影響了為數眾多的海內外電影工作者,從而也改變了香港電影的命運,使世人從此對港產片有全新的觀感和評價,直讓我等後輩感到興奮,引以為豪。 誠然,張徹先生在香港和中國的電影史上,有極其重要和肯定性的地位,其作品所發揮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我們深深敬佩張徹先生的電影風格和風骨,感激他曾經拍攝出不少永垂不朽的電影,成為我們的典範,也留給我們永恆的美好回憶,實不愧為一代電影宗師。 吳宇森 二○○二年九月寫於洛城 目錄 懷念張徹──代序一 吳宇森 張徹電影的陽剛武力革命──代序二 石琪 圖片集 回憶錄 [往事篇] 童年 年少從政 往台灣 來港從影 [邵氏篇] 加入邵氏 邵逸夫 [二長篇] 長弓時期 長河時期 [導演篇] 從《阿里山風雲》到《斷腸劍》 新派武俠 摸索求變 功夫片 何謂好導演 對「暴力」的見解 男性情誼 [談己說人] 雜談自己 金庸 程剛的「導演性格」 桂治洪的「極端導演性格」 我與演員們 [泉源篇] 香港電影的活力 功夫 京戲 外來的影響 [結語] 影評集 [華語電影] 岳楓作品 桃花運 雨過天青 嬉春圖 畸人艷婦 論岳楓 李翰祥作品 丹鳳街 全家福 殺人的情書 江山美人 後門 倩女幽魂 楊貴妃 論李翰祥 易文作品 血灑情花 青春兒女 空中小姐 香車美人 二八佳人 姊妹花 逃亡四十八小時 女秘書艷史 快樂天使 天倫淚 論易文 陶秦作品 龍翔鳳舞 三星伴月 千金小姐 天長地久 蘭閨風雲 慾網 春潮 皆大歡喜 千嬌百媚 論陶秦 張徹編劇作品 桃花淚 脂粉間諜網 殺機重重 黑蝴蝶 無語問蒼天 遊戲人間 電懋出品 玉女私情 樑上佳人 家有喜事 雲裳艷后 同床異夢 左派公司出品 阿Q正傳 少年遊 迷人的假期 甜甜蜜蜜 真假千金 小月亮 武俠片 白髮魔女傳上集 兒女英雄傳 青城十九俠 女俠文婷玉 談武俠片 粵語片 美人春夢 玉女驚魂 路 人海孤鴻 難兄難弟 戲曲片 十五貫 借東風 七彩鍾無艷 楊門女將 其他 女大十八變 百花公主 偷情記 迷魂曲 國魂 苦兒流浪記 江水東流 [荷里活電影] 左手神槍 喋血九重天 紅粉忠魂未了情 從占士甸說起 碧血黃金 蓋世英雄 逃獄驚魂 大海盜 龍虎山生死鬥 虎城煞星 血戰勇士堡 一網打盡 英雄虎膽 黑社會龍虎榜 風雲群英會 七俠蕩寇誌 賓虛 牧野遊民 原野奇俠 原野春心 [日本電影] 神箭殺霸王 冰壁 俠士宮本武藏 地獄花 千姬 戰國群盜傳 瘋狂的男女 黑暗街大決戰 日本誕生 陷阱 雙龍秘劍 大江山怪談 混世魔王 俠義雙雄 評《用心棒》兼論黑澤明風格 作品簡介 生平年表 參考資料 鳴謝 編後語 黃愛玲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chinese/publication/pub18_index.html -
冷战与香港电影
冷戰是一場全球性戰役,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身處海峽兩岸政權之間,很自然地成為了意識形態衝突的激烈戰地。有趣的是,在我們的電影裡,冷戰這場影響深遠的爭鬥卻鮮露痕跡;港英政府為了維持敵對派系之間的脆弱和平,嚴格審查電影。這極富諷刺意味的處境,倒又貼合冷戰的本質──思想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另一方面,創作者面對審查和市場的雙重限制下,亦經常能巧妙地以迂迴的方法,在電影中傳達意識形態信息。 2006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研討會,本書由與會的學者和講者,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探索冷戰和香港電影的關係,內容極具參考和研究價值。 [背景] 我們在六十年代長大的人 科大衛 冷戰背景下的香港左派電影 周承人 隔絕中的想像──香港電影與上海基層社會對西方的反應(五十至六十年代早期) 張濟順 [工業與政治] 冷戰時期香港電影的政治審查 吳國坤 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的角色和影響 黃仁 左右可以逢源──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界 李培德 [傳媒與文化統戰] 南來影人與粵語電影評論 吳詠恩 冷戰時代《中國學生周報》的文化角色與新電影文化的衍生 羅卡 圍堵頡頏,整合連橫──亞洲出版社/亞洲影業公司初探 容世誠 [大歷史中的小故事] 從三十年代到冷戰時期──朱石麟和岳楓的電影之路 黃愛玲 平淡的冷戰──口述歷史中的電影人生 朱順慈 政治夾縫中的電影業──張善琨與永華、長城及新華 鍾寶賢 [文本分析] 冷戰氛圍下的香港寓言──電懋與東寶的「香港」系列 麥浪 不談政治的政治學──港產倫理親情片試析 韓燕麗 無間諜──香港電影對占士邦熱的回應 何思穎 聊齋靈異與冷戰電影 張建德 [附錄] 1950至1970年代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影人座談會紀錄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鬥爭在香港電影的縮影 許敦樂 自由總會簡介與大事記 左桂芳 索引 鳴謝 -
香港電影血與骨
被香港知名文化人林奕華封為「草根影評人」的湯禎兆,從港產片(粵語片)與現實對照的啟悟,化為社會解讀式影評,成就了湯禎兆的「草根影評美學」。本書包括四十多篇短評,搭配香港生活場景的影像,兩相對照下,建構出香港電影與香港文化彼此呼應的閱讀趣味。對港產片擁護者及關心華語電影的觀眾來說,是深化理解與另類閱聽思考的示範解說。 -
