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

  • 红楼梦(上、中、下)

    作者:(清)曹雪芹,(清)高鹗著

    在我国,《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广大读者称为“四大名著”,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部书的抄本如《红楼梦》这么多,梓板之频繁。程伟元“程甲本”《序言》中讲到当时此书有“置于庙寺”者,又程伟元、高鹗“程乙本”《序言》中,有“坊间缮本”语,可见《红楼梦》在传抄流传阶段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深得读者推崇。     “绣像”又称“绣梓”、“出相”。原指绣成的佛像和人像。明中叶以来,坊问所出戏曲、小说、书首附有单独人物介绍的图像,因用线条勾勒,描写精细,也称“绣像”。已知的《红楼梦》的版本从乾隆五十六年的木活字版至民国晚期的铅字版本,约有100多种,且从程甲本和程乙本开始便已配有比较原始但刻工相对粗糙些的插图,而稍后推出的几种评点本,也多配有类似的插图。其中,尤以清道光十二年刊出的王雪香评本《红楼梦》,更配有64幅插图。当然,《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相关经典插图作品中还有清改琦的(《红楼梦图吟》、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的《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至于插图最多的当是清光绪年间由上海广百宋斋铅印的(《增评补图石头记》,这部增评补图的红楼梦,共配有插图240幅,即每回两幅。本书为增补绣像典藏版《红楼梦》,其中绣像插图主要选自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的《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本书前八十回文字主要参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后四十回主要参校程甲本、程乙本。
  • 辛弃疾词选

    作者:辛更儒选注

    《辛弃疾词选》: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 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 李璟李煜词

    作者:李煜,李璟,詹安泰校注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定都金陵(今南京)的南唐共历三位国君,却出了两个文学家。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帝王,自乏人主的气度、胆识与手段,为词人却颇得体物细腻,缠绵悱恻之要旨。特别是李璟向周称臣、李煜入宋为虏之后,其词更以深挚剀切而动人,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 楚辭今注

    作者: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

    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汇贯通。它不仅使二千年前屈宋鸿裁及两汉遗篇,能以清晰的面貌再现于今,为阅读、欣赏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注释出入古今,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另外全书无论是注释字词还是疏解篇意,都以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先生长年形成的理论体系为主导,在已出的同类书中自具“求真”务实的本色。
  • 大学中庸-国文珍品文库

    作者:韩维志

    本书是“国文珍品文库丛书”之一,向读者介绍了儒家经典——《大学· 中庸》。本书结构包括原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将提高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此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庸》所阐述的伦理观点已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三代统治者认识到这两篇文章对统治阶级的无穷益处,于是大力提倡,定为科举必读书,这两篇文章更是风靡一时。它们虽然流行了,但却被庸俗化了,因而对于它们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是,被污染的只是下游河水,而源头的清流可爱则是不容置疑的。在《大学》、《中庸》中,蕴含了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反思,也展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卓越才能。
  • 菜根谭

    作者:(明)洪应明

    《菜根谭》主要内容:历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其思想领域主要是被释、道、儒三家平分。但《菜根谭》这部著作,却有机地将三个流派的哲学思想融为一炉。《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遍查史料,会发现罕有关于洪应明的记载。因此《菜根谭》的书名由来也就成为了一个谜。仔细阅读《菜根谭》,我们会发现作者身处一个备尝艰辛的时代,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此在字里行间,劝导人们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妙语俯拾皆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劝世良言。
  • 古典幽梦

