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史

  • 世界建筑史:哥特卷(上中下)

    作者:王瑞珠

    《世界建筑史:哥特卷(上中下)》是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王瑞珠院士的专著《世界建筑史》丛书之一,书稿按哥特建筑风格发展的历史时期,梳理出早期哥特、盛期哥特和后期哥特的框架。逐一介绍三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并就代表性作品展开翔实的阐述。
  •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作者:William J R Curtis

    This work on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 combines a clear general outline wit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particular buildings. While techn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are fully treated, the final emphasis is on individuals and on the qualities that give buildings their lasting value. For this revised and updated third edition, an appreciation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variety has been incorporated, and also a section on recent architecture. There are many new colour illustrations, plans and drawings. The bibliography and notes have also been extended. This book sets the Modern tradition in perspective, relating it to earlier traditions, and analyzing its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 风水理论研究

    作者:王其亨 著

    风水是中国占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 中国建筑史

    作者:伊东忠太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作者:赖德霖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 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寻访1906-1909

    作者:(德)恩斯特・柏石曼

    目录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代序)沈弘 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 恩斯特·柏石曼(德) 插图目录 照片主题索引
  • 匠学七说

    作者:张良皋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从建筑入手,研究人类文化,本当顺理成章。目前,不论中外,说起“建筑文化”一词总显陌生,但无妨中国自我作古。中国建筑文化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悠久,如此普遍,以致人们完全不感觉其存在。所谓“行之而不著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每念筚路蓝缕,自必仰止往哲;至于宏文大论,但能期之来贤。容我亡冀千虑一得,多言或中,足矣。
  • 西方建筑

    作者:(英)比尔·里斯贝罗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史料性。读者从中可对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对上起史前的欧洲直到现今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示意图。 第1章以起源的意义,从史前的欧洲说起,古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居然是陵墓,这意味着什么值得人们思索。第2章讲到原始的基督教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受到蒙蔽,文化的发展停滞了,而建筑却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第3章是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此时的建筑特点归结为长方形廊柱大教堂和一座座白色教堂。第4章讲到最辉煌的13世纪,与政治上的憎恶相比,人们不能不赞叹它所培育出的建筑之花。第5章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给建筑带来了新形象,第6章为16、17世纪称为探索的时代,君主的宫殿成为一大特色。第7章18世纪是个二元革命,哲学渗入建筑,为建筑带来二重性。第8章讲述1815-1850年的钢铁时代建筑师用钢铁来打造他们的得意之作。第9章1850-1914年,是传统与发展碰撞的时期,建筑的革命正蓄势待发。第10章为现代世界,即1914年至今,建筑走向深邃,包含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全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起源(史前的欧洲) 第二章 原始的基督教时代(500-1000年) 第三章 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11、12世纪) 第四章 最辉煌的世纪(13世纪)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14、15世纪) 第六章 探索的时代(16、17世纪) 第七章 二元革命(18世纪) 第八章 钢铁时代(1815-1850年) 第九章 传统与发展(1850-1914年) 第十章 现代世界(从1914年至今)
  • 中国古建筑考古

    作者:宿白

    《中国古建筑考古》主要内容简介:壁画和明器中的隋代殿堂、7世纪后半叶、8世纪初唐代殿堂图像和文献记录、(《通典·礼·大享明堂》条大雁塔门楣刻石中的佛殿)麟德殿和含元殿遗迹、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作业画转角斗拱]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唐五代佛塔等。
  • 建筑志

    作者:常青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志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发生、发展、成熟及遇到西式建筑风格挑战的整个过程。从纷繁复杂的建筑样式中,作者以城市、宫殿、坛庙、陵墓、民居、园林、宗教建筑等类别入手,详尽介绍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实例,高超的建筑工艺。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正是这种交流背后,展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作者以详尽丰富的材料道出了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本志脉络清晰,取材独到,学术价值较高。
  •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作者:刘松茯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将外国建筑历史划分为三阶段——即:上篇农业社会建筑,中篇工业社会建筑和下篇信息社会建筑。在每一篇里又按照建筑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上篇详细阐述了包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及其思潮;中篇着重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发展、充实与提高;下篇则主要记述了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对建筑思潮、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作者在书中采取了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及照片近800幅,并参考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可以作为广大建筑院校师生教授和学习外建史课程的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此外,《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了解西方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 日本建筑史精要

