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香港电影演义》全书内容共分七辑。第1辑:流水落花春去也;第2辑:蓦回首今夕何夕;第3辑:一曲新词酒一杯;第4辑:天下风云出我辈;第5辑:少壮初识愁滋味;第6辑:但使龙城飞将在;第7辑:寻章摘句老雕虫;及 尾声:一入江湖岁月催。
  • 香港电影血与骨

    作者:汤祯兆

    香港电影文化学者汤祯兆,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他综合考察香港(电影)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文化理论,对新世纪港片做出精辟入微、独树一帜的阐述;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本书不但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与现象/潮流,最重要的是别具慧眼地指出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作者真正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这是市面上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项背的。
  • 香港制造

    作者:魏君子,苹果猪

    一切源于十年前一个叫做“香港制造”的电影论坛。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那几年,一群当时二十岁出头的网友聚集在这个论坛,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香港电影,聚集在一起,以最纯粹的热情讨论、分享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香港制造”成为民间港片迷的最大阵地,他们是在录像厅长大的一代,也是亲历了香港电影黄金岁月的一代。2003年,香港电影随笔集《香港制造》出版。 十年后,当年论坛的一名潜水员(当时念高中)混迹在出版界,某天灵机一动,联系到当年那些网友,看这十年的光阴过去,他们都在哪里?他们都还爱香港电影吗? 他们还在,因为“香港制造”而生的缘分维系着他们的友谊,而最令人感慨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十年后的今天都正在从事着和电影相关的职业,其中几位更是已成为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于是,事隔十年,当年的《香港制造》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再版——除了从老版《香港制造》以及当年论坛的精华文章中选出一些关于港片、录像厅、影人的随笔(收入上半辑:香港制造)之外,更邀请当年的作者以十年后的视角重新去看待港片,去回顾那一段青春岁月(收入下半辑:一梦十年)。光阴悄悄改变了你我,却仍有一些最宝贵的情怀,始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这种记忆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渐渐消退, 他们的热情也将会逐渐冷却。 我希望他们不仅只是惦记那些于我们而言已经模糊的往事,更能够与时俱进, 从港产片的精华中吸取养分,结合他们积累的见识,能有更多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就。 这本书是关于他们青春的回忆,那些青涩的文字看上去充满了对港产片的热情, 这热情经过了十年依然在他们略显疲惫的神态中时常闪现,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梦”吧。 ——尔冬升 一部关于香港电影的书,一本引起共鸣的结集,组成我们十年来的集体回忆 。 ——甄子丹 如果香港电影曾陪伴大家走过青春,希望每个人想起来都没有虚度。 ——吴镇宇 香港电影能遇到有人愿意为我们记录,分析,研究和总结。是多幸福的事! 为一直不被人重视的港产片谢谢你们。 ——陈嘉上 其实,你们比我更懂香港,更懂电影。 ——陈可辛 祝愿这本书成为香港电影的“圣经”。 ——王晶
  • 香港电影的秘密

    作者:(美)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or

  • 武侠大宗师:张彻

    作者:魏君子 主编

    张彻从影四十余年,始终在武侠片领域勤奋耕耘,先后培养数代动作明星,暴力美学影响至今,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类型开拓与产业繁荣厥功甚伟。本书作者先后访问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王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仁港等张彻生前弟子、好友,由他们的追忆来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把所有生命热情都投入电影的武侠片大宗师形象。此外,本书还全文收录张彻本人的重要著作《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及影评人对他的二十部代表作的独到点评,系统揭示了张彻的电影观念和艺术成就。本书由大量第一手材料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香港电影、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著作,广大影迷、“邵氏控”不可错过。
  • 一起走过的日子

    作者:胡伟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电影配乐大师胡伟立先生的自传,主要回顾他自1986年赴港投身香港影视业,至1997年退休移民加拿大,再到2011年重新出山为徐克《龙门飞甲》配乐的传奇经历,生动讲述了他如何适应香港快节奏高强度的商业环境,为百余部知名影视作品作曲的苦与乐,以及与徐克、杜琪峰、刘德华、周是驰、王晶、尔冬升等著名影人交往的故事。此书不但是胡先生的自传,充满影迷、乐迷深感兴趣的影坛逸闻轶事,也可谓是香港影视业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陳可辛‧自己的路

    作者:主編:李焯桃,策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一) 「可辛」一名原是為了紀念他母親生他時難產,不料卻變成了他生命的一句讖言,他一路走來,的確背負了最艱苦的藝術事業──電影。不過他也這樣走過來了,拍了不少戲,有成有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到了今天這把年紀,要改行也太遲了,做父親的也只有勸他多加小心,多些謙虛,辛苦地堅持下去。對於一個電影人來說,成功只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 父親陳銅民 (二) 路走到這裏,是我自然的選擇,也是被選擇。 我必須走這條路,做很多別的導演不用做,也沒耐心做的事情。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3月21日至4月5日,焦點影人為陳可辛。此書訪問陳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團隊與家人,包括父親陳銅民,伴侶吳君如,亦師亦友的曾志偉,同路人李志毅、趙良駿、鍾珍、許月珍等人,從陳可辛本人及眾人口中呈現陳可辛的電影之路。父親的理想與背景如何影響他的電影路途?陳可辛如何在他的電影事業中體現自身的多地域特性?他生於香港、自小移民泰國、到美國讀書、再回流香港工作、前往荷里活發展、組織亞太合拍影業、再與內地團隊合作製作大型電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如何體現在他的光影世界之中? 此書亦收錄本港著名影評人包括紀陶、朗天、李照興、湯禎兆、石琪等對陳可辛電影的綜合評論。
  • 少年王晶闖江湖

    作者:王晶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像和我半辈子的经历在恋爱,重温每一个片段,感受成功时的兴奋,屈辱的沮丧,失意时的落寞,患得患失时的纠结,反击成功时的踌躇满志,都重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也令我很好的把自己的前半生整理了一次。 本来我打算跟父亲合写《影视风云六十年》,但已经不可能。 ——王晶
  • 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

    作者:的灰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界,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本书作者的灰,以香港金像奖开办以来历届荣获影帝影后的知名演员为对象,概括性地总结了他们在影坛乃至整个演艺生命中的创作与成就,并对其个人经历作了资料详实而又生动丰富的描述,对于喜爱香港电影,喜爱这些演员的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价值。《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一书于2007年金像奖颁奖典礼之际问世,纪念香港电影金像奖曾经走过的银禧之年。
  • 電影現場之旅(港岛篇)

    作者:奇夫

    香港电影是本土文化一个重要资产,当中除却展现多年来本地创作人的非凡创意,更以菲林定格,为香港这个混杂城市「捕光捉影」,记录下不同年代、不同时刻的城市景观。 本书由热情澎湃的奇夫作向导,带领读者纵横港岛一圈,数十年来二百多部香港电影近三百个拍摄场景,尽在其中,读者更可跟随奇夫走访这些热烘烘的场景,作另类的文化旅游,也顺道以文字重温大量港片电影精彩片段,透过奇夫及其笔下光影,从头细说香港社会发展三十年,还有爱恨交织的我城意识形态转变。真正的「星光大道」,原来遍布港岛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