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目 录 : 绪言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第一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第一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第一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繁花盛放
香港電影除了以動作片聞名於世外,也以其獨特的東方美學,享譽國際。到底電影美術指導在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們如何與導演、攝影師配合,營造一個疑幻疑真的世界? 《繁花盛放——香港電影美術(1979-2001)》通過近百位美指、導演及攝影師的訪談,以及過千幅圖片,著力剖析64部部自新浪潮以來的風格化電影、寫實電影和動作電影的美術意念及其來源,是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與三聯書店籌備經年、不可多得的力作。
-
映画
图书目录 自序 /1 第一场 香港电影导演扫描香江光影传奇的背后/6 第二场 从新浪潮走来徐克:偏锋独行/22 严浩:诗意思辨/64 第三场 文艺电影主力关锦鹏:男生女相/102 尔冬升:爆“冷”制胜/132 陈可辛:怀旧表达/132 张婉婷:移民写作/194 第四场 动作电影旗手杜琪峰:以静制动/230 唐季礼:健康暴力/264 陈木胜:“文”写动作/292 第五场 动漫电影引领者刘伟强:潮流探索/320 第六场 喜剧电影代表刘镇伟:“大话”电影/350 第七场 独立电影作者陈果:草根写实/386 第八场 新生代导演彭浩翔:另类“乱炖”/416 黄精甫:浪漫江湖/436 -
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
向你披露獨立導演、電影發行、影評人和學者的真摯訪談和對話── 本書的受訪者陣容鼎盛,包括性格不同、風格各異的導演(如陳果、楊凡、彭浩翔、張虹、游靜、崔允信、黃真真、許鞍華、關錦鵬等15位)、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影評人和學者等。書中會探討導演們的電影理念、各組織的運作方針、兩岸四地的獨立電影業界的異同和優劣,最後從大專院校的電影教育展望未來。全書各部分環環相扣,勾勒出業界千絲萬縷的生態系統。 「我們沒有一個名留青史的電影運動,但卻有眾人默默耕耘的『獨立景觀』。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不如說這是一冊關於香港電影『獨立景觀』的『風景圖』。」─—張美君 -
银河映像,难以想像
1996-2006年是香港电影被普遍认为不景气的十年,但"银河映像"却在此期间建立,并一枝独秀地成长为个性鲜明且分量十足的电影制作品牌。 本书是对银河映像的十年回顾。全书以"银河映像十大电影"为骨干,在每部作品的单元下,有电影介绍、电影人访问和专业评论三部分,书后并附银河映像十年的完整片目。本书兼收国际和香港视野,撰文者包括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彼得·里斯特(Peter Rist)、杰夫·史密斯(Jeff Smith)等国际知名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以及香港多位资深影评人如李焯桃、李照兴、舒琪等,阵容鼎盛;文章涉及电影的形式(如镜头分析)、美学风格、导演比较及电影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 -
这个人必须也很爱电影
林奕华排演舞台剧这么多年,取材每多来自文学,手法上的灵感却总是电影。令他难过的是,好电影似乎越来越少,电影与思想已渐行渐远,成了现代人用来暂时解除焦虑的特效药。如果电影人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漠视知性与心灵的满足,无法掌握大众的欲望和期待,那即使有再多光鲜亮丽的姿态、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找不到投射的空间。 -
香港百年光影
钟宝贤,广东中山人,香港出生及长大,1995年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研习兴趣为华南社会经济史,在香港地区以及英美发表的书籍和论文逾60项,现正整理邵逸夫家族、陆运涛家族和余东旋家族在沪港和新马的发展历史,行将出版的书籍有《留声香江:香港唱片业百年》(暂名)及《上海·香港·星加坡:华商家族的百年演变》(暂名)。 -