    作者:朱以撒

    本书是学者朱以撒近年来的书法艺术教学、创作及研究之余撰写的系列文化散文专集。 在书中,作者不仅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古典艺术中的钟鼎碑贴、瓦当画砖、笔墨纸砚等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掘与阐发,而且还仰观历史风云,俯察黎元草芥,对古往今来若干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物、事件、物象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其中,《千年一瞬》描写的是北朝石刻艺术的千年沧桑,但作者超越时空,由此及彼,对许多文化瑰宝的兴亡存废所发出的喟叹却令人动容。《赤足而行》说的虽是一件跣足徒步的小事,但所表现及揭示的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哲学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的亲近及人性的返朴归真。 《书道深深深几许》抒发的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真正关爱及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并对时下喧腾的功利色彩、浮躁心态作了辛辣而剀切的批判。此外,《今宵别梦寒》、《彼岸的风》、《百年烛泪》、《村气与土语》等篇什,也都取材新颖、视角独特、见解脱俗,读来令人颇有回味。 全书不仅注重书法等艺术与文学表现的统一,而且还饱含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因此,书中对古典的一一触摸也就意义不一般了。
  •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怡情书吧:世说新语》主要内容包括: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等。
  • 我生之初尚无为

    作者:辛然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诗经》原名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尊称为《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诗集之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本书带你领略《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人生之初的情愫。 目录 序言 《诗经》原来可以这样读 千古爱恋的绝唱 (《国风·周南·关雎》) 织布女子心中的歌 (《国风·周南·葛覃》) 女人的另一半 (《国风·周南·卷耳》) 多子多福的祈愿 (《国风·周南·螽斯》) 简简单单才是真 (《国风·周南·桃夭》) 无法如愿的单相思 (《国风·周南·汉广》 希望是生命的支点 (《国风·周南·汝坟》) 盛大的婚礼 (《国风·召南·鹊巢》) 为他人做嫁衣 (《国风·召南·采蘩》) 平淡之中见真情 (《国风·召南·草虫》)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国风·召南·甘棠》) 天冷衣单念亡妻 (《国风·邶风·绿衣》) 山林美景聚一园 (《小雅·鹤鸣》) 人生自古伤离别 (《国风·邶风·燕燕》) 远征士兵的控诉 (《国风·邶风·击鼓》) 征夫怨妇的恋情 (《国风·邶风·雄雉》) 远古先民的劳动史诗 (《国风·豳风·七月》) 三千年前的战火哀诉 (《小雅·采薇》) 小人物的悲哀 (《小雅·鸿雁》) 天涯何处觅知音 (《国风·邶风·简兮》) 最高形式的狂欢 (《小雅·鹿鸣》) 水边的爱慕与追求 (《国风·秦风·蒹葭》) 诙谐调侃的牧歌 (《小雅·无羊》) 欢庆祈愿丰收年 (《周颂·丰年》) 千古绝唱颂佳人 (《国风·卫风·硕人》) 明月皎皎映伊人 (《国风·陈风·月出》) 君王的典范 (《大雅·思齐》) 缝衣女子的哀叹 (《国风·魏风·葛屦》) 多情自古空遗恨 (《国风·卫风·氓》) 世间情意最无价 (《国风·卫风·木瓜》) 参考书目
  • 声律启蒙

    作者:车万育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1]《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 唐宋八大家散文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内容简介: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揭起了反对形式主义之风的大旗,他们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象,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他们提倡学习先秦西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骈文的文体枷锁。宋代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倡导下,王安石、曾巩以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所写的散文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使散文自秦汉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崭新阶段。
  •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本书附有精妙评点,雅致插图,古风古韵。
  • 颜氏家训

    作者:檀作文

    《颜氏家训》内容简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志》篇里阐明了自己写这本《家训》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被誉为 “家教规范”。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说《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 典藏插图本浮生六记

    作者:(清)沈复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作,《浮生六记》距离如今的时代越来越远了,虽说各种印本长销不衰,但读者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渐渐隔膜起来,《典藏插图本浮生六记》的选题,得到很多专家生的赞同。本书的插图,尽量采用与《浮生六记》时代接近的绘画,版放慢和照片,将它的内容作一点阐述,将它的意义作一点延伸,让读者认识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六记的后两记,既为伪作,又确乎狗尾貂,似可不收,但考虑到阅读的完整性,也收入并插图。至于本书的文字,参校所能见到各种版本,择善从之,不出校语。又附录有关的几篇序跋和文章,供对《浮生六记》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诗经》译注