    作者:(日)关野贞

    《日本建筑史精要》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开拓者关野贞关于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日本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木构建筑体系,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书中所研究的内容、结果与方法,至今仍在沿袭使用,这对认识和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提供了“他山之石”。全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原始时代的建筑一直讲述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建筑,书后还附有日本建筑重要遗物一览表和建筑用语解说等内容。
  • 中国建筑史

    作者:潘谷西 编

    《中国建筑史》分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中国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对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外,重点对城市建设与各类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论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较重,内容较系统、全面,对木构建筑特征和清式建筑做法也辟有专章介绍;近现代建筑部分则着重于建筑发展的概括论述和典型实例的分析,使读者对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了解。为了使读者获得更丰富而形象的相关信息,《中国建筑史(附光盘)》还配有光盘,收录古代建筑重要实例的彩色照片约千幅。
  • 祖先之翼

    作者:冯江

    《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在地域建筑史学研究中引入了历史人类学方法,将对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动态历史语境之中。《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梳理了广州府祠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阐释了地理环境、社会变迁、聚落格局与宗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对宗祠及村落形态的影响。 《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 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

    作者:潘诺夫斯基

    欧文·潘诺夫斯基编著的《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在著名的威尔玛系列讲座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威尔玛讨论是为了纪念美国境内本笃教派创始人威尔玛而专门设立的系列讲座,以邀请著名学者到圣文森特学院举办专题讲座而闻名。《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中,作者一反当时历史学家划分历史时期让众学科彼此之间缺乏交集的做法,研究哥特时期建筑艺术与经院哲学之间同步关系。他将历史学家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所获得对关于历史分期的结论,与艺术史家所独立获得的关于艺术分期的结论放到一起研究,发现两者是完全同步调的,完全一致的。
  • 永诀的建筑

    作者:罗哲文,杨永生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上,古建筑十分地璀璨夺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中华古建筑被毁坏了、从大地上消失了,成为了“永诀的建筑”。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杨永生精心策划、编著了此书,意在用照片和文字将这些建筑的形象保存下来。这里面凝聚着他们几十年的心血。 本书的资料十分珍贵,资料本身就是沉默的证人……
  • 隋唐两京考

    作者:杨鸿年

    长安与洛阳是隋唐时期的东、西两京,其布局之规整、建筑之宏伟,举世闻名。以至日本学者赞之为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本书共分五个部分,主要从城、市、街、坊、官府等方面,对长安与洛阳在隋唐时期的规制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又广泛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隋唐历史的必备书目。本书作者杨鸿年老先生毕生致力于隋唐历史的研究数十年,学术功底扎实、深厚,是该领域的专家、权威。
  • 世界现代建筑史

    作者: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最完整的中文史论劳动著作。全书100余万字的篇幅和七百多张插图,从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分析、建筑家和建筑事务所的介绍、建筑流派的讨论等多方面入手,完整和清晰地勾画出近二百年以来现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和轨迹,特别对于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系列建筑和设计运动,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等运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讨论,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中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根源。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建筑家的社会责任心等要点。
  •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

    作者:杨宽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内容简介: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辞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西汉末年刘向具体指出:“殷汤无葬处,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指后来西汉国都长安的武库所在),皆无丘垄之处。”(《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东汉崔寔《政论》也说:“古者墓而不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指墓地的兆域),与平地齐。”(严可均辑本)。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作者: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精) 本书系“杨宽著作系列”丛书之一种,第一次实证地、综合地阐明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历史。作者熟练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遗迹的调查报告和考古材料,清晰地勾勒了都城制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其特点,从而提出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发展与礼制及政治史、经济史的演进息息相关的全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