早期香港电影史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本书重新梳理了香港电影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确认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阐述美国人布拉斯基如何催生香港电影,厘清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等人在中国/香港电影史中的地位,并对大时代背景下香港、广州、上海三地的电影交流及相互影响予以回顾。 周承人、李以庄夫妇,奔波穗港两地近30载,自力自费、锲而不舍地搜集文献,观摩影片,访问影人,考证史实,以“编年+专题”的研究方式,修撰香港电影史。 2005年,本书繁体字本于香港出版,书中根据史实考证出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是黎北海,确证既往对黎民伟的评价有不实之处,以及对罗明佑重新评价等研究突破,获得港台两地电影界、学术界广泛认同。此次简体字本进行了全面增订,体现出作者最新的研究进展。 —————————————————— —————————————————— 一本对早期香港电影史中若干关键史实进行重新定义的学术佳作。 附录有重新考据的早期香港电影史大事记,研究中国/香港电影史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本书研究和探讨1897—1945年早期香港电影历史。根据史实在以下问题取得若干较大突破: 1.确定了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 2.解读黎民伟的《自述》,确证华美公司是美国人布拉斯基独资开办,从而对一系列问题重新认识; 3.梳理史实,确认黎北海对早期香港电影作出的贡献,证明他才是“香港电影第一Take”; 4.深入研究了港/沪联华影业公司,重新确定罗明佑在中国电影/香港电影中的历史地位。
-
香港电影史记
这是一本以出身、来历、渊源划分“香港电影势力版图”的人物传记书。 本书仿拟《史记》体例,以民间视角和观众身份重述了香港电影近百年历史,重点刻画香港电影人以及重要影片和电影事件,讲述影坛台前幕后的种种趣闻与秘闻,梳理香港电影与各种阶层和势力之间的负责关系,可读性强,史料丰富。 全书计十二卷,参考《史记》体例,每卷“龙头”为一个大企业本纪,共囊括65位公司世家、近200位导演、影星、幕后列传。 -
大话西游宝典
《大话西游》几乎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流行话语的一个重要题材,“大话西游”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在看完影片后的谈资了,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我们都能找到以“大话西游”为蓝本进行重新演绎的现实版本,人们在用一种亲切的甚至是暧昧的方式体验着“大话西游”所包含的时代文化精神――一种愤怒的诙谐、一种英雄主义的平民化、一种可爱的无可奈何……我们从网络上林林总总的“大话评点”与“大话版本”中集纳出这本《大话西游宝典》,笑笑别人,也让别人笑笑自己,而《大话西游》则是我们扮鬼脸时的最好面具。 -
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杜琪峰是当今香港最具创作力和最受影迷追捧的导演之一,拍摄了一系列富有实验性的动作片,包括《真心英雄》、《暗花》、《暗战》、《枪火》、《PTU》、《大事件》、《黑社会》系列等著名影片。本书考察了他的电影生涯,阐述导演与类型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杜琪峰被视作电影作者的原因,以及他对香港电影动作类型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本书认为,杜琪峰独特的作者风格改变了类型传统,他最杰出的作品充满了清晰可辨的实验主义元素。此外,他改造了黑色电影的形式,以适应本土语境、角色和场景,在后九七香港创造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黑色电影 -
香港新浪潮电影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完成了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过程,更在整体上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品质,在香港以至整个华人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均为关键的一页。 本书是当前所见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作。作者兼备电影人及学者双重身份,以丰富的史料及客观的态度,以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剖析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发展和历史,并讨论电视发展与电影的血缘关系,新浪潮诸君电视与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与美学成就,以及对整体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 -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