    作者:周振甫

  • 楚辞

    作者:屈原,宋玉

    众所周知,中国先秦诗歌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编订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诗歌则处于沉寂时期。打破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就是“楚辞”。“楚辞”和《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表现的南方景象;不是单一的比兴,而是整体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质朴,而是弘博丽雅。楚辞鲜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有经典的概括:“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因为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乃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离骚》,故后人又称其为“真骚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风”、 “骚”并称,以“风”来指代《诗经》,以“骚”来指代楚辞。考“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载:“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所创作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十七卷。刘向编的十六卷本《楚辞》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楚辞》一书是中国文学的古老经典,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分类法,《楚辞》属于“集部”,向来被称为“集部之祖”。打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其中“集部”类的第一部书就是《楚辞》。故四库馆臣称:“集部之目,《楚辞》最古。”由于《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辞的历史绵延悠久,研究楚辞的论著汗牛充栋,并因此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源于“楚声”、“楚歌”。在春秋时代,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人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战国时楚国的地方乐曲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曲目,还都可以从楚辞作品中看到。屈原的《涉江》《九歌》和宋玉的《九辩》,就是借旧题写的新诗。屈原以前的楚地民歌,有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楚康王时代(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翻译的越族渔家姑娘唱的那首著名的情歌《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广稍后数十年,又出现了《孟子·离娄上》所引、传为孔子所闻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两首诗歌都使用语气词“兮”,与后来的楚辞的基本形式相同,乃是楚辞的先导。但这样的民间小调犹如涓涓细流,倘若不被伟大的诗人屈原学习和采用,并创造出“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作,就不可能形成中国诗歌长河中骚体诗创作的狂潮,成就“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诗坛一次辉煌的日出。 然而,这位天才的诗人一生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吧! 屈原,姓芈(mǐ米),屈氏,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共祖。西汉东方朔在他的骚体诗《七谏·初放》中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这里的“国”即国都,指的是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九章,哀郢》中也有“去故乡而就远”、“发郢都而去闾”、“去终古之所居”等诗句明确表明自己的故乡是郢都。据诗人的自述和汉人的记载,我们可以断定屈原乃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生于楚 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
  • 古文观止(上下)

    作者: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上下),ISBN:9787805985664,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陈霞村等译注
  • 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撰)

  • 诗经选译

    作者:周振甫(译注),徐名翚(编选)

    《诗经选译》选取了《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179首诗,其中“国风”104首,大、小“雅”62首,“颂”13首,每首诗从主旨到字句都详加题解,注释,生僻字加标读者,并逐句配有白话译诗,极便阅读,是一本很好的《诗经》读本。 本套古“典诗词名家”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精选历代诗词名家的名作,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为社会提供一套兼具学术品位和可读性,雅俗共赏的系统诗词选本。此次出版特意邀约了全国二十多家单位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 一、以传诵程度作为作品入选的首要标准,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选文尽量使用权威版本,特别是权威的整理本,不出校勘记,一般异文不作说明,重要异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三、每种书正文前设“前言”,对入选的作者、作品及其他相关内容作较全面、精到的评介。 四、作品及其注释按编年为序,不能编年的作品集中放在编年作品之后。 五、每篇诗词正文下设“题解”和“注释”,题解根据具体情况对诗的写作背景、主旨、作法、艺术特色及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年号等方面做出介绍;注释则针对一般读者的切实需要,特别注意对典故、名物、典制等专有词和难懂语词的解释,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难懂的句子有串讲。
  • 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源,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多样式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注释博采众长,简明精当。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全体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便于读者比照对读本。《诗经译注》的作者博采古今《诗经译注》注家之长,融会贯通,筛汰选炼,解题和注释写得简明而精当,是当今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