已成为“史迹”的录像厅,曾经培养了无数的港片迷。本书作者即是一例,《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亦是中毒者之一。这本关于港片八卦、观影乱弹的“野狐禅”,并不欲搞学问专著,亦不思故作高深。其实就是想与同好共享港片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和独特回忆。若觉得还成,那就谢谢捧场,咱们得闲饮茶哈。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就像这本学术著作的倒影,是香港电影的“野史”、“外传”和“演义”。这里面有江湖恩怨,人生起伏,功过评说,文字之间隐藏着香港影坛人物关系图和历史发展年代表,看过之后的感觉,不是听了高深的学术讲座,而是听了一部过瘾的评书。 -
香港电影百年
这是影人、影评家、影迷共同献给香港电影的一份厚礼,既有从上世纪到今天,电影工业每一年的忠实记录,也有邹文怀、徐克、许鞍华、王晶、王家卫等众多影人的私家记忆,更有名家力荐的百部最佳电影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新浪潮
石琪,香港资深电影评论家,长期从事影评写作及电影文化活动,其对香港电影的独到剖析,是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权威的阐述,对大陆电影学界、业界及影迷理解香港电影文化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内容、美学语言和技术手法,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涵盖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与衰落,评析了这一浪潮中的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并且论及新浪潮导演在运动之后、持续至今的电影创作,不仅见证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衰起落,更记录了近三十年来香港当代电影发展的风雨变迁。 -
香港有个荷里活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也是最坏的时代! 细数香港电影三十年影人影事。那些我们陪伴着我们从儿时到现在的经典电影,那些我们从儿时到现在追逐过的巨星!那些令我们哄堂大笑每一句台词,那些令我们泪流满面的每一个镜头,那些承载着属于你我的独家青春记忆! -
香港电影夜与雾
本书抓住香港電影最坚实的落脚点,理清种种来龙去脉,作者综合考察香港电影之当下,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现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场景影像,作为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之示范解说,建构香港电影与文化间交相呼应的阅读生趣。 只要看看阿汤写王祖蓝现象,给刘德华的一个机会,又追击《我的机械人女友》再重温《追击八月十五》,谈《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由《金瓶梅》说及《大内密探零零性性》,《叶问2》天台上的隐喻,《戏王之王》的师傅教戏;将《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饰的阿来,视为《旺角卡门》乌蝇和《男人四十》林耀国的深情延续;《前度》感情交替给性格留烙印的婉转寄意,以及其中情侣吵架的电影学问;摆明请师父重振雄风的《打擂台》;誉为“安乐椅式怀旧”的《岁月神偷》成为流行文化与香港价值的代言尖兵。 再回看方育平三部曲为代表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葛优身上的男星阴性情意结;通过想像舒淇来讨好自己;张国荣阴影价值之所在;麦兜与熊宝弟弟背后的隐喻与潮流意旨;港台青春片的比照与纯爱根源;而彭浩翔之《志明与春娇》最懂得捕捉时代氛围与商业噱头;许鞍华冷静影像之背后,《天水围的日与夜》暗藏两代之间的沟通密码,以及《得闲炒饭》张兆辉的幽默能量;王家卫的赏味期限及其他;解构虚实交错《夺命金》;由“共感”到“共犯”看《剑雨》到《武侠》;看《东风破》讲述属于东华三院的香港历史……这些在跟着本书的追寻都能获得启示,阿汤真正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此为市面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及项背的香港电影之最佳读物! —————————————————————————————————— 在港产片身份日渐模糊,重获本土观众欢心举步维艰的今日,阿汤依然对香港电影不离不弃,笔耕不辍。其涉猎范围之广、评论视野之宽,更非一般港片评论所能望其项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电影的本土论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汤祯兆。 ——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李焯桃 一本具有独立精神的香港电影通鉴,时而辛辣时而爱惜,在回顾与展望间,作者对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个人触觉的观点。 —— 香港导演 郭子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